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風俗有哪些?

愛國不平等


第一、清明節的時候,可以去植樹,因植樹是一個很好的傳統,清明節植樹活動,對於我們國家的生活環境來說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大家在清明節的時候,可以帶著家人去種下一顆稱為“家庭”的樹。

第二、廟會是清明節一個特色之一,有很多的地區,會在清明節的時候,舉辦各式各樣的廟會活動,主要內容有踩高蹺、跳大神、盪鞦韆、扭秧歌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我們這裡還有碰雞蛋的習俗。

第三、清明節的風俗最隆重的是掃墓祭祖,俗稱“上墳”,每到這一天,離家在外的遊子們一般也要回老家給自己去世的親人上墳,掃墓,表示懷念和哀悼,古代詩詞“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表示哀悼親人之意。

第四、放風箏是清明節中最有趣的一個環節,這主要是孩子游戲的一種。清明節放風箏的傳統,人們在放風箏的時候許下心願,風箏飛起來以後,飛得越高,那麼心願達成的可能性就會增加,放風箏本來就是春天人們最喜愛的活動,清明節放風箏也是風俗之一,有的地區還會組織風箏節,比如:濰坊的風箏節,抬頭仰望天空全是大小不一,花樣百出形形色色活龍活現的風箏。

第五、踏青就是清明節的一個傳統,踏青郊遊,清明時節,春光明媚,萬物復甦,景色優美,各個區域地方會根據不同的氣候開展一些花卉節、採摘節,為人們外出郊遊觀光提供了更豐富多彩的活動。

第六、插柳,在我國北方地區,每到清明節這一天,家家戶戶的大門上面都要插上柳樹的枝條,小孩子們則會編個柳條帽戴在頭上,我記得小時候從柳樹上挑選一根比較光滑的柳枝,一擰,樹皮和骨幹會分開,然後拿著外面的柳樹皮吹柳條口哨。


村裡芳姐


我的家鄉是山東諸城下面的某個鄉鎮的某個村子。即使是同一個縣城,具體到某個鎮某個村都會有風俗差別。

在我的老家,清明前幾天,家裡的男人一般都會去掃墓,祭祀故人。我父親每次去都會帶一把鐵鍬,把墳墓該修整的地方修整一下,如果雜草太多也要清理一下。

到了清明這一天,一大早起床,家裡的女人會把房間的門口以及院落門口插上柳枝和松枝。早飯會吃疙瘩湯和水煮雞蛋。吃完早飯,女人這天一般會回一趟孃家。

當然這一天也會有踏青活動,我記得從我家往西走,有個村子叫黃米溝,那裡有一處風景叫石全府。每年清明到那裡踏青的人特別多,很多商販也會到那裡兜售小商品,特別熱鬧。

小時候,到了清明這一天爺爺會拿一根繩子綁在兩棵樹上,讓我們盪鞦韆玩。

清明節前折柳,小孩子會用柳枝做口哨。


沐析媽媽


各地的風俗都有差別,一般是掃墓,踏青,插柳。據說禁火,放風箏,盪鞦韆,射柳,蹴鞠,鬥雞,植樹,蠶花會這些也是節日習俗,不過似乎沒怎麼見過。有知道的朋友可以介紹一下。

我家鄉這邊主要風俗就是去掃墓。清明前幾個禮拜,家裡還會先去採艾草做青麻餈,大致和艾草青團差不多,不過就不知道味道是不是一樣。

我家鄉這邊不知道為什麼一般都是提早一禮拜過清明。在那天的一大早家裡人就先準備好九樣固定的菜餚,然後帶上酒,自家剪的白幡,蠟燭,香,經文(不過最近幾年為了避免火災,經文已經不再燒了,蠟燭和香之類的也一般人走就滅了)上山掃墓。隨著時代的變化,祭祖的東西也逐漸開始有了改變,更講究環保,只帶著花籃水果去的人慢慢增多。從山上掃完墓回家後,還要再準備一桌菜餚放在門口進行祭拜,這樣祭奠完才算徹底結束。


