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軍事力量有多強?

晌午曰


唐朝的軍事力量實際上並不是一直強悍,安史之亂之前的軍事力量是相當強悍的,吊打周圍的小國,尤其是唐初的時候,對外戰爭很少失敗,唐太宗李世民還得了個天可汗的稱號,當時的大唐真的是威震四夷,成為最強悍的存在,但是隨著府兵制的瓦解,唐玄宗時期開始的一系列軍事改革,在帶來強盛的同時也埋下了衰落的因子。

大唐的建立者李淵出自關隴集團,是其中的軍事貴族,其祖父李虎是西魏時期的八柱國,來自於軍事重鎮武川。關隴集團內部通婚,而李唐王室身上有鮮卑族的血液,生性剽悍,善戰,李淵父子也都是驍勇善戰之人。

他們在隋末起兵,李淵的老謀深算、李世民的驍勇善戰成為他們取得勝利的關鍵因素,起兵四個月之後就攻進了長安,順利佔據最有利的地盤。在群雄割據的隋末,這幾乎就是一個奇蹟。大唐建國之後,李世民就開啟了平定天下的過程,期間不是沒有打過敗仗,比如與薛舉的淺水原之戰,比如平定劉黑闥叛亂時的一波三折。

但是更多的還是唐軍的強悍,李世民自己手中握著一支玄甲軍,都是親自上陣帶領玄甲軍衝鋒陷陣。在平定王世充和竇建德的時候,李世民率領五萬人馬就把這兩個巨頭搞定,其中王君廓還曾有一個用十三人打敗萬人的事蹟。可以說,大唐的軍事實力是李世民在平定天下的過程中親自上陣打造出來的,強悍而可怕。

突厥自隋末強大起來後就一直干涉中原的戰事,在唐朝建立之後更是經常騷擾邊境。在最初,李淵派李靖和李績在靈州和幷州抵禦突厥,成為大唐的長城,後來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李建成逼李淵下臺,權力交換帶來短時間的內亂,頡利可汗和突利可汗直接帶著十幾萬大軍進攻武功,然後到了渭水便橋,基本就是兵臨長安城下了。

於是就有了李世民帶著高士廉、房玄齡、蕭瑀等六人騎馬到渭水便橋退兵的故事。李世民先是斥責了頡利可汗背信棄義,然後又和頡利可汗簽訂了《渭水之盟》,突厥滿載而歸,李世民氣的心在吐血,這是一個屈辱性的盟約。李世民不得不暫時嚥下去,隨後,李世民在空閒的時候就親自教士兵騎射,準備有朝一日雪恥。

三年之後機會來臨,當時的突厥出現內亂,頡利可汗和突利可汗矛盾重重,很多部落又脫離了突厥,而且暴風雪這樣的天災讓突厥陷入恐慌。於是李世民發兵,派出了一支豪華陣容的軍事將領,以李靖為統帥,張公謹為副,還有李績、柴紹、薛萬徹等,統兵十幾萬就開始了攻打突厥的戰爭,在第二年,李靖親率3000人孤軍深入定襄,截獲了楊政道和蕭皇后等人,這是第一場漂亮戰,後來還有著名的陰山之戰。

630年,東突厥宣告滅亡,義成公主被殺,頡利可汗成了俘虜。李世民用三年多的時間完成了漂亮的回擊。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唐朝的軍事力量有多強。而且唐初名將輩出,比如大唐的軍神李靖、李績、蘇定方、程咬金、侯君集、薛仁貴、張士貴、劉仁軌等等,這些名將在唐初為大唐的開疆擴土立下了汗馬功勞,更是大唐的保護神。

李治雖然在李世民眼中比較仁弱,但是也正是在他的時代,大唐的疆域達到了最大值,高句麗更是在李治時期最終被拿下,遠征高句麗需要的不僅僅是軍事實力,還有經濟實力,因為遠距離作戰的補給線相當長,如果沒有足夠的糧食供應,是很難打贏這一仗的。隋朝的滅亡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隋煬帝執意攻打高句麗,由此帶來了的勞民傷財無法估量。而高句麗最終還是被李治拿下了。

