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下一個基建狂魔會是印度嗎?

正能量改變生活


短期內不可能!印度是出了名的散漫加吃卡拿,這會使得印度的辦公成本大幅度增加,往往做一個項目需要花費幾倍的資金投入,印度的財政根本支撐不起來這種規模的開支。但是

印度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腐敗,小到文具鉛筆大到軍購國家重點工程都要拿回扣,比如印度的阿瓊坦克跟光輝戰機,以及所謂的國產航母,都是某些人亂造項目給國家要經費要投資,結果我們就看出來了,這些東西根本沒有在做事,不過是騙錢的而已。這種從上到下的蛀給印度造成了很大的財政負擔。

其次,印度的國策是擴張,現在印度現在的國土有70萬平方公里是擴張來的,這些地方的策略仍然是維穩,印度軍方現在有60萬人是常年駐紮在這些地區的。這每年的軍費以及被槍炮打壞的建築重建費用都高達幾百億美元,這會嚴重拖累印度的國家財政力量。

不過呢,從長期角度來看還是很有可能的!基建有利於印度蛀蟲們蛀。印度人本身就在瞎編亂造騙經費,這種基建恰恰是搞項目的好機會,只要印度的財政允許,那麼這些人就會開始想辦法,給自己搞錢。


優己


浦項鋼鐵的故事


以下是近十幾年來的新聞,大家可以循著我的標題搜新聞


2004年:韓國浦項千萬噸鋼廠選址 印度勢頭直逼中國
2005年:必和必拓撤出印度鋼鐵項目 韓國浦項單獨承攬
2006年:米塔爾面臨最大挑戰 進軍中印市場困難重重
2007年:浦項鋼鐵將於明年4月在印度籌建鋼鐵廠
2008年:浦項制鐵印度鋼鐵廠項目可能進一步推遲動工
2009年:浦項對印度鋼廠充滿信心 明年有望動工興建
2010年:浦項制鐵在印鋼廠投資項目遭阻礙
2011年:浦項印度鋼廠徵地面臨新阻礙西本新幹線
2012年:印度鋼鐵部將與奧里薩邦政府協商加快浦項鋼廠項目進程
2013年:浦項印度建廠喜憂參半
2014年:印度政府介入浦項制鐵許可證審批
2015年:浦項暫停印度奧里薩邦120億美元鋼廠項目
故事結束:
2016年:浦項和安賽樂米塔爾終將放棄印度建廠計劃2017年:浦項印度鋼鐵業務困難重重 連續六年未盈利


以上是韓國浦項鋼鐵在印度的投資故事。

所以這鋼鐵廠是怎麼被放棄的?我們對比一下2004年的新聞和2016年的新聞,看看到底出了什麼事:


2004年新聞說:

但是,無論是否有POSCO的投資,印度鋼鐵界大多認為,印度將依靠國內增長的需求,在5-10年內成為下一個中國。2002年到2003年,全球鋼鐵生產的增長,中國為21%居首位,其次是印度為10%,而俄國、日本、美國分別為5%、3%和-1%。印度Essar鋼鐵公司董事長Prashant Ruia認為,印度是亞洲第四最大的經濟體,對鋼材需求的上升依賴於住房、基礎設施增加和投資中的耐用消費品,諸如汽車和家電產品的增長。儘管印度2003年鋼產量只有3180萬噸,但是印度將在2010年成為全球重要的鋼鐵市場,過去十年印度鋼鐵每年增長7.8%,未來十年將每年增長9%。
“今天在中國發生的明天將在印度發生,不久印度將成為世界鋼消耗的驅動力之一。如果你看中國和印度的經濟增長率,你將發現大約15 年以前,印度當今的鋼材消費相當於中國那時的消耗。這個差別是因為印度的經濟自由化的開始比中國晚20 年左右。我希望在2020年,我們將有類似於中國今天的消耗。” B. Muthuraman說。“現在世界上一些主要的鋼公司都正在試圖來印度建立鍊鋼廠,因為印度能生產比中國便宜得多的鋼


而2017年的新聞是這麼說的:


此前,浦項鋼鐵曾將印度視為“充滿機遇的市場”,但在持續虧損的境遇之下,印度市場事實上已經淪為“一塊雞肋”。
浦項鋼鐵表示,儘管印度鋼材市場需求量年均增幅達8%,但截至目前,印度人均鋼材消費量僅為61千克,相當於全球平均水平(208千克)的30%。印度市場依舊是以低價產品為主,因此公司生產的汽車板這類高收益產品並沒有取得理想的收益。印度汽車年產量約500萬輛,位居全球第五,但在當地市場銷售量僅佔總產量的60%左右,而小型汽車銷量佔比超過15%。汽車級別越高,才會採用更高級的汽車板,因此,要想在印度市場真正提高收益,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從2004年到2017年,整整13年的時間,證明了印度就是爛泥扶不上牆,現實證明了當年在中國投資的正確性以及在印度投資的錯誤性。

