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皇帝,為什麼朱元璋很放心太子朱標,但康熙卻很怕胤禔奪權呢?對此你怎麼看?

東海已有幾座山


太子胤礽性格暴戾狂悖,這一切康熙其實是有責任的,胤礽是被康熙等長輩們寵壞了。胤礽作為儲君,一經冊立便有了特殊的地位,一開始就受到太皇太后,皇太后和父皇的無比溺愛。



太子的服飾,儀仗,起居飲食幾乎和皇帝一樣,雖然那是他外公索額圖的主意,但畢竟需要康熙點頭同意才行。儘管康熙非常注重太子的讀書學習,不過從幼年到青少年是人生三觀發展的關鍵時期,這種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感覺養成了他隨心所欲,肆意妄為的惡劣品質。


另外一點,康熙過早地,過於深入地讓胤礽參與國家政事,清朝的皇帝總是喜歡讓自己的兒子擔當政務,其目的是為了平衡其他宗室和勳貴的權力。康熙也不例外,但同時也導致了太子廣羅勢力,一些貪圖今後榮華富貴的人自然會趨之若鶩,以索爾圖為首的太子黨迅速膨脹,直接威脅到了康熙的皇權。以至於康熙四十七年巡狩塞外,康熙發出感慨,稱現在不知道是今天被毒死,還是明天被害,日夜忐忑不安。

而朱元璋雖然也是過早地立朱標為太子,但他並不擔心這個兒子會篡權奪位。朱標的性格特點是宅心仁厚,如果將來能繼位他是一位仁君,這和胤礽大相徑庭。其次,朱標是在十三歲那年大明王朝剛鼎立時才被冊立的太子,在此之前他的少年時代是在戰火紛飛的日子中渡過,這和胤礽含著金鑰匙出生又不一樣。

朱標見識過父輩戎馬倥傯的日子,跟隨父輩們多少也領會些創業的艱險,有了這些積累,自然在少年性格養成階段會沉穩許多。

在冊封朱標太子之後,朱元璋也考慮過會在太子身邊形成勢力朋黨,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朱元璋任命李善長和徐達等重臣兼任東宮領導,防範一些人投機取巧攀附潛邸。

況且洪武十二年胡惟庸被殺後,朱元璋事必親為,三省六部都在他掌控之中。凡是他認為影響他權柄的功臣勳貴,寧可錯殺不漏一個,權力是朱元璋駕崩之前一定要緊緊攥在手裡的東西。雖然朱元璋也讓太子朱標過問政事,不過父子倆人的三觀嚴重不同,朱標在父皇的高壓下活得一點都不滋潤,屬於嚴重弱勢地位,連個橡皮圖章都不如。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看遍山川


這個問題我們分兩個角度來看,先說說皇太子奪權的問題,再說朱元璋是否對皇太子朱標很放心。

歷史上有過一些被皇太子奪權的皇帝,比如唐高祖李淵在玄武門政變之後,被迫改立兒子李世民為皇太子,不久就讓出皇位。唐玄宗在安史之亂後,被皇太子李亨架空為太上皇,也失去了皇位。更慘的一個比如南朝宋文帝劉義隆,被皇太子劉劭殺掉。

皇太子是法定的皇位繼承人,皇帝在出巡、出征、患病的時候,通常會讓皇太子代理皇權,處理國政,一是保證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同時讓皇太子有歷練的機會。

所以,皇太子不同於其他的皇子、親王,對於國家事務的權力僅次於皇帝。他有許多機會接觸朝廷中的文武大臣和地方長官。就算皇太子無心,這些官員們也會有意無意地向皇太子靠攏。時間一長,就會在皇太子周圍形成一個有形或者無形的副權力中心。

如果此時在位的是一個比較軟弱的皇帝,比如宋孝宗,他會選擇容忍,或者乾脆主動放權。但是,如果在位的是漢武帝、明太祖、康熙皇帝這樣強悍的君主,那皇太子肯定完蛋。比如漢武帝的皇太子劉據和他的兒子在起兵失敗之後一起喪命。康熙皇帝也兩立兩廢皇太子胤礽。

