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孔宅故井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孔廟欞星門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孔廟大成殿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闕里牌坊門額

曲阜孔廟是祭祀孔子的本廟,又稱“闕里至聖廟”。據稱孔廟始建於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後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魯哀公將其故宅改建為廟。西漢以來歷代帝王不斷給孔子加封諡號,孔廟的規模也越來越大,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孔廟。現存的建築群絕大部分是明、清兩代完成的,佔地327畝,前後九進院落。孔廟是中國現存規模僅次於故宮的古建築群,是中國三大古建築群之一。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東行郡縣,曾“觀禮於魯”。因孔子九世孫孔鮒精通六藝,被秦始皇詔封為“魯文通君”,這是史上最早對孔子後裔的封贈。第一個祭祀孔子的皇帝是漢高祖劉邦,公元前195年11月,,漢高祖劉邦自淮南還京,經過闕里,用太牢祭祀孔子,開皇帝親祭孔子之先。同時封孔子九世孫孔騰為奉祀君,專祀孔子事。西漢元始元年(1年),漢平帝追諡孔子為“褒成宣尼公”,孔子後人孔均為褒成侯,奉其祀。有漢一代,廟宇雖經多次整修,但仍以宅為廟。魏文帝黃初二年(221),封孔子二十一代孫孔羨為宗聖侯,邑百戶,奉孔子祀。魏文帝曹丕在黃初二年發佈尊孔詔令,這個詔令是目前為止見諸正史最早的尊孔詔書。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三年(489)秋七月,詔立孔子廟於京師,秦蕙田《五禮通考》以此為京師立孔子廟之始;十六年(492)春二月,改諡宣尼曰“文聖宣父”,令祀孔子由牧守執事,此為有司薦饗之始;十九年(495)四月,孝文帝元宏幸闕里親祀孔子,詔令“為孔子起園柏,修飾墳壟,更建碑銘,褒揚聖德”。北朝東魏孝靜帝興和元年(539年),大力維修孔廟,首次為孔子及弟子塑像。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贈孔子為先師尼父,制國子寺每歲以四仲月上丁釋奠先聖先師,州縣學以春秋仲月釋奠”,此為州縣學春秋二仲釋奠之始。唐武德二年(619),高祖詔國子學立周公孔子廟各一所,四時致祭;七年,高祖親臨釋奠,以周公為先聖,孔子配;貞觀二年(628),從房玄齡、朱子奢之議,升孔子為“先聖”,以顏子配。貞觀四年(630),詔令全國州、縣學皆立孔子廟,此為詔州縣皆立孔子廟之始。由是,孔子祭祀禮儀制度亦隨之逐漸確立;十一年(637),詔尊孔子“宣聖尼父”,並詔兗州修闕里孔子廟,給戶二十以奉之;十四年(640)二月丁丑,太宗釋奠於國子學。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因舊廟簡陋,高宗令兗州都督霍王李元軌“改制神宇”,對孔廟進行史上第一次的大規模改建。這次擴建,擴大了孔廟原先的範圍,雖仍以“廟屋三間”為制,但庭院及外觀大有改觀。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諡為“文宣王”。唐代的孔廟已初具規模,對廟宇的修葺共有五次。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孔廟開城儀式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層疊的孔廟石坊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孔廟的老樹與戧角

北宋朝廷特別崇儒重道,宋太祖立國之初,即至曲阜拜祭,下詔增修廟宇。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宋太宗“乃鼎新規,革舊制”,對孔廟進行修繕。新成的孔廟,“繚垣雲矗,飛簷翼張”,重門洞開,層闕特起,“迴廊復殿,一變維新”。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過曲阜拜孔廟,加諡孔子為“玄聖文宣王”;次年又“頒孔廟桓圭一,加冕九旒,服九章,從上公制”;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宋真宗詔令各州皆建孔廟;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宋真宗改諡孔子為“至聖文宣王”。天禧二年(1018年),孔子四十五代孫、大理寺丞孔道輔奏言:“祖廟卑陋不稱,請加修崇”,朝廷奏準並遣之以官錢監修孔廟。天禧五年(1021年),孔道輔“又請得封禪行殿餘材”,擴大孔廟舊制。經過擴建的廟宇,前後四進院落,東、中、西三路並行,今之格局初步奠定。嘉祐六年(1061年),宋仁宗頒御書金字篆書“宣聖廟”和飛帛書“大成殿”匾額。此後的元豐、紹聖、政和年間亦曾重修孔廟。崇寧四年(1105年),宋徽宗頒孔子像“冠服制度用王者,冕十二旒,袞服九章”。

