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教師這個行業越來越冷?

妙筆開花


要分清楚公立教育和私立教育。公立教育越來越冷,私立教育越來越紅火。

不要籠統談教育。當教育商業化氣息越來越重,而公立教育教師還在盡義務,想想看,會是什麼結果?要知道,很多碩士博士畢業了,都到私立學校任職,為何?沒有誰會想到碩士博士會到公立學校應聘,別人以前的教育投入只能在高收入高回報的私立教育機構收回而已。

公立教育也變成了“功利教育”,在巨大的經濟壓力下,公立學校教師也從原來的“神壇”(天地君親師位)上走了下來。你不見小學老師連體育課也補嗎?


徵騎


教師行業越來越“冷",我不知道這個觀點怎麼來的,我認為,從縱向來看,至少是平的,甚至有些向“熱"的趨勢。

從筆者當老師這30年來看,老師的收入和地位一直呈上升趨勢。與我一起師範畢業的男同學,我們縣的幾個除了我之外都改行了,當時特別優秀的,當學生會幹部的才能到企業上。而當時那些很好的企業現在都走下坡路了,他們如果在企業不景氣的時候沒能及時調出,現在會很慘。

供銷、糧食、工商、郵電等很多熱門行業漸漸變冷,而教育行業卻是逐漸由冷變熱。就拿娶媳婦這一項指標來看,我們那幾屆的女生呈淨流出,她們嫁得最多的是復轉軍人或是企業工人,對我們這些分到學校的同學不屑一顧。從95年左右開始,漸漸開始達到平衡,2000年以後,呈現淨流入,而且隨著女老師的增多,男老師變成了香餑餑,開始挑三揀四了。

如果要說教育行業遇冷,主要是表現為以下一些情形:

首先,難以吸引優秀生源報考師範類院校

教育是百年大計,優秀教師對教育的貢獻是很大的。雖然也不能排除專科生三本生一樣能成為優秀教師,但是優秀的人才成為好老師的概率會更大。大學教授尚且把耄耋讀成“毛至”,更何況中小學教師。目前,雖然從縱向來看,中小學教師的學歷達標率逐年升高,新入職的教師學歷越來越高,但是卻並不是當年的尖子生,甚至是學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說明教師行業吸引力十分有限,優質生源瞄向了那些高收入行業。

第二,一方面,超級中小學、民辦學校人滿為患,另一方面,很多國辦中小學面臨生源枯竭

由於行業內不正當競爭嚴重,特別是超級中小學和民辦學校破壞了教育生態,再加上進城務工人員的增加,造成有的學校人滿為患,而農村很多中小學門可羅雀,面臨倒閉的窘境。如果不加以干涉,用不了幾年,將會有許多中小學因為沒有學生而倒閉。

這樣帶來的惡果是什麼呢?一是我們的後代或許很難像我們現在這樣,老師是當年最優秀的那批學生;二是,很多孩子從小就得背上行李遠走他鄉求學,家長的負擔會越來越重。


愛河北人


教師行業越來越冷,不外乎下面幾個原因:

一是工作時間太長,工作壓力太大。老師一旦上班,基本上都是早出晚歸,特別是班主任。早上7點半到校,晚上10點多才到家。家純粹成了晚上歇腳的旅店。因此很多沒成家的年輕班主任平時都住在學校,週末才回家。

二是現在的學生太難管理。現在的學生,被家庭和社會寵壞了,天不怕地不怕。一旦發生問題,打不得,罵不得。遇到個別有個性的,你還不能說他。

三是教師社會地位太低,收入也不高。

因此,凡是有更好出路的,都不會選擇做教師。歷來只有教師轉行做其他職業的,很少有其他行業轉做教師的。


詩意南山


教師是不是越來越冷,我還真沒看出來,反正是學校總有特崗教師來。倒是感覺現在教師的門檻越來越高了,當個初中教師必須有全日制本科學歷,當個高中教師要有研究生學歷,可能有些人想進進不來。工資是不高,剛來的特崗扣完五險一金,剩三千多塊錢,不扣時4千多。據我所知,一個一般本科畢業的大學生剛工作時若工作一般也就這些錢。 現在人到中年的教師略好過些,一月到卡5000左右。很多人不願當教師,主要是待遇不好,若能待遇更能吸引人才。再次提醒,如果你是一個能辦班的老師,那一定收入不菲,不是一般人能比的。僅就我所在小縣而言,當老師也沒有什麼不好。坐井觀天,大地方不清楚。


