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遇到困難就想放棄?可能是父母沒意識到這種思維的重要性

“一丹獎”是騰訊創始人之一的陳一丹先生設立的,它是全球最大的教育單項獎,獲獎者會獲得3000千萬港元的獎金。

首屆“一丹獎”的獲獎者有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是為了表彰她歷經40多年研究,提出了“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的觀點。

孩子一遇到困難就想放棄?可能是父母沒意識到這種思維的重要性

“成長型思維”有什麼神奇的力量,能讓卡羅爾教授獲得如此大的認可?

“成長型思維”是由卡羅爾教授經過了40多年,研究了數千名兒童的行為後提出,她發現,當孩子們相信自己可以變得更好時,他們就會努力並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

從1978年開始,卡羅爾教授發起了一項研究,找來一群孩子,給他們一系列難度遞增的智力拼圖。很快,這群孩子分成了兩種類型。

第一種孩子,在遇到困難的拼圖後,就開始責備自己:“我越來越迷惑了” 、“我的記性一直不好”。

當拼圖的難度提高,他們會說:“現在一點也不好玩了”。最後,這些孩子終於受不了了,他們會說:“我放棄了”,有的甚至會沮喪到把拼圖扔到地上。

孩子一遇到困難就想放棄?可能是父母沒意識到這種思維的重要性

而第二種孩子,與之完全相反,他們不僅能坦然接受失敗,甚至非常喜歡失敗。

當拼圖變得越來越難,他們不但沒有責備自己,還會說:“我喜歡接受挑戰”、“題目變得越難,我就應該越努力地嘗試” 。

當題目變得越來越難,他們沒有抱怨遊戲變得不好玩,相反,他們還會給自己非常積極的心理暗示,說:“我之前就成功做出來了,我還可以再成功一次。”

孩子一遇到困難就想放棄?可能是父母沒意識到這種思維的重要性

根據研究結果,卡羅爾教授提出了,人有兩種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的觀點。

“固定型思維”的人,他們不知道享受學習的過程,只能看到眼前的成功或失敗,如果碰到問題,他們更傾向逃避問題,認為自己能力不夠或運氣不足,最終走上平庸之路

“成長型思維”的人,做事情不會輕易放棄,更能從做事過程中享受到樂趣,在困難面前更能夠堅持,越戰越勇,最終走向成功

卡羅爾教授相信:智力可以依靠後天努力改變,要鼓勵孩子發掘自己內在的潛力

孩子一遇到困難就想放棄?可能是父母沒意識到這種思維的重要性

那麼,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呢?

正確的表揚方式

在激勵孩子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對孩子的鼓勵,但是並不是孩子的所有努力都應該表揚。

卡羅爾教授有一個觀點“不是所有努力都值得表揚,除非它能帶來成效”。

如果一個孩子,苦苦學習了很長一段時間卻沒有什麼成效,你還依然去肯定他:“你這麼勤奮,一定能成功的”。

這就像是一個“安慰獎”,會誤導那些需要提升自己學習能力的孩子,繼續自己這種無用的努力,任何不講策略的努力,其實都是在浪費時間。


孩子一遇到困難就想放棄?可能是父母沒意識到這種思維的重要性


我們要表揚的是孩子們學習的“過程”——比如策略、專注等,並把這些因素,關聯到孩子日常的表現和學習過程中去,這樣能有效刺激孩子產生成長型思維,反過來推動孩子的學習。

比如:孩子在家拼了一個複雜的拼圖,與其對孩子說:“幹得好,做的不錯”,不如對孩子說:“你拼得非常棒,但你還需再集中一下注意,會更好”。

有針對性的具體表揚會讓孩子更容易理解,並且知道今後應該怎麼做,如何努力。

孩子一遇到困難就想放棄?可能是父母沒意識到這種思維的重要性


讓孩子認清現實

“成長型思維”鼓勵孩子,應該相信自己能夠戰勝一切困難,解決所以難題,但要注意,這也是有條件的。

卡羅爾教授提醒我們:當引導孩子建立自信時,需要幫孩子理清前提,“是,只要你想,就能做到,但前提是你具備了知識、技能、策略和資源。”

很多人覺得,告訴孩子“不是你想就能做到”可能會澆滅孩子的自信。

孩子一遇到困難就想放棄?可能是父母沒意識到這種思維的重要性

但事實上當困難來臨,真正影響孩子能不能自信應對的,是家長們對困難的描述

比如說孩子不擅長英語,父母為了安慰孩子,就說:“沒關係,不是每個人都擅長英語,你也擅長別的東西呀”。

這樣開導孩子,實際上是讓孩子養成了“固定型思維”,孩子就可能會想“我確實不擅長英語,那就這樣吧,不必在意”。孩子在英語方面的可能性就這樣被扼殺了。

但懂得“成長型思維”的父母會這樣教導孩子:“現在在英語上確實表現不佳,這背後有什麼原因嗎?我們該怎麼解決呢?要不要去英語角?要不要和外國人交流?”

這樣會讓孩子明白,困難是可以解決的,只要用一定的方法、策略,他是可以做好的。

孩子一遇到困難就想放棄?可能是父母沒意識到這種思維的重要性

人生像是一場馬拉松,只贏在起跑線上是不行的,“成長型思維”是讓孩子不斷前進的動力,從現在就開始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