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西米亞狂想曲》,搖滾不死,藝術永生

沒有誰再能如此令人熱血沸騰,山呼海嘯;沒有誰再能如此讓人熱淚盈眶,振聾發聵。那不再是動人心魄的音符,而是直擊人靈魂的天籟。半個世紀的傳奇,永不衰敗的經典~!

《波西米亞狂想曲》,搖滾不死,藝術永生

《波西米亞狂想曲》再現Queen巔峰時刻,勾勒牙叔靈與肉的一生

影片2018年11月2日在美國上映,2019年3月22日在中國內地公映。

該片榮獲包括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最佳音響效果,最佳音效剪輯,最佳剪輯等23項國際大獎。

這部史詩級的電影,上映至今,已狂攬9億多美元的票房,雄踞全球音樂類電影的票房冠軍,所創造的紀錄,更是甩掉第二名《衝出康普頓》幾倍有餘。

這不是這部電影的傳奇,這是Queen的巔峰再現,這是弗萊迪.摩克瑞藝術靈魂的再次唱響。

《波西米亞狂想曲》不是紀錄片,不是劇情片,更不是音樂劇,按照官方的稱謂為音樂傳記片。但我想,或許叫他為劇情音樂片,才更為貼切。

影片逼真到惟妙惟肖,而又精彩絕倫,宏大震撼的重現了1985年Live aid八萬人盛況,讓觀眾跟隨Queen和牙叔那直穿心靈,劃破蒼穹的歌聲,而激情澎湃,熱血沸騰。

《波西米亞狂想曲》,搖滾不死,藝術永生

圖(左)為1985年queen演唱會實況 圖(右)為影片中

你能想象到八萬人一起高揚雙臂,共同拍掌踏地,高唱We Will Rock You和We are the champions的場景嗎!那種直衝霄漢,大地為之震顫的感覺,影片將使你身臨其境,彷彿穿越回曆史上的那一個時刻。

能讓人看哭的電影太多太多,而能讓人邊留著淚邊跺著腳的,唯有牙叔,唯有《波西米亞狂想曲》。

《波西米亞狂想曲》,搖滾不死,藝術永生

片中queen的首次環美巡演

而影片中樂隊成立初期的首次環美巡演,也是本片的燃點。牙叔那風騷的走位,精美的服飾,激情的颱風,標誌的齙牙,那橫跨四個八度的天籟之音,完美的得到了概括。

目不暇接的場景切換,充滿想象力的特效剪輯,一首首經典樂曲的視覺蒙太奇,每一場演出,都成為了一場盛大的搖滾狂歡,都組成了屬於Queen的音樂史詩。

所以,稱這部電影為音樂片。完美的再現了Queen的所有的經典曲目。

但影片不是純粹的一場場的演唱會,他在讓觀眾被片中的音樂所陶醉時,卻勾勒出了主人公牙叔弗萊迪.摩克瑞那天才與激情,但又是脆弱孤獨與掙扎的一生。

他天賦異稟,才華橫溢,視音樂為自己的終生追求;狂放激昂,特立獨行,可感情上成為了一個悲情人物;巨星風采,萬眾仰慕,卻形容自己依然是世上最孤獨的人。

《波西米亞狂想曲》,搖滾不死,藝術永生

佛萊迪.摩克瑞

他一生只愛過一個女人,瑪麗.奧斯汀。

當他察覺到自己的取向後,他是痛苦的,他知道這會毀了一切。他只能鼓足勇氣,向瑪麗坦誠了一切,二人不得不分開。

失愛令牙叔痛苦,自己的取向更令其掙扎,而沉淪就成為了他唯一的逃避方式。

但幸運的是,即便這樣,兩人依然摯愛了一生。

每每在關鍵的時候,瑪麗.奧斯汀都會出現在牙叔的身邊。她就像樂隊的其他成員一樣,始終都如牙叔的親人一般。

或許這就是真正的愛。弗萊迪.摩克瑞對瑪麗的坦誠與放手,瑪麗對牙叔一生的關念與鼓勵,才是對這份愛情最忠貞的註腳。

至今瑪麗.奧斯汀依然和自己家人住在摩克瑞留給她的位於肯辛頓的家中。

《波西米亞狂想曲》,搖滾不死,藝術永生

弗萊迪.摩克瑞與瑪麗.奧斯汀

不單是愛情,影片劇情上的拍攝手法簡單直白,儘可能用時間線延展式的敘事方法描述了牙叔從加入樂隊一直到參加Live aid創造輝煌的整個人生歷程。

讓觀眾從第三視角,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了解和感受他的性格和魅力,他的脆弱與孤獨,他的成長與奮鬥以及家庭和無以倫比的才華。

