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魏忠賢獨攬朝政時後金打不進來,勵精圖治的崇禎就不行了呢?

棍哥觀史


魏忠賢這個人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不過現在總的形象都是負面的。不過能在歷史上留名的,多多少少都是有點能力的,今天我們來簡單看看這個臭名昭著的大宦官如何能拒後金于山海關之外的,而勵精圖治的崇禎怎麼就落個自縊煤山的下場呢?



魏忠賢守住國門之因



1618年4月13日,努爾哈赤在盛京“告天”誓師,宣讀了與明朝結有的七大恨的討明檄文,同時率步騎2萬嚮明朝發起進攻。後金軍勢如破竹,連戰連捷。這時魏忠賢時年50歲,從掌權之後開始培植自己的閹黨,排除異己,早就在朝廷上站穩腳跟,專斷國政,當時的局面已是“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可以說魏忠賢已是明朝的實際掌控人,朝廷大大小小的事都有他說了算。從後金開始進攻明朝至魏忠賢被賜死有9年時間,而這段時間後金始終未能踏進山海關。

一、守衛權勢



明熹宗朱由校,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但是是一個藝術家。他沉迷於木匠活,手藝確實還相當的高超。加上魏忠賢擅長溜鬚拍馬把天啟皇帝忽悠的團團轉,誇他做的木匠巧奪天工,天啟皇帝十分開心,於是將權力交給了魏忠賢。後來木匠皇帝朱由校在臨終前囑咐弟弟朱由檢,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可見明熹宗對寵愛。魏忠賢明白自己的一切都是明朝朱家給的,後金打進來,滅亡明朝,自己不可能有好下場的,因此不遺餘力舉全國之財力物力人力支援抵抗後金戰爭。 也不排除感恩於明熹宗的信任,“恪謹忠貞”的守衛著朱明王朝。

二、保障軍需



當時的明朝早已走下坡路多年了,國庫和正常收稅是沒辦法保障戰爭經費的。對於魏忠賢這個沒有什麼道德觀念的人來說,只要能撈到錢,管你什麼仁義道德了,於是向江南富庶地區的士紳徵重稅,不給錢就給命,於是他專權的時候就有了充足的軍費。

此外重用名將袁崇煥、吳三桂等。在他的概念裡面只有能不能守住國門,沒有下面的人造反的概念。也許他也害怕,不過在那個時候顧一頭是一頭,他們要造反也是造朱家的反,天塌了有皇帝頂著,皇帝如此寵愛他,結果應該也會比後金進來的要好。後金要是進來了,皇帝尚且自身難保,何況於他。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舉全國之力加之名將正確的軍事策略抵禦一個無論財力人力均不及己的後金還是沒問題的。

崇禎失敗的原因

一、積重難返



走了上百年下坡路的明朝已是千瘡百孔,內地農民起義接二連三,國家不堪重負,難以在經濟上繼續支持戰爭。崇禎上位之後除掉了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重用東林黨,東林黨盡是一些海內士大夫,與魏忠賢的思想就不一樣,他們恪守君臣之道,恪守儒士之道。十分清廉的東林黨則將魏忠賢制定的政策全盤推倒,節省軍費、不向士紳徵重稅,後來就導致遼東的軍費難以維持了。不過魏忠賢之前已搜刮了那麼多年,估計也差不多了。

二、疑心過重、自毀長城

“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明史》

崇禎是一個勤政的皇帝,據史書記載,他二十多歲頭髮已白,眼長魚尾紋,可以說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實是一個好皇帝。 儘管崇禎志向遠大、勵精圖治、宵衣旰食、事必親躬,但他既無治國之謀,又無任人之術,加上他嚴苛、猜忌、多疑,對大臣動輒怒斥、問罪、砍頭、凌遲,其殘忍和冷酷與魏忠賢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因為不相信文武百官,崇禎還頻繁地調整官吏,17年間他竟然換了17個刑部尚書和50個內閣大學士。造成國家人才匱乏,有心報國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請纓效命。無奈之下崇禎只好培植私人勢力,重新起用大批更加腐朽無能的太監,最終導致“十萬太監亡大明”的歷史悲劇。後又猜忌袁崇煥謀反,將其凌遲處死。可謂是將自己的後方搞的烏煙瘴氣,大明朝的最後的屏障也被自己親手撕毀了,大明焉能不亡。