一般而言,皇太子在皇儲的位置上坐得越久,勢力越大,越容易出事。漢武帝在元狩元年冊立皇太子劉據,到了徵和二年劉據自殺,中間過了三十多年。劉劭也在皇太子位置上坐了二十多年,才對父皇下手。隋文帝在開皇元年正式冊立楊勇為皇太子,到開皇二十年廢掉。康熙十四年,兩歲的胤礽被立為皇太子,到了康熙四十七年九月,胤礽第一次被廢,中間的跨度長達三十多年。

康熙皇帝太瞭解歷史,所以對皇太子很不放心,他又不想當太上皇,反覆權衡之後,最終還是把太子廢掉。

我們再來看看明太祖朱元璋和皇太子朱標。

朱元璋異常強勢、冷酷,而且生性多疑,但對待自己的兒孫十分仁慈,這從他設計的分封制度上就看得很清楚。

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自立為吳王之後,就立大兒子朱標為世子,洪武元年正式冊立為皇太子,到洪武二十五年朱標死去,中間過了將近三十年。

關於朱標的死因,一種說法是馬皇后死後,他傷心過度,哭壞了身體,落下了毛病。

《王文恪公筆記》的說法不同,朱標與一位御史在審案時產生了爭論,朱元璋同意御史的觀點。朱標堅持認為,治理天下應該仁厚。朱元璋怒道:“等你當了皇帝,再實行你的仁政!”

這句重話讓朱標驚惶不安,跳進金水河自殺,救出之後,重病不治而亡。

對於朱標,朱元璋非常信任,很早就指示百官向皇太子奏事,又曾讓皇太子裁決奏聞。但他們之間的關係也許並不像表面看起來的那樣平順,畢竟,權力的誘惑力太大,而人性是不變的。

《王文恪公筆記》中說朱標受到父皇怒斥之後,自盡不成而染病。個人願意相信這種說法,但是,朱元璋怒斥朱標的原因,也許並不單純,朱元璋在朝野佈置了許多眼線,很可能察覺到了某種非常嚴重的苗頭,才對朱標說出重話。

朱標死後,他的兒子被立為皇太孫。此後不久,藍玉等一大批高級武將被朱元璋處死,隨後幾年,傅友德、王弼、馮勝等公侯也因為各種原因被處死。這些殘酷的殺戮,也許和朱標也有一些關係。

所以,就算朱標沒有病死,他出事也幾乎是必然的,估計他不會成為劉劭,只不知道他的結局是像劉據,還是像胤礽。


於左


朱元璋可以說是歷朝歷代對待太子最溫和的一個皇帝,他幼年時期悲慘的經歷讓他對家族親情看得很重。朱元璋一家是典型的貧農,只能給地主家大功,但是富人有富人的快樂,窮人也有窮人的開心,他的父母讓他深切體會到了親情帶給人的溫暖,這一切對朱元璋都影響至深。出身卑微的乞丐皇帝朱元璋,在征戰天下的時候就確立了朱標作為自己的繼承人,即使是戰火紛飛的時代,他也給予了朱標最好的教育環境,在他的心目中,作為嫡長子的朱標是太子的唯一人選。

朱元璋為了讓朱標可以順利接手皇位,大殺功臣,朱標生性仁厚,不願意看到朱元璋大開殺戒,他去勸誡朱元璋,搞得朱元璋勃然大怒,拿著凳子跟著朱標攆,朱標一邊逃竄,還一邊回頭嘲諷朱元璋。這是歷朝歷代從未曾出現過得皇帝與太子的關係。朱元璋和他的兒子們的關係,不像帝王家族,反而像是尋常百姓家,他防範一切可能來自大臣的威脅,卻從來沒有防範過自己的兒子,在他看來,家族親情是最為可靠的,也是他最為重要的後盾。朱標死後,他立了皇太孫朱允炆,對朱允炆說,有你的叔叔們為你看家護院,你就可以安心當皇帝了。朱元璋對於他的兒子,是毫無保留的信任。

