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科技水平如何?

北芯藍輝2


上世紀50年代開始,蔣經國開始抓臺灣的經濟建設。一開始臺灣由於資本匱乏,發展的也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像紡織、農產品加工等技術含量不高的產業。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臺灣完成了資本積累,便開始向技術密集型產業升級。

臺灣發展得最為成功的科技產業就是電子產業。臺灣的電子產業起步是在上世紀60年代後期。因為臺灣有便宜的勞動力,因此吸引了一大批轉移而來的科技企業生產線,包括德州儀器、荷蘭飛利浦、日立電子。

1974年,臺灣自主電子產業開始起步。當年臺灣工研院成立了電子工業研究中心,由政府扶植電子產業基礎技術研究。1977年臺灣工業園建成了第一條3英寸晶圓生產線,比韓國早了一年。

說到臺灣的電子科技產業,有一個地方就不得不提,就是臺灣新竹市。這裡有一所著名的學府——臺灣清華大學。這所大學的綜合實力在全臺灣排名第二,電子和電氣工程專業排名全球前50名。臺灣清華大學培育了大量的科技人才。因此,有一大批科技企業將研發總部甚至公司總部設在了新竹市。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成為臺灣的科技重鎮,有“臺灣硅谷”之稱。
(新竹市位於臺灣西北部,面積不到50平方公里,卻成為了臺灣的科技中心)


目前新竹科學工業園有大小科技企業300餘家。在這片工業園區中,最有名的產業是集成電路產業。這裡坐落著聞名遐邇的臺積電、聯華電子、聯發科、宏碁電腦等電子科技企業。


在集成電路領域,臺灣的設計、製造技術處在國際先進水平。其中設計企業有聯發科,製造企業由臺積電和聯華電子。臺積電已經發展成為全球規模最大、技術和工藝最先進的晶圓代工廠。在2018世界500強企業中,臺積電排名全球第368位,目前最新市值約2000億美元。


財經知識局


臺灣沒有什麼太高精尖成系統性的科技水平,只是在一些具體技術應用上有些優勢。

臺灣受限於狹小的面積,小島寡民,人口和經濟規模都很小,大規模的科技研發和應用的經驗積累,其實根本都無法進行。臺灣大學雖然排名很高,甚至出過諾貝爾獎,但是那只是歷史的巧合,不代表臺灣真的科技水平高。

其實科技的研究要植根於市場、應用還有軍事,這些恰恰都是臺灣最缺少的。不要高看臺灣,臺灣的所謂科技,還不如武漢一座城市。

武漢至少在很多領域都獨步領先於全球,而臺灣很難做到這點。武漢的建築橋樑、水利電力、通信技術、光學技術、船舶技術特別是電磁彈射器和潛艇,還有半導體冶金等都具有國際性競爭力。這些都是依靠武漢作為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和工業科教中心進行的。比如武漢有武鋼、武船、中建、郵科院、光谷、武船等,這種高新技術企業和產業,臺灣根本就不存在。

臺灣的很多企業其實還脫離不了作坊性經濟,在中國沒有崛起還處於短缺經濟時,臺灣無疑是富裕的,但是隨著大陸的崛起,臺灣無疑就落後了。

現在的臺灣,基本有點含金量的東西都生產不了,比如汽車發動機、大型柴油機、通信交換機、特種鋼鐵、工程機械、動車組等常見的東西都生產不了。

臺灣給人一種有科技含量的錯覺,在於臺積電富士康這些企業,可是大家有沒有認真想過這是什麼樣的產業?無非都是代為加工的勞動密集型企業而已。

臺灣已經大大落後於一個小小的武漢了。一個武漢大學或者華中科技大學,拿到臺灣沒有對手,這才是科技!


武大東湖


臺灣曾經是亞洲四小龍之一,而且是龍頭地位,經濟騰飛於上世紀80年代,人均GDP收入破萬美元,譽為"亞洲經濟奇蹟",一度進入發達經濟體,即使到現在,不可否認,臺灣的人均GDP、社會水平還是要高於大陸地區的。

臺灣電子產業騰飛起於上世紀90年代,以龐大的電子零部件集成產業鏈為支撐,但是其核心就是代工,大批量電子企業通過拷貝和藉助國外專利,靠組裝和品牌外觀創新形成自己的品牌,但是核心技術和器件掌握在國外大廠手中,這是臺灣這一時期的特點。

