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為何被稱為三國第一謀士?

用戶64339113925


看三國的時候,大家都對諸葛亮很是崇拜,畢竟演義裡面諸葛亮的運籌帷幄,給我們留下的太多的印象。但對於三國裡面誰是第一謀士,每個人的觀點似乎都不一樣,但有一句話說“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這句話側面的反應了郭嘉的獨到之處。

為何郭嘉被稱為三國第一謀士。

眼光獨到

郭嘉出生士族,年少之時他就預感天下即將大亂,於是在家中結交了許多的有名之士,他所結交的這些朋友對他以後要走的路有著巨大的影響。

在家賦閒的時候他也在四世三公的袁紹底下上過班,但後來發現袁紹的性格屬於“好謀無斷”難以成就大事,於是他給袁老闆遞了一封辭職信,便回家宅著,這一宅就是六年。

深諳人性

在家期間無所事事,直到荀彧給他介紹了曹老闆那邊的工作,他的能力才得以發揮了出來。我們都知道讓郭嘉出名的就是十勝十敗論,這是對聯袁、曹兩位老闆集團的實力後得出的結論。

但是曹老闆當時能敵得過袁紹麼?當然不行。曹老闆也知道,但老闆嘛都愛面子,就算敵不過也要點面子是不。於是,郭嘉力排眾議提出了十勝十敗的看法,這個看法讓曹老闆渾身舒暢,讓他對郭嘉很是欣賞。

才智超群

十勝十敗的論點在郭嘉心裡一直盤算著,他預料袁紹不會這麼快的動兵,於是建議曹操趁此機會攻打呂布水淹下邳,果然被郭嘉算準,最後呂布被擒殺;後來公司有點小規模的劉備老闆前來投降,郭嘉提出對劉備進行軟禁,但曹操沒有聽進郭嘉的話,結果把劉老闆放了,最後讓劉老闆生意做大,威脅到了曹操集團;在與袁紹對峙官渡期間,有人傳言孫策會在平定江東後直取許都,郭嘉卻斷言孫策不日將死與匹夫之手,結果孫策真的被許貢門客所殺。

運籌帷幄

郭嘉的智謀在三國中可謂數一數二,有人稱他為“鬼才”,在拿捏人心或是戰局的把控上都是屬於頂尖的。這樣的人在曹操手下當謀士,其他的勢力自然討不到好處。就像曹操赤壁戰敗時說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臥龍的諸葛亮,知道郭嘉的厲害,便在南陽蟄伏,直到郭嘉病死後才出山輔佐劉備,才會有這句“郭嘉不死,臥龍不出”。三國裡的那些謀士都是智力超群之輩,他們似乎都有著窺視命運的能力:郭嘉算定孫策輕敵必死、諸葛亮預測到郭嘉時日不多、司馬懿料到諸葛亮積勞成疾。

在那個天下混亂、人才輩出的年代,沒有點真本事都活不下去,比如郭嘉、諸葛亮、荀彧、魯肅等,哪個不是料事如神之輩。但要說誰是“第一謀士”,這就看諸位自己的看法了。


摯潷畫畫紅塵


如果要稱郭嘉為三國的第一謀士,首先來說,這個“三國”肯定是指的三國曆史,而不應該是《三國演義》中的“三國”。因為大家都知道,《三國演義》中的第一謀士,應當是所謂“近妖”的諸葛亮當選。

那麼,我們就說一下郭嘉為何作為三國曆史中的第一謀士。

郭嘉早先由田豐推薦,在袁紹帳下擔任謀士。但待了不久,就發覺袁紹這個主子好謀無斷,所以選擇離開。

曹操因為失去了謀士戲志才,荀彧向曹操推薦了兩個人,一個是他的侄兒荀攸,另一個就是潁川人郭嘉,字奉孝。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可見對此人的評價很高。

曹操與郭嘉的第一次會面堪比隆中對,郭嘉建議曹操趁著袁紹正在攻打公孫瓚,無暇分身之時,先滅呂布,這樣不僅擴大實力,也避免以後曹袁大戰之時從中作梗。曹操對郭嘉的建議很滿意,又問他:“作為一名謀士最重要的素質是什麼?”

