現代人自由的困境——薩特自由觀的啟示

現代人自由的困境——薩特自由觀的啟示

  • 作者路蓉、張強

現代人自由的困境——薩特自由觀的啟示

當代人物質生活富裕的同時,精神領域出現了很多問題。人們容易獲得快樂,也容易失落,常常出現焦慮、孤獨等悲觀情緒,冷漠看待生活。僅僅站在道德層面進行灌輸的方法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薩特自由觀恰好描述了人們在追求自由時,內心的焦慮體驗,深刻反映人們產生不良情緒的原因是因為人們身處"看似自由,實則不自由"的狀態,並且通過自欺逃避"自由"。精神領域的問題的救贖最終只有通過精神,我們應該面向問題本身,進而"本真的生活"。


1、自欺的生活


隨著現代化的發展,科學技術的提高,人類依靠理性建立了一個人造世界。人們不再受自然環境的約束,也將壓迫人類的專制制度毀滅,發展了越來越成熟的現代民主制,人們獲得越來越多的自由,甚至開始以自然界的統治者自居。但是背後隱藏著的種種焦慮、虛無、和厭煩等情緒長時間和間斷性的困擾著人們。存在主義作為一種危機哲學,與個人的感情和情緒體驗緊密相關,海德格爾強調“向死而生”的經歷,雅思貝爾斯強調人在死亡、痛苦、罪惡等的情緒,以及薩特強調噁心的體驗,這些情緒正是為了突出人們在追求自由時的感覺。自由為什麼會令人噁心呢?他認為自然界是“實心”的“自在”,人是一種不斷自我否定的“自為”,是一種存在的缺乏,自己本身沒有辦法把握自己。

就像是粘滯性物體粘在手上,當自己以為“佔有”它時,它會滑走,但是當自己想擺脫它時,它卻緊緊黏在手上。

人們在現代化過程中擺脫了傳統社會對個人的種種阻礙,人們能依據自己的慾望行事,似乎實現了自由。在這樣的背景下自由為什麼還是問題呢?早在20世紀20年代,現象學家舍勒就曾提出過疑問,他認為:“沒有任何一個時代像當代這樣,人自身成了難題。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人類越來越趨同,但人類想要張揚的個性的願望卻越來越強烈,尤其是在21世紀的今天,這種矛盾愈演愈烈。自由本應是自決的前提條件,為什麼自由的發展反而帶來了人們的“不自由”?在“人是目的”的倡導下,似乎人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在人類主宰自然界的同時,一手創造出的世界反而成為人的主人,這正是問題所在。這個問題更加嚴重的地方是,人們心甘情願的被驅使。在工作中,人像是機器上的齒輪,在閒暇時又成為大眾媒體的征服對象。人類在高樓林立的建築、眼花繚亂的商品中顯得弱小無力。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容易選擇活在“不誠”當中。這種“不誠”主要有兩種方式。有人通過將超越性瓦解為我們的真實性,通過宣稱“我就這樣”來逃避責任。還有一種情況是人們通過貶低自己的過去,認為當今的生活枯燥乏味、平淡無奇,冷漠對待一切。

2、本真的生活

為了避免生活與自欺中,我們應該進行本真的生活。生活在本真中的人,必定是在真實性與超越性混合體中備受煎熬的人。存在先於本質,你之所是就是你所選擇的結果,你就是你自己所造就的人。一旦認識到這點便是本真生活的開始,但同時也陷入了焦慮、孤獨、煩和畏的困境。本真的生活就意味著人是自由的,他將把整個世界的重量擔在肩上,對世界和他自身都有責任。這種責任是沉重的。就是說,無論處境顯得多麼不可忍受,自為都要承擔它。

3、擁抱命運

人們應該以將來作為時間的出發點,不要將自己僅僅侷限於自在當中。這類似與柏拉圖提出的“為死而做準備”。哲學家提出“向死而在”的目的不是為了使人害怕。只有人一旦接受“向死而在”的命運,知道死亡對自己而言是絕對個人化和不可轉移的,才會認識到自由的珍貴所在,才會知道自由的珍貴价值,才會開始擁有自己真正的思想。

正如斯賓諾莎所說:“自由的人絕少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死的默唸而是生的沉思。”人們正需要通過“本真生活”這種低沉有力的力量促使我們發出自己的聲音。當擁有自己的思想時,更重要的在於行動,也只有行動才可以克服焦慮。薩特認為人的存在就應該歸於“作為”,他把行為放在第一位,意識放在次要地位,人的存在就是行動,停止行動就是停止存在。自由觀的選擇就是一種注重實踐的主觀真理的選擇。正如克爾凱郭爾的沉思:“重要的就是去發現一個對我來說是真實的真理,去發現我能為之生和為之死的觀念。”強調的是在選擇後,對其的實踐,基於這種選擇,一個人願意拿生命去冒險。可以說通過這種自由觀我們能獲得一種生存技術。薩特認為時間具有“澱出性”,並不是直線的固定的容器。這種“澱出性”反映了自己對生活的選擇標準。生活的意義就是人們不斷對生活感興趣。而這種本真生活能使人們對生活產生興趣,一旦人能夠長期從生活中發現樂趣便會使心靈處於一種永久、深刻、寧靜的狀態中,不再焦慮。行為雖然是帶來快樂的終極原因,但是行為的失敗確實造成痛苦的最主要情境。過度的依賴理性會過猶不及。驅使人行動的只能是某種情感,人們不可能通過知道而使生活變得美好。當面對可能的失敗時,我們需要通過本真的方式採取行動。
正如當西西弗斯在山腳下無數次重拾巨石時,他是幸福的,因為他超越了命運,不是消極的放棄,而是仰仗自身的選擇,戰勝了僅僅是物體的石頭。在激烈變動的現代社會,薩特自由觀的目的就是通過“畏”、“孤獨”、“焦慮”等其惡劣的生命體驗和感受使生命本身調動起來,在有限的生命中實現自身的自由。

來源:《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 2018年03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