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1979年伊朗革命推翻了親美王朝,蘇聯卻予以譴責?

邪惡女女-LL


伊斯蘭革命後,伊朗開始高調反美,一下子把蘇聯高興壞了。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規律,勃列日涅夫第一時間發來賀電,盛讚伊朗伊斯蘭革命為“反對帝國主義的革命”,蘇聯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承認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國家,在伊朗人質危機期間,蘇聯也是力挺伊朗。然而,沒過多久,蘇聯又傻了眼。

這也挺容易解釋的,人家霍梅尼主義的主旨是——“既不要西方,也不要東方,只要伊斯蘭”。所以,在霍梅尼眼中,蘇聯也比美國強不到哪兒去,都是帝國主義+異教徒,魔鬼的家園。

這種立場下,要把伊朗建成一個政教合一的伊斯蘭神權國家,自然需要把所有的“異教徒”勢力徹底清除出伊朗。

很快,伊朗與蘇聯感情破裂的導火索出現——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

1980年的莫斯科奧運會,霍梅尼高調抵制,還在世界解放者代表大會上大罵蘇聯為“大撒旦”。蘇聯在伊朗首都德黑蘭的大使館,伊斯法罕的領事館都遭到了“不明分子”襲擊。然而,一向霸氣的蘇聯,出於戰略考量,竟然選擇了忍氣吞聲,繼續援助伊朗。

被人罵,吐沫星子濺了一臉還得花錢供著,蘇聯雖然心裡不爽,但都忍了。

此外,早在巴列維時期,蘇聯就開始在伊朗地區滲透,想在伊朗搞共產主義革命,花了不少精力,在伊朗境內扶值了自己的代理人——伊朗共產黨,還與霍梅尼建立了統一戰線,然而,革命成功之後,霍梅尼他老人家“只要伊斯蘭”,所以,無神論的伊朗共產黨也成了打壓對象。對此,蘇聯還是忍了。

因為,蘇聯怕伊朗倒向西方(其實這個可能性非常小),因為蘇聯很看重伊朗的戰略價值,一邊被罵和“詛咒”,一邊反非常下本兒的對伊朗進行經濟和軍事援助。

隨即,霍梅尼自信心爆棚,開始輸出革命,兩伊戰爭爆發。

此時,除了,伊朗,伊拉克也是蘇聯的盟友,所以,開始階段,蘇聯非常尷尬,只能宣佈中立的,畢竟伊朗克和伊朗它都不想得罪。

之後,好不容易想出了個折中的辦法。

根據戰前協議,蘇聯繼續對伊拉克提供軍援;同時蘇聯也支持通過自己的盟友或第三方,如古巴、敘利亞、利比亞等向伊朗提供武器;也是根據戰前的協議,蘇聯還繼續援助伊朗建設了一百多個項目,3000多名軍事顧問和大量蘇聯聯專家被陸續派到伊朗。

結果,兩伊戰爭中,交戰雙方都充斥著AK47和一系列的蘇制地對地戰術導彈等各色蘇式裝備。

伊朗這邊,越打越順利,除了蘇聯的直接援助,還有美國暗中向伊朗出售伊朗急需武器裝備,特別是美式飛機的零部件和反坦克、地對空導彈,這就是“伊朗門”事件。

(兩伊戰爭中,身背美製導彈的伊朗士兵)

之所以美國開始偷偷摸摸的幫死對頭伊朗,是因為,此時美國認為伊拉克跟蘇聯關係更密切,而且伊朗一旦撐不住,可能會分裂,蘇聯會藉機非常容易的把持伊朗,這當然是美國無法接受的。

到了1982年,伊朗在兩伊戰爭中開始佔據優勢,逐漸反攻進入伊拉克境內,蘇聯認為霍梅尼的伊斯蘭革命如果蔓延開來,非常不利於蘇聯。除了國際方面的負面影響外,蘇聯由於國內也有大量穆斯林的存在(比如“不省油”的車臣),非常擔心伊朗成功輸出伊斯蘭革命,會威脅到蘇聯政權。於是,開始加大對伊拉克的軍事援助,幫伊拉克穩住了陣腳。

