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真偽鑑別:古錢造偽5種方法

一、銅鏡改刻

有一種別出心裁的古錢偽品,是利用古銅鏡刻成。古代有些小銅鏡是採用古錢面文作鏡背紋飾,如崇寧、大觀通寶銅鏡較多,因這類錢並不希罕,故無人造偽;若遇到特殊品錢文的銅鏡,就很可能被偽造者利用,如開元銅鏡,只須在中央穿一方孔,就成了平背的開元通寶大錢了。

古錢真偽鑑別:古錢造偽5種方法

大觀通寶銅鏡

這種經過加工的偽品因確係舊物,文字、鏽色、包漿都好,一時很難看出破綻,但是,其穿孔是新打的,而且平背也不符合漢以後錢幣特點,所以經過認真思考分析,最終還是能識破的。

二、“雕母”偽錢

較難辨認的是一些清代“雕母”偽品。由於清代距今不遠,而雕母大多無鏽,偽造者可省去做假鏽這一過程。傳聞民國初年尚有少數原清代錢局之雕模工人,因出於生計,曾仿製過一些雕母,但這種仿製品與真品畢竟有所不同。

凡真品雕母,都用精銅雕成,色澤金黃,雕工認真,能做到刀痕盡化,和鏡面一樣光潤,文字也生動自然。偽品在這幾方面往往有所不及。

古錢真偽鑑別:古錢造偽5種方法

《中國古代錢幣》

有些咸豐雕母,文字四周的錢肉凸起,不及道光之前的平整光潔,雍正以及明代雕母,雕刻工藝水平更高,也更罕見。

還有一種雕母偽品是選擇精美的母錢加工而成。因母錢是翻砂而成,銅質較粗,與精銅雕成的真品不同,且鑄成的穿孔也與手工雕鑿的有別。

由於銅質堅硬難刻,有的偽造者將普通古錢的面文全部鏟去,然後在錢面上澆熔鉛錫,摹刻成稀見品,再敷上偽鏽。這種偽錢的面、背鏽色不同;若在桌上輕摜一下,其聲暗啞,與一般銅錢也不相同。

古錢真偽鑑別:古錢造偽5種方法

《錢通》

三、錢文造偽

有一種古錢造偽是取面文平夷或模糊的刀布幣,在上面堆積一些和膠的顏料、灰漆,待其乾硬後刻成其他文字。也有在古錢面、背做成星月或文字的。

這些偽造的文字、星月,用指甲重剔也會脫落,但其他部分卻是真的,稍一疏忽,即要上當。

古錢真偽鑑別:古錢造偽5種方法

大布黃千銅幣

在古錢上發現刀痕時,也要注意另一種情況:有些出土古錢堆滿銅鏽,持有者或求清晰,或屬無知,他們在剔鏽時也難免將錢文、錢肉剔傷,在辨偽過程中,要防止把這種剔傷的真錢誤作偽錢。

四、翻砂造偽

偽造的另一種主要方法是翻砂。由於歷朝鑄錢工藝不同,加上因地、因時、因人的差異,錢質的疏密、鑄造的精粗均有不同。

從大體上講,古代鑄錢工藝除個別時期外都較講究,故銅錢質地緊密細緻,光潔度高;特別是傳世日久,表面自然磨損,火氣盡退。偽造者的翻鑄工藝一般不很講究,因此銅質疏鬆,表面砂眼、氣孔多,即使經過打磨,也不及自然磨損那樣溫潤而有光澤。

古錢真偽鑑別:古錢造偽5種方法

清代:咸豐重寶

總的來說,翻鑄偽品是不難辨認的,但要注意,古代有一些私鑄錢,其鑄工較差,表面粗糙,但非偽品。

翻砂造偽一般取真錢作模(即作母錢),翻成後的偽錢要冷卻收縮,再磨去表面粗糙層,就比真錢小了,錢型愈大,這種情況愈明顯。

五、改範造偽

有一種改範造偽的方法,如偽錢“壽隆元寶”,就是取金代正隆元寶為模,“正”為“壽”。按“壽隆錢”見於《遼史·食貨志》,實為“壽昌”之誤。

古錢真偽鑑別:古錢造偽5種方法

《遼史》

翻砂造偽的工藝過程與古代不同。古代鑄錢只須將砂箱翻身,不需要將母錢一個一個拿出來,因此砂模受力均勻,錢幣的厚薄也基本一樣。偽造者以真錢作模翻砂,取錢時砂範受力不勻,造成輕度變形,所鑄偽錢也略有厚薄。

這種情況多表現在大錢上。因為大錢份量重,取錢時易使砂範變形,所以遇到厚薄不勻的古錢時,應觀察其有無偽造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