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青春獻給你:石炭井

我最好的青春留在了石炭井。那正是我最有活力,身體機能最旺盛的時候。那也是石炭井很好的時候,就像石炭井的前身----億萬年前的海洋般,充滿了勃勃的生機。

我在區人大是秘書,上班不久被選調做秘書,起點還是不錯的。每年隨石炭井區人大代表團,參加自治區和市人代會,是我最高光的時候。

作為秘書,在人代會要速記代表的發言,完整、客觀、有條理地記錄下來,並在短短時間內寫出簡報,經批准印發後挨個再給代表發放。刊載的代表發言要概括、簡練、準確,傳遞代表心聲,不敢有半點馬虎。我和其他團的秘書比誰寫的快,我們團的總是第一時間出來。心裡總是小小地驕傲一把。回憶起來,接觸過的上至毛如柏、馬啟智、鄭曉明等領導,下至一般人大代表都歷歷在目。記得沙湖旅遊公司的董事長,在大會上誇毛書記站在賀蘭山上高瞻遠矚。記得馬啟智主席說寧夏的羊肉好,北京、上海都認可,可我們的產量太少時恨其不爭的表情。還記得為了寫好材料,熬夜抽菸加班,手指都燻黃了。

閒話少敘。四年半的人大時光一晃即逝,石炭井區要撤了。快撤時候,大家沒有心思上班。單位有一個楊哥,頗具江湖風度,我很尊敬他。身材不高,其貌不揚,眼珠發黃,說話一錘定音,對人生頗有思考。他對年輕人總是提攜照顧,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以及做人上。帶著我們一幫人,穿旅遊鞋,背帆布包,提著小鐵錘,早晨出去,晚上回來,爬遠山走過溝溝坎坎,一連幾天在山上撿了不少貝殼的化石。我們當時很驚奇,貝殼出現在山坡上,還變成了化石,如獲至寶。後來知道,這裡原來是汪洋大海,滄海桑田,經歷地殼運動,大海變成了森林又變成了煤礦。

在石炭井的閒暇時光,年輕的我像不知疲倦的狗一樣逛遍了石炭井的角角落落。石炭井洗澡不易,當初想方設法到礦工澡池子洗澡,到區政府鍋爐房裡洗澡,到處蹭澡。同學老楊新婚是在石炭井,朋友小戴也是在石炭井礦上,他們分的平房我多次去過,結婚的時候在新房裡糊棚頂,貼彩條,鋪地板革,感覺那時候的房子特別的好。我很羨慕。當時我只能住宿舍。

日子一晃而逝,撤區的時候楊哥他們下大武口了,我因為編制不在人大,留守原單位看樓。這一看就是半年啊,倔強的我在這裡度過了最灰色最暗淡的時光,期間我每日抑鬱不可自拔,中間有領導叫過我,我那裡也不去。

好似陰霾的天空中劃過一道亮麗的閃電,我蝸居的時候接了個電話,通知我下山。 下山後我見到了打電話的局辦主任,很精幹的漢子。石嘴山惠農人,面黝黑,戴眼鏡,很自信,笑起來剎那間陽光燦爛,收放自如。 一 把手是寧夏吳忠人,目如閃電,很銳利,也很清澈。人自尊敏感,臉愛紅,說話語氣不重,不容置疑。他真誠地幫助了我。近二十年過去了,我感謝局長和主任,給了我希望和在山下的平臺。

我至今忘不掉對我冷眼的人,不提他們的名字,提起來髒了我的手,眼看著一個個熟悉的陌生人陌路人,讓人心寒。現在想起來,這些人短視,人生短暫幾十年,不能太功利太勢力,讓人看不起。當然,我也感謝陳主任,沒有他的選調,我的人生會有另外一個走向,他的電話至今我至今能脫口而出。

陳主任退休好多年了,老頭在銀川,平時騎破摩托車釣魚,曬得黝黑黝黑。他寧夏中衛人,軍人出身,當過礦工,學歷初中,身形健壯,精明帶著農民的狡黠,因年輕能幹到了公安,後歷任公安局副局長、局長、副區長、人大主任。現在想起來,老頭人也挺善良的,也愛臉紅,鼻頭是紅的,頭謝頂了,把上面僅存的幾綹頭髮盤成圈,用髮卡別起來,望上去還不少。一笑起來滿臉洋溢著光芒。給我講他公安時破案的故事滔滔不絕,我樂的前仰後合。他戒菸多年,後來又復吸了,在辦公室時一根接一根。老頭對我不錯的。春節我回家,老頭派車送我到左旗火車站,一路上司機不情不願;老頭給我改材料,儘管文化不高,但他思路開闊,常有點睛之筆,對我以啟迪;我學歷不高,水平不夠,他對我寫的材料不滿意的時候沒有訓我,而是給我講了公安局長撕掉秘書材料的故事;他有強烈的地域情結,是個實幹家,意識超前,石炭井西環路的改造,溝口農場的建設,都是老頭爭取和努力的成果;撤區的時候,他帶著我走遍了石炭井的溝溝坎坎,四十一部隊營房,左旗的部隊的建築,讓我用小本子記下來,那個地方有多少間空房子,適合經營什麼,空懷著一腔不甘的熱血。我給他做秘書多年,應該是他最不爭氣的秘書了,他給我講過其他人,都奮鬥的挺好。現在想起來,我因年輕不懂事,確實有對不起老頭的地方,和老頭莫名吵架,開人代會時讓老頭叫我起床,他都不計較、原諒了我。想起來成了我心裡的疙瘩,悔之晚矣。前年我在大武口碰到過他,身體一如既往地好,沒有啥變化,講起來退休後創業的故事很精彩,我好像又沉浸到了聽他講破案故事的氛圍裡去了。我請他吃飯,他沒答應,第二天就匆匆地回銀川了。再沒有見過。

撤區後的石炭井基本沒了人,荒蕪荒涼,昔日的繁華成為了歷史,只有少數老人固執地留守在這裡,陪伴著恆古的大山。這是煤炭小鎮的縮影和寫照,這裡的礦井、礦山、工廠、學校、醫院、銀行等都完好地保留著,是一座煤炭工業的歷史博物館。歷史不會忘記,石炭井人的記憶不會抹去。

一晃近二十年過去了,這些都在我記憶深處,有恨有愛,更多是感激。今年四月份,我回了趟老家,見了三十多年未見的小學同學,有的見我後淚眼連連,臨走大醉。跟往事幹杯。今天寫文,一如回家般,如釋重負。給往事打個結吧。

我把青春獻給你:石炭井
我把青春獻給你:石炭井
我把青春獻給你:石炭井

石炭井曾是一片海,圖為石炭井山上的貝殼化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