這種情形下,霍梅尼對蘇聯的敵視也不再藏著掖著了。1983年,伊朗共產黨被徹底取締,主力成員被處決,剩餘沒及時逃出國的也全部被抓進監獄,陸續“被消失”。同時,霍梅尼下令,驅逐蘇聯外交官,這標誌著蘇聯與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感情正式破裂。

不過,風水輪流轉,進入90年代,特別是本世紀開始,俄羅斯和伊朗作為美國的遏制對象,兩國又開始聯手稱兄道弟的,成了全方面的戰略合作伙伴。

尤其是敘利亞內戰,為俄伊深入合作創造了機會。俄、伊聯手,徹底扭轉了敘利亞戰場的局勢,使阿薩德政府軍轉危為安,美國費大勁竹籃打水一場空。畢竟,還是那個規律——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本人文章一律原創,拒絕他人抄襲、任意轉載,如遇到類似“白鹿野史”、“堅持不懈創作的人”這種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訴到底!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題主的題目和小編的認知有些出入,搞得本人有些困惑,就仔細查了一下,看看這個“蘇聯予以譴責”到底指的什麼?

但很遺憾,沒有找到具體內容,到現在也搞不清楚這個譴責具體指的是什麼時間上的哪個事件,好吧,那就全當它不存在,我們就簡單探討下“伊朗伊斯蘭革命後,伊朗與蘇聯的關係”,這樣或許能自由些,也更容易將問題搞明白。

先闡明下小編的觀點,這倆哥們的關係按咱們老百姓的話,“麻桿打狼,兩頭害怕”。

如果我們想搞清楚這兩個國家的關係,就得先弄清楚那場改變伊朗命運的“伊朗伊斯蘭革命”的性質到底是什麼?那小編總結應該有兩點:

第一,民族主義屬性:也就是驅逐侵害伊朗獨立自主的西方勢力;

第二,伊斯蘭意識形態屬性。

雙方的蜜月期;

講道理,信仰“一神論”的伊朗伊斯蘭革命與信仰無神論、“唯物主義”的蘇聯在意識形態上是天然對立的,但霍梅尼反西方、反美的姿態對蘇聯非常有吸引力。同時,霍梅尼把TG的“統一戰線”也玩得賊溜,霍梅尼曾公開表示“在伊朗社會,馬克思主義將擁有表達他們觀點的自由。”

這讓蘇聯對伊朗產生了很多幻想。。。

1978年6月,伊朗公佈憲法草案,其中明文規定伊朗國內不允許部署任何外國軍事基地。

1979年3月,伊朗退出了美國主導組建的中央條約組織,打破了美國封鎖蘇聯的軍事同盟體系。

以上措施對於蘇聯都極為有利,同時,在巴以問題上,革命政府反對以色列、支持巴解組織,與蘇聯的立場相同。

伊朗的態度讓蘇聯非常受用,投桃報李的事情蘇聯人也玩的賊溜。

1978年11月,蘇聯領導人警告美國“不要干涉、特別是武裝干涉伊朗的內部事務,對伊朗這一蘇聯鄰國的干涉行為將被視為對蘇聯安全利益的威脅”。

1979年4月經過公投伊斯蘭共和國宣佈成立之後,蘇聯第一個予以承認。

伊朗人質危機後,美伊關係進一步惡化,伊朗宣佈廢除了1959年簽署的《美伊合作條約》。

同時,伊朗承認1921年《蘇俄波斯友好條約》中被巴列維政府否認的第6條款有效。根據這一條款,如果伊朗受到反蘇力量侵略時,蘇聯有權出兵進行干涉。

雙方關係在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建立之初迅速升溫,兩國貌似進入了蜜月期。但此時雙方的意識形態分歧並未消除,“反美”成為了聯繫雙方的重要紐帶。為了各自的利益,這倆個意識形態明顯向左的國家捏著鼻子在那裡眉來眼去。

