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讀的多就是優等生?在這點上,十個朱允炆也比不過朱棣

歷史上,唯一一個地方藩王造反還能成功上位的,只有朱棣一個人。在他之前,不論個人還是組團如七國之亂都沒能掰得過中央的大腿。從這點來說,朱棣的成功是偶然;可從另一方面來說,就是必然,導致必然的源頭就是侄子朱允炆。

當初朱元璋為啥要選朱允炆,最大的可能是被個人情緒左右了。要論正統,朱允炆只是庶子;要論出身晉王秦王都是馬皇后所生,而朱允炆又不代表功臣武將的利益。所以朱允炆當上皇帝必然得不到該有的權威。

書讀的多就是優等生?在這點上,十個朱允炆也比不過朱棣

如果朱標沒死,那他一定是一位理想的皇帝,至少能讓那些藩王功臣武將們不敢有非分之想。但事實就是,朱元璋最喜歡最看重的接班人朱標中途死了,接任的朱允炆完全是個政治小白,從這點上,他就比那些早年就跟隨朱元璋征戰南北的叔叔們差的多。

所以說朱允炆即使讀再多書,也學不到現實中的鬥爭經驗,但讀書多卻產生了一個消極的後果。朱允炆深受儒家教育薰陶,嚮往理想的政治,而過於追求理想最容易走向極端。

書讀的多就是優等生?在這點上,十個朱允炆也比不過朱棣

再看燕王朱棣是什麼人,從小父親不疼弟弟不愛,十歲就被踢到北京去抵禦蒙古人。殘酷的環境最能磨練一個人的意志,朱棣在爾虞我詐的軍營中漸漸成長為一個將才,他懂得如何去玩弄權術,這點十個朱允炆比不了。

說實話,朱元璋為了朱允炆能夠順利的執政,把事情都做絕了,不惜在歷史上留下惡名。那些和藩王沾親帶故的武將如馮勝、傅友德、藍玉們,都被殺了,藩王們的勢力也受到極大的削弱。可以說,只要朱允炆上臺後老老實實的工作,保一個太平盛世是沒問題的。

書讀的多就是優等生?在這點上,十個朱允炆也比不過朱棣

只可惜,理想的皇帝遇見了三個理想的大臣,這是朱元璋當初替朱允炆選領導班子時唯一的敗筆。可能是老朱認為這些儒學大師忠於皇帝,比那些武將們好控制。而朱允炆也覺得自己似乎不那麼正統,急於把權從叔叔們那奪回來。

總而言之,為了所謂的理想中的君主專制,他們過早的動了藩王的利益。動就動了,關鍵這些書呆子一點心機都沒有,既不懂輕重緩急,也不懂溫水煮青蛙,更不懂凡事不能做絕。當年漢景帝削藩流過的淚,書上難道沒有?

結果,朱允炆把幾個藩王搞得傾家蕩產,最可憐的是湘王,全家都被逼死了。這讓削藩的最大目標朱棣怎麼想,一點活路都不給,不反才怪。

書讀的多就是優等生?在這點上,十個朱允炆也比不過朱棣

要說朱棣是不是真被逼反的,其實是有待商榷的。因為即使不削藩,根據記載,朱棣對朱元璋在朱標死後選小白朱允炆也頗有怨言。還有就是一個傳奇的人物,姚廣孝,讓朱棣早有反心,這裡就不細說了。總之,朱允炆削藩正好給了朱棣一個藉口,沒這個藉口,恐怕朱棣造反得等到猴年馬月。

反就反了,這時中央軍是朱棣的三倍,領土更沒的比,朱允炆基本穩操勝券。可他又出了一個神操作,啟用李景隆為主帥,多半是看在他爹是名將的份上。可會打仗這件事是鐵定不會遺傳的,這是朱允炆不會用人更不會看人,他還是憑著天真的主觀意願。

書讀的多就是優等生?在這點上,十個朱允炆也比不過朱棣

再者,朱允炆削藩直接影響的是人心,朱棣長途奔襲,假如其他邊王他們趁虛而入怎麼辦?朱棣不擔心,因為朱允炆把其他叔叔們都推到了觀望甚至支持朱棣的位置上,給了朱棣很大的操作空間,能夠屢次出險棋制勝。

更可怕的還在朝廷內部,朱允炆上臺要想加強皇權,最有效的方式是什麼?不是削藩,是要先給糖果籠絡朝中的功勳武將。他應該想到,自己上位本就不正統,更沒有自己的統治根基,應當迫切取得朝廷內外的信任,建立自己的集團。

結果,家裡沒擺平,自己人都不承認自己,還要鞭長莫及的去動最大的地雷。這些,皇帝想不到,難道那些齊泰、方孝孺、黃子澄們想不到?

可以說,朱標不死,啥事沒有。朱標一死,朱允炆即使讀書再多,也比不過朱棣,因為他這個叔叔的價值觀是實踐裡打出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