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承遠:別用“不夠聰明”,來掩飾自己不願努力!

努力和不努力的苦,每個人都必須選一個吃下去!

浮躁已經在整個社會蔓延,成為時代通病。好多人只有堅持三分鐘的熱情,卻想要一勞永逸的人生。經常有人問我,怎麼樣寫好文章,我一般都這樣說:多寫,每天寫,堅持一兩年,基本上就有點起色了,堅持十年八年,有一天你就突然知道,原來寫作就是這麼一回事情。

然後,結果可想而知,基本上所有人的表情都是“呵呵噠”的,最多敷衍一句“哦哦”,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我非常清楚TA的想法,“你寫了這麼多年文章,我只是想聽一下有沒有什麼總結的”乾貨”或者秘訣、捷徑之類的東西,花個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八年練習寫文章,你以為我閒的蛋疼啊!”

“TA真的很努力,是不是一句好話”,是第五季《奇葩說》的一期辯題。

任何事物,都有它自己本身的邏輯和秘訣,如果你想得到它,或者掌握它,首先要考慮的是,我具不具備那樣的能力,或者潛力。但遺憾的是,生活中,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不配談“選擇”或“秘訣”!

高承遠:別用“不夠聰明”,來掩飾自己不願努力!

第五季《奇葩說》

其實我的回答真的沒有敷衍,包括寫作在內,很多事情都沒有捷徑,只要你踏踏實實的做好一件事情,你就會得到你想要的回報。

且慢!聽上去很像一大碗心靈雞湯,就算不談“可拼爹指數”的差距,人與人的智力水平那也是相差很大,“並不是所有努力就可以達到預期目標”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

是的,我們不否認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育背景等因素對個人發展的影響,但是,普通人真的沒有活路了嗎?有!必須有!

一個智力水平150的人和一個智力水平100的人,在其他條件都大致相同的情況下,誰更能做好一份工作,比如理財規劃師、比如銀行櫃員?這還用問,肯定是智力150的,我相信很多人心裡都是這個答案,但是事實往往恰好相反。

為什麼?基於資源最大化利用的原理,智力水平、社會資本高的人,往往不安分於某一個具體的職位和崗位,跨界、整合、玩票是他們的心智和行為模式。舉一個例子,我的偶像,零點總裁袁嶽,自己創辦、管理一家上千人的諮詢公司,還兼職做第一財經頭腦風暴的主持人,每天寫一篇博客,每年大學演講上百場,每年世界各地旅遊的同時還要寫幾本書,這都不算,他還自己研究廚藝,每週做出一個新的菜品,竟然還有美食書籍出版……嘖嘖。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有他這麼好的資源和天分,但是在一個公司、行業裡智力、資源有富裕的人,都不止於追求一個“點”的成功,他們更多的通過點與點的跨界實現“線”的成功,有的人甚至衝擊“面”的成功。我初中的數學老師,由於教學成績顯著,在我初中畢業的時候就升任教導主任,最近聽說他已經是中學副校長了。

所以,對於普通人而言(如果你認為自己智力、資源超出常人,請自動忽略),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堅守好讓自己安身立命的“點”,這大概就是最簡單最樸素的成功了吧。自行車堅持十年走過的路,再快的高鐵也得個把月才能追上吧。更何況人與人之間的差別,遠遠沒達到自行車和高鐵的區別。

可笑的是,等你堅持和努力做出了一些所謂的成績之後,大多數人都願意相信你是“聰明”而非努力而取得的成績,不過是將自己不願意努力心理上合理化而已。

生而為人,誰不努力?努力只是一種常態。哪裡是聰明,不過是願意下笨功夫而已。別人哪裡是拼爹,是自己不願意努力而已。

本文作者:高承遠,財經作家,新聞時評人,“流程稅”概念提出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