好景不長,蘇聯入侵阿富汗成為雙邊關係的轉折點;

在國內獲得領導地位的霍梅尼很快就舉起了他的“泛伊斯蘭主義旗幟”,其在政治外交上的主要觀點就是“不要東方,也不要西方,只要伊斯蘭”。在霍梅尼看來,實行“法基赫”制度、代表真主主權的伊斯蘭政府不應侷限於伊朗一國國界之內,而應統一整個伊斯蘭世界。為了達到這一目標,伊朗在伊斯蘭國家中積極推行“輸出革命”政策。

此時的蘇聯擁有四千多萬穆斯林,伊朗輸出革命的做法在蘇聯感到很不舒服。

1979年12月,蘇聯入侵阿富汗。

蘇聯入侵阿富汗的原因有很多種解釋,但小編看來,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蘇聯希望在阿富汗建立一道防火牆,防止伊朗伊斯蘭革命通過阿富汗向蘇聯境內(如今中亞那幾個斯坦)蔓延。

但這也是一把雙刃劍,蘇聯入侵阿富汗同時也讓伊朗人感受到了威脅,伊朗政府的態度開始迅速變化。

1980年1月伊朗再度廢除了《蘇俄波斯友好條約》中的第5條和第6條,以免蘇聯利用這些條款如法炮製,干涉伊朗。

霍梅尼在呼籲蘇聯撤出阿富汗的還是還宣佈抵制1980年的莫斯科奧運會。

1980年8月,霍梅尼在世界解放者代表大會上譴責蘇聯為“大撒旦”式的霸權。蘇聯在德黑蘭的大使館和位於伊斯法罕的領事館也受到了襲擊。

堅持不到一年,雙方的關係就開始迅速降溫,這速度,翻臉比翻書都快。。。

兩伊戰爭,蘇聯和伊朗、伊拉克的三角關係;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悍然向伊朗發動軍事進攻,兩伊戰爭爆發;

伊拉克和伊朗兩家對於蘇聯可謂是“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倆人爭風吃醋給蘇聯忙乎得滿頭大汗。

伊拉克當時算是蘇聯的小兄弟,但這小兄弟也不是什麼老實人。實際上,伊拉克一直非常警惕蘇聯的“大國沙文主義”。1978年薩達姆發動了一場針對伊拉克共產黨的大規模鎮壓活動,大量伊共黨員被複興黨處決,伊拉克共產黨與復興黨隨後公開決裂。但不管怎麼鬧情緒,伊拉克在當時的中東都是蘇聯的傳統盟友。

當時的伊拉克算是蘇聯的一個關係並不那麼緊密,卻也只能在一起對付的“老情人”,而伊朗則是“新歡”,雖然這個“新歡”的脾氣不小,因為阿富汗的事兒不停給蘇聯甩臉子,但反美的基本盤並未變,對於蘇聯還是充滿了誘惑。

這就讓蘇聯人非常難辦了,站哪頭都不對,既然站哪邊都不好,那我就乾脆哪邊都不站。蘇聯人來了個“嚴守中立”。

蘇聯一方面跟伊拉克履行戰前協定,提供了約定中的武器,但絕不追加軍事援助,一方面又蘇聯允許自己的盟友或通過第三方,包括敘利亞、利比亞、朝鮮、古巴等國,向伊朗提供了大量武器。算是在表面上維持著自己“中立”態度。

但很快,戰爭的局勢就發生了變化,1982年伊朗在取得重大軍事勝利後反攻至伊拉克境內,形勢對伊拉克非常不利。如果充滿意識形態狂熱,致力於輸出革命的伊朗取得了最終勝利,或者伊拉克迫於戰爭壓力而倒向西方或者徹底崩潰,對於蘇聯都是一場災難。