發展到現在,從世紀之初,光光從GDP看,臺灣經濟幾乎增長停滯,和大陸相比,1990年代,臺灣佔中國大陸經濟的40%,現在只有4%,科技上也是這樣。

現在臺灣科技在世界上還比較領先的就是IC製造這一塊,也就是所謂的晶圓代工,還有就是臺灣的IC設計、封裝領域也是領先中國大陸的,這是中國大陸正在大力追趕的領域。
8

在晶圓代工領域,臺積電是龍頭老大,佔據市場一半以上的份額,大幅領先身後的三星、格羅方德(AMD)、聯電、中芯等企業,在製程上,最先量產7nm製程工藝(導線的最小寬度),並正在開發5nm工藝,而中國大陸的中芯國際還在改良28nm工藝,下一代還是14nm,足足落後臺積電2代以上。

臺灣電子科技代表除了臺積電外,還有聯發科,這是一家靠山寨機起家,後在移動芯片上佔據一席之地的IC設計企業,小米、OPPO、vivo、聯想等都使用過聯發科的手機芯片,現在被高通佔領高端市場,現在只能在中低端發力,大陸的海思半導體可以與其比一下,但是認真來說,底蘊還是比不上MTK,其子公司匯頂科技的觸控芯片銷售非常火熱,OPPO、小米、vivo、華為手機上的觸控方案均是使用匯頂的。

而臺灣的代工企業鴻海則是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製造商,蘋果的手機、電腦均是由鴻海製造,核心技術不多,但是近年來在機器人、工業互聯網方向大力發展,在中國大陸的工人超過百萬。



就是說臺灣在半導體領域是出於世界領先地位,但是在人工智能、5G技術、高速鐵路、航空航天產業、核工業等眾多領域,臺灣已經完全落後於中國大陸,臺灣近年來迷於政治惡鬥,產業政策不穩定,沒有政府的扶持和規劃,現在的臺灣科技業也就只有半導體行業看得上眼了!


巴爾幹尖刀


從歷史來看,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臺灣在環境和政策的作用下,向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轉化,並且迅速成為了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生產基地,湧現出當時全球頂尖的半導體代工企業,並且也建立起一整條的IC供應體系,有傳聞說在半導體產業最紅火的時候,臺灣工業園區如果停電半個小時,就會影響整個世界電子產品價格和供應鏈的波動。直到今天,臺灣芯片相關企業也還佔據電子供應鏈上游,臺灣的的電腦產業也可以說還在世界前列,比如臺灣的HTC曾超越過蘋果,成為美國市場最大的智能手機廠商,宏碁電腦也超越過戴爾成全球第二大個人電腦生廠商。

但是,在臺灣相關產業最輝煌的時候,他們卻沒有考慮如何轉型,雖然憑藉半導體產業鏈獲利頗豐,但其發展模式至今一直依靠以蘋果、戴爾等品牌的合作為主,這也就導致了雖然臺積電能拿到iphone的訂單,但這是和三星價格戰之後的結果,而三星這個和蘋果齊名的巨頭自家的全產業鏈就足以對臺灣科技造成毀滅性打擊,更何況大陸的顆粒企業也在分流臺灣相關企業的利潤,日益完備的深圳電子產業鏈也已經成為臺灣不可忽視的對手。

並且,科技是不斷進步的,有專家表示,臺灣過去在電腦上的成功,是因為在合適的時間做對了合適的事情,現在世界已經走到了移動時代,Facebook和谷歌領先世界前沿,蘋果也在移動市場佔據了最大利潤,國內的騰訊也擁有著移動支付的大額市場份額,但在這些裡,都看不到臺灣的身影,可以說,臺灣已經錯過了科技變動的一大輪,所以,開展數字轉型,是臺灣產業的當務之急。

在高科技產業中,人才也是不容忽視的一部分,臺灣在鼎盛時期,靠著優厚的制度留下了很多關鍵人才,現在看來人才是臺灣的重要資源,但是現在全球變化快,各國各地區在不斷競爭,如果環境不適合發展,人才就會離開,這也是臺灣未來面臨的挑戰之一。


環球網


臺灣的變革始於蔣經國時代!曾為亞洲四小龍之首。臺灣的經濟發展也是從“加工業"開始!但臺灣的電子工業的確培養和引進了不少頂級人才!所以臺灣和韓國的電子工業是同一時期並行崛起的。

得益於美,日先進的半導體技術轉移擴散,臺灣與韓國一躍成為電子產品的世界供應商。中國大陸其實從七十年代中日建交後便興起發展晶體管半導體工業。起步很早,結果這些先進電子工業變成了家電組合工廠。絕大多數慘遭淘汰。失去了發展動力!

