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無錫|紛繁花事,賞櫻還是長春橋


發現無錫|紛繁花事,賞櫻還是長春橋


黿頭渚長春橋

最美無錫的春日,是由紛繁花事而起的。在無錫的園林中,梅、蘭、菊、山茶、杜鵑、櫻花……品種多樣,但賞花之人大都並不知曉其背後所蘊藏的紛繁花事。

梅花、杜鵑比肩市花


1983年2月, “梅花”與“杜鵑花”被定為無錫市市花。

梅花自古便被文人雅士視為高潔之物,歷代名人佳士多有題詠,宋有林逋“梅妻鶴子”更是成就一段千古佳話。聚集江南山水精華的無錫園林,自然少不了梅影做伴。

無錫的梅花栽培史可上溯至隋唐時期,無錫的馬跡山地區(馬山)在唐代便已栽種有大片梅花,此番勝景延續了幾個朝代。以畫梅著稱的元代詩人王冕有詩為證:“馬跡山前萬樹梅,望裡村村似雪開”。除卻馬山,明朝嘉靖年間的寶界山莊便有 “梅坡”,寄暢園有梅亭,明代惠山未園、盪口“花笑亭”均是賞梅勝地。乾隆南巡臨幸寄暢園時,曾御筆留下了“竹淨梅芬”和“清原白石自仙境,玉竹冰梅總化工”的匾聯。


發現無錫|紛繁花事,賞櫻還是長春橋


老照片:無錫梅園念劬塔

近代無錫的梅花,則是從1912年榮德生建梅園開始的。榮氏倚山植梅,至蘇州購得骨裡紅、重臺等各種梅花,數年間植梅達3000株。梅園也因此成為我國園林史上第一個以梅為特色花卉的專類園。

與梅花在無錫的種植相比,杜鵑花中的泊來品種西鵑則起於上世紀20年代,種苗來自於日本,最早也是文人們雅玩的對象,故以盆栽為主。孫靜安、莊衍生、沈淵如、李夢菊、蔣東孚這些士紳,可以說是無錫引種杜鵑的先行者,也是最先嚐試杜鵑花栽培的行家,而沈淵如又是其中引進日本杜鵑最多的一位。


發現無錫|紛繁花事,賞櫻還是長春橋


錫惠公園杜鵑園

至上世紀30年代初,無錫開始地栽杜鵑。1927年至1936年,王禹卿興建蠡園時,從日本購進了一批花木,這其中就有多個品種的毛鵑。蠡園也因此成為當時無錫唯一一個有杜鵑花的園林。在中山路保存完好的王禹卿私家花園(現梁溪飯店)內還留存著一些毛鵑,歷經60多年風雨至今依然花繁葉茂。

上世紀70年代前,杜鵑在無錫的栽種面積極少。有記載顯示,1964年,太湖飯店在院內一個土坡上種植了100株毛鵑,已被稱之為“杜鵑山”。70年代以後,杜鵑開始在無錫被廣泛種植。1979年,在錫惠公園映山湖西南角,雜亂的山溝、坡地上開闢了一座以無錫市花命名的新園林——杜鵑園。

放眼現在的無錫,但凡風景名勝、居民小區,隨便哪裡都能看到杜鵑,每至春天四、五月份,皆是花團錦簇,開得異常絢爛。梅花、杜鵑市花之名,可謂名副其實。

無錫史上菊展最盛


菊,素為文人清玩和雅賞的對象,無錫賞菊、藝菊的歷史也十分悠久。

明代弘治《無錫縣誌》在地方物產“花卉”一欄中,已有關於菊花的記載。明代成化進士、無錫人吳學的別業名為“菊花莊”,“園頗宏敞,菊最盛”。清代無錫著名詞人顧貞觀為東林黨人顧憲成曾孫,在其父輩時就已僱請工匠專門種菊。

有意思的是,在無錫歷史上,菊展也曾是籌賑的一種形式。1917年11月,無錫商會為籌賑順直(河北)水災舉辦了一次菊花會,展出七天,上午售門票每券銅圓5枚,下午特備音樂表演,每券售銅圓8枚。此時的菊會被作為商業活動,收取門票。20世紀初,無錫公花園、梅園建成後,菊會開始從私人宅第登堂入室於公花園和梅園,成為一項開放性的賞菊活動。1918年10月,公花園始辦菊展。此後,大型菊展日盛。


發現無錫|紛繁花事,賞櫻還是長春橋


錫惠公園菊展

錫惠公園自1952年建園後,取代公花園成為菊展的新中心,幾乎年年舉辦。1959年,建國10週年之際,無錫廣邀上海、廣州等城市來錫參加秋菊展會,當時錫惠公園3萬多盆秋菊競相開放,轟動一時。