為了自己的利益,蘇聯人只能呼籲停戰,但已經打紅眼睛的霍梅尼顯然不願意就此罷手。蘇聯迫於無奈恢復了對伊拉克的軍事援助。

這一舉動又一次激怒了伊朗,霍梅尼驅逐蘇聯外交官,並開始在國內清洗親蘇勢力,蘇聯失去了在伊朗體制內部發揮影響力的重要途徑。

此時的蘇聯雖然加強了對伊拉克的援助,但在確保伊拉克不被擊敗的前提下,蘇聯還是在竭盡全力保持著與伊朗的關係,伊朗國內的親蘇勢力成為了蘇聯的“棄子”,蘇聯捏著鼻子保持著剋制態度,並保證對伊朗的軍售不會受到政治關係的影響。

截至1985年,蘇聯對伊朗的軍售價值已經達到25億美元,1985年3月,蘇聯還向伊朗提供具有戰略價值的“飛毛腿-B”彈道導彈。

伊拉克國防部長在1985年的一次軍事勝利後表示:“我們所繳獲的伊朗武器中有80%來自蘇聯”,證明了蘇聯對伊朗事實上的有力支持。

寫到這裡小編就有些想笑,這三角關係簡直不是一般的亂,蘇聯夾在中間真是把“裡外不是人”這句話表演得淋漓盡致,真是有些難為蘇聯,兩頭都想拉住,卻哪個也拉不到懷裡。


實際上,蘇聯和伊朗的關係到這裡遠遠沒有結束,但再寫下去就太長了,估計也沒有人喜歡看,咱們一筆帶過。

戈爾巴喬夫上臺後,開始調整蘇聯的對外關係和手段,雙方的矛盾緩和。1988才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蘇聯終於促成了兩伊雙方停火。同年,蘇聯開始在阿富汗撤軍,蘇伊關係中的障礙基本消除,蘇伊關係發展進入高潮階段。然而,那時的蘇聯已經開始風雨飄搖,蘇聯與伊朗的關係即便好轉,實際上也沒好上幾天。

總得來說,這倆個國家的關係基本上就是“相愛相殺”、“相互提防”,就像小編在開篇時候說的那樣,“麻桿打狼,兩頭害怕”。


以上就是小編的回答,又把回答弄長了,也不知道會有幾個人看完,沒辦法。


聽聞知事


能回答這個問題的,真的太少了。蘇聯並沒有抗議伊朗的伊斯蘭革命,相反,蘇聯是伊斯蘭革命領袖霍梅尼的特殊“盟友”。伊斯蘭革命後,霍梅尼建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蘇聯是第一個給予承認國家,勃涅日列夫親自發去賀電,哪有什麼抗議?


蘇聯和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關係是這樣的:


霍梅尼內心既反美也反蘇,因為他是一神論者,蘇聯是無神論國家,怎麼可能一條心。但是在伊斯蘭革命期間,霍梅尼的首要敵人是巴列維國王,巴列維國王的朋友是美國,那麼美國也是霍梅尼的敵人。

美蘇冷戰期間是死對頭,既然巴列維是美國的朋友,那麼也是蘇聯的敵人,敵人的敵人是朋友,蘇聯和霍梅尼就結成了奇特的互相利用的盟友關係。


蘇聯當時也在伊朗地區滲透,想在伊朗搞共產主義革命,它在伊朗境內扶值的代理人是伊朗Communist party,但伊朗Communist party的力量很弱小,需要尋找統一戰線對象;而霍梅尼也想尋找儘量多的盟友一起打倒巴列維國王,於是兩邊就這麼走到了一起。