康熙不同,他不是漢人,也不是平民皇帝,他出生於帝王世家,從小見證了各種各樣的政治鬥爭,女真族的狼性也讓他不願意,甚至說是不敢去相信自己的兒子。每一個皇位更替,都會有一場巨大的爭鬥,康熙很明白這一切,他的祖先們早早的就為他們演示過爭奪皇位的殘酷。康熙的兒子有很多,胤禔是他的長子,但卻不是他的嫡子,胤礽才是他的嫡子,也是歷代封建王朝中,最後一個被公開冊封的太子。康熙非常的喜歡胤礽,他甚至經常給胤礽寫信,關懷胤礽的生活狀況,胤礽不給他回信,他甚至還會鬧小脾氣,可是與朱元璋父子不同的是,他們沒有共患難過。

胤礽有很多的兄弟,康熙強大的生產能力為胤礽帶來了一些些的困擾。胤礽沒有和他的兄弟們共患難,他也不是長子,所以他並不像朱標一樣,在兄弟當中具備極大的威信,與之相反的,女真人的狼性更是讓他們對所謂的嫡子不屑一顧,皇位應該是屬於強者的。九子奪嫡就這樣發生了,胤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而康熙顯然也不是朱元璋,對他的兒子,他有著喜愛,但卻沒有絕對的信任。相反,歷史上眾多的太子逼宮歷歷在目,朱元璋父子的關係畢竟是少數,算得上是帝王世家中的異類。所以,康熙也自然對胤礽有著提防,尋常百姓家的親情,很難在皇族中出現的了。

我是流浪歷史號,喜歡,就關注一下吧!


流浪歷史號


這個就得看看這兩個皇長子的為人了。

朱標,身殘志堅,做事穩當,而且最重要的是宅心仁厚。我看過《明朝那些事兒》,裡面對朱標有過詳細描寫。他不僅對父皇畢恭畢敬,而且對那一大窩兄弟都友愛,連最後造反奪權的永樂大帝朱棣都對這個大哥感佩的很。要是這樣的兒子當了皇帝,大明朝多少代都不會發生篡權奪宮的事兒。而且朱標向父親提了很多有益於治國的好策略,可見其頭腦之靈活。這樣的人當了皇帝,何愁大明不興?朱元璋能不放心嗎?

反觀胤禔,雖然也有一些雄心壯志,戰場上也英勇殺敵,但是這些掩飾不了他的種種短處。對待父皇,提出很多意見,但是多數都是廢話,不但幫不了康熙,還惹得老爹發火罵人。

對待兄弟,更是不怎麼樣,動輒以皇長子身份要施行家法,兄弟犯錯,他不是想著怎麼樣去彌補,而是煽風點火,添油加醋,巴不得康熙爺能把所有比自己有本事的兄弟都弄死——當然,最想弄死的是太子。這些兄弟都滅火,皇位就是他的啦。康熙何等聰明的賢明君主,這些小伎倆還能瞞過他的眼睛?

別說是皇權,就是普通百姓家,這樣的人一旦當家,再多的金銀財寶,再大的豪宅大院,都得被敗光。

別說是康熙大帝,就是有點見識和頭腦的普通老頭兒,也能想明白這樣暴虐無道的傢伙執掌大權會是什麼局面。


禁街虎1


原因有三點。

第一威望,朱標不但是長子更是嫡子,出生既是太子之選。而後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功威深重,在所有皇子中鶴立雞群,威望極高。