在高句麗滅亡之前還有一仗,雖然在當時並不起眼,但是現在看來卻是熱血沸騰的,那就是劉仁軌以少勝多在白江口大敗倭國的精銳部隊,此次對倭國的軍事打擊幾乎是致命的。

當然李治在遼東戰場上耗費了太多心血,以至於吐蕃在西部強勢崛起,在大非川之戰中將唐軍打敗,由此拉開了唐蕃之間二百年之爭的序幕。

吐蕃特殊的高原地理優勢以及面臨的超距離作戰讓大唐頭疼不已,雖然李治和武則天時期對吐蕃的作戰比較保守,但到了唐玄宗時期,即便仗著各種優勢,吐蕃對唐的作戰還是開始處於劣勢,王忠嗣、哥舒翰等大唐名將都讓吐蕃忌憚不已。

只是,隨著李治後期的戰事的減少,府兵制開始瓦解,均田制也遭到破壞,到了唐玄宗時期,府兵制被代之以募兵制。唐玄宗在短時間內建立起來強大的邊鎮軍事防禦力量,設立十大節度使,統兵近50萬,而中央軍不過才十幾萬,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減少。強大的邊鎮軍事力量讓大唐的邊患問題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國內一派繁榮景象,盛世來臨。但是這種外重內輕的軍事制度最終導致內亂。

安史之亂一起,唐玄宗只能落得個逃跑的下場,安史之亂之後,藩鎮開始形成,中央能控制的地區越來越少,吐蕃更是在這個時候攻進了長安,停留了半個月。之後的大唐就真的是強悍不在,但因為藩鎮力量的強大,唐廷的軍力不行,但是藩鎮的軍事實力還是很強悍的,所以這樣的大唐依舊不是外族能隨便進攻並取得勝利的,只能是內部瓦解。

之後的一場黃巢起義,就將帝國徹底折騰沒了。各地軍閥割據強勢崛起,為了爭奪地盤,大打出手,皇帝也成了他們爭權的工具。907年,存在了289年的大唐徹底沒了。


蕭曉四姑娘


簡單講講唐朝的戰績,就講唐太宗李世民時期的戰績:


公元630年,唐朝滅了東突厥,生俘了他們的頡利可汗。

東突厥是什麼呢?東突厥是隋朝時期就威脅中原的遊牧民族政權。歷史稱他們為“北到大海,南至陰山,控弦三十餘萬。伊古以來,夷狄之盛,未曾有也”,是歷史上空前強大的遊牧民族政權。

然而就這麼個政權,在唐朝建國幾十年後就被滅掉。他們的頡利可汗被抓到長安,封了一個官,在高祖李淵(此時已經退位為太上皇)的酒席上站在一邊倒酒。李淵還讓他跳舞助興。

公元635年,唐滅吐谷渾,其首領慕容伏允上吊自殺,兒子降唐。

公元640年,唐朝滅了高昌,國王文泰兄聽說唐軍來了,活活嚇死了。

公元646年,唐滅薛廷陀,伊特勿失可汗被俘虜。

公元648年,唐滅龜茲,先任龜茲王被斬首,繼任被帶回長安。

公元650年,車鼻可汗被唐軍俘虜,押送長安。

公元657年,唐朝滅西突厥,沙缽羅可汗被俘虜,押送洛陽。

公元660年,唐朝滅百濟,百濟王全家被打包送洛陽。

公元668年,唐滅高句麗,高句麗國王被押送長安。

唐朝對待周圍的國家,能夠做到“霸而不暴”,打仗說打仗,講理說講理。唐朝對周邊國家並不恃強凌弱,就算打贏了,也不過是把他們的國王抓到長安,封一個官讓他們養老而已。

而唐朝的軍隊,是什麼樣的呢?

中國和日本在歷史上第一次交手,就是在唐朝。

當時的日本人見到的唐朝武士是這樣的:

如果有朋友愛看歷史電影的話,可能會奇怪,這不是日本古代武士嗎?