郭嘉從容答道:戰爭和下棋一樣都不可能事先準備好,熟讀兵書只能是入門,軍師和謀士的作用在於臨場應變。

通過這次會面,曹操對郭嘉的才略十分器重,所以才會說出:“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這就好比劉備在請出諸葛亮後說的那句:“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那麼郭嘉到底有何過人之處呢?

一、十勝十敗

官渡大戰,袁紹兵多地廣,當時的力量明顯強過曹操,但郭嘉提出了曹操十勝,袁紹十敗的“十勝論”,分析得十分透徹,又幫助曹操及各級官員恢復信息,最終正如郭嘉預料的一樣,曹操擊敗了袁紹。

二、劉備必反

劉備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投奔了曹操,郭嘉認為劉備絕不會屈居人下,但礙於其名氣過大不能殺,所以建議曹操應將其軟禁起來,合理安置,不能對其輕視或放走。但之後曹操因為疏忽將劉備派去徐州執行任務,郭嘉知道後趕忙來勸阻,可惜已經遲了。

三、預言孫策之死

這一點確實帶有一些什麼色彩,當然也體現郭嘉在預測事物發展上的毒辣之處。在曹袁開戰的時候,孫策想趁機北上偷襲許縣,眾人都懼怕“小霸王”的威名,建議分兵對抗。郭嘉卻認為: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豪雄傑,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這句“死於匹夫之手”就成了對孫策的死亡預言,果真孫策在不久後就死在了刺客手裡(孫策自信勇武,喜歡獨自外出,或只帶三兩隨從,大臣們多次勸諫也無效,最後造成了自己的死亡)。當然,也有種說法是,刺客就是郭嘉派出去的。

當然,郭嘉在三國曆史的作為不僅這些,我只是舉了三個例子,只是郭嘉死得太早,真的是天妒英才。


談商論市


我覺得三國第一謀士如果是郭嘉的話,那也太笑話了。其實這也是一種噱頭罷了。且看下面分析。

  • 1、如果說郭嘉是三國第一謀士的話,那整個三國演義都沒有辦法看了,我們先來看看郭嘉和諸葛亮的戰績對比。

諸葛亮:為出茅廬便三分天下、借東風、七擒孟獲、三氣周瑜、舌戰群儒、草船借箭、空城計、七星續命燈等

郭嘉:十勝十敗、徐州平呂布、看出來劉備非人下人、郭嘉出計平遼東。等

從以上戰績看出諸葛亮的戰績要比郭嘉多得多,這也說明了諸葛亮要比郭嘉厲害的多,煮給昂還有很多事蹟沒有寫上去,例如八卦陣、連弩、木牛流馬等。也許你們會說郭嘉死的早沒有更多戰績。那麼我們接著往下看

  • 2、郭嘉都不知道自己的死期。而諸葛亮會看天象知道自己離死期不遠了。最後還用七星續命燈續命。但是郭嘉卻不會看天象,不會用七星續命燈。還有諸葛亮的八卦陣。郭嘉也是不能及,所以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來郭嘉其實是沒有諸葛亮厲害的。只不過比其他謀士厲害一點。

  • 至於郭嘉為什麼被稱為三國第一謀士,肯定是這部分人沒有真正的熟讀三國。才會說出來這樣話,三國諸葛亮的智慧幾乎近“妖”。還可以續命,是三國演義裡誰都沒有這個智慧的。


談名著


郭嘉為何被稱為“三國第一謀士”,對於這個問題,沒有任何史書記載,純屬於現代一些郭嘉粉,譁眾取寵罷了。

說什麼“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純屬於扯蛋,歷史上根本沒有這樣的說的,如果引用現代的人的話還有句叫“臥龍一出,郭嘉嚇死” ,如要爭論,哪個更加準確呢?