而其本人創作上的天賦與執著,影片並不過多渲染,全部通過片中那應接不暇的首首經典來體現,進而在更多的時候突出了Queen整個樂隊的傑出。

比如鼓手羅傑.泰勒,“波西米亞狂想曲”中一段令人印象深刻難以忘記的高音就是出自於他。而We Will Rock You這首大名鼎鼎膾炙人口的經典,正象影片中所表現的那樣,最初的創作者其實是布萊恩.梅。

《波西米亞狂想曲》,搖滾不死,藝術永生

影片中布萊恩.梅創作“我們將震撼你”

但也有批評認為,影片過於保守,中庸,只是羅列了牙叔一生的事件,卻沒有更深入的挖掘與展現。

在這裡我想有必要搞清楚一件事,那就是影片的創作初衷只是想向Queen和佛萊迪.摩克瑞的偉大輝煌致敬,而非是要探索和深挖佛萊迪.摩克瑞個人的心路歷程。

而恰恰是這種“蜻蜓點水”式勾勒,才會讓觀眾在初步瞭解的基礎上,更加凸顯出佛萊迪.摩克瑞的音樂天賦和才華,以及Queen這個團隊的偉大與傑出。

正如片中的“反派”保羅在與佛萊迪反目後,接受採訪時對牙叔私生活的描述,才是那個時候多數媒體最關心的花邊新聞。

而現在,對一個逝去已近三十年的樂壇傳奇,在我們寶貴的時間中,不是去再次感受他的不朽華章,去再次聆聽他的生命絕唱,反而去探究他的私生活揭開他的傷疤,都是對經典的褻瀆,更是對自己生命的浪費。

正是在這樣的創作初衷下,影片攝製組用了大量的精力與資源按1:1的比例重新搭建了1985年演唱會的舞臺,複製還原甚至精細到了每一根電線每一件物品的擺放。

《波西米亞狂想曲》,搖滾不死,藝術永生

左圖為影片,右圖為演唱會

《波西米亞狂想曲》,搖滾不死,藝術永生

能分清哪個是影片哪個是實況嗎

《波西米亞狂想曲》,搖滾不死,藝術永生

注意影片中鋼琴上每個飲料杯的擺放位置都是與實況一模一樣

這部劇情音樂片之所以能夠成為史詩,同時也離不開拉米.馬雷克的精彩演繹。要知道人物傳記類的電影,是最難表演的。做為演員要最大限度的還原原型人物,自由發揮的空間有限,但又要把握和展現出角色的內涵。

但拉米.馬雷克做到了,他對牙叔妙到毫巔的刻畫,甚至一個眼神一個微笑,還有牙叔那無可比擬的風騷的颱風,都是神級的復原。

《波西米亞狂想曲》,搖滾不死,藝術永生

為了演好佛雷迪.摩克瑞,他無數遍觀看皇后樂隊的演出視頻,模仿每一個動作和手勢,每天都戴上牙套,甚至還專門聘請了律動師來做指導,更是與樂隊成員一起生活了幾個月。而在拍攝時,從戴假髮、粘鬍子、到貼上假鼻子,馬雷克每天早上化妝就要用掉差不多兩個小時時間。

但更重要的是——還魂。

是要表現出舞臺之下的摩克瑞是怎樣的,他是如何認清自己,又是怎麼樣的去面對孤獨?

就像牙叔的那句名言“我成不了流行巨星了,我會成為一個傳奇!”

馬克雷真正的演繹到了牙叔的靈魂深處,那種歷經輝煌與沉淪,孤獨和掙扎過後的重新愛上自己,甚至平靜的面對死亡。

《波西米亞狂想曲》,搖滾不死,藝術永生

正如牙叔在臨終前告訴皇后樂隊的其他成員,“做你們想做的,別讓我覺得無聊。”

皇后樂隊成員和牙叔的音樂在他死後又震撼了世界20多年,從沒無聊過!

而這個叫拉米.馬雷克的男人又再次讓他“重生”,用攝人心魄的的表演,讓觀眾得以重新認識、審視牙叔和皇后樂隊曾經如何影響整個世界,更加理解牙叔這個傳奇。

或許是牙叔一生的音樂傳奇成就了拉米.馬雷克,而他又重新賦予了牙叔以“生命”。

奧斯卡影帝,拉米.馬雷克,實至名歸!