而胤礽不是長子,在康熙眾多皇子中功勞和能力又不是特別出眾。所以給了康熙選擇的餘地和其他皇子爭權的希望。

第二朝堂,朱元璋殺伐果斷,臣下畏其威。而朱標寬厚,待人以禮,朱標又是常遇春的女婿。所以文臣武將全部支持,上下一心。

而康熙眾皇子中都有派別黨羽,哪個都不是吃素的。特別是八爺一黨,遍佈朝野,乃是胤礽最大的威脅。

第三民眾,朱元璋馬上得天下,對官暴虐,對民法律森嚴,而朱標寬厚,與朱元璋正好互補。朱元璋時可以彌補其錯誤,朱元璋一但駕崩又可以子寬仁治理天下,得其民心。

而康熙以寬仁對待臣民,胤礽也一味寬容,一但康熙駕崩清朝將有崩潰的危險,所以康熙最後選擇了以嚴酷著稱的雍正。寬嚴相濟,才是治國的更本手段。





小鑫談歷史


一是朱元璋實在太強了,放任胡惟庸藍玉膽大妄為,最後易如反掌的就收拾了,作為史上唯一一位大字不識的乞丐起家成皇帝的歷史第一人,掌控統治能力之強,絕對秒殺中國歷史所有帝王,即使強如紅朝太祖唐朝太宗,易地而處,恐怕也取得不了明太祖的功業,因此朱元璋自信得根本就不擔心太子會威脅自己。二是朱元璋朱標父子,更像傳統中國父子,朱標也是從朱元璋起事就已經在跟前了。父子親情更純粹。你能在歷史上見到有那個皇帝老爹追著太子打,太子跑著還回頭譏諷老子皇帝的情況嗎?朱標第一把朱元璋視為父親,而不是皇帝,所以才會沒有對皇權的畏懼。對父權,也是傳統儒家的觀念“小杖受大杖跑”。就像一對農民家的父子倆,父子會擔心兒子掀翻老子掌家嗎?不會的。


職業抬槓家


  這個問題耐人尋味,畢竟帝王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慾,所以很有探討的價值。

  先來說說朱元璋和其子朱標,朱元璋這麼信任朱標,原因有這幾個方面:

  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在傳位這件事情上遵循的是立長不立賢的原則,幾千年都是如此。朱標是朱元璋的嫡長子,為馬皇后所生,而朱元璋是在27歲才有這個兒子的(古代壽命短,這算老來得子),所以倍加重視;大明建立後朱標被立為皇太子,在培養朱標作為繼承人這件事情上朱元璋花了很多心思;朱標較其他兄弟年長,在朱元璋南征北戰過程中始終和父親患難與共,在一些決戰中,生性多疑的朱元璋只能把一些身後事託付給朱標,時間一長,父子的感情更加深厚;朱標生性寬厚、為人平和,在朝廷上沒有弄權;對待兄弟們更是無微不至。

再來說說康熙為什麼擔心胤褆奪權

康熙帝在位共61年,生育能力強大,兒女眾多。其中胤褆是長子,不過是庶出(相當於私生子),故沒有地位;而胤礽為皇后所生,是嫡長子,落地即被冊立為皇太子(清朝以及中國歷史上公開冊立的最後一位皇太子),所以作為年長的胤褆心中一直有股不服的勁,有一顆不安份的心,一直覬覦太子之位,暗中注視著父皇對太子的態度;胤礽被廢后,胤褆誤判了形勢,認為“有嫡立嫡、無嫡立長”,認為自己可立為太子,但這一切都難逃康熙的法眼,康熙早就發覺了長子的野心,此後父子心存芥蒂;胤褆發現自己爭儲無望後開始力薦與自己要好的老八並且向康熙建議可代之處決廢太子胤礽,此舉讓康熙徹底寒心;多次失敗後還不放棄,胤褆找來蒙古喇嘛用巫術魘鎮胤礽,但最終為康熙發現削去爵位終生監禁。








用戶5960306082







答: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提問,我很樂意參與解答。


不過,題面下面說“兩個都是最得寵愛的太子,為什麼朱元璋很放心朱標,但是康熙卻很警惕胤禔”,把胤禔和朱標相提並論,說他們都是最得寵愛的太子,似乎是把康熙朝的皇太子胤礽錯指為胤禔了。

是這樣,康熙一共有三十五個兒子,有的沒起名就夭折了,其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子都夭折了,胤禔是第五子,胤礽是第六子,在正式排序上,胤禔是老大,胤礽是老二。

