幣學金融10:西方比中國人更有信用嗎?

幣學金融10:西方比中國人更有信用嗎?

大家都知道,中國和歐美的發達金融市場差距不小,中國的一些金融亂象很容易讓人覺得,歐美市場是天生的“信用市場”,而中國人天生沒有信用觀念。

其實任何金融現象、金融市場的背後,都有一個歷史演化的過程。現代歐美的金融市場,也不是一開始就像現在這樣成熟的,它是從11世紀之後慢慢發展起來的,起源是從一個叫“聖殿騎士團”的機構開始的。今天要講的就是,歐美的金融體系到底是怎麼從這樣一個機構發展到現在這樣的。

一、聖殿騎士團 歐洲金融啟蒙者


“聖殿騎士團”開始的時候,它是個軍事機構。聖殿騎士團是為了保護去耶路撒冷的朝聖者而建立的。

但是很快地,這些騎士團的人就發現了:保護朝聖者可以作為一門生意來做。因為朝聖的路途很遙遠,朝聖者帶很多財物不安全,需要一個異地託管財物的體系。

所以聖殿騎士團發現開展這樣的業務既方便,也特別賺錢:朝聖者可以在歐洲存錢,然後在耶路撒冷取用,跨國異地的匯兌就變得特別流行。很快地,這種業務就超出了保護朝聖者的範疇,在整個歐洲擴展開來。

在財務託管、貨幣匯兌的基礎上,騎士團發現原來金融業務才是最賺錢的業務,所以他們就拓展了業務:替英國國王保管他的王冠,替英國國王徵收稅費,替英國和法國經營皇室的債務、債券,還替各國的貴族進行信託理財。

擁有了資金實力以後,當各國國王交戰需要用錢的時候,騎士團就會給他們貸款。所以聖殿騎士團的勢力就越來越大,到14世紀,這些匯款、存貸、理財、支付等標準的信用中介業務已經隨著聖殿騎士團的拓展在整個歐洲流行起來,不單單是國王貴族,很多的普通百姓也開始在聖殿騎士團這裡做儲蓄理財業務。所以說,歐洲在14世紀的時候,整個社會已經有比較強的金融意識,而聖殿騎士團所扮演的正是“銀行”的角色,而且扮演了一個歐洲金融啟蒙者的角色。

二、現代金融體系的核心:相互制約的信用網絡者


中世紀歐洲正陷入長期分裂的狀態,各自統領著大大小小的土地,分封而治。這些小統治者不能隨意徵兵、徵稅,因為一但徵兵、徵稅,領地上的人就跑到別的領主那兒去了。

所以,如果一個領主想通過打仗擴張,就必須借錢。因為沒有人有絕對實力可以借錢不還,所以借錢要有借有還,借錢的業務就慢慢壯大了聖殿騎士團的實力。

是當時歐洲分裂的局面給聖殿騎士團留下了發展空間,按照金融史的說法,當時歐洲的政治力量軟弱無力,大家分權制衡,所以整個社會出現了一個治理結構上的真空,騎士團恰好彌補了這個真空。

在這種大環境中,即使是貴族、國王,也不能輕易違反承諾,不守信用。所以不是因為歐洲人更高尚,而是因為大家都沒有絕對權力,是相互制衡的,制衡的過程中就產生了信用關係網絡。這和昨天我們說的中國不一樣,我們中國是隻有皇帝有信用,民間信用都非常脆弱,不太可能形成一個信用關係網絡。

17、18世紀之後,英國、法國的銀行業也慢慢開始發展,尤其是倫敦的債券交易所很快成為歐洲乃至全球的債券交易中心。這一系列的金融業務,都延續了聖殿騎士團的金融遺產,在這個基礎上,歐洲就逐漸形成了以“銀行為中心”的、“分權制衡”下的信用體系。

三、為什麼現在全球最發達的金融市場是美國?

這其實和美國立國的基因有很強的關係。美國建國時,是由13個北美殖民地組成的聯邦制國家,13個殖民地之間獨立性很強,恰好和當年歐洲的情況特別類似,所以13個殖民地之間很容易形成“分權制衡”的行政體制和信用網絡。

更巧合的一點是,美國南北戰爭統一了美國後,形成了統一的市場,隨後,聯邦政府又把貨幣也統一了。所以說,美國當時的條件是得天獨厚,結合了中華帝國“集中”和歐洲大陸“分權”的優越性,所以美國很快青出於藍,“金融立國”就成為了美國立國的基因。所以“金融立國”是美國和其他國家最大的一個分野,也是為什麼20世紀以來,我們看到的“美國奇蹟”背後的一個歷史根源。

我們所看到的歐美信用社會的形成,是由於歐洲分權制衡的形態所決定的。

結合原來講過的中國金融制度的演化歷史,你就會明白,歷史是一個路徑相依的過程,簡單的“拿來主義”,可能會造成的結果就是我們古話說的“橘生淮南為橘,橘生淮北為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