打醬油醬打


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古老的傳統其實現在已經失傳,也慢慢沒什麼人在意了,在我們家鄉,有兩樣風俗是從我小時候起就一直沒有變過,並且家裡會鄭重其事操辦的。

1.掃墓

相信這個應該是大部分地區的約定俗成的,很多在外工作的年輕人在這天也會被叫回去一起參與祭祀和掃墓的大事。

在這一天,雞鳴十分,家裡的女性長輩就會起床殺雞割肉,備好茶酒水果,糯米飯糰,裝到兩個大籮筐裡,男性也會準備冥鈔,紙錢,鞭炮等,天亮以後,先在家裡向陽處,火化紙錢拜祭一下各路神靈菩薩,然後全家一起,男女老小一起出發,一般把大部分的先人拜一遍,回來

總是天已完全黑透,但大家都會很興奮,我們都認為,拜拜過後,家裡人就會得到先人庇佑,風順水順,順順利利,發大財~~☺☺

2.做韭菜盒子

但我們家鄉使用糯米粉加粘米粉做的,餡料一般是五花肉切丁,韭菜設短段,加木耳丁,炸豆腐丁混合炒制而成,幾乎我們所有人都對這種點心有一種迷一樣的喜歡,無論家裡做多少都能吃完出外工作的時間長了,會特別想吃一頓,回家鄉不吃一次像沒回到家一樣。出發工作的時候還會家裡多做,帶一些出去。

您們家鄉各有什麼好玩有趣有意義深遠的風俗呢,歡迎大家分享交流~


安筱檬


別人家的家鄉的清明節的風俗有踏青、放風箏、掃墓祭祖等,但掃墓祭祖估計是全國通有的習俗,踏青和放風箏對於目前的時代,可能不太受到歡迎了。

我的家鄉在晉江,記得小時候,我們在掃墓祭祖的時候也順帶踏青,因為當時先人們一個山頭一個山頭的盤踞著,大家都不在一個點上,所以在掃墓的同時也順帶著踏青,但隨著年歲的增長以及土地被徵用,先人們就被統一遷徙到了靈堂之中,於是,現在的清明節只要去一個地方就行了,但再也享受不到踏青的那種樂趣了。

但在清明節最重要的風俗就是掃墓祭祖,你必須真誠的,嚴肅的,恭敬的,帶著對它們的敬意與思念,好好的緬懷一下。

清明節,其實對於有些人來說,心裡是十分難過的,盡在不言中吧,不管怎樣,加油。


志明科技派


在浙中地區,有的地方把清明節稱謂“鬼魂節”。

據老人們說,這一天所有的“鬼魂”都會出現在早晚兩個時候,如果當天有太陽,鬼魂就會隱退。如果,當天陰雨綿綿,天色昏暗,鬼魂就會整天的盤旋。

當然了,這是老人們迷信的說法。

不管有沒有鬼魂,就算有吧,鬼魂也分多鐘:餓死鬼、吊死鬼、冤屈鬼等等。

也可以簡單的分“好鬼魂”和“惡鬼魂”。

因此,在清明那天,健在的老人會帶著兒孫拿著供品、紙錢、炮竹,每個人手裡還要拿一根桃樹條或竹條,在去墓地的路上,不停地敲打沿途的樹木。

告誡那些“惡鬼魂”,離我們遠一點,我們手裡有“武器”。

桃樹條或竹條,大概是鬼魂最怕的東西,打在鬼魂身上會永世不得超生、投胎。

到了墓地,在先人的墓碑前,先把供品擺好。

供品有四樣,其中兩樣是先人最喜愛的食物。另兩樣必須是葷菜,如牛羊豬雞等。

蠟燭在墓碑的四角點燃,如先人會抽菸,點幾根菸放在供品旁邊,但點菸的火必須是蠟燭的火苗,不能用打火機或火柴點燃,也不能用嘴叼著點火,否則先人收不到。會喝酒的,將酒灑在墓碑的四周。