胤禔雖然是老大,但他是小老婆生的,屬於庶出;而胤礽是皇后所生,是嫡子,而且是唯一的嫡子。

康熙推崇漢族封建王朝的“嫡長制”,在嫡長子胤礽剛滿週歲時,就冊封其為皇太子。

客觀地說,胤礽是很優秀的;當然,康熙的其他兒子也很優秀。

再補充一點:從努爾哈赤到康熙,清朝幾代帝王間的接替都有過暗流湧動的爭鬥;推行“嫡長制”,即始於康熙。

康熙的其他兒子,如皇長子胤禔、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等,都非常優秀,成年後,分別封為郡王、貝勒,開府稱藩,各有部屬。除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外,其他皇子都各有一黨,他們並不很把“嫡長制”放在眼裡,積極展開皇位繼承人的爭奪戰。

這局面不用多說也能想得到,皇太子胤礽是眾矢之的。

為了自保,胤礽只好還擊。

但是,以一對多,以寡鬥眾,胤礽理所當然地處於下風,並因對手的誹謗陷害,漸漸受到了康熙的猜忌。

這種情況下,胤礽只好鋌而走險,準備搞宮廷政變,搶班奪權,早日繼承大統。

這麼一來,失敗後的悲慘下場就無可避免了。

對比一下朱標這邊。

《明史》記載朱標乃為馬皇后所生,《南京太常志》和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卷十三卻都說朱標並非馬皇后所生,且《南京太常志》明確指出,朱標和朱樉都是朱元璋的淑妃李氏所生。另有相關史料記載,馬皇后只生過兩個女兒,即寧國公主和安慶公主。

但不管如何,朱標作為長子,在馬皇后沒有生兒子的前提下,被朱元璋立為了太子。

為什麼朱元璋會“很放心”太子朱標呢?

一是朱元璋非常強勢,豎個眉、瞪個眼,都可以鎮得住場子;二是朱標非常文弱,低眉順眼,逆來順受,不敢稍有忤逆。三是朱標所在時代尚未形成兄弟相爭的局面。

話說回來,權力,尤其是至尊無上、說一不二的皇權,是有著強烈的排他性的,無論誰執掌在手,都絕不容許任何人染指,或產生覬覦之心。

說朱元璋“很放心”太子朱標,那是相對的,畢竟,在歷史上,他們父子並未演變出康熙之於胤礽那樣父子相噬的行為。

但您要說朱元璋真會像《大話西遊》裡羅家英所扮演的唐僧那樣,不斷地對孫悟空說:“你想要啊?想要你說清楚就行了呀,你想要我會給你的,你想要我當然不會不給你的,不可能你說要我不給你,你說不要我卻偏要給你,大家說清楚嘛……”這是絕不可能的!

誰說朱元璋沒對朱標起過猜疑之心?

胡惟庸案發,朱元璋要盡誅胡黨餘孽,牽涉到了朱標的老師宋濂。朱標找朱元璋求情。正氣在頭上的朱元璋白眼一翻,對朱標說:“要想救人,還是等自己做了皇帝再說吧!”

聽了這話,朱標嚇得面無人色,只好去投河以證清白。幸好,被太監救起沒死成。

後來,朱元璋又要處理與胡惟庸有勾結的李善長,朱標出聲勸諫。朱元璋丟了一根帶刺的棘杖在地,叫他用手去拿,冷言冷語地說:“我殺人,就是相當於幫你除刺啊。”朱標不以為然,說:“上有堯舜之君,下有堯舜之民。”朱元璋勃然大怒,拿起椅子追著朱標打。

《明書·懿文太子記》第一百十六卷列傳又記:洪武七年,孫貴妃去世,老朱要朱標服齊縗杖期。朱標委婉提出自己的意見,說這服制和穿著時間與禮法不符……老朱立刻翻臉,以劍擊地,一迭聲要拿朱標法辦。

……

看看,貌似親密無間的父子,一旦權力受到干涉,甚至可能是由於一言不合,就現殺心。

現在,史學界有一種看法:即朱標之死,其實是由於長期的壓抑和恐懼,最後得了抑鬱症,再因風寒摧垮了身體,從而病死。

 


