滏陽河上邯鄲境內有多少座古橋,你知道嗎?

滏陽河是邯鄲的母親河。據《淮南子》註釋“其泉騰沸,勢如釜湯,故名釜”。滏陽河發源於邯鄲峰峰礦區的黑龍洞,流經邯鄲、邢臺、衡水,在滄州地區的獻縣與滹沱河匯流後稱子牙河,全長402公里,其中在邯鄲的流經長度約119公里,歷史上的滏陽河曾是邯鄲至天津的主要航運交通線,“滏水春帆”為當時邯鄲縣的十景之一,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仍有貨船往返。


滏陽河上邯鄲境內有多少座古橋,你知道嗎?


近年來通航後的滏陽河夜景

橋樑往往是水運和陸運的交匯之地,也是人氣和財氣匯聚的焦點。在缺少大型建築的古代,橋樑是一座城鎮最重要的標誌,它凝聚著人們的智慧和創造力。

滏陽河現存的古橋中,年代最早的為金代建造的磁縣南關橋,途經邯鄲縣境內的橋樑則是明代以後修建的。明代以前,滏陽河是不經過邯鄲縣境內的。明代時,因雨水充沛,河水時常氾濫成災,當地官員帶領民眾疏通河道,拓寬河道,才得以通船,成為當地主要的水運航道。

據記載,至清代時,滏陽河上的橋樑多達十餘座,磁縣的南關橋、東關橋、大石橋、南開河橋、邯鄲縣的張莊橋、羅城頭橋,柳林橋,南蘇曹橋,北蘇曹橋、劉莊橋、馮村橋、蘇里橋、鴨池橋、賈葛口橋、永年的廣清橋、弘濟橋,雲橋飛架,凌煙臥波,成為滏陽河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由於年代的久遠,不少木橋早已損毀或改建,保留下了那些經得起歲月沖刷的石橋。

磁縣南關大石橋


滏陽河上邯鄲境內有多少座古橋,你知道嗎?


(圖1)

滏陽河上最早的石橋為磁縣南關大石橋(圖1),位於縣城南關外。始建於金泰和元年(1201年),橋原高約20餘米,跨長50米,橋下有半圓三拱,宛若彎月臥波,所以取名堰月橋。秋高之時,橋拱映入水中,與天上月交相呼應,呈“四月爭輝”之狀,每至中秋月明之時,居民仍集聚岸邊,賞景拜月,祈盼美好。元明年間曾兩次重修、重建。清道光十年因地震造成石橋完全坍塌後,改建石橋為三大券,大幅度增高橋身,橋體呈拱橋狀,同時改名為涉利橋。


滏陽河上邯鄲境內有多少座古橋,你知道嗎?


(圖2)

目前保留的南關橋是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重修的。將拱形橋減低三米,改為平面橋,更名為滏陽橋,橋上兩側各有21根望柱,上面雕有獅、仙桃等造型,是現存古橋中規模最大的石橋。“滏橋秋月”為磁州十景之一(圖2),恬靜的秋夜裡,皎潔的明月與水中的橋影相映成趣。

東關石橋


滏陽河上邯鄲境內有多少座古橋,你知道嗎?


(圖3)


滏陽河上邯鄲境內有多少座古橋,你知道嗎?


(圖4)

東關石橋(圖3)橫跨磁縣城東的滏陽河上,東連磁州鎮西侯召、西通城區滏陽社區,為東西交通要道。始建於明代,該橋為青石質三孔橋,橋長25米,寬7米,中孔券頂部雕戲水獸(圖4),兩側各雕游龍2條,東西兩側孔券頂部雕戲水獸,兩側雕纏枝花,雕刻精細,別具匠心,既突出了其實用性,又不失美觀與雄偉。

南開河石橋


滏陽河上邯鄲境內有多少座古橋,你知道嗎?


(圖5)

南開河石橋(圖5),位於磁縣磁州鎮南開河村西,西接縣城。始建於明代,橋為青石質三孔橋,橋面寬6.3米,長24米,南北兩面橋洞券頂部均雕一戲水獸。

石橋村石橋


滏陽河上邯鄲境內有多少座古橋,你知道嗎?


(圖6)


滏陽河上邯鄲境內有多少座古橋,你知道嗎?


(圖7)


滏陽河上邯鄲境內有多少座古橋,你知道嗎?


(圖8)

石橋村石橋位於磁縣花官營鄉石橋村東(圖6),始建於明代。石橋呈東西向,為青石質五孔橋,三大二小石拱,橋券中部為吸水獸首(圖7)。橋長28.8米,寬6.1米,南北兩側各有20根石柱,14座石獅(圖8),形態各異,造型活潑,中間為2座佛坐像,兩側為蓮花型佛座,2座石猴;橋欄板上雕有蓮花、波浪、仙鶴、鹿、捲雲等多種圖案。

張莊橋


滏陽河上邯鄲境內有多少座古橋,你知道嗎?


