汙水處理行業百科「圖」

一、汙水處理行業定義及需求

汙水處理行業是指行業通過物理法、生物法等手段,為工業廢水、生活汙水去除水中的汙染物質,使汙水的水體能夠達到排放或再次使用的水質要求。汙水處理行業的工作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汙水處理,包括工業廢水的處理和生活汙水的處理;二是汙水再回收利用,是指汙水經適當處理後,達到一定的水質標準,滿足某種使用要求,可以進行有益使用,屬於汙水的深度處理;三是汙泥處理,是指針對汙水處理後產生的汙泥進行填埋等處理。

我國人均水資源佔有量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且水汙染的情況較為嚴重。水汙染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矛盾,對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造成危害。因此,健全水汙染防治長效機制,提升我國汙水處理行業技術,保障水生態安全,事關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事關整個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汙水處理行業作為社會生產的最終階段,其行業的主要任務就是進行末端處理。

從汙水處理的流程上看,汙染水源在經過處理後,進入自然水體或中水回用系統,進行水資源的下一次循環;從供需關係上看,作為“治理服務”的公益性行業,汙水處理行業的下游是“服務”需求者,也就是與政府形成需求關係。

二、汙水處理行業競爭格局分析

我國汙水處理產業發展較晚,建國以來到改革開放前,我國汙水處理的需求主要是以工業和國防為主。改革開放後,隨著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汙水處理的需求也進一步增加。

(1)國際水務巨頭進入中國市場,大型項目競爭優勢明顯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隨著改革政策的頒佈以及允許社會資本、多元化投資主體進入汙水處理行業,我國汙水處理行業的市場化探索拉開了序幕。一批國際水務巨頭包括威立雅水務集團、蘇伊士環境集團、泰晤士水務、柏林水務集團等憑藉其品牌、資本等優勢通過直接投資、控股、參股等多種方式陸續大規模進入中國汙水處理市場,取得了市場先導地位。在大型項目中,跨國水務集團由於資本實力雄厚及技術先進,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但在中小型項目中,由於管理成本相對較高,競爭優勢不明顯。

(2)國有企業採用改制、併購等方式,業務規模迅速擴張

2002年9月,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建設部及國家環境保護總局頒發了《關於推進城市汙水、垃圾處理產業化發展的意見》要求轉變汙水處理設施只能由政府投資、國有單位運營管理的觀念,現有從事城市汙水運營的事業單位,按《公司法》改制成獨立的企業法人,不具備改制條件的與政府部門簽訂委託運營合同,建立以特許經營制度為核心的管理體制。隨著改革政策制度的陸續頒佈,我國汙水處理行業市場化進程進一步加快。一批大型國有上市企業如北控水務、首創股份、興蓉投資、創業環保等,通過併購等方式迅速擴大業務規模,憑藉雄厚的資本實力、豐富的社會資源等優勢迅速發展壯大,在全國範圍內積極開拓搶佔市場,成為跨國水務企業強力的競爭對手。

(3)民營企業異軍突起,勢頭強勁

近年來,隨著國家進一步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市政公用事業領域,以桑德集團、國禎環保、鵬鷂環保為代表的一批優秀民營企業憑藉著市場化的經營管理機制、技術創新等優勢迅速崛起,成為具有良好發展潛力的行業新生力量,在區域市場及細分市場開始佔據一定的市場份額。跨國水務巨頭、大型國有上市企業、優秀民營企業構成了當前我國汙水處理行業主要的市場化競爭主體。

目前,中國的汙水處理行業還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行業市場集中度較低,隨著我國環保產業的快速發展,市場規模將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斷擴大,汙水處理產業市場化服務需求將逐步突出,行業將呈現資源整合與跨區域發展的趨勢,在規模效應的推動下,具有良好市場信譽、資金實力、技術與服務領先的企業將加快其擴張的步伐,未來行業的集中度將逐步提高。

我國汙水處理行業主要企業


汙水處理行業百科「圖」

三、汙水處理行業主要經營模式分析

目前行業內主要的經營服務可分為建設期服務、運營期服務和投資運營服務三大類型,其中,行業內比較常見且特有的經營模式有:

