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藏者日眾卻研者少

為公忙,為私忙,忙裡偷閒賞賞古錢。

勞力苦,勞心苦,苦中作樂玩玩古錢。

古錢:藏者日眾卻研者少

盛世收藏。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廣袤大地多少璀璨文明熠熠閃爍。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後,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普通百姓也開始關注文物收藏和鑑賞。眾人拾柴火焰高,隨著古錢幣收藏群體的日益壯大,古錢幣的收藏熱也應運而生,並和玉器、陶瓷和字畫一起,成為我國民間收藏的大項。據不完全統計,當今錢幣收藏愛好者也達三十萬以上,錢幣收藏熱可謂風起雲湧。

古錢:藏者日眾卻研者少

在人們普遍關注其帶來的積極影響的同時,古錢幣收藏領域的重收藏、輕研究的現象悄然滋生,並且還有愈演愈烈的趨勢。雖然,在各類收藏品中,錢幣是僅次於郵票的第二大藏品,但是縱觀錢幣收藏者,真正懂得錢幣文化內涵,並能對錢幣收藏有些洞見的收藏者卻寥寥無幾。

錢幣市場、拍賣會等展現的是一種現象,向我們揭示出當今錢幣收藏發生的一些變化,比如說最近幾年,清代錢幣板塊、紅色貨幣板塊的興起。透過現象,我們應該探尋的是錢幣收藏、研究領域的重點和走向。

錢幣收藏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在古代,都是當作一個文化符號來研究和珍藏,古錢幣上承載了很多對後世來說非常有價值的信息,折射出很多和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科技,軍事,包括冶金史和繪畫相關的信息。現今錢幣收藏、研究的領域正在逐步拓寬,與傳統意義上的錢幣研究差距在逐漸增大。

我們進行錢幣收藏、研究時,不僅要注重貨幣實物自身的考察,而且要儘可能地掌握和了解其與當時社會的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科學技術等方面的關係。錢幣實物與其包涵的文化彼此之間都有很深層次的、千絲萬縷的聯繫。但是令人失望的是很少有人去進行研究。

眾所周知,藏豐者未必是收藏家,其根本原因就是缺少深入地研究。重收藏輕研究的現象讓人們忽視了古錢幣中蘊藏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這些價值若不深層挖掘,市場也終究是一個純粹的收藏市場,永遠不會再上一個新的臺階,一個單純的收藏家永遠轉變不了一個錢幣學研究專家。

錢幣市場火起來以後,價格雖然一路攀升,卻很少有人坐下來研究貨幣本身反映的歷史。於是,對古錢幣有些研究的人士只集中在個別群體,其中包括在文博部門工作的專家,常年從事古錢幣收藏的愛好者等。


古錢:藏者日眾卻研者少

即使是這些稍微有些研究的有識之士,當鑑定一枚古錢幣時,一般也只是告訴你它的真假和價錢,更深層的文化內涵卻鮮有提及。從目前的古錢幣收藏現象看,重收藏、輕研究就會帶來很多危害。

首先,普通收藏者因為不瞭解,很容易上當受騙。隨著錢幣收藏熱的延續,造假和贗品現象也開始蔓延。對於新入行或者對古錢幣不甚瞭解的收藏人士,經常會交一些不必要的“學費”,待發現時早已追悔莫及。他們或因為對古錢幣不甚瞭解,或由於一夜暴富心理作祟,而致使其始終充滿困惑。

其次,不會懂得收藏的真正含義,更不會從收藏中得到樂趣。對於古錢幣收藏不加以系統歸納和歸類,見錢就收,是錢就藏,至多也只能是一個收藏者,或者說是投機的商人,距離收藏家的距離尚有十萬八千里。收藏家希望通過對錢幣的擁有來把持錢幣,保值而升值;而錢幣研究者則想要通過小小錢幣的方孔看到儘可能多的東西,所謂“小錢幣,大世界”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再次,不利於文化的傳承。錢幣收藏是一種高雅的文化活動。回顧我國曆史上的幾次古錢幣收藏,無論是秦漢和魏晉南北朝時期,還是後來的唐宋和清代乾嘉時期,從事錢幣收藏的都是文人墨客和士大夫階層,他們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並深諳文物鑑賞,能從中發掘很多的文化信息,並加以傳承。