鋼鐵,作為基礎建設的最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印度到現在為止還不能自產自銷,這就說明很多問題。

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有許多:


第一:環保政策嚴苛,一個韓國最大的鋼鐵公司,可以說環保方面已經非常有經驗,浦項鋼鐵能在世界各地開設鋼鐵廠,唯獨在印度撞了牆,但是印度的環境政策真的那麼好嗎?那麼好的話,恆河水也不至於那樣了。

第二:徵地問題。浦項鋼鐵曾經允諾過在建廠的地方招聘工人,但是無奈當地的地主勢力強大------請記住,在印度,農民其實沒什麼,但是地主的影響力巨大,他們可以控制僱傭的農民來投票。


這種情況也發生在2013年沃爾瑪退出印度的時候情形,當年沃爾瑪信心滿滿的進軍印度,為什麼沃爾瑪那麼有信心?因為沃爾瑪在物流方面經驗十分豐富,而且還能幫印度改進物流,還能招聘印度員工,解決失業問題,一舉三得,豈不美哉?


殊不知由於沃爾瑪進軍印度,動了印度零售業的奶酪,導致印度零售商極其不滿,印度中小零售商加起來足足有五千萬人,沒有哪個政黨敢得罪他們,地方政府對於沃爾瑪十分苛刻,沃爾瑪最後不得不捲起鋪蓋離開。


2018年沃爾瑪又準備重返印度,我只能祝他們好運吧。


李建秋的世界


先講觀點:在現階段不太可能。


“基建狂魔”是網民給中國建設能力的誇張稱謂,中國的基礎建設能力有目共睹,城市化的快速發展、高層建築如雨後春筍、公路高鐵的快速擴張升級、甚至吹填造島。但是先看中國為什麼能有這樣的超強基建能力和成績?基本原因是:全面的工業製造體系、基礎建設能力、充足且高素質的工業建築業勞動力資源、大規模動員能力,這與中國的公有制度、文化都分不開。


印度的問題,我首先在以前的關於“印度能否成為超級大國”的回答中說過,印度的工業體系不健全,特別是國情造成的人口教育水平差距大,缺乏訓練有素的高素質勞動力,大部分勞動力是比較低水平的。


印度的企業發展不均衡,大企業較少,擁有足夠實力進行大規模高水平基礎建設的技術、人才和經驗都比較少。


我去過多次印度,這裡是一些實景照片。印度城市大部分還是這樣,主要是低層建築為主,即使孟買這樣最發達的城市擁有較多的高層建築,城市還是大量以低層建築為主。

加爾各答俯瞰

孟買海濱


下面是孟買2012在建的“第一高樓”照片,現在差不多才建好。對其中施工有些瞭解,高層建築經驗的企業很少,勞動力效率低,技術工人缺乏。

印度的交通體系還比較落後,鐵路就不說了,雖然多但速度慢。下面是印度德里到阿格拉的所謂“國家高速公路”(National High Way),只是中國的國道水平。

目前印度只有一條真正意義上的封閉式高速公路,從德里到昌迪加爾的,2012年的照片如下,現在差不多已投入使用。

印度難以進行大規模快速基礎建設的重要原因還在於制度。印度是全民私有制,城市拆遷這樣的大規模動員能力比較差,城市棚戶區大規模改造這樣的事是不可能發生的。更何況政府直接大量投資基礎建設也是不可能的。否則就不會有這麼多貧民窟難以解決。

孟買的平民窟


印度民主制、聯邦制的問題還舉一個栗子說明:一臺大型工程機械通過特種車輛進行公路長途運輸,竟然會耗費一個月的時間。除了公路基礎建設水平問題外,還由於各邦的法規、管理不同,難於統一協調,導致跨邦運輸出現滯留。


因此,從印度的工業建築業水平、勞動力素質、制度和文化上的缺點可以明確,印度想要像中國那樣成為快速升級基礎建設和工業的“基建狂魔”,現階段是不可能的。將來如果這些問題沒有改變的話,也很難。



正宗星語者


印度人均gdp兩千多美元,正是一個國家工業化飛速發展的起點,而工業化主要就是基建和製造業,印度經濟增長率已經是世界第一,那麼印度基建自然也進入飛速發展期,

基建狂魔這個說法其實並不是哪一個國家獨有的特性,這個世界上已經完成工業化的國家都經歷過基建飛速發展的時期,鐵路,公路,機場,橋樑,電網,這些工業化必備的項目在工業化國家都是必經階段,之所以有基建狂魔的說法是因為國土面積大,人口多所造成規模更大而已,基建領域並沒有多少核心科技,