雙色球石專家


並沒有覺得教師行業越來越冷,反而感覺一直是很熱門的。小飯桌的老師不僅自己剛考了教師證,還讓她正在上大學的妹妹趕緊考。一些教育輔導機構的年輕老師都在考老師編制。之所以會感覺它有點冷,可能是同公務員考試相比較而言吧。

雖然現在社會輿論對老師的吐槽很多,但並不影響它是一個令人嚮往的職業。說教師行業受冷,那是在偏遠地區,就算沒有人指責老師的不是,偏遠地區的老師也是冷門。

近一個時期以來,我們經常可以在新聞媒體上看到有關老師的負面新聞,從而影響了老師在人們心目中的光輝形象。群眾的指責涉及老師的各個方面,甚至有一些言辭比較激烈的把老師們說得一無是處。這樣就給大家造成了一個印象,好像老師這個職業已經江河日下,輝煌不再了。


針對網上對老師們的吐槽,老師們也感到一肚子的委屈,於是就會有老師為了反駁一些網友的過激言論,把自己平時工作中遇到的各種不愉快寫出來,以表示自己也很不容易,希望大家能客觀看待他們。這樣,群眾又從另一個角度看到了老師這個行業的各種艱辛,感到如果不是無可奈何誰願意去當老師呢?

如此這般,大家就產生了一種錯覺,以為老師這個職業已風光不再,門前冷落車馬稀了。其實不知道有多少人正在努力向教育行業的門檻邁進呢。從平時我們在同朋友熟人的談話中就可以看出,抱怨自己的工作不好彷彿是一種常態,每個人都會對自己的工作吐槽兩句,可卻依然幹得津津有味。


與同等水平的一些單位相比,如果可以當老師,很少會有人去選擇其他行業。哪個行業都不容易,老師們抱怨是因為他們沒有在其他行業待過,待過就知道還是當老師好。不說別的,就說最敏感的那三個月的帶薪假期,試問除了老師還有誰?說教師這個行業越來越冷?我可不敢苟同。


悟小品


傳統意義上的普及性教育的教師崗位的沒落是一種必然。科技發展越快這種古老的傳統工作也會消失的越快,取而代之的是更先進的模塊化,智能化,趣味化的教育方式。

優秀的基礎普及性教育傳導,將以各種類似app軟件互動和遊戲打怪的形式展開。

政府的教育部門只是規定考試科目,設計

導演軟件,考試管理,等。而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自己掌握進度,每掌握一個科目,就去學校考一次即可。大多數普通

老師要麼轉崗,要麼下崗。

象古代社會那種把老師捧上天而,基本知識的普及率卻非常低,把傳承普及性知識當成一種待價而沽的資本的形式應該不會再次出現。

這是社會大幅度進步的一個必然過程。

當然,隨著科技進一步的發展,基礎知識的傳承甚至可以象科幻片裡拍的那樣,直接拷貝到人腦裡,那就更方便了。😃😃😃😃😃😜😜😜😜😜😜


星移鬥搖


教育生態出了問題,教師的生命活力沒辦法激活。


趙廣宇教育漫談


職業崇高,工資很低,不夠養家。社會地位低。人們只關注他們教的孩子好壞,很少有人關注他們的生活和死活。


音十無悔


還行吧,穩定

我們01年師範畢業,班上48人應該有一半左右當老師了,大部分都是鄉村教師,就在自己家鄉教書,不過我沒有去教書,現在想想有點後悔了😁。朝九晚五,五天八小時,週末雙休,兩個月暑假、一個月寒假,還是很舒服的,工資的話扣掉社保,加補貼什麼的到手應該有個4000左右了,旱澇保收。搞個培訓班,補補課什麼的,別提多滋潤了


尛尛9784


民國時期,教師月薪40大洋,魯迅更是350大洋,差不多可以買北京的一處四合院。縣長20大洋,警察2塊大洋!如今,一個月三五千的可支配收入,是供得起房,還是買的起車,還是上可侍奉雙手,下可哺育後代?還是付得起一線城市每個月三五千的房租?微薄的薪水,還要應付各種非教學事務,工資的百分之三十被別人拿去分配!沒有懲戒權,有意思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