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我做了人生最重要的決定-逃離小城市,選擇北上廣

寫在前面的話:

前段時間,參加一次朋友的聚會,大家無不例外的聊到“城市選擇”的話題,接下來的是各種吐槽:

感覺大城市待著好累啊,這麼多年了,雖職位升遷,薪水上漲,成家立業,每月付完所有賬單,真的所剩無幾,真想把房子給賣了,回到老家幾乎就沒有這麼額外開支了,回家過點小日子啊”

是啊,薪水雖高,但是每月幾乎無存餘,現在小城市的生活品質都在提升,不比大城市差,感覺看不到頭啊”

與此同時,隨著互聯網知識分享的時代的來臨,身處二三四線城市的職場人士漸漸日趨覺醒,他們漸漸可以享受和一線城市同等的學習品質,為了獲得更廣闊的發展,他們也漸漸往一線城市流動。

正如最近來訪者cici描述的那樣:”我在小城市安逸多年,我很想去一線城市發展,可是擔心的是,萬一失敗了怎麼辦”。(cici為化名,希望給與類似困境的你一些啟發)

30歲,我做了人生最重要的決定-逃離小城市,選擇北上廣

01 畢業8年的她,渴望更換城市,卻屢屢受挫

cici,女,8年前畢業於一家北方的911院校的新聞專業,畢業後順勢進入了北方城市的一所規模較大的傳統紙媒國企,一做就是8年。

這8年時間,由於出色的策劃文筆和高效的溝通能力,她從一名基礎的文案,慢慢晉升到資深廣告文案主管,目前帶領3個人的小團隊。

生活看起來安逸和幸福,但是這幾年受到互聯網媒體的衝擊,企業客戶的訂單量極度下滑,目前公司也在考慮轉型中,但是船大難掉頭,錯跟複雜的歷史問題導致了企業舉步維艱,作為她自己,傳統線下的市場由於開支較高,也逐漸被砍掉,她也漸漸陷進了舉步維艱的境地。

cici緩緩的提到:“曾經我以為在小城市安逸自得,離父母也近,感覺自己可能幾乎不會有什麼變動了,但是這幾年企業轉型是一方面,同時小城市很多資源受限,更多的滿足本土化的需求,互聯網媒體的發展,線上瞭解到了前言的創意知識,我感覺自己是井底之蛙,不甘心窩在這裡一輩子,我想去大城市看看。

"從8年前開始,我身邊很多朋友選擇了北上廣的城市,雖前幾年異常辛苦,但是現在在那裡,年薪百萬,不管是見識還是思維,和我們現在感覺拔高了一層,而且在外紮根,感覺挺幸福”

cici感嘆完後,繼續緩緩的說道:

“畢業8年了,我現在很後悔當初沒有早點去大城市去看看,我也很想挑戰下自己的潛力,但是我糾結了一年多,擔心去了以後,反而不如老家這邊,那豈不是被看笑話?”

02 8年變化的內在根源深刻剖析:

30歲,我做了人生最重要的決定-逃離小城市,選擇北上廣

我深深的理解,類似cici的困惑很多,他們的職業早期看似安穩,但是隨著時代的迭代,無法接觸到時代紅利給予的巨大發展空間,導致了自我發展受困。

30歲以後,看似已經走進城市穩定的時代,但是不甘平庸的內心,也在牽引著她流向更加廣闊的空間,今天和大家聊一聊陷進城市選擇的內在根源:

1)” 我不喜歡冒險” 性格剖析

一方面,從過往的家庭成長環境來看,父母一般在當地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體面的物質生活環境,他們對孩子的期望只是平安小幸福,一旦有困難,父母都會第一時間替孩子掃除障礙。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在父母的保護下,孩子漸漸隱藏自己的好奇心,孩子在父母製造的安逸環境下,她們不用費勁力氣去獲取稀缺的財富,所以漸漸習慣了舒適感,反而不太喜歡冒險帶來的不安全感。

另外一方面,從後續的職業環境來看,小城市的國企體系完備,只需要按部就班的完成手頭的工作就好,漸漸埋藏起了內心的小火焰;所以家庭和職業的雙重舒適感,她們漸漸在小城市自得其樂,