日本武士的確在古代愛打扮成這樣,但是他們不是首創,只不過是cosplay了唐朝武士而已。

公元663年,唐朝和日本(當時還叫倭國)都介入了朝鮮半島的內戰,雙方在白江口爆發水戰。唐朝軍隊一萬兩千人,有一百七十艘戰船,日本軍隊四萬三千人,有一千多艘戰船。


然而戰爭結果令人大跌眼鏡。日本擁有著兵力、船隻的數倍優勢,卻被唐軍打的滿地找牙。日本人驚訝的發現他們的武器打不穿唐軍的盔甲——唐軍當時的盔甲是雙層縫製的,非常嚴密。而日本當時落後的連文字都沒有,冶金技術可想而知。唐朝的船隻大小是日本的幾十倍,雙方交戰時一些唐軍甚至都不用搏鬥,直接開船碾過去。

白江口之戰後,日本人覺得自己在跟外星人打仗。日軍主帥陣亡,將領死的死傷的傷,士兵被打的連武器都不要了。從此日本再也沒敢跟唐朝挑釁過,跪舔了中國幾百年。

唐朝對於周邊國家來說,是一種全方位的碾壓級優勢。無論是軍隊制度、士兵士氣、武器裝備、指揮體系等等,都極為先進,所以百戰百勝。

在這種強大的軍事實力下,資治通鑑記載,連當時中國唐朝周邊的野人酋長,想坐穩位置,都要等待著長安給他配發印璽和旗幟。當時的長安,基本就跟聯合國總部差不多,是世界各國的交流中心,還充當國際仲裁法院,國際軍事法庭的職責。

另外,唐朝的長安,曾經裝過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一個逼。

唐朝長安城西北,有一個門叫做開遠門。當時的出城向西北方向去的人,一定要經過開遠門。

而在開遠門外,矗立著一塊石碑,上面是大書法家虞世南的手筆,寫的是:

“西極道九千九百里,以示戎人不做萬里之行。”

什麼意思呢?

古人相信“萬里長征人未還”,過去交通落後,離家萬里,真的就一輩子回不來了。

意思就是,從這裡向西到唐朝的最西邊境,不過九千九百里,你們放心去吧,回得來!

實際上,這塊碑在說謊。根據司馬光的記載:“是時中國盛強,自開遠門西盡唐境凡萬兩千裡”,要想西走一萬兩千裡才能走到最西邊境(唐朝一里約450米)。

那麼唐朝西部邊境究竟在哪呢?


唐高宗李治在位時,曾經設立了一個地方行政機構叫做“波斯都護府”。

波斯都護府在什麼地方?

在今天的阿富汗和伊朗邊境上——

而李白寫過一句詩叫做“洗兵條支海上波”,“條支海”是哪裡?是今天的波斯灣。

也就是說,唐朝軍隊曾經在波斯灣戰鬥過……


小約翰


唐人其實軍力規模不大,大部分時間大概也就五六十萬軍力,和唐人需要對付的對手比起來,算是比較剋制了。唐人幾乎始終都要面對四個方向的敵人,但軍事效率很高,要是按照宋明的軍事效率,唐人估計養個兩百萬軍隊都不夠用。下面是個玩笑圖,唐的對手也很強大,大家別當真。



西北方的突厥系,這些人和中亞西亞交流頻繁,武力強盛,前後出現過很多勢力,如西突厥、東突厥、薛延陀、突騎施、沙陀、回鶻等。這些人和唐人雖然打仗,但也經常是唐人最得力的助手,從唐初就有人做唐朝大將,安史之亂能平定就有回鶻人很大功勞,沙陀人更是把唐人從黃巢手下解救出來。

青藏高原的吐蕃,唐人正好趕上他們興盛時期,軍事力量非常強大。唐朝很長時間都有一支大軍在對付吐蕃人,名將哥舒翰就是在和吐蕃戰爭中立了戰功。唐人在吐蕃人手裡吃了不少敗仗,安史之亂後,甚至連長安也被佔領過。在西域,吐蕃人、唐人、大食人、突厥人長期角力。

東北方向一向能戰,隋和唐初的高句麗,縷縷擊敗中原王朝,甚至導致了隋朝崩潰,讓李世民一直後悔。後來又出現了契丹、奚人,還有渤海國。所以也是個屯兵重地,安祿山就起於此地,在這裡攢了造反資本。不過他造反後,契丹的李光弼給叛軍制造了很大麻煩。

