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的力量,每個人都可以獲得大量數據信息

這樣大的數據量意味著什麼?。如果將之存儲在只讀光盤上,這些光盤可以堆成五堆,每一堆都可以伸到月球。公元前3世紀,埃及的托勒密二世竭力收集了當時所有的書寫作品,所以偉大的亞歷山大圖書館可以代表世界上所有的知識量。但當數字數據洪流席捲世界之後,每個地球人都可以獲得大量數據信息,相當於當時亞歷山大圖書館存儲的數據總量的320倍之多。

大數據的力量,每個人都可以獲得大量數據信息

事情真的在快速發展。人類存儲信息量的增長速度比世界經濟的增長速度快4倍,而計算機數據處理能力的增長速度則比世界經濟的增長速度快9倍。難怪人們會抱怨信息過量,因為每個人都受到了這種極速發展的衝擊。

大數據的力量,每個人都可以獲得大量數據信息

把眼光放遠一點,我們可以把時下的信息洪流與1439年前後古登堡發明印刷機時造成的信息爆炸相對比。歷史學家伊麗莎白·愛森斯坦(Elizabeth Eisenstein)發現,1453—1503年,這50年之間大約有800萬本書籍被印刷,比1200年之前君士坦丁堡建立以來整個歐洲所有的手抄書還要多。換言之,歐洲的信息存儲量花了50年才增長了一倍(當時的歐洲還佔據了世界上相當部分的信息存儲份額),而如今大約每三年就能增長一倍。

這種增長意味著什麼呢?彼特·諾維格(Peter Norvig)是谷歌的人工智能專家,也曾任職於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他喜歡把這種增長與圖畫進行類比。首先,他要我們想想來自法國拉斯科洞穴壁畫上的標誌性的馬。這些畫可以追溯到一萬七千年之前的舊石器時代。然後,想想一張馬的照片,再想想畢加索的畫也可以,看起來和那些洞穴壁畫沒有多大的差別。事實上,畢加索看到那些洞穴壁畫的時候就曾開玩笑說:“自那以後,我們就再也沒有創造出什麼東西了。”

大數據的力量,每個人都可以獲得大量數據信息

他的話既正確又不完全正確。你回想一下壁畫上的那匹馬。當時要畫一幅馬需要花費很久的時間,而現在不需要那麼久了。這就是一種改變,雖然改變的可能不是最核心的部分——畢竟這仍然是一幅馬的圖像。但是諾維格說,想象一下,現在我們能每秒鐘播放24幅不同形態的馬的圖片,這就是一種由量變導致的質變:一部電影與一幅靜態的畫有本質上的區別!大數據也一樣,量變導致質變。物理學和生物學都告訴我們,當我們改變規模時,事物的狀態有時也會發生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