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人術:智慧的人和愚蠢的人四大核心區別

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商鞅曾經說過:“愚者暗於成事,智者見於未萌”。意思是聰慧的人總能在事情剛剛出現一個萌芽的時候甚至在萌芽發生之前就能對趨勢有一個判斷,而愚蠢的人往往在事情已經板上釘釘之後還一頭霧水。

財經作家高承遠根據自己的工作經驗和生活所觸,略微歸納了一下,認為智者和愚者在Level上有四個本質的區別。

一、智慧的人做人,愚蠢的人做事。

只有先做好人,才能做好事。現代社會是一個多元性、高流動、市場化的社會,任何人要做到無可替代都幾乎是不可能的,在基本素質同質化時代,能夠與更多的人建立聯繫同時被信任就顯得格外重要。

這裡的做人,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情商高”,更不是厚黑學裡的“世故圓滑”,而是“知世故而存天真,懂權術而執正義”的超然境界。

二、智慧的人尋找競爭,愚蠢的人扼殺對手。

真正智慧的人有一種探索、前進的驅動力,他們尋找對手,與之競爭,共同進步,在這種近乎合作的競爭中,逐漸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愚蠢的人往往不是笨,而是目光短淺,將競爭對手視同水火,將本該共同進步的競爭惡性化。在他們心中,他們覺得社會就是一場零和博弈(自己的成功要建立在別人失敗的對比之上),由於思考問題角度的侷限性,這種人也許可以取得一時的大成功,也可能取得長久的小成功,但是往往很難實現長久的大成功。

三、智慧的人善於專注,愚蠢的人分散精力。

真正智慧的人能夠專注於自己所擅長的事業並堅持下去,而愚蠢的人因為不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麼,經常飄忽不定。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和稀缺的,根據10000小時定律,一個人只要在一個方面專注並鑽研的時間超過10000個小時,他就可以成為這個方面的專家,真正專注的人才是智慧並有可能取得成功的人。

朝三暮四的人往往很難有太大的成就,當然,他們也許並不覺得自己有什麼不對,如果說“雜家”也是一種成就的話,如果頻繁跳槽也是一種“經驗豐富”的話。

四、智慧的人選擇合適的,愚蠢的人選擇最好的。

真正智慧的人因為他形成了自己的愛好與傾向,他能夠了解自己喜歡什麼並選擇自己喜歡的,同時喜歡自己選擇的。

加入興趣成分的選擇可以幫助一個人更好的成功,我們不用證明就可以知道一個喜歡書法的人更容易成為書法家,喜歡寫作的人更可能成為作家,喜歡數學的人更有潛力成為數學家。

在生活中經常發現,很多人在做出選擇的時候並不是遵從了自己的內心而是別人的意見或者是社會的所謂主流或者非主流,這絕對是不明智的行為,因為選擇社會公允價值雖然可以保證不吃大虧,但是絕對沒有“興趣溢價”。

就大學生報志願來看,最近幾年金融很熱,上海財經、西南財經這些頂級財經類211大學的錄取分數,往往比當地的985大學都要高。有一些本身對金融沒有興趣的同學由於別人的意見選擇金融,沒有學習興趣畢業開始抱怨社會,這種情況在當代的中國比比皆是,這被零點公司總裁袁嶽稱為“媽我”現象。

為了追求社會公允價值,往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邁過更多的門檻,這樣成功的概率反而變小。相反,如果是選擇自己喜歡的,就算最終沒有成功又有什麼,更何況一輩子做了自己喜歡的事情,誰能說這不是成功呢?

本文作者:高承遠,財經作家,新聞時評人,“流程稅”概念提出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