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陽泉歷史

陽泉市,隸屬於山西省,古稱“漾泉”。位於山西省東部,是一座新興工業城市。陽泉市北與忻州市接壤,東隔太行山與石家莊市相望,南與晉中市毗連,西接太原市。2012年建成區面積達到105平方公里,全境總面積4452平方公里。


你不知道的陽泉歷史


截至2016年,陽泉市下轄3區、2縣,市區內常住總人口約78萬。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22.9億元。

陽泉市是山西省第三大城市。市區桃河橫貫,境內山川疊翠,礦藏資源豐富,開發歷史悠久,是中國著名的無煙煤產地,素有“煤鐵之鄉”之譽。

陽泉市也是山西省重要的旅遊業發展集中區,境內擁有“天下第九關”娘子關、“趙氏孤兒藏身地”藏山、平定冠山、國家4A級旅遊景區翠楓山和桃林溝等。

現今陽泉市正致力於打造晉東區域中心城市、晉東旅遊中心城市和山西向東開放橋頭堡。

昔日陽泉市區有泉五處,常年湧漾,故稱漾泉,後演繹為陽泉。

據20世紀50年代從平定西北棗煙、大梁丁等地出土文物考證,早在舊石器時代中期,便有人類在此生息繁衍。

唐虞夏商時,今陽泉市境相傳為古冀州之地。春秋時,今盂縣地有仇猶國。周貞定王十二年(前457年),晉卿智伯滅仇猶;十六年(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市境屬趙。

早在春秋末期,趙簡子為適應軍事爭雄的需要,在今市區修築“平坦城”,屯集糧草,駐兵把守,為重要的軍事要塞。

公元623年,唐高祖李淵曾在此設州,管轄壽陽、盂縣、石艾、樂平等縣,是古陽泉歷史上第一次升為州級建制。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在此設置平定軍,發兵太原。

秦屬太原郡。西漢初,於市境置上艾縣,縣治在今平定縣新城村,屬幷州太原郡。東漢,上艾縣屬冀州常山國。三國時,南北分屬魏幷州樂平郡、新興郡。

西晉沿用曹魏舊制。東晉十六國時,歷屬前趙、後趙、冉魏、前燕、前秦、後燕、北魏等國。北魏時南北分屬幷州樂平郡石艾縣和肆州新興郡定襄縣。後全境屬東魏和北齊。隋時於今娘子關置葦澤縣,屬井州,後廢;於今盂縣境置原仇縣(後改稱盂縣),與石艾縣同屬遼州。

唐初,市境屬受州,後受州廢,石艾、盂縣先後屬幷州、太原府;天寶元年(742年),石艾更名廣陽,徙縣治於廣陽村。五代歷屬後唐、後晉、後漢、北漢。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改廣陽縣為平定縣,縣治遷回平定上城,隸平定軍;盂縣屬幷州;之後,平定縣、盂縣同屬河東路。

金昇平定州、盂州,屬河東路、河東北路。元屬冀寧路。明,盂州降為縣,與 平定州同屬山西太原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平定為直隸州,增領盂縣、壽陽縣,屬山西省。民國初為平定縣和盂縣,屬山西冀寧道,後直轄山西省。

1905年,正太鐵路在陽泉設站。隨著交通運輸的發展,一批採掘、冶煉企業相繼成立,使陽泉站為山西近代工業的發祥地之一。隨後,以陽泉站為中心,聚集行商坐賈,逐步成為山西東部地區和連結晉冀兩省的商品集散地。1947年5月2日,陽泉解放,正式建制為陽泉市。

1947年5月4日,以原平定縣的一部分設陽泉市,以後一度改稱陽泉工礦區。陽泉市(工礦區)先後歸華北聯合行政委員會、華北人民政府、山西省管轄。

1949年設陽泉工礦區,屬榆次專區。

1951年陽泉工礦區改設陽泉市,由省直轄。1958年陽泉市劃歸晉中專署領導。1961年陽泉市改由省直轄。1970年陽泉市劃歸晉中地區領導。1972年陽泉市改由省直轄。

1969年1月,正式設立城區、郊區。1970年1月設立礦區。

1983年7月,實行市管縣體制,平定縣、盂縣劃歸陽泉市。

1989年9月,實行市管縣體制,平定縣、盂縣劃歸陽泉市,陽泉市成為由山西省直轄的下轄兩縣(平定、盂縣)三區(城、礦、郊)的城市。[1]

行政區劃

陽泉市轄3個市轄區、2個縣,一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全市總人口136.85萬(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城鎮人口87.23萬,鄉村人口49.61萬。市人民政府駐城區南大街23號。面積445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36.85萬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