“文革”期間,養花、擺花被看作“封資修”的表現,因此菊事活動也被迫停止,直到1974年才恢復。

蘭芷清芬名動江南


無錫園林的花事記憶中,最有分量的非蘭花莫屬。

清朝後期至民國時期,無錫藝蘭名家輩出,名動江南,這也是無錫藝蘭史上的巔峰時期。當時無錫享譽江浙的藝蘭名家先有楊大笙,後有楊幹卿、榮文卿、蔣東孚、張揆伯、沈淵如、蔣瑾懷、莊衍生等。

生於無錫望族的榮文卿是一位重量級的藝蘭名家,從“曹榮大荷”到“翠萼”再到“榮梅”,很多傳統蘭蕙名品都與他有關。

可以說,無錫的每位藝蘭名家皆各有建樹,但其中又以沈淵如建樹最高。


發現無錫|紛繁花事,賞櫻還是長春橋


“江南蘭王”沈淵如

1925年,沈淵如“將企業經營所得,如薪金、官紅利以及房租收入,除必要之生活費用及稅款房屋修理費用外,悉數用於購買花木及附屬設備”,並自己選育名品。上世紀30-50年代,沈淵如經常在後院“千蘭堂”舉辦私家蘭展,春有春蘭展,夏初有蕙蘭展,並以山茶、杜鵑、木桃點綴,成為蘭界盛事。沈淵如亦有“江南蘭王”之稱。沈淵如之子沈蔭春至今仍然記得家裡蘭花盛開時,訪客盈門的情景。

1962年,上海舉辦全國蘭展,無錫送展的名蘭達100多盆,數量超過上海、杭州,其中參展的全部167個蕙蘭品種中,無錫選出的名種就有50個,其中僅沈淵如一人就佔了30種。也就在這一年年底和1964年的1月,朱德兩次來錫,與沈淵如交流蘭花培植,並贈送22盆蘭花和3部蘭譜給無錫。

但“文革”期間,這些集數代人心血積蓄而成的名蘭在這場浩劫中元氣大傷,所幸尚有部分愛蘭人士比如張浩榮等保存了部分名蘭。上世紀80年代,無錫園林部門開始著手重建無錫蘭苑,先後從隆賢和尚、張浩榮處引種,無錫蘭芷才得以逐漸恢復。

“長春櫻花”原為楊氏祝壽栽


無錫也是全國聞名的賞櫻勝地之一。但櫻花並非無錫本土自有樹種,說起無錫的櫻花史,那還得從民國初期說起。

無錫最早把櫻花作為觀賞植物栽培的文字記載是在1916年,梅園主人榮德生在其《樂農自訂行年紀事》中——“外國花之貴種,如黃、綠、柴之雙臺櫻花,均當日所加意物色而得者也”。另外,1921年,周寄嵋主持擴建錫金公花園(即城中公園)時,由日本園藝設計師村田、梅田從日本引進20多株櫻花,為此公花園有“草坡落英”、“櫻花夕照”之景,這也是近代無錫最早以櫻花為主題的景點。

上世紀20-30年代,隨著一批實業家建造私家園林的興起,無錫種植櫻花的規模開始擴大。1930年,在吳塘門孫靜庵的園藝場中,便有各色櫻花苗木,其中日本晚櫻類價格在3-4元不等。其時,黿頭渚太湖別墅、梅園、太湖飯店(梅園內)、小箕山錦園、蠡園、惠山浜唐氏園等處均植有櫻花。


發現無錫|紛繁花事,賞櫻還是長春橋


老照片:黿頭渚長春橋櫻花盛開時

無錫賞櫻絕佳處當屬黿頭渚長春橋的“長春櫻花”。但很少有人知道,“長春櫻花”如何而來?1936年10月5日,傅增湘在《錫報》刊文稱:紡織同人在太湖別墅內合築長春橋為園主祝壽,並在堤上夾種櫻花,因而成為著名景點“長春櫻花”。“園主”即指楊翰西。隨後,黿頭渚長春橋的“長春櫻花”漸成為全國聞名的賞櫻處,不少電影也將其作為日本賞櫻地的外景拍攝基地。

但“長春櫻花”這一勝景也曾經遭受厄運,幾近消亡。櫻花好看但唯獨懼水,1991年、1999年無錫的兩次特大洪水曾將長春橋櫻花基本淹死,僅橋頭兩側各剩二、三株,後經園方重新修復才使長春橋櫻花美景重現。

無錫最大的一株櫻花是太湖飯店內的一株山櫻,株型巨大,直徑近1米,可惜在2000年的時候死亡。目前,太湖飯店還有一大批樹齡比較老的日本晚櫻。梅園招待所前,原有建時所植的單瓣櫻花,高過兩層屋簷,開時蔚若雲錦。但在“文革”中,也因天牛蟲害致死。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櫻花種植在全市範圍內得以發展,黿頭渚長春橋、萬浪橋、陳家花園以及錫惠公園映山湖周邊、兒童樂園、錫山北部等處的櫻花均已成片種植。

一花一木一世界,在無錫園林的這些紛繁花事中,歷史的履痕或許無跡可尋,但春三四月,草長鶯飛,一樹佳人卻年年可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