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的桑蠶產業主要優勢體現在哪裡?

桂農通


家住廣西農村的小夥伴如果在三四月份回到農村的話相信都會看到一種景象,那就是一眼望去都是一片綠油油的光景,這些有綠油油的東西可不是稻田也不是什麼甘蔗而是桑樹,那麼廣西農村那麼多人種桑樹養蠶,廣西的桑蠶產業有什麼有什麼優勢嗎?體現在哪裡?

廣西的桑蠶產業主要優勢提現在哪裡?

氣候優勢

廣西大部分地區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熱條件都很充足很適合桑樹的生長,一年之中桑樹可以可以生長兩次,這就為養蠶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來源。


人力資源豐富

要知道廣西是人口比較多土地較少的省份,而桑蠶產業又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桑蠶每天都是不停地進食,因此他需要的食物量是很大的,這就需要每天大量的人力去摘葉子,而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剛好可以滿足這個需求。


技術優勢

現在有些地方推出了更加優良的桑蠶品種,減少桑蠶疾病的發生大大提高了蠶繭的產量,甚至有的地方還有技術人員下到農村指導蠶農,這就大大提高了蠶農的養蠶技術。

市場優勢

市場上對蠶繭的需求量還是很大的,這就使得蠶繭的價格相對也比較貴,這就吸引了更多的農民投身到桑蠶產業中,為桑蠶蠶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小王談養蠶


養蠶起源於我國,種桑養蠶成就世界聞名的絲綢之路。早在26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已經盛行種桑養蠶。

廣西種桑養蠶最早的記載,見於唐代張文昌的《桂州》詩:“有地多生桂,無時不養蠶”。

2018年,廣西桑園面積320多萬畝,蠶繭產量將近40萬噸,是全國第一大種桑養蠶省區,蠶繭產量約佔全國一半以上。

那麼,廣西桑蠶優勢主要體現在哪裡?個人認為,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政府有扶持。廣西不是我國最早種桑養蠶的地方,為什麼後來者居上?很重要一個原因是與政府的扶持有關。1985年,廣西生產鮮繭4727噸,比1949年增長了48.8倍,還只是排在全國第九位。2001年,廣西圍繞桑蠶產業化“十百千萬”建設目標,重點扶持年產鮮繭10擔的養蠶專業戶,年產鮮繭超過100噸的鄉鎮,年產鮮繭超過1000噸的縣區,年產鮮繭超過5000噸的地市。到了2005年,廣西桑園面積達到了94千公頃,蠶繭產量14.85萬噸,成為了全國蠶繭產量第一的省區。

今年2月,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又出臺了《關於加快推進廣西現代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致力於打造糧食、蔗糖、水果、蔬菜等13個千百億元產業,其中,蠶桑產業重點建設15個桑園種植面積10萬畝以上、年鮮繭1萬噸以上的桑蠶生產基地縣,到2020年,全區桑園面積達到380萬畝,蠶繭產量42萬噸,生絲產量5萬噸、綜合產值達500億元以上。到那個時侯,其他省份種桑養蠶與廣西的差距將進一步拉大。



第二,群眾有基礎。廣西種桑養蠶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廣泛的群眾基礎。明代明太祖為發展廣西養蠶業,曾下功令,凡田有5畝到10畝者,栽桑麻木棉各半畝,10畝以上者倍之。清光緒十六年,廣西巡撫馬丕瑤大力振興蠶桑,通令各州縣官捐俸釆購桑苗,教民種植,鼓勵農戶養蠶致富。到了清光緒二十五年,廣西又極力獎勵蠶桑生產,此後廣西桑蠶業有了較大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廣西蠶桑業發展迅速,群眾種桑養蠶熱情不斷高漲,種桑養蠶得到廣泛推廣。1978年,廣西種桑養蠶縣有65個。到了2006年,全區種桑養蠶的縣(市、區)達到84個,幾乎所有的縣市區都搞種桑養蠶,這是廣西種桑養蠶為什麼一雄居全國第一的根本所在。



第三,市場有保證。種桑養蠶之所以在廣西發展這麼快,根本還是看收成,收成好,老百姓自然喜歡種,收成不好,老百姓自然不種。而種桑養蠶投資少、見效快、效率高、勞動強度低,從養蠶到賣蠶繭只需要約25天左右的時間,是短平快又長期有收益的項目。這幾年,隨著蠶繭價格不斷上漲,現在一斤蠶繭能賣到30元左右,一畝桑園收入可達到5000元以上,多的話可達到7、8千元,成為廣西農民增收、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之一。