覃仕勇說史


康熙的太子叫胤礽,胤惿只是康熙庶出的皇長子,並不是太子。不過胤礽和胤惿的結果都一樣,都被康熙圈禁致死。

至於說為什麼朱元璋就放心太子朱標,而康熙就很害怕胤礽的奪權。我覺得這主要是兩個人的性格差異導致的問題。朱元璋和康熙的性格不一樣,對待兒子的態度也必然是不一樣。



外剛內柔的朱元璋

朱元璋是一個父母諸兄早亡,被迫長年獨自流浪的孤兒。早年的不幸讓他對社會有一種報復感,但同時也讓他對血緣親情的珍視超出了常人。

比如明朝的靖江王一脈,這是明朝唯一不是朱元璋直系後裔的藩王,而是朱元璋的長兄朱興隆的(本名朱重五)後代。

關於這位長兄,按朱元璋《御製紀非錄》中所言,是個對父母不孝,對兄弟姐妹也也不關心的混賬大哥。朱元璋和他的關係並不算好。

“幼因皇考(朱元璋之父朱五四)惜之甚,及壯,無狀甚焉,其非奉父母之道,有不可勝言。”

而朱興隆的兒子朱文正(小名驢馬),也是一個比較橫的人。他因為橫行不法,受到朱元璋責問。被罵了一頓後,居然就有叛投張士誠之意,在被朱元璋親自審問時,他也態度極為惡劣。搞得朱元璋感嘆“嘗雲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

按理來說,換作是其它人,對這兄侄一門肯定也就死心了。可朱元璋在明朝建立後,在第一批封藩諸子時,依然將朱文正之子朱守謙(小名鐵柱)封為靖江王,就藩於廣西桂林。雖然靖江王只是郡王,但待遇規模一點都不低,與親王是一樣的。

後來朱守謙也橫行不法,甚至公然對朱元璋有怨言。但朱元璋沒有跟他計較,仍然多次給朱守謙機會,直至最後無可救藥了,才將其禁錮於鳳陽。長兄一門三代如此,朱元璋對此也是無奈的很。

“嗚呼!蓋由守謙祖、父愈積淵深,禍重巍山,有所感而致然乎?“

到此為止,按說朱元璋已經仁至義盡了。但事後朱元璋還是不忍絕兄長之嗣,仍然以大哥朱興隆的曾侄孫朱贊儀為靖江王世子,並安排他拜訪晉、燕、周、楚、齊、秦等十三藩王,讓他周遊全國,以增廣學識見聞,讓他跟自己的本家親戚多多交往,拉進朱家子弟之間的親人關係。最終使靖江王一支與明朝相始終。

試想,朱元璋對兄侄一門尚且如此,對自己親生兒子能差到哪去?

並且,朱元璋還是一個從不計較個人名利的父親。洪武二十四年,秦王朱樉因其在藩國多過失,被召還回京師,朱元璋準備將他法辦,後經皇太子朱標的解勸,朱樉次年被赦免,放還回了藩封。

眾所周知,朱元璋是個主觀性很強的人,他要法辦的人,他就一定會辦,太子朱標出面就能勸解,這顯然不可能。所以這個事情的內核實質其實就是朱元璋扮白臉,他把扮紅臉的機會讓給了太子朱標。朱元璋心肝情願的給朱標搭臺,讓朱標招攬人心,樹立一個仁慈的儲君形象。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都是朱元璋給朱標搭臺,朱元璋當惡人,朱標當好人,為朱標拉攏了不少好評。

說實話,當爹的能當到這個份上,中國歷史上估計找不到第二個這樣的皇帝了。



後來秦王朱樉去世,朱元璋雖然對這個不成器的兒子很惱火,但兒子的去世,他白髮人送黑髮人,還是讓他這個外剛內柔的人,傷心了很久。


“且如寢室處所,爾等來朝,吾曾親引指示吾床,周匝群宮人鋪睡處,所有關防有勢。秦不以吾言為法,與小人孤處,殺身之禍必生矣。老眼昏花為諸子之計,又拭模糊老眼,還親稿淨行,以示諸子。洪武二十八年三月二十七日記事”——《明太祖欽錄》

上面的引用是朱元璋在朱樉去世後,寫給其它兒子的親筆信。朱元璋當時年近七十,對兒子的舐犢情深,躍然紙上。

他對其它就藩於外的兒子尚且如此,那對他一直都最重視,且一直都在身邊陪伴協助自己的長子朱標會是什麼感情,就不用多說了吧?