棍哥觀史


無論是天啟還是崇禎,對內鎮壓,對外防禦,政策是一樣的。後金之所以最後得以入關,有很多機緣巧合的因素,原因之一,對流寇的圍剿失敗,這裡崇禎負很大責任,在這裡最能看出崇禎是個勤奮的昏君。本來孫傳庭已經把李自成打的剩18人,逃入深山,再乘勝追擊定可消滅,可楊嗣昌怕孫立頭功,提出招安一策,竟被崇禎採納!這事換到心狠手辣的魏身上是斷然不會出現的。所以平定內部叛亂的大好形勢就此打住,李自成,張獻忠得以殘喘。尤其是最後催促孫傳庭與李自成決戰,更是屁股想出來的,本來孫部已經瘟疫流行,固守尚可維持,出戰則必死。孫一死,向北京之路再無障礙。原因之二,在於聽信東林一黨,照顧資產階級利益,卻拼命給百姓加稅,造成國庫空虛,百姓無活路,這在魏期間是截然相反的,魏是可勁折騰東林黨人,給江浙一帶有錢人加稅,所以那時也亂,有錢自然能頂住


蛙哈哈餐飲


魏忠賢對維護明朝的統治真的有這麼大的作用嗎?

<strong>

魏忠賢做出的唯一貢獻,大概就是壓制了文官集團,順便提高了皇帝的權力,但是這個所謂的“權力”並沒有落到皇帝手裡,反而是被魏忠賢等宦官奪走。

明朝中後期,宦官集團的勢力之所以急劇膨脹,就是文官集團的實力不斷的增長,並且逐漸壓制“皇權”,這對皇帝是極為不利的,迫使皇帝不斷培養、倚重宦官,這才有了魏忠賢之類的權宦。

其實朱元璋留下的祖訓,《皇明祖訓》中對太監的職權說得非常清楚,後世的皇帝之所以倚重太監,甚至命令大臣給太監們上課,實在是被逼無奈。

魏忠賢到底為明朝穩定作出了什麼貢獻?

太監其實就是皇帝手裡的一把刀,專門用來壓制甚至迫害文官集團。不過魏忠賢這把刀太過鋒利,甚至有點脫離皇帝的控制,因此才會發生妄圖迷惑、掌控皇帝的事情。

但是魏忠賢在世的時候,確實極大地壓制了文官集團東林黨的膨脹,皇帝還可以憑藉這把傷人傷己的“利刃”,勉強掌控局勢。

魏忠賢死後,為什麼明朝局勢急劇惡化?

明朝的朝堂上除了宦官以外,文官與武將是天生的敵人,但是文官為了打壓武將不擇手段,在文官集團的逼迫、誘導下,崇禎不得不拿邊將開刀,導致了邊境不穩、甚至後金的崛起。

崇禎除掉魏忠賢不能說錯,但是時機不對,最大的錯誤在於沒有重新立起一把“利刃”,著重打壓、防備文官集團,最終在貪得無厭的文官集團的橫徵暴斂之下,將大明陷入了農民起義的漩渦,並覆沒於闖王李自成。

李自成滅亡明朝,真的有這麼高的才能嗎?

實際上李自成只是在“風口上”,做出了一個最正確的選擇那就是“割富濟貧”,這才被推到了時代的浪尖上,掌控了大明的命運。

魏忠賢這把刀傷手、弒主,崇禎可以換一把新的,但是絕對不能沒有防身的“利刃”,如果有一把“利刃”,崇禎在明朝滅亡的關鍵時刻最起碼可以通過抄家獲得充足的軍餉,而不是低三下四的向文官“借錢”。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皇帝”,想了解“皇帝”真實的一面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主要有三個原因吧,第一:魏忠賢時期開始大量收商業稅,用來抵抗努爾哈赤,而商業發達的地區正好是東林黨活躍的地區,很多東林黨人因商業稅損失嚴重,等東林黨人上臺後這種稅就取消了,想辦法從其他方面收稅,較少開支,比如撤銷驛站,農民負擔加重,導致了內亂,內憂外患同時發生,很難扛得住;第二:東林黨人和魏忠賢對明朝的感情不同,東林黨人可以換身衣服迎接新主子,魏忠賢可沒這種選擇,用盡手段也要保證明朝不滅,由於一手遮天,可以集中力量對付北方的威脅;第三,制衡,東林黨人控制住朝廷後,崇禎很多事做不,下面沒人聽話了,都在忽悠他,無論如何殺大臣都沒法改變局勢。歷史上使用太監往往導致一個王朝衰落,為什麼一個王朝快要結束的時候還是要使用太監。一般以為使用太監是因,王朝衰落是果;也可以這樣以為,正是因為一個王朝衰落了,不得不使用太監來續命,明朝已經到了使用太監來續命的時候了。


