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茶馬古道

在橫斷山脈的高山峽谷間,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帶的叢林草莽之中,綿延盤旋著一條神秘的古道——“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源於南宋時期的“茶馬互市”,藏族同胞以肉、乳、糌粑為食,喜歡喝酥油茶,茶葉具有醒腦提神,助消化,解油膩之功效,是藏民的生活必需品,但藏區不產茶,於是,具有互補性的茶和馬的交易即“茶馬互市”便應運而生。

茶馬古道是一張網,在眾多茶馬古道中,一條從雲南的西雙版納、思茅、普洱、臨滄、保山、大理到麗江,經迪慶及西藏的昌都、拉薩等地後,進入印度、尼泊爾等南亞及西亞地區的路線最為著名。它曾是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從久遠的唐代開始,直到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滇藏、川藏公路的修通,歷經歲月滄桑一千餘年。

千百年來,無數的馬幫來往於雪域西藏和雲南之間,將茶葉銷往藏區,留下了縷縷茶香。一時間沿途商號林立,馬幫雲集,響徹在茶馬古道上的《趕馬調》傳唱至今。

茶馬古道途徑之處,有美麗的自然風光,更有數不盡的人文遺產。

行走茶馬古道

第一站西雙版納

西雙版納曾是茶馬古道的源頭,其下轄區的勐海則是茶馬古道的起點。觸摸古道的歷史,尋找古道往日繁華的記憶,塵封的歷史之門便在這裡被撞開。曾經的茶馬古道已更名為大益莊園,莊園內保留了曾經的古道和驛站,還有連片的茶山,雖無茶商光顧,也無馬幫歇腳,但懂茶的人也會應著時節前來品茶,或是追憶那段繁華的歲月。

行走茶馬古道

行走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上的景洪市是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首府,是雲南省與東南亞各國往來交流的一座重要邊境城市,充滿了濃濃的東南亞情調。

行走茶馬古道

行走茶馬古道

離景洪市不遠處的基諾山寨原始森林茂密,也盛產茶葉。“基諾”在過去的歷史文獻中被稱為“攸樂”,出產的“攸樂茶”在清代被列為貢茶。基諾族山寨就建在森林深處的半山腰上,拾級而上,石階兩旁的榕樹上掛滿了牛頭,攝人心魄。基諾族是中國最後一個少數民族,依然沿襲著原始的生產生活形態。在山上的古老民居里,適婚男女舉行著傳統的婚禮儀式,婦女三三兩兩的紡織著砍刀布,還有穿著黑白花格上衣的男子和衣著雞心式繡花胸兜的女子歡天喜地跳著太陽鼓舞,熱鬧非凡。

行走茶馬古道

行走茶馬古道

第二站普洱

普洱自古以來以普洱茶產地和集散地聞名中外。“普洱”為哈尼語,意思是“水灣寨”。普洱地處無量山餘脈的過渡地帶,山高谷深、谷寬成壩,年平均氣溫為20攝氏度左右,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氣候溫暖。“晴時早晚遍地霧,陰雨成天滿山雲。”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為普洱茶的生長創造了有利條件。

行走茶馬古道

行走茶馬古道

在普洱縣城東北的白草地樑子和勐先鄉板山地區古茶樹群落居多,這些茶樹高大古老,十分罕見。景邁山茶區和景谷地區成型的茶山和景點較多,更適合休閒品茶之旅。

行走茶馬古道

行走茶馬古道

體驗茶馬古道,可去同心鄉那柯里古驛站。相傳,曾經經官府大道入京的馬幫,都須在那柯里“榮發馬店”歇腳過夜。這條古道從唐代開始,就因普洱茶和磨黑鹽的產銷成為商賈雲集、馬幫絡繹不絕的重鎮,馬幫也成了促進普洱茶名揚天下的傳遞者。如今的那柯里驛站,仍然保留著最古老的茶馬古道。位於鳳陽鄉民主村的“茶庵塘古道遺址”則以艱險著稱,長約2公里左右的山石古道,在一片半原始森林中盤山而上。那山石上深印的馬蹄印,向人們訴說著昔日“以茶易馬”的艱險。沿古道而上,可以去體味,去追尋“徑仄愁回馬,峰危畏如去”的意境。還有磨黑鎮孔雀坪的“孔雀坪地古道遺址”,長約10餘公里,那昔日林立的馬店,山石古道上清晰可見的馬蹄印,向人們說明歷史上茶馬古道的興盛。

行走茶馬古道

第三站臨滄

臨滄是伴生在茶馬古道南道和支道而存在的,是各縣城中心茶葉交易的場所。時至今日,茶馬古道給臨滄留下的隱秘歲月仍然影響著後世。旅人、商家、探險者跟隨著馬蹄印記,留下了許多傳奇故事;青石板、羊腸古道、青龍橋串聯起天絕地險,流傳下關於茶的故事。

行走茶馬古道

臨滄市鳳慶縣被稱為“滇紅之鄉”,不僅盛產茶葉,自然風光也極好。境內的香竹箐村有連片成山的茶園,這裡最古老的茶樹有3200年,佇立在香竹箐的山巔上、雲海間,像一個守望了千年的老人,被稱為“茶祖”。

