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黃麟鄉地名

引子

黃龍,以地形得名。因四面黃泥嶺多,植被少水土流失嚴重,造成山脊似龍,故名。解放前夕屬第三區(梓山區)自強鄉,解放初屬梓山區黃龍鄉。1958年9月成立黃龍公社,1961年分為黃龍、朱田公社,1965年3月兩社複合為黃龍公社,1968年10月於陽公社併入黃龍公社,1972年11月重分為黃龍、於陽公社。因與大餘縣黃龍公社重名,於1983年8月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將黃龍公社更名為黃麟公社。


【地方】● 黃麟鄉地名


黃麟地名及人口變遷

老村 位於縣城東面30公里山坳上。以建村年代得名。明末鄒氏由上關遷入。

【下關大隊】從前為收繳鹽稅,在此設立第二關卡。取名下關。屬半山區半丘陵地帶。境內有一山埂自西南向東北延伸,形成兩條大山坑。解放前夕屬梓山區自強鄉,解放初期屬梓山區黃龍鄉。人民公社化時屬黃龍公社下關大隊,1968年併入黃龍大隊,1972年恢復下關大隊。

廟前 在老村南偏西崗坂上楊公廟前。1958年公社在此建了敬老院。

灣背 在廟前北偏東山灣處。清朝陳氏由會昌麻州遷入。

吊樓 在廟前北偏西山排上。地勢較高,形似吊樓,故名。解放前夕鄒氏由上關遷入。

袁屋子 在廟前東北面山坑口田邊。袁氏開居,袁氏外遷。屬公社農科所駐地。

和尚排 在廟前北偏西山排上。曾住過和尚,故名。明末陳氏由會昌麻州遷入。

新屋 在廟前東北面田塅邊。清朝鄒氏由老屋場遷入。

尚書坑 在廟前西偏北山坑尾。相傳古時此地是失去勞動能力的和尚住處,故名。解放前夕鄒氏由上關遷入。

莊上 在廟前西偏南坑壟中。宜種莊稼,故名。清末袁氏由瑞金萬田遷入。

石壁塢 在廟前東南面山腳下。該地有一石壁,故名。清朝曾氏由寬田遷入。

賴屋面 在廟前南偏東山腳下小溪邊。原系賴氏開居,故名。明末賴氏遷,鄒氏由會昌西江遷入。另居有曾氏。

排上 在廟前南偏西山坑排上。明末鄒氏由上關遷入。

筲箕窩 在廟前西南面山窩裡。地形似宵箕,故名。清朝曾氏由寬田遷入。

大坑 在廟前西南面大山坑裡。解放前夕曾氏由湖山高排遷入。

黃坑 在廟前南偏西黃泥坑中。明末鄒氏由上關遷入。

半仙塅 在廟前南偏西山腳下。相傳該地原系劉家田塅,後賣於鄒氏。田價五百(即半千)。故名半千後改稱半仙塅。解放前夕鄒氏由壩上遷入。

塘墈腦 在廟前南偏西山坑嶺腳下。村建在水塘上,故名。明末鄒氏由上關遷入。

杉山下 在廟前南偏西山坑嶺腳下。村後山原有很多杉樹,故名。清朝潘氏由湖山遷入。

正子背 在廟前南偏西山坑尾。相傳曾、黃兩姓從前爭過該村後山,原名“爭山背”,後改稱正子背。明朝黃氏由興國遷入。

萬金坑 在廟前南偏西山坑尾。從前該地油茶樹較多,每年產油萬斤,原名萬斤坑。後改稱萬金坑。明朝張氏由福建遷入。

青山寨 在廟前南偏西山腰上。樹木茂盛,青蔥綠油。故名。解放前夕潘氏由杉山下遷入。

【黃龍大隊】以駐地黃龍圩得名。境內山坡起伏,山坑縱橫。黃龍河與於瑞公路自東向西北蜿蜒而下。解放前夕屬梓山區自強鄉解放初期屬梓山區黃龍鄉。1958年屬黃龍公社稱黃龍大隊。