因此可以這麼說:朱元璋對朱標,他是至始至終都堅定得以朱標為太子。任何事情都沒有動搖過他的這個決定。



朱標並非軟弱之人

長久以來,我們現在看到的朱標形象,其實是被文人加工後的形象。不能說嚴重歪曲吧,但起碼歷史上的朱標能坐穩太子之位,他就絕對不是一個性格軟弱的人。

朱標十歲即被立為吳世子,明朝建立後成為皇太子,直至洪武二十五年去世,其太子之位一直堅如磐石。而早在洪武十年,朱元璋就下旨意明言“朝中政事先啟請太子處分,然後奏聞。”

眾所周知,皇帝讓太子主持處理政事,這會對皇帝權力構成相當威脅,所以歷代皇帝很難做到放手讓太子參與政務,更別說朱元璋這種工作狂型的開國之君了。

他敢讓朱標處理政務,這絕對是對太子有極大的信任和真心倚重才能有此決定。

在朱標主持政務期間,正好也是明朝四大案的集中爆發期(除藍玉案),這三大案,朱標都有親自過手。他除了因為受孫子牽連進胡惟庸案的老師宋濂求情外,在史料中看不出朱標與朱元璋在大政方針上有過明確的對立。

即便是對立,只要朱標求情,朱元璋也必然會照顧他的感情。這從側面可以看出,朱標和朱元璋是在玩政治紅白臉。

朱元璋給兒子搭臺,讓他作為自己在政治上的緩衝器,而朱標也能借朱元璋的威懾而使人心歸附自己。二人利益和立場是高度的一致,沒有任何對立。

但是,這種政治合作卻被後世文人塑造成了暴君和賢子的形象,這就有點小家氣,不懂帝王政治了。

別的都不說,就單說建文帝朱允炆,他也是被後世文人說成是“仁柔”之君。但是他在繼位之後,就接連廢掉五王。他把自己的叔父要麼逼死,要麼囚禁。從這一點來看,哪裡看得出他是一個“仁柔”之君了?

所以說,簡單的用仁慈評價帝王,這本身就是很膚淺的想法。朱標作為朱元璋傾力培養的儲君,他能差到哪去?他能有多軟弱?朱元璋讓朱標當太子,這絕不是簡單的父親愛兒子。


外柔內剛的康熙

歷史上的康熙皇帝一直就是仁君形象,就連他的諡號也是“仁皇帝”。但是康熙只是一個表面仁慈的人而已,他對大臣、對兒子,表面上都非常的好。但是在內心裡,他是一個非常剛硬的人。誰要是得罪了他,他就會記恨一輩子。

曾經有人說過:康熙的兒子只有兩類,他與孝誠仁皇后生的兒子,以及他與別的女人生的小孩;康熙的女人也只有兩類,他的妻子孝誠仁皇后,以及陪他睡覺的女人。

對於胤惿、胤禛(雍正)、胤禩這些他與別的女人生的孩子,康熙是真的瞧不上。他的心裡只有一個兒子,就是太子胤礽。

對於敬敏皇貴妃、惇怡皇貴妃、愨惠皇貴妃這些女人,康熙是真的瞧不上。他的心裡只認可一個女人是他的妻子,就是生下胤礽就去世了的孝誠仁皇后。

由此也可以看出,康熙是一個對感情非常看重的人。畢竟皇帝也是人,皇帝也是要有感情寄託的,康熙和孝誠仁皇后的感情好,但是孝誠仁皇后早早就去世了。於是,康熙就把他對孝誠仁皇后的感情,全部傾注在了胤礽的身上。

但是我們知道,感情是雙向的,康熙對胤礽是父愛滿滿,但是胤礽卻不領情,他對康熙則有點忽視。一個有情,一個無意,這就是後來康熙會廢胤礽的根源。



關於這一點,可以舉幾個例子。

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到鄂爾多斯巡視。他臨走前,留太子胤礽在京城坐鎮。這期間由於父子兩人隔得遠了,於是康熙就以父親的身份給胤礽寫了很多奏摺書信。