行走茶馬古道

行走茶馬古道

鳳慶縣境內還有一處古鎮——魯史,坐落在茶馬古道南道向東南亞延伸的要衝上,位於瀾滄江與黑惠江中間,歷史上是連接巍山、下關、滇西北的重要交通樞紐。由於魯史地勢險要,加之有兩江作為天然屏障,成為古道咽喉。魯史古鎮周圍莽莽蒼蒼的森林中,生長著很多古茶樹,這讓魯史不僅是茶馬古道上的又一個重要集鎮,也是蜚聲中外的茶葉之鄉。從鳳慶到魯史,沿途能找到一些散落在民間的曾經繁忙一時的紡車,而且它幾乎與黃道婆的傑作同出一轍。魯史古鎮上有許多古民居,有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和江浙一帶的三合院,值得參觀與考究。

行走茶馬古道

在距離魯史29公里的詩禮鄉有一個藏在核桃樹林中的古墨村,環境非常綠色生態,這裡有保存較完好的古磨坊群、清澈靈秀的情人河、獨具特色的石板房民居、純樸濃郁的民風民俗,以及至今還有馬匹行走的茶馬古道。

行走茶馬古道

第四站大理

沙溪曾是茶馬古道上那些艱辛趕馬人補充給養的最後一站。沙溪向北就進入了海拔3000米以上的迪慶高原,向西則是山高谷深的“三江並流”區域,夾在雪山、峽谷和急流之間,這個不起眼的小鎮是真正休憩的地方。人去樓空,但如今也還保持著最原始的建築特色,有寺廟、戲臺、商鋪、馬店、紅砂石板街道,百年古樹、古巷道、古寨門……這裡山清水秀,氣候宜人,物產豐富,人傑地靈,是一個被人們譽為“山美、水美、壩子美、姑娘更美的魚米之鄉和歌舞之鄉”。盛產花魚、松茸等,傳統的霸王鞭舞、姑娘優美的歌聲、古韻悠長的古樂使每一位來沙溪的人久久不願離去。這個時節來沙溪最佳,夏雨停下腳步,寒冬也不忍侵襲。除了感受沙溪的美,還可以逛逛古道上倖存下來的集市。

行走茶馬古道

行走茶馬古道

行走茶馬古道

位於祥雲縣城南面21公里的地方是雲南驛茶馬古道,做為祥雲縣最早的縣治駐地,這裡是古滇文化的典型代表。今天祥雲的“雲南驛”一名,保留了二千一百一十二年的歷史,“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彩雲現於白崖,遣使跡之至此,及置雲南縣。”。因彩雲南現而得名的雲南驛,曾是南方絲綢之路“蜀身毒道”和“茶馬古道”的重鎮。走進這座古老的驛站,一條青石路從遙遠的中原蜿蜒而來,穿過古鎮又逶迤而去,漸漸消失在茫茫的群山和雲海之間。街道兩旁顯得十分陳舊而蕭條的鋪面和街心中的“引馬石”上依稀可見的馬蹄印彷彿在印證著那段正在消失的歷史。

行走茶馬古道

行走茶馬古道

第五站麗江

麗江作為茶馬古道的重鎮,歷史的沉澱讓她變得厚重。

行走茶馬古道

麗江的茶馬古道印記是拉市海這一段,如今這條線路成為了遊客騎馬、遊船、覽茶馬古道風景的必經之路。

行走茶馬古道

拉市海位於麗江縣城西面10公里處的拉市壩中部,是雲南省第一個以“溼地”命名的自然保護區。拉市海風景秀美,澄澈如鏡的湖面倒映著玉龍雪山8萬隻越冬水鳥黯然棲息或翱翔於藍天白雲間,形成一片高原溼地特有的棲息景觀;周邊山青水靜,尤以美泉為最。

行走茶馬古道

還有位於麗江古城西北4公里處的束河茶馬古鎮景區,是納西族先民在麗江壩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也是“茶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鎮。歷史上以煙柳平橋、夜市螢火、斷碑敲音、西山紅葉、魚水親人、龍門望月、雪山倒映、石蓮夜讀八景而著名,被稱為“束河八景”。

行走茶馬古道

第六站香格里拉

因為《消失的地平線》一書,香格里拉成為眾多人魂牽夢繞的地方。他確實令人神往,佛經中的香格里拉理想國便是在這裡建成的,被命名為獨克宗古城。古城位於香格里拉縣東南隅,是馬幫進藏後的第一站。

行走茶馬古道

唐儀鳳、調露年間(公元676——679年),土蕃在這裡的大龜山頂設立寨堡,名“獨克宗”,一個藏語發音包含了兩層意思,一為“建在石頭上的城堡”,另為“月光城”。後來的古城就是環繞山頂上的寨堡建成的。與此呼應的是在奶子河邊的一座山頂上建立的“尼旺宗”,為“日光城”,其寨堡已經沒有了,原址上是一座白塔。

行走茶馬古道

獨克宗古城依山勢而建,路面就地勢鋪築石板,自然起伏。至今,石板路上還留著深深的馬蹄印,那便是當年的馬幫給時間留下的信物了。

行走茶馬古道

古城內的龜山公園是當地著名的景點,公園內有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的大轉經筒,要二十多個人一起用力才能轉動。

行走茶馬古道

白色的石砌民居在大龜山周遭錯落有致地分佈著,灰舊的色調有一種不加雕飾的隨意感。而獨克宗古城,始終在五彩經幡的映襯下,熠熠生輝……

圖:普中華、張國訓、丁建明、阮衛明、張金明、羅樹忠、張慶生、施 蕊、段兆順、唐新華、李建華(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