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一點經濟學,談何過好這一生?

有溫度 有深度 有廣度

就等你來關注

不懂一点经济学,谈何过好这一生?
不懂一点经济学,谈何过好这一生?

主編:丹尼爾 | ID:MRDANIEL777

編輯:Ashley | 圖:pinterest

「經濟學」三個字,聽起來就會令人不由的想到,生僻難懂的定論,錯綜複雜的圖表,不知所言的話術,以及離我們很遠的那一群,看起來就十分聰明的社會精英。

在普通人的生活中,「經濟學」是最不被待見的存在,最為生硬的學識,但匪夷所思的是,這樣一件被普羅大眾所牴觸的學說,卻是離普通人生活最近,關乎衣食住行的規則與原理。

經濟學家格里高利 • 曼昆在《經濟學原理》裡說:「家庭和社會面臨著如何配置稀缺資源的決策。從我們擁有的資源少於我們所希望的意義上說,資源是稀缺的。經濟學是研究社會如何管理其稀缺資源的。」而對於普通人來說,也需要在買與賣,掙錢與花錢,幹活與享受之間徘徊權衡。

你想要買輛車,那麼二手車是否划算以及是否有保障?人們常常憑藉經驗和常識辦事,但經濟學告訴你,這種逆向選擇的利與弊。你有一段好死不死的工作,你想要離職,但又不知道是否應該走出這一步,經濟學告訴你如何用機會成本來理解這一切。

不懂一点经济学,谈何过好这一生?

愛情不能完全用經濟學去解釋。但如果你愛上一個不那麼愛你的人,已經付出了很多,依然沒有等來想要的愛情,是就此放棄,還是再接再厲?如果你不甘心之前的種種犧牲與付出,經濟學會告訴你,沉沒成本不是成本,人要學會及時止損。

有位經濟學家無不犀利的說:「學習經濟學並不能保證你不失業,但可以讓你理解,為什麼你會站在領取失業保險金的隊伍裡。」事實上,經濟學就是對人生活中,一切和利益掛鉤的生活事項的規律研究。

學習經濟學,可以有助於你瞭解自己所生活的世界,以及這個世界是如何運轉的。有助於你理解政府政策的優與劣,以及如何對個人產生影響,幫助你更好的做出個人的決策。

本期的推文,就為大家帶來了10個和普通人生活息息相關的,基本經濟學原理,讓你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本質,更明白自己該做的取捨與選擇。

1

不懂一点经济学,谈何过好这一生?

不完全競爭

當你想要買一包薯片時,你會發現超市裡櫃檯上,只有那麼兩三種牌子。當你想要吃泡麵的時候,也只有為數不多的品牌可供你選擇。這個時候,大多數人不會去想,為何這世界上有成千上萬個工廠,可供選擇的品牌卻少的可憐?但經濟學家會去考慮,並且用不完全競爭,來解釋生活中的很多事情。

不完全競爭是指這樣一些市場:完全競爭不能保持,因為至少有一個大到足以影響市場價格的買者(或賣者),並因此面對向下傾斜的需求(或供給)曲線。包括各種不完全因素,諸如壟斷競爭等。

聽起來很複雜,但解釋來說就是,並不是每個企業都有平等參與市場競爭的機會。事實上很多類商品,都由該品類的市場寡頭們所把持著,普通企業甚至更好的商品,都很難進入人們視線。

很多年前高考可以說是完全競爭,因為大家的起點差不多,接受的教育以及參與教育的途徑都很單一。但現在高考就是不完全競爭,因為有錢人的孩子,往往有許多捷徑可以走。經濟好一點的家庭,也有能力給孩子報興趣班,因此不完全競爭,變成了社會的通行法則。

2

不懂一点经济学,谈何过好这一生?

機會成本

經濟學家米爾頓 • 弗裡德曼曾說過,如果要用一句話概括經濟學,那就是「沒有免費的午餐」。這裡要為午餐所付的那個「費」,就是機會成本。這就意味著,人們所做的任何選擇與取捨,都是一場機會成本的較量與權衡。

從經濟資源的稀缺性這一前提出發,當一個社會或一個企業用一定的經濟資源,生產一定數量的一種或幾種產品時,這些經濟資源就不能,同時被使用在其他的生產用途方面。

也就是說,這個社會或這個企業所獲得的一定數量的產品收入,是以放棄用同樣的經濟資源來生產,其他產品時所能獲得的收入作為代價的。由此,便產生了機會成本的概念。機會成本所指的機會必須是決策者可選擇的項目,若不是決策者可選擇的項目便不屬於決策者的機會。

例如某農民只會養豬和養雞,那麼養牛就不會是某農民的機會。而相應的,養豬和養雞,則是該農民的機會,選擇養哪一類所耗費的必要成本,就是該農民的機會成本。

3

不懂一点经济学,谈何过好这一生?