金朝上層統治者有遠見者深知,欲立足中原,必須弘揚儒家思想。天會五年(1127年),金將完顏宗堯進駐燕京後,戎馬未息即建太學,修國子監。天會七年(1129年),金兵入曲阜,命知縣“引詣聖廟”,“登杏壇,望殿火奠拜”。明昌二年(1191年),崇尚儒學的金章宗撥錢76400多緡,大修孔廟。此次大修,“三分其役,因舊以完葺者才居其一,而增創者倍之”,至明昌五年(1194年)方告竣。孔廟擴展到“殿堂廊廡門亭齋廚黌舍合三百六十餘楹”的前所未有的規模。金朝的孔廟,基本保持了宋代格局,而部分建築規模擴大,新建大中門、欞星門,且始用琉璃瓦,殿廡均以綠琉璃瓦剪邊,青綠彩畫,朱漆欄檻,簷柱亦改為石質,並刻龍為飾,使孔廟規格大大提高。有金一代,孔廟總共重修四次。元成宗時,孔廟復修,將廟宅完全分離開來,形成各自獨立的系統。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追諡孔子為“聖文宣王”。因孔子被追諡為“王”,故將孔廟修建與王宮之制相同,元順帝至元二年(1336年),孔廟的修繕工作完成。圍牆四角增建的角樓與殿廡之上增設的裝飾,都是為了王宮之制而設。

曲阜孔廟在明代基本形成了其最終的規模。明初至弘治年間,孔廟佈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孔廟達到了它的全盛時期。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當時孔廟遭到雷擊,大成殿等120餘楹建築化為灰燼。此次重修,總共歷時五年,耗銀15萬兩。清代對孔廟的修建達14次。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孔廟又毀於雷電火。“發帑金令大臣等督工監修,凡殿廡制度規模以及祭器儀物,皆令繪圖呈覽,親為指授”,調集12個府、州、縣令督修,總共用時六年方才完成。千百年來,孔廟總共經歷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數百次,終於達到現如今九進庭院的宏大規模。

整個孔廟共有五殿、一祠、一閣、一罈、兩堂、十七碑亭、五十三門坊,共計有殿廡四百六十六間,分別建於金、元、明、清及民國時期。全廟平面呈長方形,佔地14萬平方米,沿一條南北中軸線展開佈置,左右對稱,佈局嚴謹,共有九進院落,前有欞星門、聖時門、弘道門、大中門、同文門、奎文閣、十三御碑亭,從大聖門起,建築分成三路:中路為大成門、杏壇、大成殿、寢殿、聖蹟殿及兩廡,分別是祭祀孔子以及先儒、先賢的場所;東路為崇聖門、詩禮堂、故井、魯壁、崇聖詞、家廟等,多是祭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地方;西路為啟聖門、金絲堂、啟聖王殿、寢殿等建築,是祭祀孔子父母的地方。孔廟建築空間還存在著一整套禮的制約,建築空間滲透著濃厚的倫理特性。曲阜孔廟平面基本形制為其功能的發揮打下了基礎,建築空間佈局以“大成殿”院落即“廟”的祭祀空間為整體建築群落的核心,與內庭空間為次中心所產生的位置關係,構成兩組不同功能的院落空間形式。唐宋時期,孔廟建築單體己經高度程式化,組群規劃佈局基本也已成定製。孔廟建築空間佈局也自然遵循這些建築思想,不僅要滿足祭祀孔子的使用要求,而且嚴守繁褥的禮制規範和等級制度。兩千多年來,曲阜孔廟旋毀旋修,從未廢棄,在國家的保護下,由孔子的一座私人住宅發展成為規模形制與帝王宮殿相埒的龐大建築群,延時之久,記載之豐,可以說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孤例。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孔廟東側的闕里坊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開城儀式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開城一時的表演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開城儀式的表演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開城儀式的表演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開城儀式的表演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曲阜南門的甕城與城樓