《波西米亞狂想曲》,搖滾不死,藝術永生

拉米.馬雷克

“Bohemian Rhapsody”之經典與其非凡的意義

電影的名字《波西米亞狂想曲》直接取自於皇后樂隊的成名也是經典曲目“Bohemian Rhapsody”。

想要更好的欣賞影片,更理解佛萊迪.摩克瑞之所以為傳奇,皇后樂隊之所以偉大,就不得不提到Bohemian Rhapsody,這也是影片以它命名的原因。

相比於中國觀眾更為熟知的We will rock you與We are the champions,其實Bohemian Rhapsody才是皇后樂隊真正的代表作,其在樂壇的地位及對後世搖滾音樂的深遠影響是具有非凡意義的。

《波西米亞狂想曲》,搖滾不死,藝術永生

“波西米亞狂想曲”唱片

它可能和你聽過的所有歌都不一樣,即使經過了四十年,這首歌依舊是最有影響力的,最讓人難忘的時代經典。

但是這首時長達到6分鐘的單曲,當時並沒有人看好它會走紅,卻為什麼會成為有史以來最著名的歌曲之一呢?

Bohemian Rhapsody的製作經歷了很長時間的醞釀,在1975年夏天才開始啟動,當時佛萊迪摩克瑞編寫了一首題為《真實人生》的歌劇作品。繼上一張專輯大獲成功後,皇后樂隊獲得了完全的創作自由,可以在下一首作品中自主發揮,他們很享受這種創作自由,開始自由飛翔。

《波西米亞狂想曲》,搖滾不死,藝術永生

在錄音棚中製作單曲的佛萊迪.摩克瑞

Bohemian Rhapsody的時長非常另類,即使現在看來也不同尋常,與大多數時長約三分鐘的流行音樂不同,它包含了一段歌劇,正好在歌曲的正中間位置插入

《波西米亞狂想曲》,搖滾不死,藝術永生

圖中藍色標註為歌劇部分

僅在歌劇這一部分中,你就會明白,皇后樂隊把這個創意發揮的是如何的淋漓盡致。歌詞中出現了意大利古典歌劇的人物,引用了古蘭經的語錄,還出現了蠅王別西卜的名字。

這段歌劇讓人聽起來象有一屋子的合唱團在演唱,實際上,只有三個人在發聲,佛萊迪.摩克瑞,鼓手羅傑.泰勒和吉他手布萊恩.梅。它不僅是幾個人的和聲,而是十全十美的和諧,甚至聽起來像有迴音繚繞的樂器。

而整首Bohemian Rhapsody聽起來會如此特別,更重要的是因為它的結構。這首歌不是單純的人聲合唱,民謠,歌劇,搖滾,而是上述所有曲種的結合。

常見的流行音樂是一首連貫的歌曲,通常是“主歌 副歌 主歌 副歌 橋段” 這樣的結構

《波西米亞狂想曲》,搖滾不死,藝術永生

通常的歌曲結構

但Bohemian Rhapsody不是這樣的結構,實質上是不同歌曲的組合,其實我們可以把它分為五個不同的部分

《波西米亞狂想曲》,搖滾不死,藝術永生

“波西米亞狂想曲”的結構

1.一段純人聲合唱的前奏2.一段民謠(這一段就是在1985年Live Aid上佛萊迪.摩克瑞單獨演唱並膾炙人口的樂段)3.一段歌劇4.一段重搖滾5.天籟般的尾聲。

做為流行音樂,最奇特的就是它居然沒有副歌部分,容納了眾多風格迥異的音樂和歌詞,這是歷史性的創新,把風格不同的音樂靈感凝聚在一個統一的整體中,並將其發揮至極致。

這使這首歌曲成功的成為了隨處可聞的文化元素,成為電臺必播的歌曲,成為唱K必點的曲目,被多部電影引用,可謂無處不在。因為沒有人能完成,任何與他類似的作品。

Bohemian Rhapsody發行後在英國流行音樂排行榜取得了連續九周冠軍,並於1991年佛萊迪·摩克瑞去世後重新登頂;獲得了第1屆全英音樂獎最佳英國單曲;《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為“英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歌曲”;該曲亦是英國銷量第三高的單曲(236萬張);20世紀面世的所有歌曲中網絡流量最高的一首(至少16億)