黃龍圩 在老村北偏西。原是鄒家油茶山。明朝鄒氏嫁女時將此山相贈,作女兒“梳髮用油”始名搽腦嶺。後因該地四面黃泥山多,又開了圩場。故名黃龍圩。圩期為農曆一、四、七日。明中鄒氏由上關遷入。還有曾、楊、劉等姓。

高塅 在黃龍圩北偏東山坑中,小田塅邊,地勢較高,故名。明末鄒氏由石榴花遷入。

屋背坑 在黃龍圩北偏東高屋背山坑嶺腳下。明末鄒由上關遷入。

河子背 在黃龍圩北偏東山坑小河邊。清中鄒氏由興國遷入。

暗山 在黃龍圩北偏東山坑尾。因林木成蔭得名。民國年間鄒氏由石榴花遷入。

瘦塅 在黃龍圩北偏東坑排上。因村前田土地貧瘠而得名。明末鄒氏由上關遷入。

箬山 在黃龍圩東北面山坑尾。因箬竹子多得名。明末鄒氏由石花遷入。

茶山腦 在黃龍圩北偏東暗山坑口小溪邊。因油茶山較多而得名。清末鄒氏由石花遷入。

鹿子坑 在黃龍圩北偏東小溪邊。相傳該地從前養過鹿,故名。明朝鄒氏由石榴花遷入。另居有舒姓。

楓樹坑 在黃龍圩北偏東山坑尾。原有很多楓樹得名。明朝鄒氏由上關遷入。

舒屋子 在黃龍圩北偏西河上嶺腳下。以姓氏得名。清朝舒氏由西郊公社水南遷入。

石榴花 在黃龍圩北偏西小河旁。以美好願望得名。明朝鄒氏由上關遷入。

鴉鵲塘 在黃龍圩東北面山坑塘邊。因山坑ㄚ叉形,山口有塘,原名ㄚ叉塘,後諧音變今名。明朝鄒氏由上關遷入。

紅米坑 在黃龍圩北偏西山坑尾。因宜種紅米稻得名。明朝鄒氏由上關遷入。

旱排 在黃龍圩西偏北坑排上。缺水易旱,故名。明末鄒氏由上關遷入。

社公前 在黃龍圩西偏北山坑中。村建於社公廟前,故名。明末曾氏由贛縣梅溪遷入。

羅屋 在黃龍圩東北面河邊山腳下。原居羅姓,故名。明朝鄒氏由上關遷入。

蛇坑子 在黃龍圩西偏北山坑尾。以地形得名。清朝蘭氏由寬田上堡遷入。

塘背 在黃龍圩東面河邊田上。因村後大魚塘得名。清初鍾氏由會昌西江蓮塘遷入。

松杉下 在黃龍圩西偏南嶺腳下。因松杉多得名。清中吳見宇由廣東遷入。

鍾屋 在黃龍圩東偏南山腳下。以姓氏得名。明末鈍氏由會昌西江蓮塘遷入。

和睦大隊】以駐地和睦得名。境內山坑多,平地少,群山重疊,人煙稀散,多數村莊建在山坑嶺腳下小溪邊。解放前夕屬梓山區自強鄉,解放初期屬梓山區楊屋鄉。1958年屬黃龍公社稱楊屋大隊,1979年稱和睦大隊。