對比之下臺灣在這方面積累了大量成熟經驗,同時也培養出大批專業人才。大陸組裝的液晶電視及電腦屏幕及元器件大多依賴於韓國及臺灣產品。兩岸的電子技術代差還是很大的。電子產品臺灣領先於我們是事實!


晉A閒雲野鶴


國際高能物理學研究

目前最大的強子對撞器(Large Hadron Collider,LHC),是一座位於瑞士日內瓦近郊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的粒子加速器與對撞機。 LHC坐落於日內瓦附近瑞士和法國的交界侏羅山地下100米深·總長17英里(含環形隧道)的隧道內。是世界上規模最大、能量最高的粒子加速器,能夠解答我們以前沒有能力提出來的問題。


自大約80個國家的7000名科學家和工程師參與了該項目。60餘名中國科學家(其中近四十人為臺灣科學家)參與強子對撞機實驗。四個主要實驗均有中國科研單位和高校參與。

衡量臺灣的科技水平,電子產業技術方面

臺灣 1850 家上市上櫃公司中,有 830 家與電子產業相關,是名副其實的“電子寶島,還有一些行業,臺灣的公司仍然處於領先地位,比如封測、IC 製造。

近年來的基礎科研方面

臺灣的基礎科研指數排名位列全球第二十。
本文僅代表作者的個人觀點,歡迎大家在下面留言評論。


天高月自涼8822


科技包含太多門類了,電腦,手機,半導體,這些只能算產業,你比如說你要生產集成電路,其實設備才是真正的高科技,臺灣的這些設備估計不是臺灣自己的也是引進的,比如你做主板硬件,都是拿公板拿來改一下,你改也要靠軟件設計,設計用的軟件有幾個是臺灣的?生產主板的那些設備比如貼片機啥的,臺灣估計也是引進的,再比如你生產集成電路芯片,用到的設備臺灣能搞嘛?設計集成電路用到的軟件臺灣有嘛?臺灣做了這麼久半導體有自己賣的好的電腦cpu嘛?沒有,比如你設計模具你也要用到軟件有臺灣的嘛?如果這些臺灣都沒有就不算科技,只能就是屬於做產業,太多了不列舉了,講白了就是不是先進工具的設計者,只是使用者,就是說臺灣沒有高科技,就是電子半導體產業比較好……


達147628080


上世紀60年代開始,韓國、新加坡、中國臺灣和香港先後推行出口導向型戰略,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產業,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經濟的騰飛,被稱為“亞洲四小龍”,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臺灣的工業開始向資本密集及技術密集轉化,並且迅速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生產基地,湧現出全球頂尖的半導體代工企業,臺灣半導體產業的成功與產業集群密不可分的,在臺灣這個面積不大的地方形成以新竹,中部和南部三大科技園區。

新竹科技園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是臺灣第一個科學園區,為臺灣第一大集成電路聚落,自從聯電、臺積電進駐新竹後至今,新竹科學園區成為世界整合代工的重要指標。作為臺灣最早的工業園區,孕育了大批的元老級半導體企業。

中部科技工業園區

中部科學工業園區,以精密機械產業為主,另外涵蓋光電、生物技術、集成電路產業、電腦等產業。初期有友達光電等國際性科技大廠進駐,目前已達150多家廠商家。目前,工業業園區內的企業有:力勁機械、友威科技、友達光電、臺灣康寧、弘榮光罩、臺灣日東、均豪精密、達虹科技等。

南部科技工業園區

南部科技工業園區,集成成電路產業已有臺積電及聯電分別建設了12す晶圓廠,光電產業在群創光電及瀚宇彩晶二大面板廠陸續投入生產之下,已發展為全球平面顯示器群聚最完園區之一;高雄園區主要產業為光電、精密機械及生技(醫療器材)等。


都市新莞人的記憶


就電子科技製造這塊全產業鏈,比較大陸厲害多了,臺積電納米制造技術,比如富士康,別以為富士康只是個單純的加工企業,也有很牛逼的技術研發,和製造工藝的。。主要是臺灣的教育環境和政治環境造就的臺灣科技產業


塵封舊時光


臺灣的數控機床也很先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