Finch1


此一時彼一時也,時間變了,情形不同了,結果也就不一樣了。

魏忠賢時,李自成還沒起義,大明朝只有一個敵人——大清,可以集中力量對付它。而大清,剛剛穩定後方,開始把目標指向山海關,結果在寧錦受阻,還沒有想出更好的辦法,魏忠賢時代就結束了。

崇禎遇到的情況不同,崇禎二年李自成起義,大明朝被迫兩線作戰,顧此失彼,決策難,行動更難。大清方面,努爾哈赤打錦州受重傷死了。皇太極繼承父志再打錦州寧遠,又敗了。吃一塹長一智,另想它招解決問題是人之常情,於是皇太極聽取范文程建議繞道蒙古部落,翻越燕山,從大安口入關。



魏忠賢時,氣候還算正常,災難並不普遍,國庫錢不多,但每年都有進項,額外開支不多,就是抗清花錢,緊緊手還過得去,不至於虧空太大。

崇禎朝遇到小冰河期,災荒不斷,賑濟災民要花錢;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鎮壓起義軍需要花錢;遼東戰場防禦清兵需要花錢。花錢地方太多,因為遭災國庫收入減少,這一多一少差距可大了。大明朝財政根本吃不消。



明末危局,勵精圖治的崇禎扭轉不了,魏忠賢更扭轉不了。

魏忠賢在時,袁崇煥和他的老師孫承宗一起建立了關寧錦防線,袁崇煥靠這一防線打敗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進攻,清兵才沒能進來。可是寧錦大捷之後,參戰官兵都得到獎賞,主帥袁崇煥沒有得到任何獎勵,一氣之下辭官回家了。袁崇煥也只有袁崇煥才是清軍的剋星,才能打敗清軍,除了袁崇煥的關寧鐵騎,明軍再沒有能與清軍過招的,袁崇煥離開了,假如魏忠賢可以繼續獨攬朝政,接下來他能防得住清兵的進攻嗎?



袁崇煥離開後,王之臣接任薊遼督師,假設他憑藉袁崇煥留下的關寧錦防線,有效地阻止住清兵攻破山海關,但他能防得住清兵從燕山入關嗎?沒有袁崇煥,北京保衛戰能不能大勝還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魏忠賢專權期間,打擊迫害東林黨人。朝中有正義感有能力的文臣瞧不起閹黨,不願與之為伍,閹黨中能擔當大任的人不多,面對危局,沒有人才,魏忠賢能對付得了清兵和農民起義軍的雙重打擊?不可能。

明末危局,既使讓朱元璋來,也未必能力挽狂瀾,更別說魏忠賢了。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豫有得


看到這個問題,若是瞭解後金的建立,瞭解明朝末期的狀況,就知道為什麼了。

後金是一下吃成胖子的嗎?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也是從小股勢力慢慢開始的。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之後不久,就打出了反明的旗幟,寫了所謂的七大恨來宣示自己的正當性。然後不斷的打地盤壯大自己的勢力,然後又把朝鮮的這個後患解決了。努爾哈赤做的這些,都是需要時間的,這段時間就是魏忠賢在大明朝呼風喚雨的時候。



乏救國之術

等後金終於大勢已成之時,就是崇禎上位的日子。崇禎能的確很努力,也很想挽救大明於水火之中,但是他並沒有運用正確的方法,大錯已經築成,不用正確的方法,大明的滅亡他還是隻能眼睜睜看著。崇禎就是很用心,但是悲劇的地方是他的方法不對。



在努爾哈赤在未成大勢之時,若是魏忠賢幫助大明滅了這股反明的勢力,那麼也就沒有清朝啥事了,但是魏忠賢不可能這麼做,真這麼做了,魏忠賢的標籤也就換掉了。若是崇禎有救亡大明之術,或者出一個能救大明江山的奇才,崇禎重用他,那麼即使後金勢成,吳三桂叛亂也進不了關。歷史並沒有這麼多如果可想,所以即使崇禎再努力,方法不對,那麼他只能背鍋了。


淡看天上月


不是魏忠賢,是天啟的政治手段比崇禎高太多了。


專治倭畜的老獸醫


這個問題就好比為什麼蔡京、童貫獨攬大權時,完顏宗望為什麼攻不破汴京是一個道理。


歷史一書生


魏忠賢掌權期間是天啟五年以後,正好是清朝皇太極剛剛上位,整頓內部一直在權利交接。


若見勿離


他勵精圖治。。。生性多疑,草木皆兵,聽信奸臣,再加上天災。。。人禍。自己把能用的都殺了。。。。不滅你滅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