種桑養蠶除了蠶繭燒絲後做成系列高檔絲綢產品外,桑樹全身都是寶,桑果是高品質水果,可以釀酒,釀製飲料產品。桑枝可以藥用,可以粉碎後作為蘑菇種植原材料。桑葉可喂蠶,又還可以做成茶葉,等等,這兩年,廣西一度出現蠶種供不應求的現象,說明了種桑養蠶的市場空間仍然很大。

可能有人會有疑問,既然種桑養蠶效益不錯,為什麼有些地方種桑養蠶不增反減?這與廣西的氣候條件有很大關係。

目前,我國種桑養蠶總量最大的是廣西、四川、雲南等地。廣西屬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暖,桑樹生長期長達9個月到10個月,特別適合種桑養蠶。但在別的地方、特別是北方,氣候條件就沒那麼好了,北方天氣寒冷,桑樹生長期短,一年至多養蠶3到4批,而廣西由於桑樹生長期長,可養蠶7到8批,這就是為什麼廣西桑園面積只有全國1/4,但蠶繭產量佔全國一半的原因。

當然了,除了以上優勢外,廣西在育種、技術方面走在全國前列,也是廣西種桑養蠶不斷髮展壯大的原因。但廣西蠶桑產業發展也有明顯的短板,也就是蠶桑加工基礎薄弱,大都以賣蠶繭為主,這是做大做強蠶桑產業無法繞開的一道瓶頸。


三農通訊員


1.首先,我們先說說宜州市的氣候環境,這裡屬於亞熱帶的季風氣候,簡單說就是太陽照射的時間比較多,雨水比較足,這樣的溫度和溼度都具備了,那麼當地的桑樹長得那麼好也就不奇怪了;

2.當地的政府有很多的優惠政策,能夠讓從事桑蠶的養殖戶和桑樹的種植戶得到比較科學的指導,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

3.基礎的配套設施比較全面,政府配置了相關的循環綜合利用措施,不僅利用廢棄的蠶沙生產沼氣,服務百姓,而且解決了汙染的問題,實現了當地桑蠶產業的綠色生產。

綜上所述,我認為廣西的桑蠶產業的優勢具體體現在了這3個地方。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內容僅供大家做參考,喜歡就關注我吧,每天都會分享不同的三農種植冷門知識,不信?點我(鄭重聲明:本文章為農村種植楊二妮在悟空問答原創首發,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農村種植楊二妮


廣西的蠶繭產量全國第一,成功佔據全國榜首多年,也已經成為我國桑蠶養殖重要的原料基地,成為全國極為重要的蠶繭生產基地與繭絲加工基地,大量的桑蠶原料繭已經逐漸向我國其他地區進行銷售,甚至已經大量出口。據國家相關部門的統計數據,廣西二零一八年蠶繭產量達40萬噸,佔我國總產量近50%,蠶農售繭收入近200億元,同比增29%,規模以上絲綢生產企業九十八家,蠶絲產出量突破5萬噸大關,高達50025噸,絲綢業總值近兩百億元。但是廣西的桑蠶產品多以低端為主,根據相關數據表明,廣西桑蠶質量達到最高的6A等級寥寥無幾,5A級的也並非佔大多數。在國家人們日益追求的美好生活同落後生產的主要矛盾背景下,人們追求的是高品質,顯然在這一層面上廣西桑蠶業的產品質量把控還遠遠不夠。為此,我們提出以下廣西桑蠶產業的三大建議:

一、制定桑蠶業發展方向

將桑蠶業的發展納為區域發展重點。結合廣西當地具體到縣市具體情況制定地區行業質量標準最低等級,達不到要求的小作坊或者企業將進行取締。引進更加先進的設備和技術,明確好產業的分工,整合零散的家庭加工作坊,加強多質量的把控。要求對農戶進行更加專業化、先進技術的培訓,不再倡導傳統的養殖方式,將國內外先進的養殖技術教授給農戶,並以合約化的方式要求農戶嚴格執行標準。明確自身的定位,確定自己是原料的供應地還是擁有完備的產業鏈和更高產品都價值的產品。答案非常顯而易見,因此要想得到長足的發展,必須延長產業鏈,從種植養殖到工業品的設計、製造等等門類都應該具備,再在這些眾多的產業鏈中重中取重,發展成“領頭羊”帶動整個桑蠶產業的長足發展。

