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到底有沒有“濟公”其人

“專管人間不平氣”的濟公,是勞苦大眾心目中的活佛形象。有關他的傳說和故事,在我國民間流傳很廣,經遊本昌形神兼備的飾演後,濟公故事更具家喻戶曉。但濟公到底是一個活生生的人,還是人們根據自己願望造出來的神,這樁歷史公案至今沒有了結。

歷史上到底有沒有“濟公”其人

一種觀點是認為濟公確有其人其事。 如明代田妝成,他在《西湖遊覽志餘》、十四《方外玄蹤》中明白無疑地斷定南宋確有濟顛其人。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大型工具書《辭源》,在“濟顛”條目下,對濟公的生卒作了確鑿的認定,其結論的準備性、科學性當是毋容置疑的。該辭書寫道: “濟顛,公元1129--1202年。宋未僧人。天台人,名道濟,俗姓李。佯狂不飾細行,飲酒食肉,遊行市井間,人以為顛,故稱濟顛。始出家靈隱寺,為寺僧所厭,遂居淨慈寺,嘉泰二 年端坐而逝。”

由此可斷定,濟公確是一個活生生的人。這個在嬉笑怒罵中扶危濟困、抱打不平,而又酒肉不忌、玩世不恭的“瘋”僧,的的確確生活於南宋時期。他是弱者的救星,人們愛他那以遊戲人間的姿態干預現實的喜劇性行為,更發他的“經不談、禪不理,吃酒開葷好詼戲,警遇勸善度群迷,專管人同個個氣” 排難解紛、鋤奸誅惡的為人處事,所以他的故事至今流傳在民間。同時,以擠公為題材的小說作品也層出不窮。據孫楷第、傅惜華先生查考,較為著名的有這樣幾部。它們是:王夢吉撰寫的《濟公全傳》三十六則;務世寶刊本《濟公大師醉善提全傳》二十回;日本官內省收藏的《濟公傳》十二卷等。還有清代郭小亭寫的《濟公傳》,全稱《評演濟公傳》及作者無法查考的《濟公全傳》(後四十回很少寫濟公活動,與前二百四十回風格不一,花城出版的就刪去了後面的三十八回)。這些傳世之作,都寫了南宋時濟顛弄官府的故事。

歷史上到底有沒有“濟公”其人

人們為了 紀念這位“哪裡不平 哪有我”的活佛,在西湖的虎跑建有“濟顛塔院”, 並塑有半立體的濟公石雕。雕像左右還有四幅浮雕“濟公斗蟋蟀”、“古井運木”、“飛來峰傳說”、“ 裝瘋掃秦”。另外,蘇州的西園寺也有濟顛塑像。

儘管權威性的典籍辭書對濟公的存在作了認定,但歷史上和學術界對這結論還是表示懷疑,眾說紛紜,有人疑信參半。

《濟公全傳》書的 《原版序言》 的作者烏青鎮敬元潘恆就是 一例。該文寫道:“至今江南太湖流域一帶, 尤其是杭縣附近,一提起濟 公活佛如雷貫耳,正像三國裡的諸葛,水滸裡的宋江...…,一般的認為實有其事,津津樂道。在今西子湖邊,還有多少古蹟,傳說是當時濟公活佛留存下來的。再則淨慈寺中,還有不少蹤跡呢。” 《原版序言》用“傳說”二字,以示不作確切肯定。歷史上到底有沒有“濟公”其人

更有人否認有濟公其人。《花朝生筆記》說:“實則南宋初無是人, 乃因六朝釋寶誌而訛傳者也。”釋寶誌何許人也?據《南史》卷七十六載:釋寶誌是南北朝時代大名鼎鼎的和尚。關於釋寶誌和尚的行蹤和事蹟,《南史》記載得十分詳盡:“齊宋之交,稍顯靈蹟,被髮徒跣,語默不倫。或被錦袍,飲啖司於凡俗。恆以銅鏡剪刀鑷屬掛仗,負之而行。或徵索酒食,或累月不食。預首未兆,識他心智。”從中可以看出,他有時披頭散髮,有時穿起錦袍,有時胡說八道,有時飲酒食肉,於是人們稱他為顛和尚。此後寶誌誤傳為寶濟,志公便演變而為濟公、濟顛。

對“濟公本無其人,原是釋寶誌的原型”這一 論題,黃天驥做了大膽而謹慎的考證。黃天驥在《評(濟公全傳》》一文中,對這一 論題作了闡發。他分析我國民間文學傳承性的特質“民間故事流傳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再創造過程。人們在口口相傳的時候,往往把自己所熟悉、 所想象的事件,加插到中去” 時,指出:“傳說中的濟公形象, 雖以釋寶誌為原型,但又比原型生動得多、 豐富很多;歷史上一些古怪和尚或者顛瘋頭陀的行為, 也被人們指在濟公的形象裡。” 據黃天驥的求證和查考,又可推斷出這樣一個結論:史上並無濟公活佛,而是人們創造出這樣一個西天的神。他神通廣大,法力無比,人們要他為受欺壓的弱者打抱不平,因此民間文學孕育了濟公這一形象。濟公到底是人是神?認定是人者,是經典性的辭書;推斷無此人者,也有史料並作過考證,很難定論。要徹底解開這一歷史之謎, 看來時恐怕很難, 還需要根據史料進行分析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