反觀當今,收藏群體駁雜,錢幣收藏為經濟利益完全操縱,價值運作完全代替了錢幣研究,人們蜂擁而上的目的是“牟利”和“賠賺”,忽視了研究的作用。收藏觀念的虛浮,令古錢幣收藏缺少了必要的文化氛圍,不利於更為長遠的文化傳承。

我們今天的收藏,不光要給後世留下蔚為大觀的藏品數量,更重要的是讓後代能從我們留下的藏品中發掘更多的文化價值。因此,對於古錢幣而言,收藏和研究同等重要,且一個都不能少。

對於當前重收藏輕研究的現象,如何正確處理錢幣收藏與研究的關係,有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

要對錢幣收藏鑑賞和理論研究二者時間的關係有一個正確的定性和認識。二者的關係是相輔相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缺一不可。換句話說,收藏需要研究,研究需要收藏,一個人如果沒有深入的錢幣學理論研究就算不上是真正意義上的收藏。其實二者不是矛盾的,是一對統一體,錢幣收藏是研究的基礎,研究是收藏的理論昇華。

錢幣收藏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研究、不斷積累知識和經驗的過程。因為每枚錢幣實物都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科技等發展的縮影,身上都深深地鐫刻著歷史發展的痕跡,我們要想全面、客觀地瞭解某段歷史的經濟發展狀況,必須要通過錢幣實物去研究、挖掘、從而真實地再現歷史,唯有這樣才能實現藏品的真正價值。

而現今,大部分收藏者往往只看到錢幣收藏品的珍稀程度和經濟價值,而一個真正的收藏家則是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科技等方面對錢幣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研究,闡釋出自己獨特的見解。

第二,理性對待收藏,錢幣收藏要有一顆平常心。錢幣收藏是一種志趣高雅的活動,收藏之道,貴在鑑賞,重在研究。投機倒賣,囤積居奇,一夜暴富等行為和心理是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是並存的,它們對於收藏者的危害也是最大的,是迫切需要規避的。

今天的商業化給錢幣收藏市場注入了很多活力,但同時也使錢幣收藏市場變得紊亂。不可無商業,也不可唯商業,應把其視為收藏的次要因素。摒棄趨利性收藏的觀念,要提高錢幣收藏的品味,從“賺錢”的角度上升到鑑賞、交流、研究的層次上來,養成一種寧靜、淡泊的收藏操守,感悟收藏真諦。

第三,收藏者應該勤於學習和研究,舉辦文化沙龍加以交流,還要多看一些比較權威的相關書籍,只有這樣,才會使收藏有所提高。因為每個人的收藏領域和收藏觀念畢竟很有侷限,有時又過於膚淺,如果將自身收藏加上博覽群書,將實踐與理論充分結合起來,那就更深一層了。

在未來,錢幣收藏市場的良性發展不僅需要一個龐大的收藏隊伍,同時也需要從事與古錢幣收藏相關工作的人士能認真研究和探索,只有這樣,古錢幣的文化價值才會進一步得以開掘,古錢幣收藏也才會更上層樓。綜上所述,錢幣收藏-整理-交流-研究-交流,這種循序漸進的幾個程序缺一不可,錢幣事業才會越來越繁榮昌盛。

俗話說“國運昌,收藏興”,“亂世黃金,盛世收藏”。隨著當今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多元化投資意識日益增強,為人們從事收藏活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相信錢幣收藏也不例外。它的風起雲湧起將會促進錢幣研究的廣泛發展,錢幣研究的發展又會理性地指導收藏。過去研究古錢多以傳世品、文獻為主,缺乏一定的科學理論依據。令人欣慰的是,我們現在可以充分利用前人研究的成果、利用不斷出土的全新考古學資料,研究歷代錢幣極其相關的文化內涵。

隨著大眾收藏意識的增強,我們期待著錢幣市場的欣欣向榮,更期待著更多高水平收藏者、研究者的湧現。

本文作者:王紀潔(中國錢幣博物館展宣部主任、北京市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中藝藏文博教育錢幣鑑定課程專家)


古錢:藏者日眾卻研者少

中藝藏文博教育主要從事文博人才繼續教育培訓,包括文物藝術品鑑定評估師、金繕修復師、古陶瓷修復、藝術品金融經紀人、職業資格認證項目、學歷提升等人才培訓。常年開設《高級藝術品鑑定評估師》研修班,歡迎留言諮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