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基建狂魔是一百年前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正處於工業化如火如荼的時代,美國建立了許多著名的基礎設施,胡佛大壩,巴拿馬運河,紐約帝國大廈,舊金山金門大橋,遍佈全國的高速公路網,還有橫穿美洲的鐵路,美國鐵路最高峰有四十萬公里,中國直到現在才十幾萬公里,美國從二戰以後基本停止了大規模基建投資,但是美國卻在二戰後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這說明基礎設施夠用就行,決定國力的還是高科技,

基礎設施建設存在著邊際效用遞減的規律,比如鐵路鋪好以後再建就是浪費,美國就是明顯的例子,美國現在鐵路只有最高峰的一半,因此中印兩國相比,中國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屬於高峰時代,而印度是剛起步,印度規模必然是越來越大,印度國土面積和人口數量都很大,成為繼美國中國之後的第三個基建狂魔是時間問題,事實也是如此,印度的鐵礦石,原油進口都是大幅增長,印度政府也計劃大量投資基礎設施,

有人會拿印度的土地私有和政府效率說事,說印度基建效率必然低下,目前世界上已經工業化的國家都是土地私有,民主體制,但是沒聽說哪個國家發展受制於基礎設施不足,基礎設施發展的難度遠遠小於科技創新和商業創新,

著名的帝國大廈和金門大橋,




萬事皆空70


日前有消息稱,印度計劃在未來十年投資超過500億的美元,用來建設100座新的飛機場。然而,對於這個雄心勃勃的發展計劃,印度的民眾顯得很謹慎,畢竟此前印度也出臺了許多大項目,然而最終都不了了之。

比如,印度過去提出的興建“黃金四邊形”公路網絡以及“鑽石四邊形”的高鐵網絡。另外,還有許多類似“季風計劃”、“香料之路”的國際發展計劃等,然而這些項目進展非常緩慢,甚至有些項目都沒有了下文。

造成印度的基建進展緩慢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許多大的基建項目,出臺之前缺乏有效評估,還有一些政策制定者這麼做就是為自己拉選票,提高自己的政績,至於是否能夠最終落實,這些人並不是特別在意。能落實並不是特別在意。

第二,在印度類似此類大的基建項目,往往是由政府出資建設,民間資本和外國資本插不上手,這樣導致的一個問題就是:這類大的基建項目需要大量的資金,前面說了此類計劃的出臺缺乏有效的評估,這就出現了政府對資金的來源缺少足夠的準備,導致工程最終擱淺。

第三,印度在基建方面的專業能力以及管理經驗等方面還不能獨當一面,許多基建工程需要外國企業參與,這就牽扯到另一個問題:行政效率低下,施工標準以及法律糾紛, 這些影響著外資參與印度基建的信心,其結果就是印度自己做不了,外資因為各種因素的干擾,施工進展大打折扣。

所以說,印度在成為基建大國的路上還要走很遠。


環球網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不會,從政治體系、政府執行力、土地性質、人才儲備等各個方面決定了印度不能成為像中國這樣的基建狂魔。

印度和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發展中國家,人口都已經超過了13億,都身處亞洲,近年來經濟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將印度和中國作比較。中國的國家建設,尤其是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高鐵、高速、跨海大橋等迅猛發展,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注入了巨大的動力,就有人設想,印度是否也會成為下一個中國,個人認為目前來看印度還沒有這個能力和希望。

首先,要完成一個超級基建工程,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府和執行力,以及政策的持續性。印度是一個多黨執政的國家,執政黨更多的精力放在維持執政上面,而且各個邦政府的權利比較大,對工程的實施具有很大的掣肘。印度政府的辦事效率極為低下,審批過程奇慢無比而且互相推諉,想要完成一件工程,難度勢必增加很多。

其次是一個富有的中央政府,中國能取得如此大的基建成就,花費也是巨大的,一公里高鐵,平原地區的花費平均為1.5億人民幣,山區為2億人民幣,目前中國高鐵總里程超過2.2萬公里,花費超過4萬億人民幣,港珠澳大橋作為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造價超過720億人民幣,這個世界上也就只有中國政府能拿出這麼多錢來進行基建了吧,要知道,中國如今外匯儲備超過4萬億美元,而印度外債超過了1萬億美元,哪裡還能拿得出錢來進行基礎建設。

第三就是印度的土地政策,印度和許多歐美國家一樣,土地所有權在人民手中,眾所周知,基礎建設需要徵收大量的土地,而土地個人所有為土地徵收製造了大量困難,政府很難從人民手中取得大量土地,這就為基建制造了大量的困難。

再有一個就是人才儲備,中國目前的教育政策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質人才,據統計2018年中國高校畢業生為820萬,龐大的畢業生數量和中國一直實施的九年業務教育為中國的發展提供了巨大動力,人才優勢是印度遠不能具備的。

