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文學熱”,那是文化史上的唯一

上世紀80年代的文學熱是打開心靈閘門後的萬馬奔騰,是思想解放後的劇烈爆發,是大塊閒餘時間對文學的餓虎撲食。

文學熱之前,沒有廣播電視,文藝作品千篇一律的苦大仇深,要麼苦菜花豔陽天、要麼紅燈記沙家浜、要麼牛虻保爾柯察金。《紅樓夢》是不成文的禁書,《三國演義》以小人書的形式傳播,《水滸傳》是被批判的對象。至於世間不存在的《金瓶梅》、《日瓦戈醫生》,自然連入選“大毒草”名單的資格都沒有了。

80年代“文學熱”,那是文化史上的唯一

小人書

當千篇一律的書、千人一面的文學角色看膩了,南征北戰、地道戰看了多無數遍後,那種“天總是很藍,日子又過得太慢”的生活就為文學熱做好了準備。

草莽氣質的青年,過剩的精力無處宣洩,街頭流氓到處惹事生非,招致80年代中期的嚴打;文藝氣質的青年用突破精神禁忌的方式叛逆,冒著被五花大綁抓捕入獲的風險,抄寫幾十萬字的“反動小說”,把自己變成人體複印機。那場文學熱之前,地下流傳的手抄本居然有300多種,預告了文學將迎來一個多麼如飢似渴的市場。

80年代“文學熱”,那是文化史上的唯一

手抄本小說

突然間,文學的閘門打開了,以前敏感的作品可以公開發行,民間塵封的藏書可以光明正大的閱讀。作家們被從牛棚裡釋放出來,又被評反落實政策,發現通過寫作揭開傷疤不被限制,鬱積太久的思緒噴薄而出,用傷痕文學抒發真情實感。緊接著,反思文學、尋根文學快速迭代升級,紀實文學橫空出世,一部部爆款小說層出不窮。

80年代“文學熱”,那是文化史上的唯一

傷痕

文藝青年找到心靈港灣,沉浸在聞所未聞的嶄新文學世界中。那時的初高中生沒有家庭作業,小說讀得昏天黑地。現在仍有人後悔,當初是小說害了他們沒能考上大學;那時的大學不收學費還發補助,畢業直接分配到機關事業單位工作,被稱為天之驕子,全然沒有學業和就業壓力,壯大了文學愛好者的隊伍。作家是新時代的聖人賢哲、知心朋友和心理治療師,自然成為少男少女崇拜的偶像,成為最耀眼的明星。追星一族買小說、租小說、通宵達旦讀小說。一時間,討論文學成為高雅的時尚,書籍成了青年男女愛情紅媒。文學沸騰了。

80年代“文學熱”,那是文化史上的唯一

大型文學期刊

一番狼吞虎嚥後,文學饕餮們精神的溫飽問題總算得以解決,精神的飢餓感消失後環顧四周,聽到坊間猜算寫小說的一個字能賣多少錢,這一計算可不得了,大家發現作家不僅是明星,還有大把錢可賺,頓時勾起了一代人的作家夢。而怎樣才能實現“作家夢”呢?老師說寫作靠閱讀積累,離不開生活閱歷。在看過了小說中的吐槽後,大家不約而同在“作家夢”中剔除了牛棚幹校之類的生活體驗情節,代之以更多、更廣泛的閱讀。於是,在當代文學上面,疊加了世界名著、文學理論書籍。眾人拾柴火焰高,文學繼續保持著持續的熱度。

80年代“文學熱”,那是文化史上的唯一

文學理論

但是,寫作賺錢這種功利因素的加入證明了一個鐵律,經濟基礎永遠決定著上層建築,所謂鳥兒飛得再高也得落到樹枝上過日子。文學不可避免的退卻神聖光環,準備以謙恭的態度給經濟大佬讓路,只是在慣性的作用下,文學熱還是高漲到了一個罕見的頂峰。

1984年被稱為中國企業元年,這是在遠處回望歷史後倒推的判斷。既然是歷史回望,姑且把企業元年當作為文學潮水之下的一塊暗礁,之前的農業聯產承包,其後的國企員工下崗和個體戶的興起,剝奪了“大鍋飯”、“鐵飯碗”賦予人們的心理自足——那種大家過著類似的日子、幾乎沒有貧富差別、有固定路徑可依賴的心理自足。

80年代“文學熱”,那是文化史上的唯一

喬廠長上任記(畫本)

很快,自謀生路的壓力和發財的夢想打破了無數個“文學夢”,暢遊雲端的文學青年被拉回向地面、打回原形,金錢誘惑和生活的焦慮,把他們驅趕到市場上去奮鬥打拼。肖馬、張賢亮、鄧友梅、馮驥才這些名字逐漸被淡忘,不那麼文化的化肥、盤圈、鋼材、車皮成了熱搜,萬元戶、倒爺、暴發戶、企業家輪流登上當明星舞臺。配合熱火朝天的經濟浪潮,產生了改革文學,但已經是文學熱的強弩之末,蔣子龍的名字也很快淹沒在經濟洪流中。

80年代“文學熱”,那是文化史上的唯一

這個當時叫盤圓

如果說這次文學熱有一個戛然而止的終點,它止於有線電視。有線電視開啟了文化娛樂不費力氣、無所用心的時代,藉助更先進的傳媒技術,順理成章併入轟炸式、灌輸式的軌道。

上世紀80年代的文學熱歷史節點極為獨特,它以乾柴烈火的方式引爆,星火燎原、激昂澎湃,形成了蔚為壯觀的文化現象。這股流頭衝開了一條嶄新的文化河道,潮水退去,留下的是河床的遺蹟。

80年代“文學熱”,那是文化史上的唯一

洪水消退後的河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