說三國第一謀士是郭嘉,這也純屬扯蛋,毫無根據,說郭嘉是三國第一謀士,可以畢竟仁者見仁,但是你得拿出點實用的計謀來說話呀?那些吹郭嘉的人,出了會說郭嘉幫助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戰、徵烏丸、滅呂布等勝利,但是懂歷史的人都應該知道,官渡之戰、徵烏丸、滅呂布的主要功勞並不是郭嘉,郭嘉一生唯一的計謀是“遺計定遼東”,這一計非常的精彩,但是即使這一計謀成功了,他也屬於謀士的作用,並不屬於軍事戰略方面的作戰計劃,所以郭嘉是無法與荀彧、賈詡、荀攸等戰略家人物相比。

劈開其他的不說,在三國這個時代,說第一謀士,郭嘉是完全不夠格的郭嘉遠遠靠後,三國第一還輪不到郭嘉,不說諸葛亮這樣的人物,個人覺得法正、龐統都不比郭嘉弱,更別說賈詡、荀攸、荀彧這類人物了。對於三國誰是第一謀士,這個就仁者見仁了。

但是拿到中國整個歷史來進行比較,三國拿得出手的只有諸葛亮,為什麼這麼說,大家可以去了解中國歷史十大軍師、中國歷史十大謀士,都有哪些人物,但是這兩個排行榜都有諸葛亮存在。這個能表明,在中國整個歷史上,人們公認的謀士、軍師只有諸葛亮入選前十,三國其他人物沒有入榜。


汐水柔情


在拋開《三國演義》的演繹成分回望歷史的東漢末年三國部分,很多人推崇曹操陣營的郭嘉為“三國第一謀士”。相比於諸葛亮的政治才華,郭嘉才華的體現主要集中在他善“謀”,他精準預言了曹操陣營的幾次重要轉折和所面臨的困難,並給出了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1、在曹操兩敗於張繡,事業處於最低潮的時候,面對當時中國北方最強大的袁紹軍閥集團,說曹操能戰勝袁紹統一北方,估計曹操想都不敢想。不說袁紹家族四世三公,其擁有當時最強大,人數最眾多的軍隊,盤踞了北方最多的地盤,並且基本沒有打過什麼敗仗。而當時的曹操因為得意忘形敗於張繡,長子曹昂被殺,侄子曹安民也死了,並且其手下大將,深受器重的典韋也死了。在曹操最低落的時候,郭嘉對曹操和袁紹進行了客觀、詳細地分析,提出

曹操有十勝,袁紹有十敗。精準預言了幾年以後曹操擊敗袁氏集團。

2、郭嘉預言了劉備會背叛曹操。當時劉備無路可走投奔曹操,郭嘉就提出,“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張飛、關羽者,皆萬人之敵也,為之死用。嘉觀之,備終不為人下,其謀未可測也。古人有言:‘一日縱敵,數世之患。’宜早為之所。”曹操忽視了郭嘉的提議,果然幾年以後劉備就發動了叛亂。

3、當劉備反叛後,曹操擔心袁紹會幫助劉備,造成自己的分兵。郭嘉果斷提出“紹性遲而多疑,來必不速。備新起,眾心未附,急擊之必敗。此存亡之機,不可失也。”果然袁紹那邊沒有任何反應,曹操一舉擊敗劉備。

4、解決了劉備,面對袁紹,曹操擔心盤踞江東的孫策偷襲其後方。郭嘉提出,“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豪雄傑,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果不出郭嘉所料,孫策隨後死於刺客之手。

5、官渡之戰袁紹敗逃,當大多數謀士提議曹操一舉進攻袁紹時,郭嘉提出,“袁紹愛此二子,莫適立也。有郭圖、逢紀為之謀臣,必交鬥其間,還相離也。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心生。不如南向荊州若徵劉表者,以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可一舉定也。”曹操聽從郭嘉建議退兵,隨後袁氏家族如郭嘉所料陷於內鬥,曹操分化瓦解。