還有一個是四川面對的西南方向,西南一方面防備吐蕃打下來,另有一個對手南詔。西北是死人一桌麻將,西南則是三國殺,南詔軍隊最遠曾到達過成都。

總體來說,唐人軍事上過硬,敗仗吃了不少但沒哪次一蹶不振。和軍事相比,唐人更大的優點是外交,務實靈活,和親、封賞、羈縻等手段運用自如,所以一直有很多朋友幫唐人,錦上添花一直有,雪中送炭也不少。反觀宋明的外交,簡直就是智障。還是那句話,唐人的軍事和外交都要比宋明高效的多。唐人的對手中,起碼也都是西夏人、滿洲人級別的,真要換宋明處於唐人環境,只怕早早就趴下了。


白完家


說起唐朝,應該是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的巔峰之一了,特別是唐朝的前期,更是如日中天,以至於我們會用盛世大唐來形容這一段時期。

初唐之盛,是全方位的,包括經濟、文化、軍事,並不像北宋那樣經濟強的一踏糊塗,而軍事則是弱的一踏糊塗。盛唐的軍事實力之強,其實可以反映在各個方面,下面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1、都知道漢武帝劉徹北擊匈奴,打出了強漢之名。但是漢武帝的功勞,離不開漢文帝漢景帝兩代帝王的休養生息,積蓄力量。而在漢武帝之前,面對匈奴的騷擾,漢朝也只能用和親這種的方式來換取暫時的安寧,包括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也曾有過白登之困的屈辱歷史。


但是唐朝不一樣,雖然李淵在太原起事之初不得不對突厥低三下四,但是李淵的兒子李世民在繼位的第三個年頭就發動了對東突厥的戰爭,並於次年俘虜了東突厥的頡利可汗,要知道此時距離公元618年唐朝立國也就12年的時間。

2、盛唐時期的詩壇,充斥著一股尚武之風,邊塞詩大行其道。比如說王昌齡: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李賀: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岑參: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祖詠: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李白: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盛唐的邊塞詩,讀起來就讓人有一種血脈噴張的感覺,詩人們渴望建功立業的心情躍然紙上。文化從來都不是一個孤立存在的現象,它會受到當時大環境的影響。盛唐時期邊塞詩的大行其道,不正是暗示著當時唐朝那無可匹敵的軍事實力嗎?

3、貞觀年間的大唐使臣王玄策出使天竺,卻逢天竺內亂,使團被伏擊,就連王玄策本人也淪為階下囚。王玄策在設法逃脫之後,並沒有返回長安覆命,而是做了一件讓人瞠目結舌的事情:已經成為光桿司令的王玄策先是跑到了吐蕃借兵,然後又到尼泊爾借兵,並憑藉著借來的兵一舉攻滅了天竺。被後人稱之為“一人滅一國”。


吐蕃和尼泊爾為什麼會借兵給王玄策?是因為王玄策獨特的人格魅力?當然不是,而是因為王玄策背後的那個龐然巨物。因為大唐的威名早已傳遍四海,吐蕃和尼泊爾才會放心的借兵給王玄策。而令人奇怪的是,完成了如此壯舉的王玄策在回到長安後 卻也沒有引起多大的反響,好像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一樣。

4、怛羅斯之戰,這是當時的兩大帝國阿拉伯帝國與唐帝國在中亞所爆發的一場無關緊要戰爭,但是卻充分展現了唐帝國軍隊的戰鬥力。

關於交戰雙方的兵力,歷來有三種說法:阿拉伯軍隊20萬人,唐軍2萬;阿拉伯軍隊30萬人,唐軍2.4萬人;阿拉伯軍隊7萬人,唐軍1.8萬人。不管是哪種說法,都可以看出阿拉伯軍隊的人數是數倍於唐軍,而戰爭的結果確實也是人數佔優勢的阿拉伯軍隊勝出,但是也是慘勝,在高仙芝的率領下,唐軍的殺敵數高達7萬(一說3萬),自身傷亡1.5萬(一說7000)。


以上幾個方面只是從側面簡單的介紹了一下盛唐時期的軍事實力,歡迎大家前來交流討論。


小鎮月明


大唐最為強盛的時候可是很任性的,一般國家不敢惹,但誰不服就打誰,打到稱臣為止,以至於被四方尊為天可汗!