綜上所述,印度基本沒有可能成為中國一樣的基建狂魔了。


染火楓林12137


大家都說的好保守。我說一個狂妄的。

中長期以內都不可能。或者說有這個可能但是無限接近於零。

這個還要說印度的歷史。他在1947年以前就不是一個國家。是一個地區代名詞。為了假大空的大國,把一堆不同利益集團粘在一起。修路爭地困難重重。就像唐朝末年的藩鎮割據,中央昭命他也得肯聽啊。還不非洲,雖然國家眾多想,但是一個一個小地方可以自主發展。有總比沒有強啊。

但是印度呢,小地方沒那個自主權,國家層面又當不了家。

你當他們是共產主義政府,寧可揹負鉅額債務,也要給百姓修路,也要發展經濟。人家地主老爺怎麼都是舒服的土皇帝。百姓錢多了還不好管呢。

印度只要不放棄他可笑的大國形態,基本都沒有什麼正經出路。還沒有富起來就這麼傲慢。

各位,傻子錢好賺還是聰明人錢好賺。

要是我 帶著黑哥們飛,也不帶印度啊。

自己沒有能力,也不給別的國家機會。靠什麼搞基建呢?


高大發的小絮叨


不會。

印度可以是墜機狂魔,把各種戰鬥機當“二踢腳”炸著玩。

印度可以是修船狂魔,各種軍艦出港就回港維修。

印度可以是IT狂魔,印度生產各種IT牛人。

但是想成為基建狂魔,這個可能性約等於零。

先不說印度具備不具備技術實力。

建設用地就是一大障礙,你說修個機場什麼的,有可能。

但是修建一條高速公路、一條高鐵政府涉及的人數太多了。在土地私有制的國度,這是難以想象的艱鉅任務。

這也是近些年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什麼沒有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因素。(當然人家基建已經很充足了,但是在經濟疲軟時期他們為什麼不用投資拉動,因為土地私有化,很難完成。)

而且印度實行實行聯邦制。

各聯邦政府與印度中央政府的矛盾很多,跨聯邦的基礎設施建設徵地難度更大。

其次就是基建涉及到水泥、鋼鐵、粉煤灰、添加劑產量方面,與中國差距是巨大的。



那水泥來說,2016年印度產量2.8億噸,中國產量24億噸。水泥產量不僅僅是你想不想產的問題,跟國家石灰岩數量、煤炭產量等等關係巨大,非洲大陸因為幾乎沒有石灰岩而產不出水泥,所以想要成為基建大國,印度還需要走很長的路。

最後才是技術問題,老毛子總跟印度人合作搞飛機、搞軍艦,而跟中國搞的不多。

因為老毛子說過:“中國人買了你的東西,過幾天中國人自己就會造了;而給阿三,你手把手的教都教不會。”印度自身工程技術方面也是有差距的。

但這不是關鍵,因為可以通過國際招標實現。代價高點而已,把資金流向了國外。

最關鍵還是土地問題,其次是建材產能問題。


大笨new易數學


印度絕對不可能成為象中國一樣的基建狂魔!首先,由於政治體制上的巨大差別,印度缺乏瘋狂搞基建的動力、決心和意志。其次,印度政府缺乏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權威和號召力,如果地方政府和民眾不配合,政府也只能乾瞪眼。還有,印度土地私有制,徵收土地很麻煩,成本肯定也高,強徵強拆將面臨著法律上的難題。重要是資金問題,社會制度的性質別決定印政府籌集基建資金的渠道十分狹窄十分有限,另外還面臨著其它諸多方面比如:經濟效益、法律制度等方面的瓶頸的制約。印度的基礎設施十分落後,這的確是一種極端,其實完全應該通過適當規模的基礎建設不斷加以改善,可惜受諸多條件的限利不能順利展開。不過,凡事都要有個度,凡事不能走極端,該搞的基建不去搞就是個極端,同樣,過分地、瘋狂地搞基建也不可取,會成許多弊端和後遺症。


用戶6534293489481


印度與中國的區別,就是差耄的27年,全民所有制經濟建設,以及那時候打下的工業化基礎。我國今天的繁華昌盛以及紅利就是那時候打下的基礎。無論是雜交水稻還是化纖衣服工業,還是化肥農藥工業,國防工業就更不用說了,還有超級計算機半導體行業當時只落後美國5年。屠呦呦的諾貝爾獎也是那個時候的科技。

既然印度沒有那27年,他們今天都沒有完成工業化,他們拿什麼搞基建。是不是?

工業化的本質就是人,就是訓練有素的工人+管理體系。

如果沒有工業化改革開放拿什麼東西去幫人加工代工?難道農民直接可以上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