和睦 在老村北面山坑中部小溪坳上。原居雜姓。仍能團結和好,故名。清朝鐘氏由小溪公社遷入。

坑尾 在和睦北偏西山坑尾。清朝鄒氏由上關烏石咀遷入。

崗子腦 在和睦北偏東黃泥崗下。因地勢較高得名。清末曾氏由會昌西江遷人。

坪山 在和睦北偏西山坑裡。建房處原是一塊大坪,故名。清朝肖氏由車溪龍頸壩遷入。

鉤坑 在和睦北偏東山坑尾。地形灣曲似鉤,故名。清朝鄒氏由禾豐遷入。

團龍山 在和睦西北面山腰上。四面山的龍脈圍繞該村,故名。清朝謝氏由車溪朱坑遷入。

中坪 在和睦北偏西山坑嶺腳下。因地勢較平得名。清朝曾氏由車溪段屋老虎坑遷入。

大灣 在和睦北偏東小溪邊山灣上。清末鄒氏由禾豐遷入。

竹壩 在和睦北偏西山坑尾小溪邊。因溪壩上毛竹多得名。清朝王氏由梓山王屋遷入。

坳下 在和睦西北面山坳下。清朝王氏由山王屋遷入。

臘樹下 在和睦東北面小溪邊。因很多臘樹(冬青樹)得名。清初郭氏由車溪曲逕遷入。

下臘樹下 在和睦東偏北山坑口小溪邊。位臘樹下下方,故名。清初郭氏由車溪曲逕遷入。

逕頭山 在和睦南偏東山坑上。系縣皮膚病患者住處。57年建立。

楊屋大隊】因駐楊屋得名。境內山坡起伏,山坑縱橫,黃龍河與於瑞公路貫穿其中。村莊分佈在山坑嶺腳下和小河邊。解放前夕屬山區自強鄉,解放初期屬梓山區楊屋鄉,公社化時屬黃龍公社稱楊屋大隊。

楊屋 在老村北偏西山坑小河邊。原系楊氏開居,故名。明末曾氏由吉水遷入。

大坪腦 在楊屋北偏西山坑小溪邊。屋基原是一塊大坪,故名。居肖氏。

梅機坑 在楊屋北偏西山坑尾。明末肖氏由車溪龍頸壩遷入。

禾尚莊 在楊屋西北面山坑尾。此地原有一庵,曰和尚庵。明末劉氏由吉水遷此,改名禾尚莊。還居有郭氏。

下屋子 在楊屋西北面山坑小溪邊。因地勢較低得名。明末郭氏由吉水遷入。

嶺子腦 在楊屋西北面山腰上。因地勢較高得名。明末曾氏由吉水遷入。

謝屋 在楊屋西偏北山坑口小河邊。以姓氏得名。明末謝氏遷,曾氏由吉水遷入。

八十地 在楊屋東北面山腳下小溪邊。因原有很多墳墓(俗稱地),故名。明末曾氏由吉水遷入。

窯灶口 在楊屋西偏南河邊山腳下。以地形得名。明末羅氏由吉水遷入。

大龍坑 在楊屋東偏南山坑口灣內。山巒起伏如龍,故名。明朝陳氏由廣東興寧遷入。

金鴨面 在楊屋南偏東山坑口河邊。村後山形似鴨,故名,明中劉氏由於都城關鎮遷入。

麻餈塘 在楊屋南偏西,村前二口塘,塘周圍種芝麻,故名。明末曾竹亭由梓山固院遷入。

龍下 在楊屋南偏東河邊山腳下。位大龍之下,故名。明末陳氏由龍上遷入。

龍上 在楊屋東南面河邊。位大龍之上,故名。明中陳氏由廣東興寧雞婆窩遷入。

駁龍 在楊屋東南面河邊山腳下。後山接大龍坑龍脈,故名。清中劉氏由梓山劉屋遷入。

屋場排 在楊屋東南面河排上。明末陳氏由龍下遷入。

石坑尾 在楊屋南偏西山坑尾。清末林氏由梓山花橋河坑遷入。

興名坑 在楊屋南偏東山坑嶺腳下。從前盛產木材,住戶變成富翁,聞名周圍,始名“成名坑”。後衰敗,又名“窮名坑”。解放後,人們盼望興旺發達,故改名“興名坑”。元末黃氏由廣東遷入。(注:本篇內容來源於1985年版《江西省于都縣地名志》)

編 輯:肖章榮

支持單位:于都縣志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