6、在袁氏家族內鬥,次子和三子逃到烏桓後,郭嘉強烈建議曹操親率大軍擊潰烏桓,取得大勝。

7、在曹操擊敗烏桓後,袁紹次子、三子逃到遼東,大軍準備趁勢攻打遼東。郭嘉又建議曹操班師,預言了遼東公孫康會殺二袁。果然不久以後,遼東就送來了二袁的首級,曹操兵不血刃獲得勝利。


美國高娓娓


答 | 江隱龍

郭嘉缺乏戰績卻被稱為三國第一謀士,一方面是因為其人本身才華橫溢、神機妙算;一方面是因為曹操對其青睞有加;最後也是因為其早逝,後人有“天妒英才”的同情分。

先說其神機妙算的這部分。郭嘉首先是有鴻鵠之志又有識人之明。在投曹操之前,郭嘉先投靠了袁紹,欲與其“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後因嫌棄袁紹“多端寡要,好謀無決”而離開。後來遇到曹操,郭嘉喜曰:“真吾主也。”

在曹操帳下的時間雖然不長,但郭嘉卻屢出奇謀。首先是提出“十勝十敗論”,力主曹操迎戰袁紹。其實“十勝十敗論”並未戰法,更沒有道明應當如何迎戰,但這一番論點卻給了曹操以信心,並間接為曹操樹立了遠期目標。其次是提出要軟禁劉備,曹操不聽,而後果然放虎歸山。再次是在攻殺呂布、袁術、袁紹三子時作出了精彩的戰略分析,為曹操平定北方立下了不小的功勞。

最絕的是——郭嘉居然預言了孫策會被刺殺:“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而後孫策果然被刺殺,這簡直讓人懷疑那個刺客是不是郭嘉派的……

再說曹操對其青睞的部分。首先曹操對郭嘉的第一印象就很好:“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本來曹操帳下有個叫戲志才的,早死,於是曹操請荀彧再為其推薦一個謀士,這便推薦了郭嘉,所以曹操對郭嘉也有先天的親切。郭嘉死後,曹操赤壁大敗,又感嘆“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縱觀曹操一生,郭嘉算是最得其心的謀士了。

最後,郭嘉畢竟英年早逝。後人評價三國猛將,說是“一呂二趙三典韋”,典韋如何能排在第三?自然也是有同情分在裡面。但要以此說“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那就有些太過了。


切割地球


曹操本來手下謀士如雲,郭嘉就是NO.1而且他是謀士中最為年輕的一個,屢出奇謀。“十勝十敗”從各個方面分析出曹操的優勢,很明顯這不是突發奇想,而是對大勢有正確的見解,和諸葛亮的隆中對是一回事,都是對天下大勢的細緻分析。

郭嘉自從加入曹操,曹操一直走上坡路。看出劉備非池中魚,建議軟禁,曹操一時膨脹,放虎歸山,悔不當初。與袁紹對戰之時,預料劉表不會發兵許昌,孫策結怨太多,必備刺客所殺。北征烏丸,一勞永逸,為曹操以後解除後顧之憂。二袁相爭,兩敗俱傷。

且多數時刻郭嘉看法與大多數謀士不同,包括在與袁紹對戰之時,幹掉徐州的劉備,大部分謀士認為曹操發兵徐州,袁紹會發兵許昌,後方失火,無家可歸。然而郭嘉看出袁紹優柔寡斷,抓不住機會,力薦曹操攻下徐州這塊兵家必爭之地,果然徐州攻下來,袁紹還沒反應過來。徵烏丸一役,群臣擔心南方劉表孫策會來犯,郭嘉看出,劉備剛剛依附劉表,劉表必然會防範劉備,不會聽從劉備的建議,攻打許昌。孫策剛剛平定江東,結怨太多,且平時喜單出,不帶隨從,必被刺客所殺。