長孫長孫女長子長媳跪在第一排,次孫次子等跪在第二排,其餘的跪在後幾排。

先點炮竹,後磕頭,再點炮竹。

一番祭拜後,沿路返回。

還是一邊走一邊用桃樹條或竹條擊打沿途的樹木。

年年如此,年年祭拜先人。


閱盡人間冷暖


祭祀

中國古人對祭祀祖先十分重視,流傳到現在,依然是我們重要的風俗。家家戶戶都要提前準備,給家裡的祖先故人燒紙錢,添墳,拜祭。以前清明不見明火,要禁火寒食,現在沒有這麼多講究了。


插柳

中國人將清明、七月半、十月朔看作是三大鬼節。清明節正是百鬼出沒頻頻、索討多多的時節。受佛教的影響,觀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眾生,許多人便認為柳條有驅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稱為“鬼怖木”。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寫道:“取楊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然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便紛紛插柳來辟邪了。

家裡大人帶著小孩去折柳枝,插柳,戴柳,又是一場玩鬧。

吃雞蛋

清明節當天早上,每個小孩都有雞蛋或者鴨蛋或者鵝蛋,這一天對小孩來說更多是玩碰蛋遊戲,拿著個蛋到找對手,你碰我,我碰你,誰的碎殼就要吃掉。

蒸青

“清明不蒸青,揚麥沒有風”。清明節當天早晨要吃蒸菜。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農村到處都是野菜。蒸青也成為了風俗之一,期望收麥揚麥順順利利。

踏青

正是萬物復甦的時節,花啊草啊都卯著勁地長個,帶著籃子,挖野菜,去田野裡踏個青,沒有比這更好的了,小孩子追著蝴蝶,看什麼都新鮮。


豫東小珍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小杜這首膾炙人口的《清明》絕句筆力雄奇,勾勒出晚唐清明時節風貌,頗給人悽清之感。彷彿自古以來,清明節便是一個自帶清冷哀婉背景音樂的節日,總與祭祀、懷念相關。古人又究竟是怎樣過清明節的呢?


清明節的習俗

古代清明節的習俗同樣吸收了上巳、寒食兩個節日的部分習俗,頗具特色。

  • (一)掃墓

掃墓祭祖是清明節最重要的活動,是從寒食節吸收而來。清明祭祀是連接祖先與時人的紐帶,是對先人的懷念與哀思,已經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 (二)清明蛋

國人在清明節往往會吃煮蛋以求子嗣,這來源於上巳節。上古時期,古人觀察到鳥類卵生現象,產生卵生殖崇拜,《詩經》中便有帝嚳妃簡狄吞鳥蛋生下商人先祖契的詩篇“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秦漢時期,古人常在上巳節將蛋浮在水中祈禱求子,有時也將棗放入水中,以諧音“早子”求子逐漸演化成吃清明蛋的習俗。

  • (三)插柳枝

古人認為柳樹可以嚇鬼,稱之為“鬼怖木”,且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可是家族旺盛,在清明節時往往會插柳枝。唐中宗賜給群臣細柳圈以避鬼“幸梨園並渭水拔除,則賜柳圈闢癘”,到了宋代插柳枝愈加流行,成為民間普遍習俗“清明交三月,節前兩日謂之寒食,京師人從冬至後數起至一百五日,便是此日,家家以柳條插於門上,名曰明眼”。

  • (四)盪鞦韆

鞦韆由北方少數民族地區傳入,漢武帝時在宮中流行起來,唐宋時成為清明節女子喜愛的活動,明清時甚至有時將清明節稱為“鞦韆節”。清明時節萬物復甦,困鎖深閨的女子蕩起鞦韆,可以排解苦悶,藉機眺望遠方,成為一時之盛,陸游曾寫道“寒食梁州十萬家,鞦韆蹴鞠尚豪華。”