面臨行業的下滑,激起了內在的好奇心和勇氣,可是安全感束縛後,遲遲不肯下決定。

2)”我想去大城市看看-定位剖析

一方面,曾經天真的以為在小城市擇一城終老,但是發現漸漸無法實現自己的職業夢想

另外一方面,離開小城市選擇一線城市,因為大城市發展較完善,所以產業升級的需求最旺盛,會發生很多新的需求,導致職業的廣度比較大,尤其是她所在的創新媒體行業,但是不太建議她從頭開始,建議她結合過往的職業經驗,開闢出一條適合當下時代趨勢的多元化職業路徑

03 組建多元化職業的三個關鍵點:

30歲,我做了人生最重要的決定-逃離小城市,選擇北上廣

從多年的職業經歷來看,轉型的新型職業複利路徑比較適合她,我們開始制定詳細的轉型計劃:

1)開始嘗試打破內在舒適區,開始接納改變

牛頓的力學定律其中第二條是慣性定律:一旦形成慣性,慣性本身就有力量,“習慣成自然”,一旦成為習慣就變成了所謂的“舒適區”,當外界發生變化,我們常常會陷進新的沼澤地-改變區。

放在我們當下,改變對於長期舒適區的朋友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未知代表恐懼,於是就像“溫水煮青蛙”,明知舊模式卻讓你慢慢地跳不出來,之前提及的cici糾結了一年,陷進了打破舒適區的抉擇,我鼓勵她打破自己的思維慣性,慢慢將重心放在自己未來的發展上,放下恐懼,勇敢迎接新城市的挑戰。

2)開始嘗試構建多元化思維,為自己增值

之前有篇文章叫做《騰訊沒有夢想》,指出騰訊早已不是一家科技公司,而成了一家投資公司,也許你不知道的是它投身過重工業、製造業或者房地產,目前知名的互聯網巨頭,沒有一家是不做投資的,投資的意義不只是增加股價,更是一種填補自己生態短板的手段。

正是企業多元化的發展,帶動了個體的多元化引進,之前提及的cici,她提出她想去上海發展,考慮到她過往紙媒策劃的背景,有眾多企業策劃的實操案例,我鼓勵她藉助當下互聯網媒體的發展,以及一線城市的紅利,嘗試結合互聯網以及策劃,廣告三者相互融合的職業路徑。

3)開始嘗試樹立複利職業曲線,為自己添磚:

巴菲特最有名的一句話是:人生就像滾雪球,最重要的是發現溼雪和長長的山坡,溼雪代表富有投資價值的領域,長長的山坡代表堅持以及這項投資的可持續性,也就是堅持做一項看得見增長的長期價值投資。

在我看來,在當下城市發展無希望的同時,沒有家庭的負擔,可以嘗試轉換城市,樹立複利職業曲線,慢慢積蓄內功,之前提及的cici ,在經過深入的職業和性格探索後,最終定位為品牌諮詢師作為未來5年發展的新職業。

一方面,她個性溫和但不失敏銳,洞察力很強,另外一方面,她具有很強的創意天賦和深厚的策劃功底,我鼓勵可以嘗試先行投遞類似職位的簡歷,因為近幾年,

諮詢業和廣告業相互滲透,已經變成一種趨勢,廣告人、創意人和諮詢人三者都具備的人才,將會成為後續5年的小趨勢,我鼓勵她結合過往的職業經歷,結合企業對品牌度的大幅度投入,可以嘗試往品牌公司投遞類似的職位,剛開始不用考慮薪資,達到一定的積累度後,可以逐步擴大自己的行業生態圈,她也可以獲得更大的發展,她開始結束糾結的城市選擇,雙眼綻放出耀眼的光輝。

04 後記:

經濟學家托馬斯·索厄爾曾說:所謂的解決方法是不存在的,有的只是取捨。

這個世界上,從來不會有完全如人所願的人生,哪怕你的設想再美好,現實不會允許你做到,畢竟我們的時間、精力有限,能做的事情,其實並不多。

因此,真正聰明的人,都是那些知道自己要什麼,並且願意做出抉擇,從不後悔的人。

正如城市,有舍才有得,所有看似美好的生活,其實都是不斷權衡和取捨之後的結果,關鍵的是你真正看重的是什麼。

願你在職業的道路上,無怨無悔,學會捨得,一路走好!


作者簡介:趙默,前500強公司十年HRD,資深職業瓶頸導師,職場作家,NLP執行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用文字和聲音的力量幫助職場人士突破自我設限,找回自我,尋找職業新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