大唐全盛時期的中國版本空前遼闊,當年的史書是這麼記載的,被唐朝聲威教化的州有三百三十一個,被唐朝控制的州有八百個,即使是全盛時期的西漢也不能與之比肩。而這麼遼闊的疆域,當然不可能天下掉下來的,而是大唐軍隊一個一個打下來的。

唐太宗即位後,突厥侵入邊境。以往中原王朝為了避免北部遊牧民族的入侵,都是採取修築長城、興建城堡的方式,進行邊防鞏固。但是當大臣如此建議的時候,唐太宗李世民卻說,朕正計劃去掃清北漠,何必要讓平民辛辛苦苦去修築邊防要塞呢!

這句“掃清北漠”透露出了,李世民想要一舉平定四方的王霸之氣。從此大唐軍隊開啟了東征西討的軍事序幕……

629年,大唐攻打東突厥,一戰勝之。首領頡利可汗被活捉押送長安,東突厥滅亡。頡利押到長安後並沒有被處死,反而被賜田賜宅,授官右衛大將軍。五年後可汗去世,唐太宗用突厥的習俗將其火葬。

公元630年,李世民派遣李靖出兵塞北,滅亡東亞的霸主東突厥。

公元634年,吐谷渾王國侵犯邊界,李世民派李靖、侯君集、王道宗等出擊。戰而勝之,吐谷渾的伏允可汗逃入沙漠,後來這個可汗被國人殺死。吐谷渾王國歸順唐朝,李世民另立吐谷渾國王。

公元639年,大唐出兵討伐高昌。次年,原國王麴文泰病死,其子麴智盛繼位,投降唐朝。於是大唐在高昌首府設置安西都護府,西域各國皆到長安朝貢。

公元644年,西域焉耆國王龍突騎支背叛大唐、投奔西突厥。唐國大將郭孝恪率三千名騎兵,突襲焉耆,活捉龍突騎支。

645年,薛延陀首領多彌可汗拔灼開始和唐朝軍隊作戰。次年,唐軍反擊並打敗拔灼後,薛延陀的附庸回紇出兵,將他殺死。拔灼的堂兄向唐軍投降,薛延陀滅亡。

公元647年,焉耆復國,並以唐朝為敵。648年,大唐軍隊活捉並斬首焉耆國王。隨後唐軍在褐城大敗龜茲王5萬聯軍,攻下龜茲的都城。

大唐軍隊大敗四方夷族的輝煌戰史,可謂是數之不盡。

大唐軍隊大敗四方夷族的輝煌戰史,可謂是數之不盡。《新唐書》記載,唐朝初年時期,四方民族的首領來到長安城,在宮殿前請求唐太宗李世民做天可汗,但是李世民表示我現在已經是大唐的天子了,還需要做天可汗嗎?此時大唐的文武群臣以及四方夷族的首領都齊聲呼拜道:“萬歲!”。

於是,大唐的君王李世民也被尊為——天可汗!從此各國君王也只有經過唐朝冊封,才能繼位、管理國家。一旦四方夷族膽敢不遵從大唐旨令,大唐二話不說就是軍隊出兵討伐。所以,天可汗的尊稱也是唐朝軍事實力的體現。


WarOH協虎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唐朝的軍事力量有多強?你等會,老梁擼著手指頭給大傢伙算算,這前五百年再加上這後五百年,地球向著太陽一邊的和揹著太陽一邊都一個不落的瞅瞅,齊活,走一個,呦吼!不出老梁所料,咱老唐家說是第二,沒那個不長眼的敢擠到前邊去。

題主的問題,咱分兩步來回答,第一步:解釋一下唐朝有多強,第二步:通過一件小事來看看唐朝有多強。

唐朝有多強

來先把那地圖拿過來,瞅見沒,南邊這有著東南亞小霸王之稱的越南,就在咱老唐腳後跟下踩著呢(別和老梁說越南是東亞,滾犢子他還不配!),大致範圍就在順化這一帶。

這北邊踩著俄羅斯老毛子的大腦袋,貝加爾湖還有那名字不好記的葉尼塞河下游,都是咱的。

這西邊囊括了鹹海以及呼羅珊地區,擱那時候咱大吃貨帝國的子民去鹹海都不用辦簽證,坐幾小時的動車咱就能到。

至於這東邊,哥幾個注意嘍,那是大海,海上有那麼一群嚮往文明的矮矬子倭寇,這幫東西擠破了腦袋往咱大唐地界上擠,就為了學習能夠強身健體的大寶劍。

掐著手指頭算算,嗨,這國土面積就達1237萬平方公里,咱現在有五十六民族,那會一百個都冒著尖,過年的時候,每個民族來一個,湊一起吃個飯,也能安排個十幾桌。冷不丁門口還蹲十幾桌冒充咱老唐家的人,跟著一起瞎熱鬧。