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是經濟界最棘手的難題之一,處理不好很容易導致兩種誤區:1、害怕走向沒有效益產出的「沉澱成本」而不敢投入。2、對「沉沒成本」過分眷戀,繼續原來的錯誤,造成更大的虧損。

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是看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而且也看過去是不是已經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我們把這些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稱為「沉沒成本」。

在經濟學和商業決策制定過程中會用到「沉沒成本」的概念,代指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沉沒成本常用來和可變成本作比較,可變成本可以被改變,而沉沒成本則不能被改變。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說:「如果一項開支已經付出並且不管作出何種選擇都不能收回,一個理性的人就會忽略它。這類支出稱為沉沒成本。

接著,他舉了個例子:「假設現在你已經花7美元買了電影票,你對這場電影是否值7美元表示懷疑。看了半小時後,你的最壞的懷疑應驗了:這電影簡直是場災難。你應該離開電影院嗎?在做這一決策時,你應該忽視這7美元。這7美元是沉沒成本,不管是去是留,這錢你都已經花了。」

4

不懂一点经济学,谈何过好这一生?

不完全信息

所謂不完全信息,是指市場參與者不擁有,某種經濟環境狀態的全部知識。新凱恩斯學派認為,不完全信息經濟,比完全信息經濟更加具有現實性。

信息不完全,不僅是指那種絕對意義上的不完全。即由於認識能力的限制,人們不可能知道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發生任何情況,而且是指「相對」意義上的不完全,即市場經濟本身不能夠生產出足夠的信息並有效地配置它們。

作為一種有價值的資源,信息不同於普通商品。人們在購買普通商品時,先要了解它的價值,看看值不值得買。但是,購買信息卻無法做到這一點。人們之所以願意出錢購買信息,是因為還不知道它,一旦知道了它,就沒有人會願意再為此進行支付。

這就出現了一個困難的問題:賣者讓不讓買者在購買之前,就充分地瞭解所出售的信息的價值呢? 如果不讓,則買者就可能因為不知道究竟值不值得而不去購買它。如果讓,則買者又可能因為已經知道了該信息也不去購買它。

在這種情況下,要能夠做成「生意」,只能靠買賣雙方並不十分可靠的相互信賴:賣者讓買者充分了解信息的用處,而買者則答應在瞭解信息之後即購買它。因而在市場交易中會導致道德風險,使得市場效率低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市場的作用。

5

不懂一点经济学,谈何过好这一生?

戈森法則

人為什麼會喜新厭舊?一段初期激情四射的感情,為何會越來越形同嚼蠟,索然無味?經濟學上有個著名的戈森法則可以解釋:「同一享樂不斷重複,其帶來的滿足感會不斷遞減;同一享樂不斷重複,第一次和第二次所獲得的滿足感最大。

戈森法則也被稱為邊際效用遞減法則。通俗的說法是:開始的時候,收益值很高,越到後來,收益值就越少。用數學語言表達:x是自變量,y是因變量,y隨x的變化而變化,隨著x值的增加,y的值也在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在不斷減小。

根據邊際效用遞減法則,消費者消費某一物品所獲得的邊際效用,還是有可能呈現負值。以吃飯的數量為例,當吃飯超過某一數量時,消費者會吃不消。此時再多吃飯,反而成為類似處罰的效果,再多吃的結果將導致負的邊際效用。

人們一直以來都認為發展經濟,是為了給人類創造更多的幸福。無奈事實卻出現了與人們的願望完全相反的情況: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都有生活越富裕卻越難以幸福的現象。

這就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而出現的「幸福遞減律」,也就是西方經濟學中所稱之為的「邊際效益遞減規律」。

6

不懂一点经济学,谈何过好这一生?

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是1950年,美國蘭德公司的梅里爾 • 弗勒德,和梅爾文 • 德雷希爾,擬定出相關困境的理論,後來由顧問艾伯特 • 塔克,以囚徒方式闡述,並命名為「囚徒困境」。

兩個共謀犯罪的人被關入監獄,不能互相溝通情況。如果兩個人都不揭發對方,則由於證據不確定,每個人都坐牢一年。若一人揭發,而另一人沉默,則揭發者因為立功而立即獲釋,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獄十年。若互相揭發,則因證據確實,二者都判刑八年。由於囚徒無法信任對方,因此傾向於互相揭發,而不是同守沉默。最終導致納什均衡僅落在非合作點上的博弈模型。

囚徒困境,是博弈論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個人最佳選擇並非團體最佳選擇。或者說在一個群體中,個人做出理性選擇卻往往導致集體的非理性。雖然困境本身只屬模型性質,但現實中的價格競爭、環境保護等方面,也會頻繁出現類似情況。

囚徒困境所反映出的深刻問題是,人類的個人理性有時能導致集體的非理性,聰明的人類會因自己的聰明而作繭自縛,或者損害集體的利益。

7

不懂一点经济学,谈何过好这一生?

