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圖到歷史,看東北三省的盛衰

如果你在北京居住過,應該知道,當我們一路向北的時候,會看見京北昌平、順義的連綿群山,那裡不僅有十三陵,也有不少溫泉水庫,一直以來都是繁忙的北京人休閒度假的美好去處。

北京北邊有兩條高速公路,一條朝向東北,一條朝向西北。朝西北的一條高速公路為代號G6的京藏高速,我們以後會說到這條動脈,不過這次的主角不是它。我們這次說的,是在北京三環東北角太陽宮橋那邊的那條朝向東北方向的、通往承德的高速公路——京承高速,這條公路承載著北京東北方向的巨大車流量,每到早晚高峰,幾乎成了大型停車場。

從地圖到歷史,看東北三省的盛衰

一個僅從北京通往承德的高速為啥會如此重要?這條道路的終點承德,到底有著什麼意義呢?難道僅僅是個“避暑山莊”嗎?

北京北部,巨大的燕山山脈直插大海,只有一條並不寬敞的通路——遼西走廊,通往東北,著名的山海關扼住了這個走廊的大門。

如今的遼西走廊,是京哈線鐵路的必經之地,也是東北進入華北的大動脈。曹操遠征烏桓的時候,在如今的山海關吟唱“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反映出了遼西走廊的險要和壯美,不過這條大海與山脈形成的通路,其實一直以來都充滿險阻,河流不多、人口稀少,所以在古代開發得並不完善。對於如今的北京、古代的幽州來說,為了經過營州(遼寧朝陽)這個東北重鎮,比起走鳥不拉屎的遼西走廊,不如走山路,也就是京承高速經過的路線。

陳勝、吳廣被派到漁陽戍邊,這個地方是哪裡呢?就是京承高速所要經過的重要地區——北京密雲。在密雲的邊界上,有一個古代重鎮——古北口。

只要越過燕山的山口,就可以到達京承高速的終點承德。承德這個小小的城市,是傳統意義上東北地區和華北地區的十字路口,在這裡,一條大河在這裡的山谷中發源,衝入東北方向,成為東北南部最重要的母親河——遼河。

從地圖到歷史,看東北三省的盛衰

契丹的龍興之地,正好是遼河流域的赤峰、通遼一帶。遼河流域是東北南部重要的支柱,也是歷史上烏桓、鮮卑慕容部以及契丹的核心區。契丹和烏桓淵源很深,而且他們也終究要與鮮卑的後人重新搭上關係。關於這個事情,我們以後再說。

因此大家就明白了,為什麼安插在如今遼寧朝陽(營州)、北京(幽州)的安祿山,主要任務就是防禦契丹,而且越做越大。我們也能知道,為什麼和契丹淵源頗深的河北三鎮,明明並非世襲,卻還能長期獨立於唐政府之外,進行軍政府的“選舉”。可以說,河北三鎮的存在,為契丹持續輸入中原文化並逐漸坐大,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松花江是東北重鎮吉林、哈爾濱、佳木斯的母親河,這條河在古代曾被稱為“粟末河”。松花江和遼河一南一北,以中間的松遼分水嶺為界線,分別沖積出遼闊的東北平原。

松花江這條大河除了自己本身以外,還有兩條重要的支流,一條是從大興安嶺發源向南流淌的嫩江;另外一條則是發源於長白山的牡丹江,它開山闢嶺,成為漁獵民族的天然寶庫。

這所有的大江大河,終將流入世界第十大河黑龍江之中。很多人不知道,黑龍江不僅是世界第十大河,流域面積更遠遠大於黃河。

那麼在黑龍江、松花江流域,生活著什麼族群呢?