如果這你還絕對的不夠震撼,那老梁再給大傢伙拉幾個數據瞅瞅,全國設立州府360個,光縣就有一千五百五十七個,你每天逛一個縣,這三年五載的也別想著回家,鐵定回不去的。有那喜歡旅遊的,就這麼溜達個幾圈下來,得,你也就該回家歇歇享受後輩的香火供奉了都。

大實在是大,老梁再告訴大傢伙一個事實,這老唐家可是咱大吃貨帝國唯一一家沒有修建長城的大一統中原王朝,想當年,咱老唐家剛剛立了旗杆,蹲在中原的地頭上無聊的畫圈圈。

他有些大臣就提議:“咱按照慣例修個牆,也好躲在裡邊享受榮華富貴。”

李世民眉毛一挑:“你沒事吧,我大唐的子民是用來修牆的,瞧見沒,旁邊那陌刀沒,剛擼的,下去每人發一把,咱去回回草原上的漢子們,瞅瞅他們家有啥好東西,咱也打打草谷去。”

得李世民扛著一把陌刀,帶著幾個兄弟去了,得草谷沒有打到,帶了一幫子認爺爺的孫子回來,麻溜的一排又一排,大過年的你就聽吧:“爺爺過年好!”

我去,都快趕上三軍出發祭祀的場面了都,人忒多了,震得耳朵嗡嗡響,的虧咱老唐家家底厚實,這幫傢伙們用個破盆子,爛瓦,換了不少老唐家的好東西,樂呵呵的回家去了,這要是一般人,壓歲錢都付不起。

來,咱詳細的說一件事,大傢伙也瞧瞧,咱老唐家有多厲害。

一件事

當年僧侶中的學霸,唐僧去西天也就是印度那地取經,這經取回來之後,憑著天賦異稟的學霸體質將這經文發揚光大,全面碾壓佛教發源地印度,印度的戒日萬聽說了這事萬分敬仰,於是派了使者出使咱老唐家。

本著禮尚往來的原則,咱老唐家也派了使者前往,這使者就是王玄策,帶了三十個人,花了大半年的時間,摸雪山,爬戈壁灘,腦殼都曬禿嚕了皮,這印度的大門總算是瞅見了。

一幫人脫了鞋,光著膀子蹲地上準備歇歇,沒成想,這印度人不地道,呼啦槽把眾人給圍了,咱老唐家的人,那是屍山血海裡闖出來的,怕這個?幹起來了,得對方人多,除了這王玄策,其他人都被抓了,還丟大牢裡,讓大傢伙吃牢飯。

這是嘛回事?求這我們來,來了你就把我們抓起來?滿腦門子問號的王玄策一打聽,總算是明白了。感情這戒日王不久前下這恆河裡耍,不小心把自己玩死了,上來這主他不是正牌的,害怕咱老唐家為這事搞他一下,乾脆將他們這幫子人給抓了,等著秋後問斬。

這王玄策那叫個氣,心說你們家的破事,老爺們就不想管,但你抓了俺的人,俺可就和你沒完。

一般人這就回去要搬兵去了,但王玄策一琢磨,不對呀,回去大半年,提著大兵再回來又得大半年,加一起都一年多了,大丈夫報仇十年不晚,咱老唐家丟不起那人。

得令,跑出去和老唐家想好的借兵,大兵借了小一萬,騎兵步兵都有了,幹你丫的。

這偷了王位的主也不含糊,搞了一個大象軍陣,慢慢悠悠甩著大鼻子這就懟上了,呦吼!你是欺負王玄策俺沒見識咋滴!