仰聖門是曲阜舊城正南門,正對孔廟。門額題“萬仞宮牆”,語出子貢“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其美,百家之富。”原為明嘉靖時山東巡撫胡宗纘所題。清乾隆皇帝親臨曲阜祭孔時,將胡書鑿去,易以御筆。萬仞宮牆下每天都會上演開城儀式,古色古香,旌旗搖曳,晨鐘敲響,鼓號齊鳴,在悠揚嗩吶聲中,明故城兩扇大門緩緩打打開,一隊武士手持儀仗和古樂器走城門出,沿古柏森森的孔廟神道路住返,城內文武官員走出城門,前後左右叩行四拜禮迎賓朋,演員為遊客演起了“羽翼舞”、“射舞”、“書舞”和“御舞”等,最後姑娘們舉著“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孔子名言歡迎各方來客。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金聲玉振坊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金聲玉振坊”“欞星門”“太和元氣坊”“至聖廟坊”疊加頗有氣勢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欞星門和泮水橋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欞星門門頭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泮水橋蚣蝮吞水獸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太和元氣坊”“至聖廟坊”疊加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道冠古今坊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德侔天地坊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至聖廟坊

聳立著孔廟正門聖時門前有“金聲玉振坊”“欞星門”“道冠古今坊”、“德侔天地坊”“太和元氣坊”“至聖廟坊”等6座牌坊。進孔廟的第一座石坊是金聲玉振。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建,三間四柱式石坊,石鼓夾抱,4根八角石柱頂上飾有蓮花寶座,寶座上各蹲踞一個雕刻古樸的獨角怪獸“闢天邪”,俗稱“朝天吼”。兩側坊額淺雕雲龍戲珠,明間坊額填色4個大字“金聲玉振”,筆力雄勁,是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著名書法家胡纘宗題寫的。金聲玉振坊後有一座單孔石橋,龍陛雙階,名曰“泮水橋”。 橋下清水呈半圓形,稱為泮水,橋下泮水上游接古泮池,下游流經明城正南門西水門入護城河。此橋建於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過古橋為欞星門,算是孔廟的第一道大門。三間四柱火焰沖天柱式石坊,圓柱上下兩節,前後石鼓夾抱,兩節相交加石戧柱斜撐。孔廟設門名靈星,喻尊孔如同尊天。“欞星門”三字,系清高宗弘曆題。建於明代,原為木質,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七十一代衍聖公孔昭煥改為石質。太和元氣坊位於孔廟欞星門和“至聖廟”坊之間,太和元氣坊建於明代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全為石質結構。至聖廟坊位於聖時門前,太和元氣坊後。始建於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原坊額篆刻“宣聖廟”,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建時易名“至聖廟”。入欞星門,東西兩側各有一座木坊,東為“德侔天地”,西為“道冠古今”。此二坊建於明代永樂十三年(1415年),清雍正七年(1729年)重修,三間四柱,上面是牌樓,六重四拱,坊柱下夾杆石,各有石雕獅、天祿四隻。天祿又稱“天鹿”,是古代傳說中的神獸。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曲阜南門仰聖門是孔廟真正意義上的大門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欞星門前回望南門仰聖門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進入欞星門就算是真正進入孔廟了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過至聖廟坊,就是雍正時孔廟的正名“聖時門”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弘道門前的璧水橋,一大兩小三座橋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弘道門是明洪武時候的孔廟大門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弘道門門額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大中門是金代孔廟的大門,稱“中和門”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透過大中門就可以看到同文門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同文門像一座殿,兩邊沒有連接的紅牆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同文門始建於北宋初期,系當時孔廟大門,金代成為二門,此門原名“參同門”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同文門側立面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大成門,始建於宋崇寧三年(1104年),因大成殿而得名。

從城門仰聖門算起,從南到北,孔廟的中軸線上有七座門。分別為“仰聖門”“欞“聖時門”、“弘道門”、“大中門”、“同文門”和“大成門”。聖時門是曲阜孔廟的正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清世宗於雍正八年(1730年)欽定孔廟正門名“聖時門”。 過璧水橋即為弘道門,始建於明洪武十年(1377年),為當時孔廟的大門。大中門是金代孔廟的大門,稱“中和門”。同文門始建於北宋初期,系當時孔廟大門,金代成為二門,此門原名“參同門”,取孔子之德與天地參同之意,因孔子一生從事教育活動,晚年從事整理我國古代文獻工作,對我國文化的統一作出了重大貢獻,故以“同文”命名。大成門,始建於宋崇寧三年(1104年),因大成殿而得名。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奎文閣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奎文閣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奎文閣側面

同文門後有奎文閣,原名藏書樓,始建於宋代,重簷五間,金明昌六年(1195年)改為三簷,賜名“奎文閣”。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改為七間,清高宗乾隆皇帝題寫閣匾。奎文閣三重飛簷,四層斗拱,簷下八根八稜石柱,內部結構為層疊式木架,閣兩層,中間夾暗層,原上屋藏御賜經書,暗層藏印板,下層藏御香帛。奎文閣是孔廟常見的建築之一。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御碑亭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御碑亭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奎文閣與御碑亭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勾心鬥角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勾心鬥角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御碑亭層疊形成了獨特的空間格局