比如康熙三十五年十月初一,康熙給胤礽硃筆御批:

我身體很好,你好嗎?給你的諭旨都是我一日一日,零零散散寫的,因此一段段不連貫。給皇太后上奏的時候要寫清楚,若是不恭敬可不行。

還比如十一月初六,康熙再給皇太子胤礽連降兩道諭旨,講述他在鄂爾多斯的見聞。

鄂爾多斯有5斤的兔子,重於4斤8兩的很多。春天去軍營的時候,索尼特地方的孕兔重達5斤。不知京城的兔子可有過重5斤的?

從上述康熙與胤礽的書信來往可以看出,康熙對胤礽是真的有感情。但是胤礽卻無法理解康熙對他的感情,沒有及時回信。於是康熙就寫了一道怨氣慢滿滿的諭旨:

我身體安好。皇太子好嗎?我唯恐皇太子自遠方過於思念,因此將我們這裡出行愉快之處反反覆覆咯哩囉嗦寫了送去了,為什麼一句回覆我的話都不寄信過來?這麼多奏摺寫的時候,一點擔心憂慮也沒有,有這種道理嗎?從今以後我多餘的話再也不寫了!

是的,康熙因為胤礽不給他回信,於是康熙就生氣了……

一個能因為寶貝兒子沒給自己及時回信就生氣的爹,他的記仇心之強,還用多說?

像這樣康熙記仇的例子,還有很多。

比如康熙二十九年,胤礽16歲,當時康熙生病了,胤礽服侍。但胤礽在服侍的過程中沒有表現出一絲擔憂的表情,於是康熙被他遣返回宮了。是的,康熙又生氣了……

還比如康熙四十七年,胤礽36歲,在前面的各種前奏和太子平時各種得罪人花樣作死之後,胤礽第一次被廢。

然後康熙下了一道諭旨:

今觀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眾、暴戾淫亂,難出諸口,朕包容二十年矣,乃其惡愈張,僇辱在廷諸王貝勒、大臣、官員、專擅威權、鳩聚黨與、窺伺朕躬起居動作,無不探聽。

仔細看看,胤礽36歲被廢的時候,康熙說他忍了胤礽20年。20年前就是胤礽16歲的時候。一個仇恨能記20年,康熙這麼記仇,可見胤礽實在是活的累啊。

並且,胤礽的其它八個兄弟又整天在康熙面前打他的小報告。有這種一根小辮子被揪了20年的父親,有這種整天坑自己的兄弟,胤礽豈有不廢之理?


Mer86


首先是性格問題,朱元璋應該是從行動到心思都強勢的人,他的霸氣側漏,不僅讓敵人聞風喪膽,連自己人都誠惶誠恐。

朱元璋還不僅僅是強勢有魄力,他也非常狠辣。他整人治人的手段一流。

在明朝之前,中國人對隱士都是很尊重,真正的高士辭官不做,是令人羨慕的,帝王也不能強迫他們。

而朱元璋時期,普天之下只要是朝廷用你,沒有人敢不奉昭。

朱元璋他還沒有完全奪取政權時,有一個他帳下的文人受不了他的強勢,說自己要告老還鄉,朱元璋當著所有人的面命人將其摔死。這種鎮攝所有人是都不寒而慄。這樣一個人他對自己在識人用人方面是絕對自信的。

而康熙生長在富貴中,少孤。他沒有朱元璋的霸氣,從他給曹寅的信中寫了二十多個“小心”來看,他很謹慎,他內心的強大主要是孝莊強有力的支撐。

因為少孤,他非常重視親情,不忍心對自己的兒子們過度嚴厲,他希望自己是寬厚仁慈的,他們是友愛的。

在寬政之下還能讓社稷穩定,他一定是心細如髮。每一步不敢錯走。所以疑心重是在所難免。

這也是他們出身不同,性格氣質也就不同。

朱元璋是個響噹噹的草根,爛命一條,他對人對事都是霸氣壓倒一切。他勝在氣勢。

康熙生在帝王家,善長心機權謀,他對人對事工於心計,他勝在謹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