檸檬理論

阿克爾洛夫最著名的思想是,檸檬市場理論。甜檸檬效應是說一個人拿著一個青青沒熟的檸檬,明明知道檸檬是熟透了才甜,因為手上只有青皮的,就說自己這個檸檬味道一定很好,會特別甜,何況有檸檬總比沒有的好。這是一種消極的心理防禦方式。

他一個著名假設就是:若你想買一輛二手摩托,賣主對這輛摩托的性能一清二楚,而作為買方的你卻只能從這輛摩托的外形來作各種揣測,或者是從你試騎的那一刻的感覺來推斷。於是,問題就出現了,由於這宗買賣的信息是不對稱的,所以想讓買方付款買二手高價車,比讓他們用低價買二手車困難得多。

但在二手車市場上,好車車主只願意以較高價成交,而次車車主卻願意以較低價出手。買主知道有一定的概率會買到次車,因此願意出的價格就要打折扣。如果市場上的次車比例大到一定程度,這種折扣就足夠大。最後,使得好車賣方不再願意把車投入市場。結果,市場上只剩下了次車。

這種情況便被稱作酸檸檬,即劣幣驅逐良幣。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假冒偽劣產品會充斥市場。「檸檬效應」還體現在其他很多方面,比如生活中常見的美女與野獸的搭配,帥哥旁邊的女生看起來很普通等,都可以用檸檬效應進行解釋。

8

不懂一点经济学,谈何过好这一生?

阿羅不可能定律

不可能性定理是指,如果眾多的社會成員具有不同的偏好,而社會又有多種備選方案。那麼在民主的制度下,不可能得到令所有的人都滿意的結果。阿羅不可能定理說明,依靠簡單多數的投票原則,要在各種個人偏好中選擇出一個共同一致的順序,是不可能的。

這樣,一個合理的公共產品,決定只能來自於一個可以勝任的公共權利機關。要想借助於投票過程,來達到協調一致的集體選擇結果,一般是不可能的。

阿羅不可能定律,既是對西方所謂民主的選舉制度,所存在的漏洞的一種揭示,也是對生活中廣泛存在的,多數人選擇投票得出滿意答案的質疑。

9

不懂一点经济学,谈何过好这一生?

高跟鞋理論

全球某著名的公司,對數十年有關女性鞋子的流行趨勢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當經濟不景氣、波動較大時,追求時髦的女性通常會選擇鞋跟很高、看上去鮮亮惹眼的鞋子,比如高跟鞋、鬆糕鞋等。

在20世紀的經濟大蕭條和石油危機時期,它們幾乎幾度取代低跟涼鞋、平底公主鞋成為主流。而在經濟平穩、生活較安逸的時候,人們則更願意選擇舒服的低跟鞋。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消費者想通過購買奢侈品來逃離現實,為自己營造想象空間。

在經濟不好的情況下,生產商和消費者們可能利用這些看上去更加華麗、鮮豔的時尚鞋款來逃避現實、營造出繁華的幻影,填補心中的不安全感。而經濟好轉,或者做好節衣縮食的心理準備後,對這些物品的渴求則大大減少。

10

不懂一点经济学,谈何过好这一生?

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馬太效應,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常用的術語,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馬太效應」,名字來自聖經《新約 • 馬太福音》二十五章二十九節: 「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馬太福音裡的這個故事,大概說的是:又良善又忠心,又會殷勤管理的僕人,主人就會給的越多。反之,又懶又惡,又沒有智慧管理的僕人,就要連本帶利都要收回。

馬太效應可以歸納於: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領域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從而形成了一個著名的現象:強者會更強,弱者會更弱。

沒有比知識更好的朋友,不會遠走也不會高飛

不懂一点经济学,谈何过好这一生?

| 箴言 13:20 |

與智慧人同行的,必得智慧;

和愚昧人作伴的,必受虧損。

© Copyright

- 溫馨小貼士-

微信又大改版了,估計很多人又會找不到了

如果你已更新了微信最新的6.7.3+版本

只要把丹尼爾先生置頂就可以了

下面是快速標星教程

不懂一点经济学,谈何过好这一生?
不懂一点经济学,谈何过好这一生?不懂一点经济学,谈何过好这一生?
不懂一点经济学,谈何过好这一生?

左右滑動,4秒教你星標丹先生

特別推薦

旅行,是一種永遠時髦的生活方式

少數人走的路,才是多數人做的夢

讓「丹 尼 爾 的 旅 行 手 冊」帶你

一起走遍千山萬水,看遍世界美景

特別公告

「丹 尼 爾 先 生」首創精品

FAITHBOOK 留白筆記本

限量絕版,售完為止

點擊即可查看

招人公告

「丹尼爾工作室」再次擴招,具體崗位和工作城市,請在後臺輸入:招人,自動獲取信息。本次招募均為全職,待滿位後再開放相關實習生和兼職崗位。歡迎大家推薦身邊才華橫溢的小夥伴們。合適的求職者,丹先生將親自面試!

不懂一点经济学,谈何过好这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