御碑亭,位於奎文閣後,專為保存封建皇帝御製石碑而建,習稱“御碑亭”,南八北五,東西排列。形制大同小異,重簷歇山,黃琉璃瓦頂,平面呈方形,三間見方,明間開敞,稍間砌牆。亭內存唐、宋、金、元、明、清、民國石碑55塊。其中金代碑亭2座,約建於金明昌二年至六年(1191年—1195年)的大修工程中,是孔廟現存最古老的建築;元代碑亭2座,分別建於元大德六年(1320年)和元至元五年(1339年);清代碑亭9座,其中御製碑亭5座,遣官致祭碑亭4座,分別建於康熙、雍正、乾隆年間。十三碑亭內碑文的內容均為歷代帝王、大臣們修廟、祭廟、告廟之類的記錄。在十三碑亭院內出現了雙簷穿插交錯的擁擠現象。因此有人說這種建築結構犬牙交錯,兩角相頂,巨簷相交,是古建築學上所講的“勾心鬥角”。“勾心鬥角”是碑亭建築中的奇觀,這種犬牙交錯的建築模式,也只有在孔廟十三碑亭的院落裡才會出現。這種匠心獨具的建築美學,巧妙地解決了空間狹窄所造成的擁擠現象。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大成門的雕龍石柱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大成門後的先師手植檜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杏壇前的石雕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大成殿前的杏壇

十三碑亭緊挨著大成門,始建於宋崇寧三年(1104年),因大成殿而得名,孔廟至大成門,五門大開,將孔廟分作三路:東為承聖門,內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西為啟聖門,內奉祀孔子父母;中路大成門,主祭孔子夫婦,並以歷代先賢先儒配享從祀。大成門於明弘治十二年和清雍正二年兩次著火後重修,清世宗雍正題匾。門用黃瓦、彩繪斗拱,前後各用四根石柱擎簷,前後中央四根深雕雲龍蟠柱,其餘四根為淺雕花紋,前後臺階中有浮雕龍陛,均為明代中期雕刻。

杏壇在山東省典阜市孔廟的大成殿前。相傳此處是孔子講學之處。《莊子·漁父篇》載:“孔子游於緇帷(即黑惟,假託為地名)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絃歌鼓琴。”宋代以前此處為大成殿,天聖二年(1024年)孔子45代孫孔道輔監修孔廟時,在正殿舊址“除地為壇,環植以杏,名曰杏壇”。於是,“杏壇”,成為教育聖地的代名詞。 金代於杏壇上建亭,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重修,明代隆慶三年(1569年)改造重簷方亭,清代乾隆皇帝題匾。此杏壇方亭重簷,黃瓦朱柱,十字結脊。亭內藻井以細小斗拱裝飾,彩繪金龍,絢麗多姿。亭下有党懷英篆書“杏壇”二字碑及乾隆“杏壇贊碑”。亭四周有石欄圍護,四方有甬道可通。亭前石爐,雕刻精美,是金代文物。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大成殿正面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大成殿側面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大成殿側面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大成殿殿基石欄及石雕螭首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大成殿陛石石雕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大成殿大門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大成殿內景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大成殿前廊石雕蟠龍柱

大成殿,是孔廟的核心建築,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場所。原名為文宣王殿,始建於宋天禧二年(1018)。大成殿”之名始於宋崇寧三年(1104),宋徽宗趙佶賜名“大成殿”, 讚頌孔子思想空前絕後,完美不缺,集古聖賢之大成,並親書匾額,北宋末年毀於戰火。金代皇統九年(1149)重建,明昌五年(1194)重修時擴為七間,綠色琉璃瓦,廊柱也改為石質,並刻龍為飾。貞佑二年(1214)又毀於戰火,元大德六年(1302)又重建。明成化十六年(1480)擴為九間。到明弘治十二年(1499)又毀於雷火,旋即重建。清雍正二年(1724)復遭雷火,也正是從這次重建時皇帝恩准殿頂採用黃色琉璃瓦,與皇宮的規格等同起來。現在看到的大成殿是清雍正時期火後重建的。大成殿闊九間,深五間,主殿東西寬45.78米,南北深24.89米,高24.8米,重簷九脊,周繞回廊,雕樑畫棟,宏偉壯觀。四周有迴廊,頂端簷吻足有一人之高,前簷下為十根浮透雕水磨大石柱,柱高5.98米,直徑0.81米,每柱二龍對翔,盤繞升騰,中刻寶珠,四繞雲焰,下飾蓮花石座。從底到上全部雕刻深邃,雲龍騰起如飛,神態各異,大成殿兩側迴廊和後面迴廊下的18根石柱為八稜八面柱,上有淺雕雲龍戲珠,每一面為九龍戲珠,每根柱上就有72條龍。殿下有雙層臺基,前有高二米的大露臺。南有兩層大型浮雕龍陛,四周圍以雙層石欄,石欄下東西南三面共突出24個石雕螭首。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大成殿後的寢殿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大成殿後寢殿一角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大成殿及寢殿疊加的屋頂非常唯美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聖蹟殿帶院門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聖蹟殿角門很有點意思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萬世師表的匾額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聖蹟故事