  • (五)放風箏

風箏最早用於戰爭時偵查敵情,後來人們以其高飛,寄希望能帶

走憂愁,漸漸成為受大眾喜愛的娛樂活動。清明踏青時節,放風箏也頗受歡迎。

清明節的活動尚有很多,如蹴鞠、鬥百草、植樹、拔河、鬥雞等,多是適宜春季進行、老少咸宜、流傳至今的經典娛樂方式,在此便不一一贅述。

時值暮春,清明時節,不妨放下手中俗務,趁著小長假走出家門,為先人祭掃,陪家人踏青,給自己充電,綿延我們血脈中那一份對春日的熱愛。

參考文獻:《詩經》《四民月令》《淮南子》


歷史大學堂


每個地方的風俗都不一樣,俗話說: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規矩。每個地方的習俗都不一樣。我家是河南的,但河南也分很多地方,我所說的習俗,不能一概而論,只能代表我們這個地方的習俗。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折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插在門楣、屋簷上。插柳的習俗與避免疫病有關。

柳枝插在屋簷下,還可以預報天氣,古諺雲:“曬乾柳打幹麥”,“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中國有許多地方上墳都有講究,我們這裡有“早清明,晚十月一”的說法,通常是在清明節前十天修墳掃墓,為墳墓培上新土、修整墳墓,墳墓裡面有幾個死者,就在墳墓上放幾個墳頭。在這十天裡,家裡出嫁了的閨女,要回孃家祭拜死去的父母,所以說要提前掃墓上墳,不能等出嫁的閨女來了再修整墳墓。

等到清明節當天,每家都要要準備祭奠祖先用的日常用品(包括菸酒、饃、水果、香、紙錢、鞭炮等),到自己家的祖墳前進行祭拜,以表後人對上輩人的思念之情。祭拜之前,大家會用在地上畫個圈,然後把這些紙在圈裡面燒了,邊燒邊唸叨親人,讓他們來拿錢。待紙燒完後,祭拜就正式結束了。









狼哥161507250


清明節是上墳的節,每家都上墳,上了墳之後還要把墳頭插上細竹,掛上長長的掛錢。長長地掛錢是標記。標記這個墳是有子孫祭的。所有沒人上的墳,上面沒有掛錢做標記的,沒尾龍都當是他的外婆祭。有個瞎眼的女人生了個男孩,男孩長到幾歲時,有一天感覺囗渴,把查詢把茶壺裡的水都喝光了,還是渴,於是下次媽媽用水瓢盛水缸裡的水給孩子喝,然後還喝了一瓢水。還是咳得很,等不及媽媽曾直接把水缸裡的水喝光了,就好渴,你是瞎子媽媽挑著水桶牽著小孩去河裡挑水,一到河裡小孩直接喝河裡的水,在喝著跑到河中間去了。媽媽裝滿了水,天上電閃雷鳴。媽媽著急叫小孩趕快回家,叫了幾遍,只聽到小孩在河中回應,卻沒到身邊來,因為小孩一邊硬著一邊要喝水,邊喝河水邊長成長長的大龍, 媽媽一氣之下把扁擔甩過去,把龍的尾巴打斷了。斷尾巴的龍,再也不喜歡媽媽了,一氣之下離開了媽媽 ,離開變成男孩到外婆家去了。外婆對男孩很好,家裡也沒有,也沒有稻田。男孩讓外婆忙家裡。他到外面。山谷裡打個滾,就是一大塊好水田成了,男孩一高興,一個滾接一個滾打,千畝良田成了。男孩在外婆家長大了,外婆年歲大死了。男孩圖美貌被美女佛算計了,比困在一口井裡,男孩子一個要求這是擔心外婆沒柴燒,要求每年給外婆,搞一次柴火,看在孝心的份上,美女佛同意了。男孩回到外婆家,問外婆要乾柴燒還是要溼柴燒。外婆說乾柴不僅傻溼柴燒不著,我要一半乾柴一半溼柴。是男孩變成龍捲風,捲走一些樹當溼柴,捲走一些房屋頂的木頭當乾柴給外婆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