千萬不要小瞧這些奇奇怪怪的名字,這之後的歷史,就是由這幫人譜寫的。

從地圖到歷史,看東北三省的盛衰

韃靼-室韋民族和那個給中國帶來巨大政局變動的鮮卑淵源極深,或者可以說,這群人本身就是留在塞北的鮮卑人。法國漢學家伯希和甚至認為,“室韋”不過是“鮮卑”的同名異譯。

我們應該還記得,前面說的那個被突厥幹掉的柔然,本身就是一個以鮮卑人為核心的政權,而在突厥人的世界裡,它們對外族人有一個非常神奇的稱呼——韃靼,所以現在一般認為,韃靼、室韋本為使用同一語言的親族部落,而韃靼更多是遊牧於大興安嶺以西的柔然殘部,而室韋則更多是徘徊於山嶺草原林木之間的放羊漢子。

在黑龍江下游、松花江流域生活的是靺鞨人。有一種說法是,“靺鞨”是“林中百姓”的含義,顧名思義,他們是生活在森林、河道之中、過著漁獵生活的兄弟。大家應該都聽過《烏蘇裡船歌》,反映的是靺鞨民族的生活。

我說“靺鞨”這個名字,大家可能覺得看著有些彆扭,但如果我說他們以後的另一個名字“女真”的話,應該就不陌生了,不過這也是後話了。

靺鞨和室韋一樣,分為很多部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生活在黑龍江下游的“黑水部”,以及生活在長白山一帶的“白山部”。我們經常聽說東北是“白山黑水之間”,其實就是源於此。不過,黑水部天高皇帝遠,白山部生活在大山之中,文化水平自然十分有限,但戰鬥力的確是挺強的。

除此之外,還有粟末部。粟末部生活在松花江畔,比起白山黑水的那兩位,要文明很多,他們中間的大部分曾臣服於高句麗。比起那些打漁打獵的兄弟,粟末部在冰天雪地的哈爾濱,已經有了一定農耕基礎,甚至很可能也受到了中原漢地的文化影響。

除了白山、黑水、粟末這三大部分,靺鞨部落中還有伯咄、安車骨、拂涅三部,它們基本都生活在白山和粟末兩部中間(松花江上游以及牡丹江流域),勢力並不是很大。

從地圖到歷史,看東北三省的盛衰

高句麗被唐朝滅掉之後,為了收編同化這群好戰的粟末靺鞨人,唐政府把他們大量遷入營州,也就是遼寧朝陽。這其中有一個叫做乞乞仲象的粟末靺鞨人,一臉迷茫地從黑龍江老家到了遼寧。

這之後的事情,我們之前也講了。契丹本已歸附唐朝,還改了李姓,沒想到在武則天在位的時候,他們的老大李盡忠和大舅哥孫萬榮造反,攻入了營州城,武則天恨得牙癢癢,給他們改名“李盡滅”“孫萬斬”。可能是讓武則天咒的,這位李盡滅不久之後就病逝了。在狄仁傑的擔保下,契丹貴族李楷固投奔武則天,契丹才重新歸順。

沒想到契丹歸順了,那個靺鞨人乞乞仲象卻造反了。他帶領粟末靺鞨人另起爐灶,打算反抗唐朝。武則天屢次招安不成,最後只能派李楷固前去追剿。不久之後,乞乞仲象病死,他兒子大祚榮子承父業,繼續對抗李楷固,他統合靺鞨白山部以及那三個名字很彆扭的伯咄、安車骨、拂涅部建立起了靺鞨人的部落聯盟,真正落實了“女真不滿萬,滿萬不能敵”的方針,大敗這位契丹將軍,隨後便稱王了,建立了一個屬於靺鞨人的國家——震國。

不過面對隨後的盛唐,震國知道胳膊扭不過大腿,自然也就表面上歸順了唐朝。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

渤海國和盛唐關係非常融洽,它大量學習唐朝的先進經驗和文化,提高了自己的知識水平,建立了一套完備的政治制度、建築工藝、佛教文化體系,就連中原王朝的記載中,都稱呼這個王朝為“海東盛國”。

那麼我們也知道,自從安史之亂唐朝衰敗之後,海東盛國也就和唐朝徹底鬧掰了,它和隔壁的契丹共同成為東北並存的兩個強權,也給了唐朝節度使存在的理由。

已經萎縮為純中原國家的唐朝,再也不是那個一呼百應的大哥了。不僅如此,朝廷內部的黨爭、宦官的專權,甚至宦官和節度使一起搞的專權,更是讓唐朝的部分皇帝傷透了腦筋,最後終於走上了末路。

從地圖到歷史,看東北三省的盛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