官渡之戰大敗而歸的袁紹病逝,曹操進攻他的兩個兒子,連戰連捷。曹軍諸將都想乘勝攻破二袁,可就在此時,先前力主北進的郭嘉卻力排眾議,獨進奇策,建議退兵。他為曹操分析了袁氏兩兄弟之間的矛盾,說:“袁譚、袁尚素來互不相服,又有郭圖、逢紀這樣的謀臣在當中攙和,必然要反目。不如先南征劉表,靜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一舉可定也。”果然,曹軍剛回到許昌,袁軍生變的消息就已傳來。曹操乘機回軍北上,將袁譚、袁尚各個擊破,二袁一死一逃。事實證明,郭嘉可以真正稱得上料事如神。


溪洋water


郭嘉有王佐之才,說他是三國第一謀士,也不過分。

在曹操身邊出謀劃策的那些人,許多都心存漢室天下,只有郭嘉是從一開始就準備把曹操往皇帝位置上推的人,因此他也是對曹操最忠心的人。

曹操最喜歡的謀士就是郭嘉,稱郭嘉為: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曹操的這句話應驗了,正是郭嘉的一系列列建議,才使得曹操徹底平定了北方,得以雄霸天下。

郭嘉跟諸葛亮一樣,出身平民,但從小便有遠大的志向。對於東漢末年動亂的局勢有清醒的認識:

傅子曰:嘉少有遠量。漢末天下將亂。自弱冠匿名跡,密交結英雋,不與俗接,故時人多莫知,惟識達者奇之。

其實這一段描寫跟諸葛亮早期經歷有驚人的相似,兩人都是年少即負奇才,在亂世中喜歡結交英才,不與俗人接觸。因此自己的名聲只揚名於名士之間。而後期郭嘉投靠曹操就是得力於荀彧的推薦。諸葛亮則是得力於名士徐庶和司馬徽的推薦。

郭嘉初次出仕就顯示出不凡的眼光,他的這種識人水平幾乎秒殺袁紹帳下所有謀士:

闢司徒府。初,北見袁紹,謂紹謀臣辛評、郭圖曰:「夫智者審於量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於是遂去之。

郭嘉眼光獨到,知道袁紹貌似強大,實際上難以成就霸業,因此直接走人,歸隱田園。而當年的諸葛亮也是明明就在劉表的州郡之內,但是諸葛亮也沒有選擇輔佐劉表,而是選擇了隱居,以待明主。

郭嘉後來經過荀彧的推薦做了曹操的帳下謀士,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為什麼這樣說呢?其實這句話是說諸葛亮的,但是放到郭嘉身上也很恰當。

當時曹操的根據地兗州被呂布所奪,曹操只剩下三縣可以據守,曹操打的很辛苦,又沒有軍糧,所以曹操打算撤退,這時郭嘉力勸曹操堅持下去,以項羽比喻呂布:

昔項籍七十餘戰,未嘗敗北,一朝失勢而身死國亡者,恃勇無謀故也。今布每戰輒破,氣衰力盡,內外失守。布之威力不及項籍,而困敗過之,若乘勝攻之,此成禽也。

這是郭嘉為曹操獻的第一策,呂布死後,曹操得以保全兗州全境,為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後來郭嘉勸曹操早日除了劉備,曹操沒有聽從。劉備南下阻擊袁術後叛變,曹操悔恨不已。

袁紹南下征討曹操,曹操徵詢帳下謀士意見,有多人都分析到袁紹必敗,但只有郭嘉分析的最為透徹,郭嘉從十個方面分析了袁紹的優勢和劣勢,堅定了曹操抗擊袁紹的決心。

官渡之戰後,袁紹的勢力還很強大。所幸的是袁紹後來病死,於是曹操開始征討袁紹的三個兒子,征討多時,效果不大。這時郭嘉獻上奇策。郭嘉認為袁紹三個兒子心存芥蒂,如果進攻的緊,則大兒子袁潭和三兒子袁尚會抱成一團,但是如果撤軍,他們兩個必然因為爭奪地盤而互相殘殺。

