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邑之謀”為何註定失敗?

黃書包


漢武帝劉徹即位時,西漢王朝經過多年的休養生息,國力大增,社會穩定,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漢匈兩國的力量發生了變化。少年天子漢武帝,鬥志昂揚,他召集群臣討論如何對待匈奴問題,當時有兩派的爭論。一派是以王恢為首的主戰派,一派是以韓安國為首的主和派。

最後,漢武帝提出自己的主張:“朕飾子女以配單于,金幣文繡賂之甚厚,單于待命慢,侵盜亡已。邊境被害,朕甚憫之。今欲舉兵攻之,何如?”翻譯過來即,我們不僅送去美麗的公主,還贈與大量的珍寶。而匈奴卻屢屢騷擾,一時和親一時侵犯我國領土,讓人忍無可忍。

最後,漢武帝決定廢除多年屈辱的“和親”政策,轉而對匈奴實施軍事打擊,併為此進行了積極戰前準備,委派李廣等名將帶兵鎮守邊郡要塞,徵調士卒鞏固邊防,同時採取措施鼓勵養馬,整個國家機器圍繞即將到來的大戰運轉起來。

公元前133年(漢武帝元光二年),漢武帝漢武帝採納大行令王恢的建議,令大商人聶壹前去誘騙匈奴軍臣單于至馬邑,出動全國精兵三十萬,命護軍將軍韓安國、驍騎將軍李廣、輕車將軍公孫賀率主力部隊埋伏在馬邑附近的山谷中。將屯將軍王恢與材官將軍李息率三萬多人出代郡(今河北省蔚縣東北),準備從側翼襲擊匈奴的輜重部隊並斷其退路,準備一舉全殲匈奴主力。漢武帝同時派遣商人聶壹前往匈奴誘敵進入漢軍的伏擊圈。這次軍事行動史稱馬邑之戰。

軍臣單于經不起漢人的誘惑,準備發一筆大財,於是親自率領大隊人馬向馬邑狂奔而來,準備掠奪馬邑城的財物。當匈奴大軍到達漢朝邊界的武州(今山西省左雲縣南),就在快要進入漢朝的埋伏圈於麾前,軍臣單于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牛兒還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卻不知道哪兒去了。即四處的山岡上明明有成群結隊的牛羊,但卻沒有一個人影。太安靜了,安靜得簡直讓人壓抑。這和他們以前打家劫舍時百姓四處逃跑、牛羊八方逃竄的混亂場面大相徑庭。憑藉多年的軍事經驗和戰場嗅覺,軍臣單于感覺必然有詐,於是叫部隊停下來。

軍臣單于隨即襲擊了附近的一處烽火臺,俘獲此次戰爭中的關鍵人物,守衛烽火臺的亭尉,這名小軍官在匈奴的威逼利誘下叛變,向匈奴單于合盤說出了漢軍包圍計劃,軍臣單于聽後大驚之後繼而大喜,說道:“我得到尉史不上漢天子的當,真是上天所賜”。於是封尉史為“天王”,並下令立即撤軍,馬邑之圍宣告失敗。

馬邑之圍失敗的原因,主要是漢王朝缺少對匈奴大規模作戰的經驗,保密工作沒有做好,這麼大的軍事行動,一個邊境的小軍官細節都知道,可見保密程度太低了,再一個細節沒有處理好,百密一疏,最終因為沒有處理好的小細節,導致了最後的失敗。大家怎麼看,歡迎留言。

參考書籍:《史記》《資治通鑑》


文史漫讀



馬邑之謀指的是公元前133年西漢在馬邑策劃的對匈奴的一場誘敵殲滅戰。

馬邑之謀具體怎麼的過程呢?

