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承遠:管理者應該警惕的“職場逆淘汰”現象

一個正常而健康的職場環境,應該是塑造一種“能者上、平者讓、庸者汰”的機制,但是現實的職場,由於種種的因素,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屢屢發生。

職場“逆淘汰”之一:扁鵲成名

我們所有人都知道“華佗在世,扁鵲重生”這句話,扁鵲在中國人心中就是神醫的代名詞,但殊不知,扁鵲兄弟三人,扁鵲的醫術,卻是最差的。

扁鵲的大哥治病,是治病於病情發作之前。由於一般人不知道他率先能剷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只有他們家裡人才知道。扁鵲二哥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初起之時。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及於本鄉里。而扁鵲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都看到他在經脈上穿針管來放血、在皮膚上敷藥等大手術,所以以為他的醫術高明,名氣因此響遍全國。

比較起來,能防範於未然是最高明的,但往往因防範在前,不會出現惡果,使事物保持了原態,沒有“明顯”的功績而被忽略。

在職場中,優秀的員工不見得一定名聲顯赫,但是管理者一定需要慧眼識金,如果管理的制度是經常獎勵能夠臨危的“

救火英雄”,而忽視能夠治平、防微杜漸的“防火英雄”,極其容易導致職場中本來可以防患於未然的優秀員工故意無視、縱容危機產生、氾濫,然後出面解決,對於企業來說,這樣的代價太高了。

職場“逆淘汰”之二:能者多勞

能者多勞,似乎是一句讚揚的好話,但是在職場中,這也是一句非常扯的話。

“能幹”本來是對個人能力的肯定,結果被利用壞了,從褒義詞變成了貶義詞,甚至還被人美名其曰“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乍一看,還真是有限的資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部分人才的潛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挖掘”;但反過來一看,另一部分員工卻被“閒置”,他們的“潛能”一直處於沉睡狀態,無人問津。

再者,安排大量的工作給能力強者,容易滋生不平衡的心理,助長閒散員工的享樂和僥倖心理。前者會想:“能幹難道是錯嗎?難道認真做事的人,就要犧牲自己休息和陪家人的時間承擔更多工作”,而後者反而會覺得,不懂不會居然也是一種福利,不思進取原來也是一種策略。

久而久之,整個團隊氣氛微妙,肯做事、能做事的人越來越少。

職場“逆淘汰”之三:做少錯少

我們在職場中,當然不應該鼓勵員工犯錯誤,但是也不能過於敏感,堅決不允許員工犯錯誤。

有一些制度比較僵化的單位,你可以做不出成績出來,但是一定不能犯錯誤成為潛規則甚至是明規則。“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成為行為準則,這樣的制度,激發不了員工的積極性,也很難做出有創造力的成果。

對於員工的錯誤,管理者應該區別對待。如果是原則性的問題,或者本來可以避免的日常性工作疏忽,那一定需要嚴肅處理;如果是有一定的難度,出現一定概率性失誤,那就需要分解、甄別任務難點,提供必要的支撐降低失誤;如果是因為員工做一些對企業長遠發展有前瞻性、探索性的嘗試,本來成功率就非常低,那反而應該多加鼓勵。

以上三種現象,都是財經作家高承遠在職場中經常遇到的現象,所有的職場人士(尤其是管理者)務必時時警惕,避免“逆淘汰”發生。

畢竟,企業的“企”字,去掉上面的“人”字(人才),就只剩下一個“止”字了。

本文作者:高承遠,財經作家,新聞時評人,“流程稅”概念提出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