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掛證”的一注!再見了,建築師的“小金庫”!


再見了,“掛證”的一注!再見了,建築師的“小金庫”!



一注一注,建築師的小金庫。

只要能考出來,掛出去就是每年十萬上下的人民幣。

光憑這點,“一級註冊建築師”的含金量,就遠超國內各類職業等級認證。

也成為支撐著眾多建築師披荊斬棘、勇於挑戰逼近人類極限的考試的一大精神支柱。

但現如今,“小金庫”的美好日子好像就要到頭了。

大概在六、七年前,參加例行的一注繼續教育,一位宣講政策的領導對我們透露:目前部裡和高層領導對“一注”人證分離的情況已經心知肚明,對解決這一亂象也已成竹在胸。之前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問題,權衡之下才會遲遲沒有動手。但就目前的形勢來看,時機已經基本成熟。

之後,經歷了三年的一注停考風波,對註冊制度的發展方向產生了幾年的動搖。隨後考試恢復。而在2018年底到今年初,“掛證”整治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終於落下。

2018年11月底,住建部等七部門聯合發佈通知,拉開了對包括註冊建築師在內的“掛證”專項整治的大幕,並公佈了行動計劃的時間表。


再見了,“掛證”的一注!再見了,建築師的“小金庫”!



很多人過春節的時候還在觀望,是不是又是“一陣風”政策,並不斷探討有無政策漏洞的時候,節後多個省市陸續公佈了社保和註冊單位不符的糾察信息,也算是回答了這一疑惑。

多個部委共同執法,估計政策制定者早已熟諳國人的“聰明”本性,考慮到在各個方向上可能出現的漏洞。專項整治目前正在以史無前例的力度,朝著既定目標推進。

再見了,“掛證”的一注!再見了,建築師的“小金庫”!


再見了,“掛證”的一注!再見了,建築師的“小金庫”!


部分省份已公佈的掛證整治清查名單,截圖轉自《中國勘察設計雜誌》公眾號


註冊建築師制度開始於90年代中期,“掛證”這一現象也相伴而行了20多年。

由於這一灰色收入的存在,考出了證的建築師便似乎多了一份失業保險。市場上衍生出了“掛證”中介這一灰色產業。只要你想要,就有人幫你拿到這筆錢。

把證掛出去的人一般有4類:

1、考出來就轉行作甲方或其他職業的“原建築師”

2、不需要行使註冊建築師權力的國外事務所、無資質企業的“方案建築師”

3、大型設計企業但蓋不上章、偷偷掛出去賺點零花錢的“摸魚建築師”

4、考出證就為了不用上班有份額外保障的自由(無)職業者

應該說,“掛證”現象的普遍存在,有違國家設置註冊建築師制度的初衷,嚴重地損傷了“國家註冊”的權威性和嚴肅性,貶低了建築師的整體職業價值。“國家”二字形同兒戲。

一個可以明碼標價的職業,有什麼公信力可言?

試想如果一個醫生的職業資格是可以隨意標價“掛靠”,你還會信任醫院和醫生嗎?

虛假的“資質”掩護了不正當、不公平的競爭,劣幣驅逐良幣,行業整體素質下滑。

再者,有了這筆額外保險的存在,加速了建築設計行業的人才流失:把證一掛,年入十萬,再去甲方或乾點別的,不比畫圖輕鬆得多?

在攀比心的感召下,工作3-5年考完一注基本成為許多人轉行跳槽的重要節點,很多設計企業都會面臨崩塌式的人員斷層。

千里長堤,潰於蟻穴。


再見了,“掛證”的一注!再見了,建築師的“小金庫”!


既然掛證亂象已成為行業的“潛規則”,高層對其心知肚明,為何等到今天才下決心整治?

