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王、藩王和郡王的區別都有哪些?

親王和郡王是同一王爵體系中的不同等級;藩王本身就是指的有藩國的親王或者郡王。

親王在傳統封建社會里,處於第一等王爵,地位僅次於皇帝。親王通常只有會在皇族的近支血脈裡傳承。

比如隋朝以皇帝的叔伯兄弟和皇子為親王;唐朝以皇帝的兄弟和皇子為親王。總之越往後這個親王爵位越值錢,不隨便給。

但是也會有特殊情況存在,那就是實力已經可以和皇權抗衡的情況。

親王、藩王和郡王的區別都有哪些?

比如清初的吳三桂和尚可喜,由於實力太強大,幾乎可以稱為清朝的“合夥人”。所以雖然他們是漢人,雖然他們不是皇族近支,遠支都沒戲。但是清朝為了穩住他們,還是給了親王封號,享受親王禮節和待遇。實際上可以理解,因為清朝如果不給,人家自己就可以自稱天子,面南而王了。

而郡王這個王爵出現得比較晚,一直到西晉,歷史上才有“郡王”的記錄。

親王、藩王和郡王的區別都有哪些?

是西晉武帝司馬炎分封自己的大臣孫永時,發明的“郡王”。不但孫永是郡王,而且孫永的兒孫還可以繼承郡王王爵。

但是唐宋以後,“郡王”也開始值錢了,成為了僅次於“親王”的一等王爵。

比如唐朝時,太子與親王的兒子等都被封為了郡王。“郡王”就屬於第二等王爵。到了清朝的時候王爵越來越值錢。基本上在親王和郡王之下還有貝勒(就是王的意思),貝子(小王的意思)等爵位才輪到公侯伯子男這些爵位。而且在親王這個段位上還有八個加強版,叫“鐵帽子王”,可以享受世襲罔替。

親王、藩王和郡王的區別都有哪些?

郡王的成份也非常複雜,有宗室子弟,比如親王的兒子就可以成為郡王;但更多的是蒙古、新疆、西藏這些藩地的那些因為滿蒙聯姻而勅封的蒙古王公們。比如《大宅門》裡的詹王府裡的蒙古王爺詹王爺就是“郡王”。

《雍正王朝》裡胤禛和胤祥去江南籌賑的時候,胤禛是四貝勒,胤祥是十三貝子;回來後,胤禛成了雍郡王,胤祥成了十三貝勒。都升了一級。八大山莊被圍的時候,胤禛被封為了雍親王,而胤祥被打入大牢。最後雍正成了皇帝,胤祥成為了怡親王,死後被追為鐵帽子王,世襲罔替。

親王、藩王和郡王的區別都有哪些?

藩王是清朝康熙解決三藩以前,仍然擁“分封建藩”時有封地的親王或者郡王等等。

所謂的“藩”就是“分封建藩,拱衛皇室”裡的“藩國”。所謂“藩王”就一定有自己的“藩國”屬地。

“藩王”和“藩國”可謂歷史悠久,可謂是國中之國,麻雀雖小,五脹俱全。漢朝的晁錯削藩,導致的“七國之亂”,裡面提到的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都可以被稱為藩王。

親王、藩王和郡王的區別都有哪些?

朱元璋把自己的二十多個兒子都分封建藩了,目的就是為了讓他們拱衛自己的嫡系兒孫千秋萬代。比如封朱樉為秦王,就藩西安;封朱棡為晉王,就藩太原;封朱棣為燕王,就藩北平,等等。

當然除了宗室以外,還有藩鎮割據的武將也有可能稱為藩王。但一般得到皇室認同,也是經過冊封的,所以本身也可能是親王或者郡王。

比如清初的“三藩”,雲南“平西王”吳三桂、廣東“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這三人,都可以稱為“藩王”。但是,其中吳三桂和尚可喜都是親王,而耿精忠是郡王。在清朝達到王這個級別的漢人,也就他們仨,結果下場都不是太理想。

此後清朝取消了“分封建藩”,也就沒有現實意義中的藩王了。

親王、藩王和郡王的區別都有哪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