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津寧河走出的作家,這樣描寫家鄉的薊運河

薊運河,上游是兩條河流,一位泃河,一為州河。兩條河在寶坻張古莊匯合,形成薊運河干流,在濱海新區北塘與永定新河會合後,流入渤海。這條河曲折綿延三百多公里,流經北京、河北、天津三地,物產豐富,無論是兩岸茂密的蘆葦叢,還是河裡遊蕩的魚和螃蟹,還是順流而下的運輸船舶,都像是大自然饋贈給人類的瑰寶,養育了兩岸的人民。在薊運河流經地天津市寧河區,有一位在薊運河邊長大的作家——柳萌,多年之後深情地回憶起了薊運河與故鄉的一切,我們看看他是怎麼寫的吧。

柳萌(1935年-2017年6月26日),漢族,原名劉濛,天津寧河人。中國當代作家、編輯家。1954年受“胡風集團”牽連,失去到大學讀書的機會,1957年被劃為“右派”,下放北大荒、內蒙古。198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曾任《小說選刊》社長、編審,著有《生活,這樣告訴我》《夢醒黃昏》《尋找失落的夢》《歲月憂歡》《珍藏嚮往》等散文集。 2017年6月26日上午,柳萌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

從天津寧河走出的作家,這樣描寫家鄉的薊運河

我的故鄉是個水鄉。那條蜿蜒流淌的薊運河,好象一條碧綠色的帶子,拴著河兩岸的村村鎮鎮,給故鄉帶來繁榮和生機。天津、唐山的生活日用品,用船運到鄉下,鄉下的農副產品,用船運到天津、唐山,都離不開這條薊運河。小時候在河邊玩耍看那行進的運輸船隊,讓我萌生的第一個願望,就是想跟船逛逛天津、唐山,看看這世界到底有多大。至於薊運河上那忽明忽滅的點點漁火,艄公行船時飄在河上的敞亮吹喝聲,更是我永遠不會忘記的,他們使我最早感受到家鄉的美。然而,比這更令我痴迷的,還是薊運河畔的蘆葦叢。那裡有我童年的歡樂,那裡也有我童年的夢幻。

從天津寧河走出的作家,這樣描寫家鄉的薊運河

薊運河故道蘆葦叢

從天津寧河走出的作家,這樣描寫家鄉的薊運河

薊運河大橋之一

薊運河畔的蘆葦,長得茁壯而茂密,鋪展得也寬,記得小時鑽蘆葦叢,一紮進去半天都走不出來,害得大人們喊著我們的乳名,卻逮不住一個影子。那蘆葦叢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色,最美的要算夏天和秋天,夏天是翠綠的一片,秋天是金黃的一片,在溫煦的陽光照耀下,閃著青黃青黃的細碎光點,讓人眼花繚亂,不禁產生種種奇特的聯想。要是有微風搖動蘆葦叢發出好似輕波襲岸的瑟瑟音響,如同悄聲細語在絮叨什麼。秋天正是蘆葦揚花的時節,這時你若走進枯敗的蘆葦叢,很快就被蘆花沾一身白絨,趕也趕不走,撲也撲不去,弄得你又急又氣,不知如何是好,卻又在手忙腳亂之中感到快活。葦花潔白輕柔猶如棉絮,我們常常用葦花粘成白眉毛、白鬍須,好像只有成了至尊長者,在這世界上生活才有味兒。那時真的一點也不諳老來會有的辛酸,不然哪裡會慷慨地肯用少小換暮年。

從天津寧河走出的作家,這樣描寫家鄉的薊運河

薊運河與永定新河交匯處、入海口

故鄉的蘆葦叢給了我童年無盡的歡樂,其中最使我愜意和迷戀的,還是掏鳥窩和吹葦哨。蘆葦叢中棲息著不少的鳥兒,個頭大小和長的樣子都像麻雀,但是比麻雀漂亮精神,有股水靈勁兒,我叫不出鳥兒的名字來。這些鳥兒有時被驚動,撲楞楞地從片葦叢裡成群飛起,鳴叫著在低空盤旋一陣,又直直地迅速扎入蘆葦叢中,那情景那陣勢頗像萬箭齊射齊落,極為壯觀。我們這些淘氣的孩子,經常仁一群倆一夥,鑽進茂密的蘆葦叢裡,尋鳥窩,掏鳥蛋,抓雛鳥。窩裡要是有幾顆鳥蛋或兒只雛鳥,便高興地掏出來輕輕捧走。

要說有意思,還是吹葦哨。薊運河畔的蘆葦,葉子又青又寬最寬的有一寸多,鄉親們多用來包粽子。我們這些孩子也喜歡葦葉,有時興致一來,大家採幾抱堆在河邊,圍坐一起折各式各樣的小船,放漂在河裡,很是好看。不過更多的時候還是做葦哨。採幾葉寬寬的青嫩蘆葦葉子,捲成一個型似海螺的小喇叭,吹出單調而美妙的音響。

從天津寧河走出的作家,這樣描寫家鄉的薊運河

入海口

那帶有水靈靈潮氣的聲音,鳴鳴地連成一片,響在故鄉黃昏,聽起來非常親切,讓人得到愉悅和滿足。可是孩子們總是不安份的,吹著吹著就有人故意吹出怪調,這時就會索性來個怪調大比賽,那不時冒出來的怪聲怪調,逗得我們前仰後合地笑。我的童年就常常沉浸在這蘆葦哨吹出的鄉音裡。

噢,從年齡來說,童年早不屬於我了,那些無憂而有趣的童年生活也不復存在,更何況後來的生活給了我不少艱辛,我的童心也該泯滅了。然而,一想起那有過的童年,一想起那蓬勃的蘆葦叢,我還是這般興奮,因為這些都是同我思念著的故鄉緊緊地聯繫在一起的。

(選自《柳萌自選集 散文卷 年光歲影》2010年,作家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