我們都知道,西漢時期,匈奴經常來騷擾,影響西漢的統治。而對於驍勇善戰的匈奴,西漢初期並無很強的抵抗之力。為此,從漢高祖劉邦開始西漢王朝不得不委曲求全,實行“和親”政策,並且每年送給匈奴大批棉絮、絲綢、糧食、酒等,以換取邊境的安寧。



直到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劉徹即位後,經過文景之治的王朝經濟軍事實力已經大幅度提升,於是漢武帝決定廢除屈辱的“和親”政策,轉而對匈奴實施軍事打擊。



公元前133年,馬邑的大商人聶壹來找官居大行令的王恢,說自己經常在邊境做買賣,與匈奴人很熟,可以借做買賣的因頭,假裝把馬邑獻給單于,誘惑單于帶兵到馬邑。而漢軍而已伏擊他們。王恢把聶壹的主意奏告給漢武帝,武帝為此詔命群臣商議。主戰派和主和派之間唇槍舌劍,各不相讓。但漢武帝最終採納王恢的建議,準備設計伏擊匈奴。

剛開始一切都很順利,按照計劃部署的進行著。漢武帝派遣精兵30萬,埋伏在馬邑附近的山谷中。將屯將軍王恢與材官將軍李息率3萬多人出代郡,準備斷匈奴斷退路,一舉全殲匈奴主力。

聶壹也成功誘惑軍臣單于親自率領大軍向馬邑方向進軍。 但是事情進展到這裡卻出現了破綻。



軍臣單于發現距馬邑百餘里的地方,發現沿途有牲畜,卻無人放牧。這一細節讓他頓時警覺。匈奴在此時攻下一邊防小亭,俘獲了漢雁門尉史。在威脅下,尉史將漢軍的計謀全部說出。軍臣單于聽後下令立即撤軍。 至此,馬邑之謀完全破產。

此後匈奴拒絕與西漢朝和親,並且在邊境攔路劫掠,或者出兵四處襲擊漢朝邊郡,以報復馬邑之圍,次數數不勝數。 那麼馬邑之謀為何會失敗呢?從上面的回顧之中,我們可以發現這場謀劃其實並不嚴密。

一、保密性極差。即為一場誘敵伏擊戰,那便應是秘密謀劃,理應只有皇帝和高級官員知道,但事實上連一名小小邊防小亭的尉史都知道,可以說這計劃已經快人盡皆知了,以至於匈奴這麼輕易就打探到消息。

二、 細節處理差。面對於一個驍勇善戰的遊牧民族,細節應是推敲再推敲,特別是要在匈奴面前部署放牧如常的這一誘敵細節就更應該考慮清楚。但是事實上卻出現了有牲畜而無人這一及不合常理的現場,致使單于當時就起了疑心。可以說這個計劃佈局很大,但卻粗糙。

三、缺乏作戰經驗。經歷“白登之圍”後,漢軍都不敢與匈奴正面作戰,有“恐匈症”。長期的忍氣吞聲、委曲求全,讓漢軍對於匈奴的強大軍事力量存在恐懼的同事也存在著瞭解不夠深入。以步兵為主的三十萬漢軍去進攻十萬匈奴虎狼之師,原本就不太現實。即使計劃沒有被單于知曉,屆時三十萬漢軍面對氣勢洶洶、困獸猶鬥的匈奴大軍,也會畏首畏尾,很難全殲匈奴。

不過,“馬邑之謀”雖未成功,但卻使漢朝結束了自西漢初年以來奉行的屈辱的“和親”政策,漢武帝從中認識到了不足,開始了一系列的軍事改革,建立了大規模的騎兵部隊,同時任用衛青、霍去病新一代的將領,開始了漢朝的全面反攻!


雲說歷史事兒


漢元光二年,漢武帝劉徹與大臣王恢兩人一拍即合,決定將匈奴誘至馬邑進行圍殲,最終因守峰火臺的亭尉被匈奴俘虜後洩密而以失敗告終,王恢做了背鍋俠,被漢武帝打入牢獄,隨後自殺。

馬邑之謀的失敗主要是戰略縱深太長,這麼大的一個軍事行動必然使得舉國臣民皆知。所以當匈奴單于帶領大軍到達馬邑城前只見牛羊而不見牧人時,自然心生疑惑,為了保險起見,他命人將附近烽火臺亭尉給抓來逼問了一番,亭尉在恐懼中交代了一切,然後匈奴單于果斷下令撒退,馬邑之謀宣告破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