伊朗伊斯蘭革命中攻佔美國大使館,扣押美國外交人員,造成世界著名的“伊朗人質危機”。


有些事情,霍梅尼不方便去做的,就讓伊朗Communist party去辦了,所以當時伊朗很多激進左翼黨派都與霍梅尼建立了統一戰線。


這裡要特別說明一下,美國也是巴列維的特殊盟友,可以說是豬隊友,尤其是美國卡特政府,而且美國的很多媒體是天天給巴列維找麻煩,甚至支持霍梅尼的。美國卡特政府逼迫巴列維放鬆對霍梅尼一派的打壓,釋放他們的人,允許他們組織結社辦刊辦報,霍梅尼的人四處策劃爆破和騷亂,力量壯大起來,伊朗的政治和社會才開始大動亂。


然後在美國的威脅下,巴列維性格懦弱,海陸空三軍本來很忠誠,但國王不敢下令鎮壓,最後放棄王位,流亡國外。伊斯蘭革命成功以後,霍梅尼開始逐個清除統一戰線中的盟友,他雖然無法容忍無神論的伊朗Communist party,但看在蘇聯的面子上,儘管對之有打壓有限制,還是暫時讓這個黨存在 。

伊斯蘭革命期間,蘇聯在伊朗的小弟組織“伊朗Communist party”是霍梅尼的統一戰線盟友,圖為他們在街上發動抗議巴列維國王的遊行。


霍梅尼接見的第一個外國使節就是蘇聯大使,霍梅尼剛上臺,也需要利用蘇聯,他承認1921 年《蘇俄波斯友好條約》中被巴列維政府否認的第6 條款有效。根據這一條款,如果伊朗受到反蘇力量侵略時,蘇聯有權出兵進行干涉。


蘇聯出兵阿富汗,伊朗堅決反對,1980 年1 月霍梅尼宣佈廢除了《蘇俄波斯友好條約》中的第5條和第6 條,害怕蘇聯利用這些條款如法炮製出兵伊朗。與此同時,霍梅尼還呼籲抵制1980 年的莫斯科奧運會,在世界解放者代表大會上罵蘇聯為“大撒旦”,蘇聯在伊朗首都德黑蘭的大使館,伊斯法罕的領事館都遭到了襲擊。

霍梅尼因反對蘇聯入侵阿富汗而痛罵蘇聯,呼籲抵制莫斯科奧運會,但蘇聯出於戰略考量,採取了容忍策略,繼續援助伊朗。


蘇聯雖然心裡不爽,但還是選擇了忍氣吞聲,怕伊朗倒向西方,因為蘇聯很看重伊朗的戰略價值,反而對伊朗加大了經濟和軍事援助。緊接著由於霍梅尼輸出革命,引爆了兩伊戰爭。


蘇聯一開始政治上是保持中立的,因為伊朗克和伊朗它都不想得罪,只是根據戰前協議,對伊拉克繼續提供軍援,但沒有追加;同時蘇聯也允許通過自己的盟友或第三方,如古巴、敘利亞、利比亞等向伊朗提供武器。也是根據戰前的協議,蘇聯還援助伊朗建設了一百多個項目,3000多軍事顧問和大量蘇聯聯專家被派到伊朗。

兩伊戰爭中的伊朗士兵。


直到1982年,伊朗在兩伊戰爭中開始佔據優勢,逐漸反攻進入伊拉克境內,蘇聯認為霍梅尼的伊斯蘭革命如果蔓延開來,也不利於蘇聯。於是開始加大對伊拉克的軍事援助,讓伊拉克穩住了陣腳。


這下把霍梅尼惹毛了,他於1983 年正式徹底取締伊朗Communist party,並將其成員基本殺了個精光,剩餘沒逃出國的也全部被抓進監獄。同時,霍梅尼驅逐蘇聯外交官,這才標誌著蘇聯與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關係破裂。


段宇宏


1979年的伊朗革命是反美的。這沒有錯。

可是,新生的霍梅尼政權依舊是反蘇的。霍梅尼是標準的原教旨主義者,他們不僅反美反西方,同樣對蘇聯制度很仇恨。

而原教旨主義者歷來都是國際主流社會反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