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樣的人,其實就在別人“眼裡”

我們自己是什麼樣的呢?


你是怎樣的人,其實就在別人“眼裡”

我們有兩個自己,一個在門內,一個則在門外;門內的自己被天性傀儡,門外的自己則被人性綁架。

除了親密關係可以直接窺探到我們的天性外,別人很難知曉;他們看到的,是經過我們價值取向修飾過的天性,即人性。

在家的那個你,肆意揮灑著天性,因為那個空間的規則由你自己制定的。

在外的那個你,精明的詮釋著人性,因為那個空間本身就是由人性組成的。

你是怎樣的人,其實就在別人“眼裡”

我們跟別人是什麼關係?

我們每天精心妝扮,風格突顯,是為了出了門的那個自己。

出了門自然是社會,社會是由和我們一樣自帶修飾過的天性的人組成的,社會的規則需要個人隱藏天性,一起遵守社會屬性,這個屬性就是合作,需要人和人之間的交流。

不管什麼合作,本質上是做事,做事情就會產生選擇的問題,決策的問題。這時人性就會顯露出來,人的天性會暴露,人就被瞭解了,所以說一起做事才能深入瞭解人。

你是怎樣的人,其實就在別人“眼裡”

這也只是瞭解,我們眼裡的別人是什麼樣的其實更簡單,簡單到不用管對方真正是什麼樣的,因為我們眼裡的別人是我們自己價值取向判斷的結果。有時候武斷到跟你判斷對象根本沒關係,只是單純的心情好惡。

比如,“職場中我們應該都遇到過的,上級交待的事你沒做好,本來是因為客觀問題造成的,可結果就給你扣了個“人不行”的帽子,儘管你很委曲,很無奈,這就是他眼裡的你。也許你很不服,但這就是現實”。

社會關係中,一個個體沒有義務去非要理解另一個個體,因為精力有限,時間有限。人對人的價值判斷,除了深度的合作關係外,基本上是用感覺來完成的。

你是怎樣的人,其實就在別人“眼裡”

別人眼中的我們是什麼樣的呢?

我們在別人眼中就是個“象”,對這個“象”的價值判斷是由看待你的人來完成的,“象”本身也有特點,沒有所有人都喜歡的象,反之也沒有都不喜歡的,比如,某人一臉書卷氣,有的人看到後就認為此人“腹有詩書”,好感油然而生;而有的人也許會認為此人弱不經事呢。

你是怎樣的人,其實就在別人“眼裡”

社會是個群體,群體本身有其心理,有趨同的價值取向,是這個群體的文化觀塑造的。

你在別人眼裡什麼樣,是別人對你的結論,表面上與你無關,實則是你給了對方價值判斷的信息。在社會價值趨同的情況下,我們做好自己才會得到別人對我們好,的“福氣”。

我們對他人何嘗不是主觀臆測呢?

很多行為說明了這個問題,比如,HR招聘,他們會認真看你簡歷嗎?很少,多是撿重點看完,感覺不錯邀來面試;最終決定能不能留下來的是面試結果,就是對面試對象的“印象”。讓他人對我們有感的東西一定是我們自身散發出來的東西。所謂“相由心生”(“相”同“象”),就是此種要素的詮釋吧。

你是怎樣的人,其實就在別人“眼裡”

怎麼樣完善別人眼中的那個你?

心是性之府,你的性情格局是由心宅決定的,性格又是思維的主宰,“打面相人”本就是唯心的,從這個角度講,每個人都會“相面術”,不管天性還是人性,都是心性。

心性的沉澱會寫在人的外在,即“相”上,通過“相”透顯出來的“象”,是別人對你產生心理反應,根據價值取向對你定論的根據。

你是怎樣的人,其實就在別人“眼裡”

你也許會說:我做我自己就是了,管別人怎麼看。

誠然,這很可貴,我們當然要做自己;但群體價值觀趨同的社會,別人對你評價的標準,很大程度上也是你自己的價值標準。

這個包含了道德標準,社會規則等;它是廣義標準,對個人在人性方面有約束,因為踐行社會公序良俗的主體包括所有人。

這就意味著別人眼裡的你,是別人的價值觀形象表達,你接不接受它都存在,是事實,它決定著你在社會中和資源的之間的關係。

除非你能遁世且自給自足。

所以“修心”“修身”,與其說,是在完善別人眼中的你的形象;不如說,你是通過"相"在影響別人。

畢竟,修出來的都是自己的。

你是怎樣的人,其實就在別人“眼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