二、加強產學研的結合

將目光放在全國頂尖農學院。廣西作為教育貧窮地區,教育的發展很難滿足全區的需求。何況更加偏向“冷門”的桑蠶相關專業和研究,光靠廣西的高校是遠遠不夠的。我國的重點大學的農學院擁有許多專業和優秀的團隊並且有優秀的科研成果。因此要將目光放眼全國,企業甚至政府應主動加強與優秀的農業學院在養殖種植加工等方面的合作,不僅要在科研上進行可做,更加要不斷地引進先進的人才,不斷將最新的科研成果進行試點,成功之後並加以推廣。不斷更新技術和提高質量,廣西的桑產業才能走得更遠,路才會更寬。

三、搭載互聯網+的政策春風

目前還處在“東桑西移”的政策背景下,東部的桑蠶產業轉移到了西部特別是廣西地區,但是產業集群,產業聚集等等所謂的佈局形成了。產量也十分可觀,但是養殖和生產方式還是很粗曠。新時代的互聯網大浪潮下,許多傳統行業搭上了這班快車,注入了新的活力,煥發新生。桑蠶業作我國千年傳統的行業,擁有豐厚的底蘊。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在技術上進行了不斷的革新,但是並沒有太大的突破。因此運用互聯網+桑蠶產業這樣的具有先進性、創新型的發展模式,緊跟國家政策的步伐,運用國家給予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加快發展的腳步。

廣西有得天獨厚的氣候和環境保證,非常適合桑產業的發展。與此同時又趕上了國家技術的高速發展、互聯網+政策的提倡和落實、東部產業轉移等天時地利的條件。根據廣西桑蠶產業實際的發展現狀和成果,結合文中所列出的三大政策建議,本文對未來廣西桑蠶業的發展提出五個力爭:第一,力爭成為全國甚至全球高端絲原料的產地;第二,力爭成為中高端絲織品的生產和設計基地;第三,力爭成為行業標準的制定者和參照者;第四,力爭以桑蠶產業為依託幫助農戶實現小康;第五,力爭讓桑蠶業重新煥發活力,廣西成為行業的領導者。


財經趣彈


廣西的桑蠶產業2005年以來已連續多年全國第一,無論是桑園面積、產繭量均佔全國約一半以上,產繭量比世界第二大生產國印度還要多。

廣西的桑蠶產業發展的那麼好,那麼快,主要優勢在哪裡呢?桂農通認為,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是規模優勢。廣西每年的桑園面積近300萬畝,年產繭量30多萬噸,這樣的規模,已經連續12年穩居全國第一,佔全國總量的50%多。這麼多年發展下來,廣西桑蠶產業的地位已經非常牢固,牢不可破。因此有專家說,世界蠶業看中國,中國蠶業看廣西。

第二是氣候優勢。廣西是典型的高溫高溼熱帶地區,江浙一帶常規的桑蠶品種,都不太適應在廣西發展。但這優勢恰恰又是廣西的一種優勢,每年可以分春桑和秋桑出產桑葉,每年都可以養很多批蠶,每年至少要比江浙一帶多養2-3批以上,這可是了不得的一個數字。

第三是人力優勢。廣西山多地少,人多田少,最不缺的就是人。而種桑養蠶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需要的人工特別多,沒有足夠的人力資源,是很難發展下去的。廣西現在每年還有幾百萬的農民工到廣東打工,留在家裡面的,都是老人、婦女等次要勞動力,但桑蠶產業依然發展得這麼好,這不得不說明廣西人確實很勤快,很智慧,很能幹。

第四是科技優勢。針對廣西高溫高溼的氣候,廣西的蠶業部門專門研發培育出了適應本地氣候的桑樹品種和蠶的品種,並得到迅速推廣,擴展到省外應用。有一個桑樹品種,還作為國禮被國家領導人送到古巴去種,據反映栽培效果很好。

廣西桑蠶產業的發展,目前是穩中有升態勢,養蠶的農戶只要勤快,幾乎每個月養蠶都有收入,就像工人領工資一樣。廣西的養蠶業也有缺點,最大的不足就是後續加工,由於印染汙染環保問題,絲綢服裝加工一直沒辦法突破。很多蠶繭在廣西抽絲之後,還得運回江浙一帶進行深加工,這也是美中不足的地方。

更多三農問題解答,請你記得關注“桂農通”,謝謝您的點贊、收藏與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