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形溪流圈出豐城瓘山古村一片“小天地”

瓘山村位於江西省豐城市張巷鎮境內,是一座風景秀麗的千年古村。整個村莊被流水環繞,處於廣袤的稻田當中。駐村遠眺,可見遠處青山旖旎。古村規模龐大,佈局合理,村中設有四門,內含八景,形成了著名的“四門八景”。


環形溪流圈出豐城瓘山古村一片“小天地”


▲瓘山村自古便是江右民系的主要聚居地。

張巷鎮位於江西省豐城市東南部,交通十分便利,京九鐵路自北而南貫穿全鎮並設有火車停靠站,豐撫公路經白馬集鎮橫境而過。該鎮是江右民系的聚居地和繁衍地,有著悠久的歷史。

說到張巷鎮,位於其西南部的白馬寨是不得不提及的。白馬寨因“白馬商幫”而聞名,是豐城一處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不過,在漫漫歷史長河中,豐城境內遺留下來的瑰寶並不只有這一處,同樣位於張巷鎮的瓘山村也是一處頗具特色的古村落。整座古村被流水包圍著,在一片稻田中圈地而居,形成一片獨特的“小天地”。

周邊溪水環繞

位於豐城市東南部的瓘山村雖不像白馬寨古村那麼為人所熟知,但也是一處山清水秀的古村落。據瞭解,瓘山村位於株山之西、鍾城山東南,距張巷鎮集鎮約7公里。古村位於一片稻田之中,一條溪流將其環繞,同時也劃分開了古村的民居與耕地。

遠看,古村與周邊農田以流水為界,呈現一派農耕文明與傳統村落交相輝映的畫面。瓘山村村支書熊和文告訴記者,村民對於村子周圍的這條溪流早已習以為常,因而並沒有特別的稱呼,但若外地人問起,便會說這是一條“玉帶河”。

據熊和文介紹,古村雖被流水環繞,但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建有三座溝通外界的橋樑,如今已成為村民外出的重要通道。這三座橋一座通往張巷鎮集鎮,另外兩座通往周邊城鎮。村中的主幹道連通著張巷鎮集鎮和豐城市區,與三座橋共同構成了古村的主要交通體系。

建於小山之上

初到瓘山村的人,都不免為古村被溪水環繞這一獨特之處感到驚奇,尤其是在初春,雨季到來,細雨敲打著水面,升騰的水汽把整個村莊包裹起來,使得古村處於一片氤氳之中,頗有一番意境。

站在古村外同古村隔河對望,朦朦朧朧之中,古村建築上的門洞彷彿一雙雙眼睛,目睹著古村的變遷。村中建築高低不一,從外部似乎看不出有什麼奇特之處,但熊和文告訴記者,古時從村口往裡走,彷彿一路都是上坡,雖不是陡峭的山坡,但會發現地勢越來越高,這是由於瓘山村最初是建於山坡之上的。經過歷代村民不斷修整,如今村中地勢基本沒有太大差異。

記者瞭解到,此地最早是一座灌木叢生的小山,山形如罐,初稱“罐山”,後雅稱“瓘山”。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熊九居士從拿崗遷入此地開枝散葉。至明初(公元1370年左右),熊氏已經繁衍到千餘戶。由此可知,瓘山自古便是江右民系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古村規模龐大

據史料記載,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瓘山村建起圩場,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成為商賈雲集之地。至清代,已是富甲一方。如今走在村中,還能聽到“當時商貿發展到鄰省,資產抵半個南昌城”的說法。當年古村資產的具體情況現已無從考證,但有史料記載,民國時期,瓘山曾單獨設鄉,現屬張巷鎮管轄,有350多戶,人口突破2000人,仍是豐城市的大村落。


環形溪流圈出豐城瓘山古村一片“小天地”


▲瓘山古村的老建築彰顯著當年的富庶景象。

據熊和文介紹,瓘山古村主要劃分為十個部分,包括九個組和一個自然村,其間有明顯的巷子或村中小道進行分隔。另外,根據坐落的位置,古村又可以劃分為八個小部分,分別為桂樹、夏橋、倉東、倉西、東邊、上社廟、北門、下西坑。

其中比較有名的是位於瓘山中央的倉東。瓘山從清代末期開始生產回餅,以熊德順、熊鴻順、熊和昌三家食品點心較為知名,又以熊德順經營為最上乘行家。熊德順家生產的回餅色純外硬,吃起來又酥又香又脆,日產量超千斤,足可見當時的富庶。

“藏”有名人故居

如今,瓘山村依然存留著許多古建築,從一些古建築的建造工藝和風格,也能看出當年古村的富庶景象。其中,麻石大院就是頗具代表性的建築之一,其由高高的院牆包圍著,院牆底部由麻石圍砌,院牆內有長條麻石鋪路,即使屋宇早已空蕩,也可從中看見當年屋主人的豪氣。

與麻石大院相似的還有邵坊。邵坊是“九棟十八廳”格局,據說當年建成時是齊刷刷地一起上樑,屋主人的闊氣可見一斑。

記者瞭解到,瓘山村在歷史上曾湧現多位名人學者。清時有熊懋獎居官蒞事十州縣,政績卓著頗受乾隆皇帝賞識,還留下了《聞聞錄》《地理要言》《西行輯要》等著作;近代有中國話劇運動的拓荒者和奠基人熊佛西,其故居依然存於村中。

熊佛西故居是一幢三進官廳結構的屋舍,屋舍的前廳大門豎框是兩塊高大的豆綠石,大門上方則是一塊大理石橫匾,其上刻有清晰的“聚賢廳”三字。從大門往裡走,內部橫匾、題字、天井、松柏俱全,甚至牆壁上也掛滿了各色書畫,讓人一眼便能看出這是一個書香門第。

前廳兩邊各有一廂房,前廳與中廳之間是常見的天井。天井深一丈、寬兩丈,底下鋪著花崗岩。天井四周是水溝,下設下水道。繞過天井,上四級臺階,便來到了後廳,其中設有兩房兩廂。據熊和文介紹,後廳往往是作為臥室,熊佛西就出生在後廳東邊的房間。

內含“四門八景”

熊和文告訴記者,古村不僅因名人故居而聞名,還因其具有“四門八景”。據介紹,熊氏先祖在建村之初便確定了村子的基本格局,設有東、西、南、北四道門,名稱依次為“凝紫”“長庚”“專城”“鎖錀”。“四門八景”中的“四門”便是指這四門。過去,每座門都設有精美的門樓,後遭到破壞,如今保存較為完整的只剩東門“凝紫”和南門“專城”,儘管如此,“四門”仍是古村最為重要的標誌之一。

在細雨中游覽古村,更能感受到古村的幽靜和祥和,村中種有棗樹、松樹、樟樹等植物進行裝點,其中有三棵古樟樹兩人合抱都抱不住,這三棵樟樹均有數百年曆史,分佈在村中不同地點,成為古村歷史的象徵。在古村北面,還有一座後背山,山上樹林茂密,樟樹蒼翠、松樹高聳,猶如佇立在古村北面的“戰士”。

瓘山古村有著優美的自然風光,是人們勞作的天堂,也因此形成了精彩的瓘山“八景”。據村民介紹,早晨水霧朦朦,炊煙裊裊,正是觀龍溪精舍、驥嶺煙雲、東巷晨煙的好時候;午後勞動時間可聽姚坪牧唱、高堨樵歌;傍晚迎著西坑晚照返回家中;酒足飯飽後還可到大演平湖、新陂古道漫步,如此便是一幅田園好風光。

環形溪流圈出豐城瓘山古村一片“小天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