(圖9)

處於滏陽河上游的張莊橋(圖9),現位於邯山區馬莊鄉張莊橋村內,建於明代,道光年間重修時更名為通濟橋。明清時期為冀南的重鎮,集市繁榮,貿易發達,既是邯鄲通往西南各縣的重要通道,又是重要的滏河碼頭,從上游峰峰等地運送煤、瓷器的貨船,順著滏陽河直達天津。河流兩側的村落就是在那時發展起來的,並以橋而得名。


滏陽河上邯鄲境內有多少座古橋,你知道嗎?


(圖10)

張莊橋跨徑20米,為單拱石橋,兩側各對稱一個小拱,石橋東西全長24米,寬8米,高約7米。北側欄板上刻有“通濟橋”(圖10)三個渾厚蒼勁的大字,橋兩側各有望柱16根,欄板15塊,券中部上方各雕一個面目猙獰的鎮水獸,欄板上雕刻精美,圖案逼真。

柳林橋


滏陽河上邯鄲境內有多少座古橋,你知道嗎?


(圖11)


滏陽河上邯鄲境內有多少座古橋,你知道嗎?


(圖12)

柳林橋(圖11)現位於叢臺區柳林橋村西,因兩岸綠柳成蔭而得名,始建於明代,是當時通往肥鄉、曲周等東部縣的交通要道。橋為雙曲三孔石橋。橋長25.5米,寬7.5米,中間石券上雕有一個吸水獸,獸頭伏向水中。券上的欄板上陽刻“柳林橋”(圖12)三個大字,橋面兩側各有12根石柱,上端雕有獅、猴、壽桃、佛像等造型,1997年重修時仍保留了明代的風格。2015年古橋東北側矗立了書有“柳林橋”三個大字的石碑,碑陰刻有《柳林古橋修繕記》。

北蘇曹橋


滏陽河上邯鄲境內有多少座古橋,你知道嗎?


(圖13)

北蘇曹橋(圖13)現位於叢臺區北蘇曹村內,是當時由山西通往山東的必經之地。據說蘇曹之名就是復甦水上漕運之意。


滏陽河上邯鄲境內有多少座古橋,你知道嗎?


(圖14)

明清時期蘇曹是邯鄲最重要的航運碼頭,吸引著眾多外地客商來此經營,因而沿河設有許多貨物轉運棧,也帶動了此地旅館、餐飲、食鹽等行業的發展。北蘇曹石橋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清道光年間重修。石橋為五孔單曲橋,由3個大孔和2個小孔組成,長28米,寬6.45米。橋兩側設有石欄板、扶手,立柱上雕有獅(圖14)、仙桃等各種造型的石獸,文革中遭到部分破壞,現存橋為1986年重修,但仍保留了原有的風格。當地留有這樣的民謠:“橋西有座河神廟,滏陽河裡行舟船”,說明在橋西有座河神廟。

劉莊橋


滏陽河上邯鄲境內有多少座古橋,你知道嗎?


(圖15)

劉莊橋(圖15)位於叢臺區劉二莊村內,始建於清道光年間,民國時期重修,為三孔石拱橋,橋長23米,寬7米。石橋中間的石券上雕滿了各種花紋,頂端雕有伏身吸水的獸首。橋上有石柱及石欄板,居中的欄板外側刻有“通濟橋”三個黑體大字,並有年代落款。1968年拆除舊橋重修,當年古貌已蕩然無存。

廣清橋

永年境內的廣清橋,位於廣平府故城南2.5公里的南橋村一帶,原為木橋,明弘治年間,居民史祥者將其改為石橋,該橋於嘉靖二十三年倒塌後重修,嘉靖二十九年再次重修,今已不存。

弘濟橋


滏陽河上邯鄲境內有多少座古橋,你知道嗎?


(圖16)


滏陽河上邯鄲境內有多少座古橋,你知道嗎?


(圖17)

永年境內的弘濟橋(圖16)位於廣府古城東一公里處,東西橫跨滏陽河,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石拱橋之一,由於其結構造型與趙州橋基本相似,被譽為趙州橋的“姊妹橋”,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橋始建年代應在元代之前,碑文記載明萬曆十年重修。取名為“弘濟橋”,一種說法是修橋時,四面八方,捐金援人,“弘濟者廣泛救助也”。另一種說法是弘濟橋原是冀魯兩省交通要塞,上達磁邯,下通津衛,行旅通商極為方便,謂之“其功甚宏,其利甚濟,”所以名為弘濟橋(圖17)。

弘濟橋全部用石塊、石板砌成,在大券兩邊各負兩個小券,橋面長48.9米,寬6.8米,橋面兩側各有18根方形望柱,望柱頂端有7個獅子、8個猴子、中間1個犛牛、另外兩個是仙桃和石榴,橋兩側欄板上刻有大量精美花紋,均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橋面石板上有大量古生代奧陶紀時期的角石類、三葉蟲等化石,紋理清晰。

古橋是邯鄲歷史文化的重要遺存,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記錄著社會歷史變遷的軌跡。一座座古橋雖歷盡滄桑,卻風韻猶存,它承載著沉重的歷史,橫枕著的不盡的流水,見證著邯鄲的過去,向後人訴說著流逝的歲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