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6能在未來100%代替殲轟7嗎?注意,我說的是100%請看清?

竹筍念熊貓


殲16完全可以100%替代殲轟7,並且發揮出比殲轟7強得多的作戰效能。事實上軍方也確實是這麼做的,近幾年來服役的殲16已達到上百架,空軍和海軍航空兵都分到了可觀的數量。而殲轟七A已經停產,近幾年再無新機服役,殲轟7B項目未獲得訂單,前途慘淡。

主要原因還是殲轟7的平臺太過落後了,在主要性能指標比如載彈量、機動性、雷達探測能力全面落後殲16,僅有最大航程指標上沒那麼難看。殲轟7不論是氣動設計、發動機、飛控、航電,都只有二代半或準三代的水平。比如殲轟七A換裝了JL10A的多普勒脈衝雷達,達到早期三代水平,但與殲16的大直徑的AESA有源相控陣雷達相比已經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了;而氣動外形則是中國70年代水平VS蘇聯80年代(初)的水平,這差距大了去了。而殲轟7的後繼機型殲轟7B,改進似乎只是部分機體材料替換成複合材料,另外雷達航電應該有所更新;但飛機氣動外形、發動機仍沿用原有方案,這就註定了殲轟7B的飛行性能不會有太大改善。


殲轟7除了性能不足的問題外,還有一些難以忍受的缺陷。殲轟7為了提高極限飛行速度和掛架數量,採用的是上單翼、大後掠角、高展弦比的機翼設計,由於這個方案推出的年代比較早(70年代),渦流發生器、前緣縫翼這些能夠增加升力、增大失速攻角的設計統統未有采用。因此飛豹的機翼保持附面層的能力不足,導致這款飛機的低速性能很差。這就是飛豹頻頻摔機,且總是發生在低空低速狀態下的原因。以下是飛豹服役至今,事故不完全一覽:

1996年,海航6師16團一架殲轟-7在大場機場進行高滑訓練時衝出攔阻沙堆,墜毀於農田中,兩名飛行員犧牲;1996年8月12日,遼寧興城,試飛員楊曉彬、領航員唐純文駕駛085號原型機返航時墜毀,飛機倒扣,兩人上半身被磨平;2009年7月19日,中俄“和平使命-2009”軍演,空5師15團一架殲轟-7A在吉林省洮南基地墜毀,2名飛行員犧牲;2009年9月,南京軍區第28強擊機師83團一架編號為30794的殲轟-7A在執行訓練任務時於杭州筧橋場站墜毀,前艙飛行員、空28師83團副參謀長餘斌犧牲,後艙飛行員成功逃生;
2010年4月15日,海航6師一架殲轟-7在浙江寧海墜毀,6師18團團長穆華及河南籍一級飛行員賴朝陽犧牲;2011年10月14日,陝西蒲城,試飛院一架編號814的殲轟-7A原型機在飛行表演時墜毀,前艙試飛員餘錦旺犧牲,後艙飛行員在觸地前一刻彈射逃生;
2011年11月7日,海航6師18團一架JH-7在浙江麗水墜毀,6師師長葉斌(前艙)及山東鄒明籍一級領航員、大隊領航副主任明健(後艙)犧牲;
2014年6月05日,海航6師18團一架飛豹在進行夜間訓練時墜毀於浙江義烏南部山區,前艙飛行員海軍上尉華鵬與後艙領航員海軍少校趙鵬犧牲;
2014年12月22日,隸屬於國防工業部門的一架殲轟-7A在執行科研試飛任務時在陝西渭南墜毀,首批航母艦載戰鬥機編隊飛行員、試飛學員隊隊長、空軍上校盧志永(38歲)及航天系統試飛員溫智平犧牲。

2019年3月11日,南部戰區海軍航空兵某旅一架殲轟-7A在樂東縣訓練時墜毀,兩名飛行員犧牲。

以上這10次事故里,除2名飛行員彈射逃生外,其餘18名飛行員全部犧牲,飛行員犧牲率居然達到了90%!主要就是因為殲轟7低空低速性能不佳,失速攻角小,一旦出現失速,往往沒有挽救飛機的機會,這時候必須利用彈射座椅彈射逃生。而殲轟7的HTY-6彈射座椅由於性能不佳,僅相當於國外第二代彈射座椅的水平,彈射後生存率極低。雖然這些事故沒有披露具體細節,但彈射後生存率低是事實。相比之下殲10事故後彈射11起,生還10人,彈射後犧牲的唯一個飛行員——餘旭是因為彈射後撞到了後面殲-10S的機翼上才造成慘劇。

殲16到目前為止,尚未出現任何重大事故,而且其適應性較殲轟7更強,不論是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還是潮溼高鹽的南海,都能見到它的身影。不過由於空軍和海軍航空兵換裝壓力較大,近些年服役的新戰機主要還是用來替換殲-7、殲-8這些老型號的,豹子在消耗完結構壽命之前,恐怕還得在軍中服役好多年。。。


