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流逝,義烏北門街的今昔,您瞭解多少

義烏老城直街橫巷曲弄,約定俗成。雖然時代變遷,城市發展,有些街巷隨拆遷而消失,沉沒於歷史;有的街面四周則商場林立,人群喧鬧,比過去更為繁盛,煥發出勃勃生機,融入到了國際性商貿城市的快節奏,比如北門街,比如新馬路。

老北門街,北起今義烏劇院前與車站路相接,與新馬路分道,向南行橫跨工人路,沿市府大院西側到縣前街,全長約650米,寬12米。它的興起,開始於義烏通火車(1930)之後,明清時代還是一條名叫金宅的巷子。

歲月流逝,義烏北門街的今昔,您瞭解多少

宋元時代,義烏古城雖無城垣,但有城門,“東曰東陽,南曰繡川,西曰金華,北曰會稽”,四門取名都用所向地名。南宋開慶元年(1259)重修,門上建亭,東名迎喜,南名翠嶂,西名淥波,北名迎軺,取名改成因景。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重修朝陽門。三十九年各門始用石築為門樓,“頗如城門之制,便於守望”。後幾次增設、擴建和重修,到清朝乾隆三十年(1765)有城門七,各有門樓:東曰朝陽門,西曰迎恩門,西北曰湖清門,東北曰通惠門(舊名小槐花),北曰拱辰門(舊名大槐花),東北曰卿雲門(舊名金麟),取名大都依朝向。

義烏縣治的街巷營建,以衙署為中心,後形成北、東、西三條主街:縣前街(舊稱“泗州鏡”)、上市街(舊稱“川橋鏡”)、下市街(舊稱“文明鏡”)。從1795年至1945年,一個半世紀的風雨滄桑,稠城北門街、朱店街、新馬路先後興建。幾經兵燹,城區主街道數度變換,從三條變成六條。

歲月流逝,北門無論最早稱會稽門,還是建過迎軺亭,都曾顯赫一時,韻味宛存,讓人感受到歷史的演變。到了民國時期,明末所建的城門敵樓僅剩門壁,20世紀60年代縣城因拓寬道路,門壁被拆除,漸漸被後人淡出記憶。

回溯老北門街,難免要說起當時的稠城小三里塘義烏火車站。據《義烏市志》記載,這個最早的義烏火車站始建於民國十九年(1930),離縣城約1.5公里。後隨著鐵路客貨營運的開通,興起了私營的貨運行業,最早的工具是“羊角車”,後先後被膠輪車、雙輪車替代,行業時稱“過堂行”。1941年為適應抗日戰爭的軍用需求,火車站至北門街路段建起公路,全長約1400米,後取名車站路。自有了貨運行業出現,火車站至北門口的店鋪增加,兩地間人氣漸旺。自此,義烏的鐵路、公路和水路航運的交通優勢方才顯現。1941年5月間,義烏火車站遭日機炸燬,6年後得以修復。

告別八年抗戰,老北門的街景依舊,卻出現了通商手車行。建國後的1962年,北門街的稠城運輸站開業,有雙輪車156輛、手扶拖拉機12輛。人們無法統計手車搬運組織解決了義烏城內多少勞動力的就業,更無法想象搬運工們當時穿街走巷的場景。車聲轆轆,和著他們的腳步聲,增添了老義烏人對老街的眷戀,他們的故事如同平實的巷弄,顯得更為真實和感人。

歲月流逝,義烏北門街的今昔,您瞭解多少

回望生於斯的荷花芯老屋,承載著多少故事和情感,

如今已隨風而去。 金福根 攝於1991年

義烏歷來鍾靈毓秀,人文興盛。老北門街也不列外,這裡才俊濟濟,燦若繁星。拱辰門(俗稱北門)一帶原是孟姓金姓樓姓聚族而居的地方。孟姓為孟子後裔,士子文人不乏;金姓出過大理寺卿金世俊,進士金德義,“金氏二雄”金漢蕙、金漢鼎;樓姓的孝子樓蘊,忠臣樓璉,以及樓斗南、樓子固、樓子晏等名人博學多才,這一切都展示了這裡璀璨的人文景觀。

短短的老北門金宅巷,曾牌坊林立,金大宗祠、天官第等遺址等古風猶存。諸多牌坊中較為出名的恐數天官坊和兩座進士坊。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出仕為官的金世俊,一生為官清正,秉公執法,曾任工部侍郎、大理寺卿等職,後被崇禎皇帝列為三清官之首。天官坊,即為金世俊立。

