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要隨性一點,別讓自己活得太委屈

在工作之後,我們的生活被形容成了“兩點一線”:

家到公司,公司到家。

上班要承受工作的壓力,回家則接受瑣事的摧殘。

誠然,我們需要適應,但適應,並不等於你不能改變。

所以我們才會在很多地方看到有關“逃離”的生活體驗:

有時候出去走走,旅行一番,放下的是心情,拿起的是體會。

有時候給自己買點心儀的商品,給自己一些新的東西,生活才有新的盼望。

有人說,逃離沒意義,到最後不還是要重新面對嗎?

但我覺得,逃離其實是最有意義的事情:

人,不能給自己逼的太死,否則這樣的人生,就真成了行屍走肉般的生活。


生活就要隨性一點,別讓自己活得太委屈


一、疼,幹嘛不喊出來?

小時候打針,大人會告訴你要堅強,會去表揚那些忍住不哭的小朋友,然後讓你去學學他們是怎麼面對痛苦的。

長大之後,我們經常被灌輸“忍”的意義,當我們被挫折和壓力搞得痛苦不堪時,總有人會站出來告訴你:

大家都一樣。

大家確實都一樣,都要面對現實的殘酷。

但,大家也有不一樣的地方,而這些不一樣的地方,才是生活的真諦:

那,就是要學會調節自己。

一個人壓力很大了,生活中的矛盾太多了,他壓抑自己,本身解決不了問題。

那他因為這些痛苦太強烈了,喊出來了,也不能說他是一個懦弱的人。

所以是壓抑還是喊出來,本身都不能解決問題,但這兩者的區別就在於,壓抑的越久,爆發的越狠,而適度的釋放,反而還能讓人更好的處理問題。

生活有生活的規矩,規矩並不是為我們量身打造的,所以有些時候,我們會為了明規則和潛規則而苦惱。

這個時候,我們就要隨性一點:這種隨性,其實就是剛才所說的“喊出來”:

你總是憋著自己,痛苦的是你本身,他人勸你忍住,勸你想開,都無法化解你本身的痛苦。

所以,你要隨性一點,做一些能讓你放鬆的事情,而不是被這些規矩和麻煩壓壞了自己。

太沉重的東西,揹負是一種考驗,但背久了你得放下來歇歇,因為真到了給你壓垮的時候,沒有人會可憐你,而你自己受的傷害,卻之後自己能夠體會。

人,不能逼自己太狠:

太狠了,痛苦的是自己,

而別人不會幫你,他們只會冷漠的看著你漸漸崩潰。


生活就要隨性一點,別讓自己活得太委屈


二、有些事,跳出來都不是事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句話,將人生圍城的道理講的足夠透徹。

我們太注重在局中的體會,而忽視了跳出去重新審視自己的可能,於是我們在局中渴望出路,而出路往往就在眼前:

因為我們的視野太矮,而出路太高,所以即使出路就在面前,我們也無法看到那近在咫尺的曙光。

這種拘束,就是過度的遵守模式化人生的結果。

當一個人把人生風險這件事看得過重的時候,他就不得不要求自己模式化自己的人生:

因為他害怕風險帶來的災難,他以為只要足夠嚴謹,災難就永遠不會降臨。

事實上,我們不僅要面對各種各樣的災難,而且我們還要鍛鍊自己應對災難的能力。

人,隨性一點,心情就會放鬆,放鬆的心情,其實反而更能掌握事態的發展:

這就如同什麼呢?

有些人一緊張,就容易把原本準備妥當的事情辦砸,這不是因為他們能力不足,而是他們太懼怕失敗了。

隨性一點,盡力而為,有些時候你放鬆了,反而還會取得不錯的成果。

所以,人要學會跳出來看問題:

隨性不是逃避,隨性是用更好的方式,去面對更多更復雜的問題。


生活就要隨性一點,別讓自己活得太委屈


三、在放鬆中重新審視自己

隨性一點,不是徹底的放蕩,而是在適當的時候,讓自己的精神隨著本心所向,去做一些嘗試,去挑戰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人生選擇。

這種隨性的背後,就是在放鬆的過程中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價值:

你非頑石,有一些性子,本就是人之常情。

人,隨性一點,是為了什麼?

是為了讓“做自己”這三個字,不再是一種希望,

而是當成一種需要。


生活就要隨性一點,別讓自己活得太委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