1、以“環境工程EPC”模式提供建設期服務

環境工程EPC模式是指受客戶委託,按照合同約定提供汙水處理環境工程的設計、設備採購、工程施工、安裝調試、試運行(竣工驗收)等全過程或若干階段的服務,並對建設工程的質量、安全、工期、造價全面負責。

2、以“委託運營”模式提供運營期服務

委託運營模式指由客戶建設汙水處理設施,建成後委託企業進行專業化運營,並支付一定的運營費用。降低了客戶運營成本,同時降低企業前期資金投入風險。

3、投資運營服務模式

BOT模式是由企業與政府或其授權方簽訂《特許經營協議》,由企業新設項目公司,在協議約定的期限內,由項目公司承擔汙水處理設施投資、建設、運營。在運營期間,項目公司向政府收取汙水處理費用,以此來支付營運成本並獲取投資回報。特許經營期結束,項目公司將汙水處理設施整體無償移交給政府。

TOT模式是指由政府或其授權方將建設好的汙水處理設施在一定期限內的特許經營權有償轉讓給企業進行運營管理。企業向政府收取汙水處理費用,以此來支付營運成本並獲取投資回報。特許經營期結束,企業將汙水處理設施整體無償移交給政府部門或其授權方。

PPP模式是指政府與企業建立合作關係,通過採用BOT、TOT、BOO、委託運營等運作方式完成汙水處理項目。目前,PPP模式是國家政府部門積極推進的一項合作模式,通過引進社會資本並建立多種可選擇運作方式來提高汙水處理項目的運營效率、優化風險分配、促進創新和公平競爭。

四、汙水處理行業發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

(1)國家政策的支持將有力推動汙水處理行業的發展

環保行業是一個政策引導型行業,政策是行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隨著環保問題越來越嚴重,中央及各級地方政府更加重視汙水處理行業的發展。近年來,政府水處理行業政策密集出臺。國家對環保產業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大,資金投入、稅收優惠等有利政策的陸續推出,將有力推動汙水處理行業的發展。

(2)我國經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為汙水處理行業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

近三十年來我國國民經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速度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而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經濟每增長到一定時期,各級政府對於環保的重視往往會大於經濟增長。國家對於環保重視程度加強,整個環保產業包括汙水處理行業將會受益。

(3)汙水處理收費標準的提高有利於提升運營企業盈利能力

目前我國汙水處理收費價格普遍偏低且存在部分市縣未徵收汙水處理費的情況。2015年1月,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和住建部聯合公佈了《關於制定和調整汙水處理收費標準等有關問題的通知》,指出收費標準要補償汙水處理和汙泥處置設施的運營成本併合理盈利。2016年底前,設市城市汙水處理收費標準原則上每噸應調整至居民不低於0.95元,非居民不低於1.40元;縣城、重點建制鎮原則上每噸應調整至居民不低於0.85元,非居民不低於1.2元。已經達到最低收費標準但尚未補償成本併合理盈利的,應當結合汙染防治形勢等進一步提高汙水處理收費標準。對於未徵收汙水處理費的市、縣和重點建制鎮,最遲應於2015年底前開徵。汙水處理收費的提高有望改善汙水處理運營企業盈利能力,提高對汙水處理運營項目的接手動力。

(4)運營模式多樣化的探索和推廣有利於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我國政府先後頒佈了《關於印發促進和引導民間投資的若干意見的通知》、《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國務院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等,這些政策為引入PPP模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汙水處理行業中引入PPP模式,有利於減緩政府財政壓力、改善經營體制、提高管理水平、推動汙水處理基礎設施的升級等優勢。PPP模式的推行為行業內各企業的業務合作模式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有效促進企業擴大業務規模,也有利於整個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2、不利因素

(1)行業多頭管理

汙水處理行業涉及主管部門較多,環保部是我國環保行業的主管部門,各級環保部門負責環境保護工作的統一監督管理;住建部負責汙水處理工程設計和工程建設的行政管理;水利部門負責審定汙水處理工程附近水域納汙能力以及提出限制排汙總量的意見;發改委負責宏觀管理,制定產業政策。多頭管理會導致職能交叉的情況,且不同部門間行業標準、收費標準不能統一,導致辦事效率低下。