紙上的宣仔


可以,飛豹已經在2017年停產

2017年3月,西安飛機工業公司的消息稱中國空軍和海軍目前的主力戰鬥轟炸機“飛 豹”已經正式停產。從時間節點來看,2016年是殲-16投產的一年,取代意味相當濃烈。而殲轟-7參考殲-6和殲-7,應該在10年內開始退役。

殲轟-7作為我國第一款擺脫蘇系設計束縛,自行獨立完成設計研發的機型。其本身設計年代相當早,是於1973年開始研製,原型機1988年首飛,第一批1994年服役,大幅修改後的殲轟-7A在2005年服役。
飛豹是西飛研製生產,機長


21米,翼展12.8米,整機空重14.5噸,最大起飛重量27.5噸,使用兩臺渦扇-9發動機,最大平飛速度1.7馬赫。

最主要原因在於殲轟-7飛豹自身太不爭氣,其設計年代我國技術相當不成熟撂下相當大的病根。新老飛豹總共也就200架左右的裝備規模,卻製造了至少10次墜毀事故,而且救生系統存在相當大的質疑,每次墜機必死飛行員,經常一機兩命。
飛豹裝備數量不多,但上新聞熱點次數不少,只可惜…而且還在中俄聯合軍演和航展飛行表演墜毀。
殲轟-7原本是機械式飛控,在殲轟-7A上改成數字電傳飛控,但現在來看這個飛控存在相當大爭議。難以處理低空複雜氣流,海軍在海上還好,空軍之前經常用來鑽山溝、打火箭彈比較危險。

可以說軍方忍飛豹忍很久了,飛豹總裝備量也較少,未能取代強五,在飛豹服役後,五爺還繼續抱著半百身軀值班。

殲-16性能跟殲轟-7完全是代差,航電、飛行性能、載彈量、航程全方位的優勢,即使是比拼超低空鑽山溝水平也是碾壓。

另一方面殲轟-7設計水平太低,武器掛點和載彈量都不足,基礎性能水平還不如美國F-4E鬼怪和前蘇聯米格-27,跟蘇-30MKK和殲-16都有明顯的代差。其之前最大存在價值在於可以使用國產製導彈藥,但這一價值在殲-16服役後可以忽略不計。


“萬能戰鬥機”號稱的F-4E其實也是個相當不錯的戰鬥轟炸機,能帶8噸彈藥,飛豹水平上於其相接近。

在組合使用上,飛豹定位與殲-16也存在衝突,兩者是取代關係,而不是互補。美軍有F-15E,但遲遲不願退役A-10,以及蘇聯不願意退役蘇-25蛙足,這些專業攻擊機。主要是因為A-10和蘇-25低空低速性能非常出色,而且裝甲強生存能力強。海灣戰爭時期一架A-10曾帶著上百個彈孔返回基地,非常的耐艹,因而成為“運泥巴”屆的霸主,而殲轟-7糟糕的安全性,低空低速太危險了,更別提要如何硬抗地面防空火力攻擊。


A-10發動機艙被打壞一個,機翼被打掉一半都能回來。

所以殲轟-7現在使用上也是以高空精確制導武器轟炸為主,海軍是作為會飛的反艦導彈發射器,這種功能和定位與殲-16完全重疊,只不過殲-16有更大作戰半徑,更多武器掛點和載彈量,更好的機動性能,已經更加安全可靠。看不出來殲轟-7有什麼存在價值,即使說造價更加低廉,但是飛行員才是戰機上最昂貴的“部件”,無法保障安全性的飛機存在價值很低,現在讓你坐波音737MAX8,你願意嗎?


五嶽掩赤城


聽清了,說的是要全部替代,對嗎?魂舞大漠感到不會的,理由是,我們的空軍和海航過慣了緊日子,現在國家算有點錢了,但緊日子思想從來沒有丟;詬議“飛豹”性能不高,經常出事,其實沒人對它建立真實的瞭解,不瞭解,出點事,好像就是不得了,事實上並非這樣,“飛豹”嘛,還是蠻優秀的;“飛豹”具有大航程優勢,二代機不錯,也可完成不少任務,俗話說得好,什麼人什麼招待,殲轟-7能幹的活,我們不用造價很高的殲-16;“飛豹”裝備數量不算少,後期改進機型,遠未達到機體壽命,還可服役若干年,我們不會丟在一旁不用的。不知這樣說,是不是表述得到位?我們還可試著再分析一下。

國造“飛豹”。改進可以隨心所欲,正是完全國產化的,想怎麼改就怎麼改。我們給它的定義是準三代,聽清楚,不是二代。對它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翻出來一部電影,《沖天飛豹》再看一看,影片的最後,有字幕和配音,完全達到了三代機水準,無論初生產型的性能,還是改進以後,在我部隊,建立了無可替代的地位與優勢。殲-16是好沒有錯,“飛豹”也不差,詬議歸詬議,2018年參加“航空飛鏢”,力克俄之蘇-34,奪得比賽第一,正能說明問題。經過了多年使用,“飛豹”滿是精神。