這王玄策搞了一堆水牛,在水牛的屁股上點了一把火,咱也不動就瞅著,好傢伙一幫子帶著火的水牛一頭就扎進入了大象的兵陣裡,沒一會的功夫對方就被自己的大象兵搞死了一大半。

咱王玄策摳著腳丫子,晃晃悠悠就過來了,這城也破,兵也亡了,得這國家也就完了。

但領頭的跑了三兩個,不行,這得都拿回來,不然俺王玄策回老唐家沒法子交差啊,得了,這倆頭頭跑那,王玄策就跟那,到哪,哪的國家就被滅了那。

到了最後一個國家的地頭上,這國王也識像,將這倆混蛋綁了,還搞了好多牛羊,珠寶說是要犒勞三軍。

好吧,咱唐家人王玄策也不是那種趕盡殺絕的人,你這麼識像,收兵,好吧,這造反的傢伙一大家子人都裝了囚車裡,這就拉回了老唐家。

一人滅一國呀,這是!你就說吧,咱老唐家的軍事厲不厲害!厲害,那還用說!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唐朝的軍事力量是經過了一個流變的過程的,伴隨著的是均田制度的瓦解與地方豪強勢力對中央力量對比的不斷變化。當這種力量對比發生質變了之後唐朝就解體了。

總的來說,初唐時期唐朝軍制是均田制基礎上的府兵制,全國分佈有500到800個折衝府,可考的有627個。府兵制的特點是兵農合一,初期是鮮卑軍事貴族的組織手段,後來逐步演化為中原農耕民族的常見兵制。府兵制下的農民武器、裝備、馬匹自備,平時生產,閒時軍訓,戰時出戰。折衝府負責選拔、操練兵卒,分為三等,分別有府兵800到1200人不等。初唐時期,全國兵力也就60到80萬,其中作為李唐皇室起家的主力,為關內道的約300個折衝府,擁有25萬兵力,是唐王朝最精銳的力量。

經過武周與開元盛世,均田制瓦解,府兵制度也逐漸敗壞。同時由於唐王朝開邊距離越來越遠,難以從內地徵發農民從軍,因此李唐皇室的主力軍隊逐步演化為募兵制,募兵的主要對象還是原關內道的高素質兵員,以及各路少數民族。募兵加上距離統治中心遙遠,直接指揮的軍事體制顯然已經不合實際,因此天寶元年作為委託指揮、軍政合一體制的九節度使區正式形成。

在九節度使區域中,兵力最多的一般是范陽、平盧、河東節度使,其中范陽節度使下轄9軍,平盧節度使下轄2軍,河東節度使下轄4軍,共有軍力17萬人。此三鎮也是後來安祿山叛亂的本錢,主要負責對後突厥、庫莫奚、契丹、室韋作戰;而負責對吐蕃作戰的則有河西、涼州兩個節度使,共有軍力15萬人;負責對北方突騎施作戰的則為朔方、北庭節度使,共有軍力8萬人;而負責對阿拉伯帝國作戰、打了著名的怛羅斯之戰的安西四鎮節度使則有兵力2萬人。此外還有李唐皇室最後反擊本錢的劍南節度使,駐成都,主要負責鎮壓西南少數民族,有兵力3萬人,還有負責經略當今廣州一帶的嶺南五府經略使,有兵力2萬人。除此之外還有帝國禁衛軍12萬人(吃空餉嚴重),加起來盛唐的軍力也就60來萬人。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目前知道的盛唐時期的軍力,只計算了單純的戰兵,而由於唐朝生產力極為發達,戰兵出征都帶有僕從負責攜帶裝備、飼養馬匹等等,而依附於唐朝的各路少數民族在戰時也往往作為獨立軍事力量(被稱之為城傍、蕃兵)跟隨正規軍出戰,比如安西四鎮出戰阿拉伯帝國時就有大批葛邏祿騎兵協同。因此,盛唐時期軍力顯然比60萬戰兵要龐大的多,血跡斑斑的“天門嶺、渡瀘、磧石之役,數十萬人亡於異域”也就成了現實。


軍武次位面


盛唐時期,唐朝不論軍隊規模、訓練水平、軍事體制、指揮水平,還是裝備質量,都遠勝周邊勢力,自然是打遍天下無敵手啊。

先說說裝備,當時唐軍的裝備就像今天的美軍一樣,獨步天下。光是士兵鎧甲就多達十幾種之多。據《唐六典》所載:唐有十三鎧,即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

其中,又以明光鎧最為著名,是唐軍的普遍裝備。因其在胸前和背後各有一塊圓護,在陽光下閃閃發亮,故得名“明光”。

武器方面,除了著名的唐刀(日本武士刀的始祖),還有陌刀、馬槊等兵器。如《唐六典》卷十六所載:刀之式有四:一曰儀刀、二曰障刀、三曰橫刀、四曰陌刀......