曹操聽從了郭嘉的建議,撤軍。事情果然如同預料的那樣,袁潭和袁尚內訌,袁潭被袁尚擊敗來投靠曹操。從這一點看,郭嘉對人心的洞察力細思極恐。

後來,袁尚、袁熙(袁潭已死)逃到烏桓,勾結蹋頓單于。曹操想北上征討烏桓,帳下許多謀士都怕勞師遠征,劉表在背後偷襲許昌怎麼辦?這時郭嘉力排眾議,對曹操指出了大局勢的方向:

袁紹有恩於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烏丸之資,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動,民夷俱應,以生蹋頓之心,成覬覦之計,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談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備,重任之則恐不能制,輕任之則備不為用,雖虛國遠征,公無憂矣。」

這段話分析的極其精彩,曹操初得冀州、幽州、幷州這些北方地區,大部分的州郡都是主動投降的。因此許多人還念著袁紹家族的舊恩,袁尚、袁熙不死,在烏桓的鼎立相助下很可能要捲土重來,這樣曹操新得的北方之地很可能要重啟戰火(後來幷州反叛就是力證),因此要斬草除根。

曹操納其言,並且依照郭嘉的建議,輕裝急進,出其不意的出現在烏桓之地,打了蹋頓單于一個措手不及,成功的斬殺蹋頓單于,袁尚、袁熙逃往遼東。

可惜的是郭嘉隨軍遠征,不幸染上重病,死於回軍路上。

郭嘉的一生非常璀璨,基本上算無遺策,總是能夠在戰爭的關鍵時刻撥雲見日,給人醍醐灌頂的建議,因此曹操非常的喜歡他,在曹操心目中,郭嘉算是他帳下的第一謀士。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郭嘉之於曹操,類似於諸葛亮之於劉備,都是在最關鍵的時刻貢獻了自己的智謀。郭嘉輔佐曹操期間,識人、觀勢都及其精準。郭嘉的出現基本改變了北方戰局的形式,如果郭嘉不死,赤壁之戰的結果估計就要改寫了,因此稱郭嘉為三國第一謀士,真的不過分。


每日趣評


題主這問題我不能認同。郭嘉不能算三國第一謀士,甚至不能算曹操陣營的第一謀士。郭嘉謀略體現,一是曹操戰袁紹早期的“十勝十敗”,要知道當時袁比曹強太多了,有這種大局戰略眼光的不多,屬於正道謀略;二是袁紹死後,勸曹不要急於追擊袁紹二子,而是讓他們先生矛盾後再追擊,袁紹兒子投奔北平公孫氏,又勸曹不要給公孫壓力,果然公孫綁了袁而歸附了曹,謀略確實收放自如。這些都是與郭嘉先在袁紹陣營,非常瞭解袁紹父子判斷出的(同官渡之戰時的許攸),因此戰袁紹時期雙方陣營謀士確實無出其右者。

那為什麼郭嘉評價會這麼高??因為他戰完袁紹後就去世了,沒參與赤壁這場曹操最大的敗仗。因為這場敗仗,曹操眾謀士全都失分,曹操說郭嘉如在,赤壁就不會輸(起碼不會輸這麼慘)。可惜,歷史沒有如果。赤壁勝敗,有多種客觀因素,不是一兩個謀士可以主觀決定的。說完曹,諸葛亮多次北伐無功,周瑜沒完整奪回荊州(更有陪了夫人又折兵的小說家言笑話),司馬懿更被諸葛壓制黑慘。所以,有人得出郭嘉第一謀士的言論。

我之愚見,三國沒有第一謀士。都各自有出彩的地方,董卓霸了中樞時李儒出彩,曹戰張繡賈詡出彩,赤壁時周瑜出彩,劉備取荊州諸葛亮出彩,劉備取川法正出彩,夷陵之戰陸遜出彩。何必分誰第一?


惡魔獵人12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file_sign": "c58640a43beaf5b50467ebb10d03776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