據清嘉慶《義烏縣誌》卷一“坊表”載,義烏當時有牌坊60座(不包括節婦牌坊),多為宋明清時期建立,分為六類,係為有功有德者樹立,也有激勵後人的作用。金宅巷的天官坊,當屬為義烏縣內名人立的牌坊。列入第三類的便是進士坊,屬於為義烏科舉及第登金榜者立之範圍,義烏共有三座,金宅巷就佔了二座:一座為樓斗南、樓子固、樓子晏所立,另一座則為金世俊、金德義而立。此外,這裡的忠孝流芳坊、孝行坊都曾輝煌一時,形成一組相對完整的古建築群,成為義烏歷史的見證。可如今均不復存在,讓人扼腕長嘆。

說起老北門的金大宗祠,一些老義烏人頗有幾分自豪。這座宗祠於民國時期辦過私立星拱(金氏)小學,它與稠城地域的繡川(陳氏)小學,武陵(龔氏)小學,江夏(黃氏)小學一樣,文化豐贍,讀書風氣濃厚,乃碩儒輩出之地。1970年5月金大宗祠改建為義烏郵電樓,郵電歷史以此開始敘寫。而之前,趕婆橋龔大宗祠的武陵小學,移至北門街以南的龔聚源醬油坊內,後由人民政府接管,其址就是現在的市政府綜合樓。

北門街也有過痛心的回憶。1941年8月,義烏城區爆發鼠疫,疫情首先在北門一帶蔓延,城內的學堂相繼停課,太祖殿7間房裡堆滿了屍骨。“細菌戰”已經過去七十餘載,但中國人民所受的傷害一直未被遺忘。令人刻骨銘心的還有,北門街73號當年是駐義日軍情報部的工作室,另一個掠奪義烏物資的“東和公司”也設在北門街。

過去北門街店鋪寥寥,但龔聚源醬油坊開得很大(稠城尚有陳怡順、陳平順兩家),店面達10間,瓦屋3進。上世紀六十年代城區街道拓寬,加之初具交通優勢,義烏商貿業在七十年代末悄然興起。據載,當時北門街是外地人進城的必經之路,只有過往之客,沒有經營之店,街道寬暢,兩旁宜設地攤。於是,有經商傳統的廿三里、福田等地10餘位農民,開始在北門街頭歇擔設攤,出售小玩具、小百貨,後來人數激增,貨郎擔最高時有124副。北門街曾始稱“馬路市場的‘星星之火’”,“義烏小百貨市場的雛形”。時近三年,義烏正式開放湖清門小商品市場,並以昂揚的銳氣和超常的速度、節奏,不斷培育和提升市場主體,形成了一個個“義烏樣本”……

商貿活躍,百業興旺。“山貨市場”帶動了義烏城區街麵店鋪的擴張,飲食業生意趨旺,並逐漸形成南端以經營眼鏡業為主(後有部分店面向北門街轉址),北部以傢俱業行業為主的特色。經委、財稅局、物資局、郵電局以及人民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等金融單位一度設在北門街。北端企事業單位密集,有市府第二招待所、衛生防疫站、商業公司、華康公司、華豐公司等。“記得,北門街的路面由低至高,坡度緩上。每天行走不覺得累,工作精力充沛,身兼數職也很樂意……”當年在義烏經委就職的楊其平為此深有感觸。

歲月流逝,義烏北門街的今昔,您瞭解多少

歲月浮沉,北門街給了老義烏人太多的甜美記憶。義烏飯店、義烏照相館、義烏浴室均曾坐落於此。那個年代,國營的飯店、照相館在義烏極少,物質相對匱乏,人們卻固守著一份恬淡的情懷。一桌團圓飯、一張全家福……無論塵封多久,那人那景永遠定格在那一刻。

拱辰門原稱大槐花門,還有一座建於明嘉靖年間叫小槐花門的小北門——通惠門。通惠門巷北起建新路,南通工人路,曾住著幾十戶白壁青瓦、曲徑小院的人家。如今這裡有了通惠門路,矗立起了幢幢高樓,學校、公園、商場、住宅小區雲集。前些年,北門街區塊改造工程創出“奇蹟”:12號地塊(後為都市中央公館)拍出36.81億元高價,一度成為市區樓市的價格標杆。

毗鄰市政府,緊靠繡湖公園和繡湖廣場、以及“義烏之心”、銀泰百貨等,北門街有林立的高樓,寬敞的馬路,喧鬧的商場,繁榮的街景。街道新了,城市美了,可往日的記憶卻始終久而彌新,遠而彌篤,澀而彌甘,回味無窮。

(王曙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