同時,唐軍步兵還配備礪石、解結錐、弓弩、胡祿、護盾等單兵裝備,有條件的士兵甚至還會自備私馬。

而唐軍中,又以其重騎兵部隊最為精良,光是馬具就有“面簾”(保護馬頭),“雞頸”(保護馬頸),“當胸”(保護馬胸),“馬身甲”(保護馬身)、“搭後”(保護馬屁股)以及“寄生”等六七種之多。這樣武裝到牙齒的唐軍重騎兵,在開闊的西域草原幾乎無人可敵,具有極強的衝擊力和殺傷力。

不僅軍隊裝備精良,唐朝初年還建立完善的軍隊管理制度。唐初實行的是府兵制,以折衝府為基本軍隊單位,在全國各地共有500到800個折衝府,今天可考的就有627個。折衝府分上、中、下三等,上府1200人,中府1000人,下府800人。如此估算,唐初全國總兵力約在60-80萬之間。

而且,唐朝更是名將輩出,李靖、李勣、侯君集、薛仁貴、蘇定方等,都是出色的軍事將帥。加上唐朝先進的社會生產力和政治制度,又為唐朝軍隊提供足夠的後勤保障,這些都使唐軍形成了可怕的戰鬥力。

事實上,自秦朝以來,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花錢去修築長城的漢族王朝,就只有唐朝,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唐朝全盛時期戰鬥力之強悍。而唐朝之所以能如此的復原遼闊,也正是建立在強大的軍事力量之上!

事實上,自唐朝在完成了對漢地的統一後,就開始不斷的對外用兵,而且鮮有敗績。從公元630年-668年,唐朝先後消滅了東突厥、吐谷渾、高昌、薛廷陀、龜茲、西突厥、百濟、高句麗。663年,又在白江口一戰,把日本給揍趴。當時的大唐王朝,真可謂是打遍天下無敵手啊!


這些歷史要讀


誠邀,如題。唐朝是被世界公認的中國歷史上最為強大的朝代,其影響之大以至於現代美國的華人聚集地依然以唐為名。唐朝吸收外族文明精華,推陳出新創造了萬國來朝的盛況。那麼大唐的軍事力量到底多強呢?



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可以由其領土來證明!

大唐領土極盛是在唐高宗李治統治時期,說到李治,很多人以為這就是個妻管嚴(老婆武則天),實際上李治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明君,在位期間李治輕徭薄賦,納建愛民,有貞觀遺風史稱永徽之治。




在他的手上,唐朝的疆域達到極盛,是時大唐版圖東起朝鮮半島,南抵越南順化一帶,西達中亞鹹海以及呼羅珊地區,北包貝加爾湖至葉尼塞河下流一帶。面積達到1200多萬平方公里,超過漢武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漢人王朝最大的版圖。


這麼大的版圖就需要著強大的軍力來維持,特別是西域,遼東,時叛時附,所以大唐的軍力有多強大,大家可以自己想像一下!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舉個例子吧,據《舊唐書》記載阿拉伯人入侵波斯薩珊王朝,波斯的王子跑到長安向大唐求救,希望提供軍事援助。於是,大唐便在那裡設立了波斯都督府,任命那個王子為都督,隸屬於安西大都護府。波斯都督府所在的地方就是現在的伊朗扎博勒,在現在的世界地圖中是這樣的:

據說那個王子是波斯帝國薩珊王朝最後一個君主的兒子,當時波斯被阿拉伯帝國所滅亡。畢竟那個時候沒有聯合國,那個王子走投無路,於是率領親信來到了長安。此時正是唐高宗時代,大唐已經是世界性的強國,盛行“海納百川、自服四夷”的方針。從太宗皇帝到玄宗,唐朝是不分華夷的,很多外國人都能在唐朝做官。加上唐太宗被稱為天可汗,波斯亡國之君來投大唐,豈能坐視不管。波斯都督府使得大唐帝國東有高麗,西盡波斯,北至西伯利亞,南至越南的大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