而如此輝煌的成就與偉大的作品背後,是佛萊迪.摩克瑞及皇后樂隊天才般的創作與艱辛的付出。

當皇后樂隊創作Bohemian Rhapsody時候,正值人們開始進入24軌磁帶的時代,在現在可能並不算多,但在上世紀70年代對製作中的剪輯要求是非常高的。

只這一首單曲,皇后樂隊大概錄製了多達180多條音軌,然後要把他們合併到兩英寸寬的24軌磁帶上。

在當時,讓我們難以想象,他們的剪輯居然就是一個物理切割的過程。要用刀片,把磁帶放置在切割板上,然後在兩英寸的磁帶上切割出你想要的那一段,接著用膠帶,把想要的那一段在拼接進去。

《波西米亞狂想曲》,搖滾不死,藝術永生

皇后樂隊製作“波西米亞狂想曲”的剪輯方法

不像現在的電腦剪輯,在那個時代,音軌一旦被剪輯,就不可能再修復了,也就是說,只有一次機會,不允許出錯。所以,可想而知,他們所肩負的壓力,這需要積累很多的知識,需要有非常非常高超的深層技能,將這180多條音軌拼合在一起,並讓他們聽起來是那麼的流暢。

在Bohemian Rhapsody之前,一首歌就是一首歌,而Bohemian Rhapsody的成功就在於佛萊迪.摩克瑞所呈現的聽覺震撼。

這首單曲,就是他的孩子,就是他的心血結晶。

《波西米亞狂想曲》,搖滾不死,藝術永生

與其他大多數在工作室裡合作創作的皇后樂隊的歌曲不同,這首歌完全是“佛萊迪腦海的產物”,甚至到了馬上就要錄音了,他還沒有把它完全的譜寫出來。

在一次接受採訪時談到這首歌,佛萊迪稱其為一次“樂聲的實驗”,他是想試試看能不能讓他腦海中的東西,通過聲音呈現出來。

而這首歌曲之所以能夠引起聽眾40多年的共鳴,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它體現了非常激烈的情感,那就是佛萊迪.摩克瑞的個性和人生經歷,這首單曲是佛拉蒂.摩克瑞的有聲自傳,宣告了他無疚無愧的自我認識。

也許,拋開作曲,歌詞和演奏,真正讓“波西米亞狂想曲”成為偉大的歌曲,是它體現了所有音樂作品都該具備的素質:用才華和激情走出各種邊界,創造出讓我們凝聚在一起的作品!

在流行音樂越來越同質化的時代,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越發欲罷不能的傾聽“波西米亞狂想曲”。

就憑這首歌,佛萊迪.摩克瑞和皇后樂隊收穫了極少藝術家能最終實現的稱譽:

傳奇(a legend)

傳奇延續,藝術永生

佛萊迪去世後,樂隊的成員布萊恩.梅和羅傑.泰勒(約翰.迪肯於1997年宣佈退休)三十年來依然通過與其他藝術家合作的方式,用一場場的演唱去延續著皇后樂隊的傳奇與佛萊迪的藝術之魂。

從1991年佛萊迪逝世至今,皇后樂隊在全球又舉辦演唱會300多場,先後陸續獲得了包括“美國搖滾名人堂”“英國音樂名人堂”“好萊塢星光大道”“格萊美名人堂”“格萊美終身成就獎”在內的20多項國際音樂大獎。

2012年倫敦奧運會閉幕式,佛萊迪·摩克瑞更是以影像的方式登場,隨後布賴恩·梅與羅傑·泰勒聯手Jessie J表演了經典歌曲《We Will Rock You》。

而在今年的奧斯卡上,Adam Lambert和皇后樂隊成員重新唱響。曲終,弗雷迪的影像再一次出現了屏幕上。

所有人都眼含熱淚,為一代不朽的傳奇而起立鼓掌。

《波西米亞狂想曲》,搖滾不死,藝術永生

9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佛萊迪.摩克瑞出現在大屏幕

正如影片中拉米.馬雷克飾演的佛萊迪所說:“我只會是一種人生,一位表演者,生來便是如此。我會給人們演唱他們想聽的歌,這就如觸摸到了天堂”

再沒人可以共情舞起八萬人的巨浪,一起鼓掌,一起跺腳,一起流淚,一起震顫!

搖滾不死,藝術永生!

留在記憶中的每個鏡像,都閃閃發光!

《波西米亞狂想曲》,搖滾不死,藝術永生

皇后樂隊徽標(由佛萊迪.摩克瑞設計)

《波西米亞狂想曲》,搖滾不死,藝術永生

佛萊迪.摩克瑞銅像

《波西米亞狂想曲》,致敬皇后樂隊,致敬佛萊迪.摩克瑞,致敬這不朽的傳奇,致敬這永不磨滅的旋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