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陽人的童年是什麼樣的?

每一天努力68


我雖然是邵陽人,但是生於農村長於農村,是一位地地道道農村孩子,我的童年既快樂活潑過,又忙碌勞動過,總之是在父母辛苦養育健康長大。後來入校讀書,我經常受老師表揚的好學生。回想起那個年代,那個時期,我感覺到童年的生活就在眼前,一幕幕地再現。



在學校裡,除了學習外,學校經常要開會,我要寫發言稿代表班級在大會上發言,是關於鬥地主,批林批孔等文章。其次,學校舉行憶苦思甜,吃水不忘挖井人等思想教育活動,讓我嚐到舊社會苦,沒有忘記吃糠與野菜的滋味。通過搞這些活動,我從小知道要珍惜,新社會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也讓我懂得,有了共產黨的領導,人民從此當家做了主人。


在課餘後,除了打球、殺麻洋、踢鍵子活動外,有時做了偷西瓜、摘桃子這些被老師批評教育之蠢事。

在放學回家後,首先,我就放牛,為的是給父母爭工分,因為當時生產隊是憑工分來分糧食。一般是每天早上和下午,各放一次牛。

其次,扯豬草,那時,家家戶戶都要餵豬,糧食非常短缺,人吃飯成問題,所以豬飼料全是野豬草,當時國家給農戶都有牲豬任務,每年每戶要上繳一頭牲豬。



另外,趁天睛,還要為家裡到山上撈點柴火,節省買煤的開支。 碰到農忙季節,我還要到生產隊裡割禾,插秧等小孩能做的輕鬆的事,這些都是幫父母爭點工分。


由於在童年時代,當時國家還沒實行計劃生育,我們兄弟姐妹四人,父母身體不佳,所以,大部分童年時光,都是為家,為父母幫忙出點力,做點事,來減輕父母撫養子女的負擔和壓力。


邵東信息平臺


每個人的童年總是不一樣的,讓我突然想唱《我們不一樣》,童年這個詞給人的印象總是很天真活潑的樣子,而我,作為邵陽人的童年幾乎是沒有童年的孩子。


小時候家裡窮,爸爸媽媽都出去打工掙錢了,我是家裡第二個孩子,那時間計劃生育特別嚴,所以從小就被爸媽帶到鄉下親戚家撫養。從小沒有感受到父愛母愛的我,使我性格都是比較內向的,直到上大學才慢慢的好一點。小時候我和我的兄弟姐妹都被放在了不同的親戚家撫養,寄人籬下總會被人欺負的,有一年我被放在了遠房嬸嬸家,嬸嬸家是開幼兒園的,晚上睡覺了就把課桌拼在一起睡,每天還要提著比我還高的桶去餵豬……那時候我開始恨爸媽,讓我過得這麼辛苦。

再大一點的時候我們都在外婆家住下來,因為從小不在一起的原因,總是和我弟他們吵架。外婆家對面就是小學,我們在那裡上學,外婆管我們管得很嚴,放學了,除了做作業看書什麼都不準做,每次小夥伴來找我玩,都還要看外婆的臉色,所以很多朋友都不找我玩,那時候真的很孤單,只有在學校的時候我才能和小夥伴跳跳繩,玩彈珠……等到了初中,我還是不能出去玩,不僅如此,我還要出去放牛,每次牽著牛的時候生怕它跑了,有一次為了不讓牛去吃人家種的菜我還把腳崴了,不過放牛的時間倒也輕鬆,我可以很自由的玩,雖然沒有夥伴,但大自然的美景足夠了。

也許正因為這種封閉式管理,讓我有了不戀家的思想,直到現在也是,我只想遠離家。因為在學校,我才能更好的釋放自我。我的童年並沒有別人的快樂,這是我一直遺憾的事,如果可以選擇,我寧願從頭再來。

你們的童年是否和我一樣,有的記得點贊,麼麼。


關注邵陽那些事


我的童年是在鄉下度過的,除了上學,剩下的事情就是放牛了。牛是黃牛,村裡幾戶人家一起買的,那時候沒有什麼犁田機之類的農用機械,翻地拉東西全都指望牛了。

每天放完學,書包一丟,第一件事就是趕著牛上山,我們都是好幾個人,進山後就不管了,牛吃它的草,我們玩我們的,有時我們玩打仗,幾個人分成兩邊,一邊守一邊攻,山谷中只聽到衝啊殺啊的聲音;有時我們也會帶上幾本連環畫,就是那種小人書,有的都破成油渣了,沒前沒尾的,我們往地上一趴,也會看得津津有味。

還有一次把我嚇壞了,那次我們去放牛時除了幾個小夥伴,還有個老人,前面也沒什麼,我們玩我們的,老人站在一邊抽他的旱菸,突然老人自家的牛衝了過來,直接把老人頂在了地上,當時我們都懵了,反應過來後趕緊用棍子驅打那條牛,牛頂了一會後總算鬆開了老人,我們至今都不明白為什麼那條牛要頂撞老人,還是他自家的牛,是老人曾經罵過它,或是打過它,當然是打過它了,也一定也罵過它了,難道是牛記住了,不高興了,就報復了。可是我也打過我家的牛,也罵過啊,還有我們的那些小夥伴都打過牛罵過牛啊!為什麼牛不頂我呢?

我的童年大半就是在牛背上度過的,也玩過鐵環,打過寶,還下河摸過魚,雖然父親三令五申不讓到水裡去玩,但我還是偷偷摸摸地去過好多次,有次還差點淹死了,好在被路過的大人看到了,撿回來了一條小命,不然我也沒機會在這裡侃童年的趣事了。

你的童年是怎麼過的呢,在興趣班學鋼琴,下圍棋,還是練毛筆字或是去補課,抑或是天天捧著個平板看熊出沒。

我是邊城倦客,感謝您的關注!如果您覺得這個回答還行就點贊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