個人猜測,可能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一注”分佈的地域不均衡

“掛證”的一個普遍特點,就是北上廣深考出來的證“掛”到了欠發達省市。我國人才的分佈極其不均衡,有的全省的一級註冊數量可能還不如一線城市的一家大型設計院多,尤其是在註冊開始實行的早期。

但這些省份的設計企業也得要活下去,引不來人才,便只能通過借“掛證”來獲得生存的資格。沒有這條路,很多省份的設計行業可能會面臨早早的徹底崩盤。

這點可能是管理層對“掛證”多年以來一直睜隻眼閉隻眼的惻隱之心。

2、由“職稱”到“註冊”的制度落地

註冊制是和國際接軌的趨勢,設計單位內部如何實現老的職稱體系到註冊體系的轉換,牽扯到了很多人的切身利益。許多工程經驗豐富的老工程師並不一定具備註冊資格,嚴格的考試在身體條件上就限制了取得註冊的年紀。

體制內多年來實際上是一種“職稱”和“註冊”並存的雙軌制,年輕的小夥伴不但要考註冊,還得評職稱。

辛辛苦苦考出來的年輕人在工作單位並沒有拿到該有的權利,把閒置的證掛出去掙點錢,也成為被默許的一種補償。

老人們留住了權,年輕人拿到了錢。設計院實現了和諧,只要不是鬧出亂子,也選擇閉上了一隻眼。

不管哪條原因,都是一種過渡性的權宜之計。整治工作的開展,說明各方面公認整頓的時機已經成熟。

陸續公佈排查結果的省份,多是“掛證”的輸入省份。經過多年的人才積累,這些省內已經有了一定數量的本省建築師,“掛證”損傷的其實是本地人才的利益。

老一輩工程師們,大多已經拿著高級職稱退離,骨幹人員基本都具備了註冊資格,實在沒有的也太對不住“骨幹”二字。很多大院已經落實了專業負責人以上的註冊人員上崗。

是時候該還“註冊”以本來的面目了。

把“掛證”整治和近年其他改革舉措並列,我們或許可以得到更多新信息,整治本身應該就是改革大戲的一部分。

1、對單位資質的弱化

設計單位不再靠著資質過日子,想拿項目、做項目要靠真本事。之前是註冊建築師依附於企業,之後更強調註冊建築師本人的執業信譽和能力。為建築師和企業提供更公平、開放的競爭環境。

沒有註冊建築師的單位要想活下去,光靠一年花三十來萬買證已經不管用,真正引進註冊人才是正解。

2、建築師負責制

要作為已經開始試點的建築師負責制的主角,建築師身份的權威性必須建立,“標價可沽”談何威信?整治可以看作負責制的準備工作。“掛證”在負責制全面實施前,必須堅決、徹底地掃除。

另外,政府近期頻繁出臺的簡化審批流程的舉措,也預示著註冊建築師未來將承擔更多的責任。

一證一章,代表的是註冊建築師的職業信用,也是國家賦予的堅守職責。

不想、或不能負這個責任的人可以退後,但行業久困,人都快跑光了,已經到了不得不變的地步。


再見了,“掛證”的一注!再見了,建築師的“小金庫”!


對建築師個體來說,可能很多人會因此有一些利益的損失。

但就職業整體而言,是在強化註冊建築師的職業權力,謀求職業整體的利益。只有職業整體好了,這個行業才會有未來。

說實話,這筆不義之財拿的並不踏實,掛出去容易,拿回來難。權衡一下,區區十萬,還不如一年多幹一兩個私活。

而對於業已改行做了甲方爸爸的同志,您都已經去幹大買賣掙大錢了,何必還要和乙方們爭這些些小利?

設計行業整個設計費就如一個大水缸,您多舀走幾瓢,在某個地方總會有些畫圖的苦逼設計師少喝幾口。

把拿回來的一注證,鑲個相框掛家裡,作為青春歲月的懷念,說不定也是一種別樣的浪漫。

免責提示:文中圖片來自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侵權或原版權所有者不同意轉載,請及時聯繫我們,以便立即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