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改變環境,那就學會欣賞路上的風景

生活中,很多人都習慣性地等著環境改變、等著他人改變、等著機遇降臨,但所有美好的未來,都只能是自己主動爭取而來。

與其等著機會降臨,不如主動尋找機會,與其等著世界改變,不如先改變自己的認識。

積極主動是一種務實的人生態度,也是敢於破冰前行的勇氣,決定人生高度的,是能清楚地認識自己,認識世界。

不能改變環境,那就學會欣賞路上的風景

01

控制自己的態度,主動爭取未來的美好。

人難免會遇到些挫折與不幸,一人之力往往不能左右事態發展,我們唯一能控制就是自己的態度:當我們怨天尤人,世界便暗無天日;

樂觀以對,陽光與溫暖才能灑滿心間。

古羅馬哲學家西尼加曾說:任何一種處境,無論是好還是壞,都受我們對待處境的態度影響。

這世間我們無法解決的事太多,用積極、樂觀的態度去看世界,即便看到一些消極、不幸,也不會受其影響而心生埋怨。

等著命運的安排、等著貴人相助,卻忘了美好都是自己爭取來的;世界的顏色,取決於我們看世界的眼睛。

不能改變環境,那就學會欣賞路上的風景

02

去改變那些能改變的。

當我們無法改變世界、無法改變事態、無法改變他人時,不如先去改變那些能改變的,或許一切都因你而變。

生活中,業績不佳、同事不睦、夫妻吵架,我們往往會認為對方有問題,如果對方能做出改變,生活便會少些煩惱。

當人與人的關係出現裂痕,只顧著抱怨對方的問題,強調“錯不在我”的做法,只是在表達自己是個受害者,不斷的指責不能解決問題,只會令人更加憤怒。

積極的做法應該是“由內而外”的改變,即先改變個人行為和想法;

讓自己先變得充實而具創造力,再去施加影響,改變環境。

不能改變環境,那就學會欣賞路上的風景

有人說,改變自己的是神,改變別人的是神經病。我們很難改變環境和他人,主動改變自己則容易得多。

陶淵明無法一展鴻鵠之志時,便寄情于山水,遊覽名山大川,留下無數優美詩篇,為後人傳頌。

司馬遷無法改變帝王之志,以殘疾之身修《史記》,留下不朽名作。

魯迅先生見醫術無法改變麻木的國人,便棄醫從文,最終以一支筆喚醒了無數人,進而改變了整個國家。

孔子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改變那些能改變的,放下那些無能為力的,以“我可以”代替“如果”才是改變現狀的核心。

不能改變環境,那就學會欣賞路上的風景

03

等待機遇,不如爭取機會。

聰明的人從來不會坐等機會上門,他們更善於爭取機會、駕馭機會。

生活中,很多人都習慣性地等著環境改變、等著他人改變、等著機遇降臨,但所有美好的未來,都只能是自己主動爭取而來。

大文豪狄更斯曾說:機會不會上門來找;只有人去尋找機會。

說到底,我們每個人的未來都要靠自己主動爭取,日常處理工作、生活難題,面對機遇的態度,決定著一個人是否成功。

人人都應該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為自己營造有利環境,而不是坐等好運降臨。

這就要先確定自己想要什麼,如果想要事業成功,就必須準備好犧牲一些與家人團聚、以及自己的自由時間;

如果希望家庭幸福,那就要把更多時間放在家裡,規劃家庭未來。

我們選擇了一條路,就要做好準備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

不能改變環境,那就學會欣賞路上的風景

魚與熊掌不得兼得,人生總要有取捨。

改變那些能改變的,適應那些不能改變的。

與其停滯、抱怨,不如做一些有效的努力。

我們不能改變天氣,但可以調整心情享受雨的浪漫;

不能改變環境,那就學會欣賞路上的風景;

不能改變現狀,那就調節心態,以積極的態度對面對。

不等不靠、心態平和,未來可期。

積極地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未來就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