天造地設。裝備好不好,一看設計思想,二看是否真正符合需要,只有符合自家需要的,才是實用的裝備。不少國家通過引進,有了相對符合需要的,但是隻能說基本符合,距離真正實用還有差距。“飛豹”是我們自己的,又經過多年使用,也可以說是我們真正需要的,經過了多年改進,已沒什麼不可以。再有就是,真正的好裝備,是懂得取捨之道,戰鬥轟炸機,且忌一個事,高空性能好,也要兼顧低空性能,兩頭都要,到頭來一樣也不成,這是裝備設計的一個通病,世上詬議“狂風”,說到“美洲豹”,以它們的綜合性能而言,進不了主流,原因就在於設計初衷相違,最後都毛病不少。“飛豹”不是這樣。

時代不一樣。當年正是最好的,現在也是需要的,雖說骨幹地位已讓給殲-16,但“飛豹”做為戰鬥轟炸機主力,還是沒有問題。什麼都要最先進的,過去的裝備統統視為敝履,這種思想是有害的,我們也從來沒有這樣奢侈過,也從來不為。各時代都有各時代的裝備,江山代有裝備出,現在的天下是五代的天下,然裝備使用第一原則是,是實用的才是好裝備,這句話從來沒有過時,比如美軍有那麼多的好裝備,但A-10要全部退役了幾次,其空軍始終沒有捨得放棄,如A-10這樣的飛機,要算幾代機呢?更何況我們要領先其一代的“飛豹”呢?


魂舞大漠


可以,畢竟飛豹都已經停產了,而沈飛還在加快進度製造殲16,目前已經制造了60架左右。不過殲16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他的價格很貴,據說不比殲20便宜多少,畢竟這是一種配置極高的重型雙座多用途戰鬥機,因此沈飛只能通過加大產量、改進生產線來降低其價格。


殲轟7飛豹戰鬥機是一種老式的戰鬥轟炸機了,他並非是多用途戰鬥機的概念,也不是對地打擊強化的戰鬥機,他本身更接近於蘇聯過去的前線轟炸機,或者超音速戰術轟炸機的概念,類似於蘇24戰鬥轟炸機,其對空作戰能力很差,僅限於自衛,但是對地、對海的作戰能力得到了強化,甚至是專長,因此他和殲16比起來,是一種更專業的打擊飛機。


但是由於其性能老舊,使用的還是WS9發動機,掛載能力、機動性能和突破能力,以及大範圍快速奔襲能力和對空作戰能力全部大幅度不如殲16,再加上其已經停產,因此長遠來看,飛豹必然會逐步從我軍現役序列退役,殲16則會通過擴大生產來取代原有的飛豹所佔據的編制,但是這是一個較慢的過程,也許需要10年以上才能完成。


另外需要說的是,殲16屬於遠程多用途戰鬥機,本身屬於高價值飛機,因此他作戰當中也是和完全制空配置的同型飛機編組使用的,同樣一批殲16出去,就可以同時完成制空作戰和縱深打擊的任務,作戰效能上看比飛豹強不少,只要他的價格能夠降低,他就一定能夠迎來巨大的生產訂單,所以殲16代表了未來,飛豹代表了過去,我國空軍已經進入以質取勝的時代,數量已經不是第一追求了。


海事先鋒


這是我們無法判斷的話題,誰能判斷出殲16能夠取代殲轟7?超過20年的可以判斷,最近幾年剛生產的無法判斷。從性能上可以代替,但情況千變萬化,還是可以想象一下的。

殲轟7的名聲並不太好,中國擁有的數量大約在200多架,最近剛摔了一架,雖然感覺性能不錯,讓人感覺安全性能並不太好。從上世紀90年代,試飛成功以後,摔了好幾架了,從試飛到裝備,可能是中國出問題最多的主力戰鬥機,對這個飛機感覺比較忐忑,雖然1998年,初次見到飛豹戰鬥機,就對他很看重。有關方面應該正在查找原因,找出不足在改進。

從性能上來看,飛豹是西飛研製生產,機長21米,翼展12.8米,整機空重14.5噸,最大起飛重量27.5噸,使用兩臺渦扇-9發動機,最大平飛速度1.7馬赫。性能是相當不錯的,雖然歸入二代半。殲轟7最有用的是伊朗,可有效防止美國的進攻。不過現在夠嗆,因為現在伊朗最需要的是美元,而不是武器,因為美國製裁太厲害,而伊朗需要硬通貨。

也許有人在埋怨,中國武器怎麼賣的不好呢?因為中國客戶都是一些窮朋友,貴東西買不起。而有錢的朋友,比咱中國的還先進,本身就是美國的客戶或者是其他武器大國的老客戶,武器都是整個系統以及政治原因,所以武器不好賣是正常的。

也就是說殲轟7如果賣不出去,就不會100%的替代,因為殲轟7太新了,性能也不錯,是中國第一種能夠打出去的飛機,希望殲轟7越來越好。



大志遠思想空間


你好,不能,因為世事無絕對,起碼照片上的、郵票上的、博物館裡的館藏、大家記憶力的……就替代不了,達不到你說的100%


夏日蟬時雨


傳說殲十六很貴的,我看很難完全取代。


阿中芳1


不管哪一款飛機都有它的主次用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