聖蹟殿是孔廟的最後一座建築,是專門為存放《聖蹟圖》而建造的。聖蹟殿造型古雅,建於明代萬曆二十年(1592年),由巡按御史何光主持建造的。他蒐集了有關孔子的畫像和文獻資料,交由吳郡畫工章草補充繪畫並刻成石刻,這就是我國最早的完整石刻連環畫——“聖蹟之圖”。聖蹟殿《聖蹟圖》每幅高38釐米,寬60釐米,文圖並茂,共120幅,按照編年體的順序依次編繪,形象地反映了孔子一生的事蹟和思想。此外,殿內還收藏了晉、唐著名畫家顧愷之、吳道子等所繪的孔子畫像石刻等文物。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去往神庖側門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出門豁然開朗,別有洞天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后土祠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神庖院落大門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神庖內院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神庖內展陳的漢畫像石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神庖內展陳的漢畫像石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神庖內展陳的漢畫像石

在孔廟東北角上,是后土祠(供奉孔廟土地神主)和神庖(製作祭祀食品的地方)。神庖——過去祭祀孔子之前準備豬牛羊三牲的地方,建於清代初年,算起來也是300年的建築了。這個院子並不是特別的大,幾乎沒有人過來,遠不似前面大成殿般人聲鼎沸,安安靜靜的彷彿從不存在一般。1999年這裡闢為漢畫像石展館,展出極其精美的漢畫像石。讓人過目難忘!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詩禮堂大門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詩禮堂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孔宅故井遺址碑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孔宅故井遺址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魯壁遺址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崇聖祠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崇聖祠石雕蟠龍柱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孔子家廟院門

孔子故宅:曲阜闕里至聖廟

孔子家廟

孔廟的東路建築,由南往北,先是詩禮堂。據《孔府檔案》記載:孔子教其子孔鯉學詩習禮時曰:“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事後傳為美談,其後裔自稱“詩禮世家,至五十三代衍聖公孔治,建造詩禮堂,以表敬意。孔宅故井在孔廟東路詩禮堂後,相傳為孔子當年吃水之井。明代高築井臺,立碑設欄保護。井西建碑亭,立乾隆“故井贊”碑。清乾隆皇帝在位60年,曾先後8次聖駕曲阜,有5次到孔子故宅井“飲水拜師”,並吟《孔宅井贊》贊曰:“疏食飲水,曲肱樂之,既清且渫,汲繩到茲,我取一勺,以飲以思,嗚呼宣聖,實我之師。”借飲水錶達了他對孔聖人的無限崇敬和尊重之情。後人在井西修建了一座四角黃瓦方亭,立上了他飲水拜師的“孔宅井贊”石碑。挨著故井的是魯壁。秦始皇焚書時,孔子九代孫孔鮒將《論語》、《尚書》、《禮記》、《春秋》、《孝經》等儒家經書,藏於孔子故宅牆壁中。這些經典終於保存下來。西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皇帝劉啟將他的兒子劉餘從淮南遷到曲阜,封為魯王,史稱恭王。魯恭王好治宮室,傳說在擴建王宮拆除孔子故宅時,忽然聽到天上似有金石絲竹之聲,有六律五音之美,結果從牆裡面發現了《尚書》、《禮》、《論語》、《孝經》等書,一共幾十篇。明代為紀念孔鮒保藏儒家經書的功績而刻制魯壁碑。再走,是崇聖祠。崇聖祠原稱啟聖祠,主祭孔子父親叔梁紇,清雍正元年(1723年)追封孔子五代祖先為王爵並予入祀,才更名為崇聖祠。孔廟裡的家廟在東路建築的底部,家廟裡供奉孔門“三世祖”,孔子、孔鯉、子思。

西路建築至今未開放,期待以後有機會拜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