(2)管網建設滯後

汙水處理是一個系統性工程,經歷了進水、汙水處理及排水等階段。在汙水處理環節需進行汙水處理廠的建設來滿足其要求,在進水及排水環節需進行管網的建設。目前我國管網整體普及率較低,大量汙水因缺乏管網的輸送而直接進行排放,致使較多汙水處理廠建成後沒有及時發揮環保效益;已有的管網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問題,可能對經過處理的用水造成二次汙染。管網建設滯後將導致汙水直接排放、用水二次汙染等問題,將影響汙水處理行業的發展。

(3)專業化運營程度不高

汙水處理行業雖然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市場化運作時間較短,市場化運營程度依然不高。行業內多數企業的人員素質偏低且缺乏先進高效的技術。由於沒有建立較為完善的成本控制及激勵機制,各企業無法有效地控制運營成本及保證汙水處理質量。同時,由於我國汙水處理收費標準普遍偏低,導致汙水處理企業的盈利空間較少,且由於該行業具有前期資金投入較大且資金回收期較長的特點,行業內企業的生存壓力巨大,無法在人員培訓及良好配置、技術研發與創新等核心問題上投入較多資金。在行業內,目前各企業發展良莠不齊,專業化運營程度整體不高。

(4)缺乏配套融資工具

汙水處理行業具有前期資金投入大、投資回收週期長的特點,因而對行業內企業的資金實力提出較高的要求。大多數汙水處理企業的主要融資渠道依然為銀行借款,融資成本較高。目前,行業內缺乏與其產業發展相適應的收益較低、長期、穩定的金融配套工具來滿足企業的資金需求。

五、汙水處理行業前景展望分析

(1)國家政策是行業發展的重要動力

隨著我國對節能減排、生態文明建設的大力推行,近年來相繼出臺了多部與水環境改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國家利好政策的持續發佈,有利於我國汙水處理行業的建設規模和服務範圍進一步擴大,是行業整體持續穩步的發展的重要動力。

(2)中小城鎮、農村汙水處理市場為行業提供新的機遇

2013年,國家環保部發布了《農村生活汙水處理項目建設與投資指南》,對農村生活汙水處理項目建設所採用的技術、投資成本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規劃指導。隨著“美麗鄉村”概念的提出、生態農業建設政策的推行落實,農村汙水處理市場將迎來爆發式增長。在全國範圍內大力推行汙水處理的背景下,針對農村地區的汙水處理必將成為未來的重要關注領域,預計成為汙水處理行業的新一輪增長點。

(3)汙水處理標準提高帶動提標改造行業技術進步,並帶來新的利潤增長點

九十年代以來,汙水處理廠的數量和規模持續增長,但未有相關法律法規對處理後的排放水質做出嚴格規定。目前,我國汙水排放標準與發達國家相比總體偏低。根據出臺的“水十條”以及新《環保法》相關條例,都對汙水排放提高了標準。在監管趨嚴的形勢下,部分汙水處理廠已進入規模化提標改造階段,將水質由二級/一級B提升至一級A標準。若“十三五”期間存量汙水廠及新建汙水處理廠均實現排水標準達到一級A標,按水質由二級/一級B提升至一級平均投資1000-1200元/噸計算,改造市場規模將超過1500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將超過30%。

(4)新模式探索將推動行業市場化改革

我國汙水處理行業另一發展趨勢就是大力推行第三方治理,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汙染減排和排汙權交易。2015年5月26日,財政部、環保部聯合發佈《關於推進水汙染防治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實施意見》中,要求水汙染防治領域推廣運用PPP模式。地方各財政部門要統籌運營水汙染防治專項等相關資金,對PPP項目予以適度政策傾斜。目前我國現有市場汙水處理容量大部分掌握在政府所控制的汙水處理廠手中。

同時,汙水處理所需資金與政府財政收入、工業企業收入息息相關。若採用PPP模式引進民間資本,將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的汙水處理容量逐步釋放。這不僅有效幫助政府去槓桿化,還有助於提升汙水處理廠的經營能力以及整體汙水處理質量。近期我國部分省市已釋放出過億元PPP項目。於汙水處理企業而言,目前我國汙水處理市場集中度較低,運營市場空間提升或將有效促進行業整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