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邊緣計算(四):贏家是軟還是硬

在前面的幾篇文章裡,我表達了以下主要觀點:

一、邊緣計算是雲計算由全集中模式向分佈式演進的升級,並不是獨立的顛覆性技術。

二、分佈式的雲計算更加符合產業發展趨勢,成本更低,更易滿足安全性要求。

三、邊緣計算並不特指在現場的IT資源。從計算中心到邊緣連接點,計算資源和存儲能力可能部署在其中的任何一點上。

四、參與邊緣計算的廠商大致分成四類:傳統雲計算企業、電信運營商、CDN廠商、硬件設備/芯片製造商。不同類型的廠商基於自身的特點,會從不同的起點沿著不同的路徑做邊緣計算。

五、5G超低時延高帶寬等特性,驅動邊緣計算的發展。

六、5G和雲計算的主要市場都是2B數字化,所以存在合力做大產業蛋糕的訴求。

七、發展邊緣計算存在諸多風險和挑戰,弄不好就會被豬隊友坑掉。

今天想談的是邊緣計算節點的最佳存在形態,是硬核的一體化盒子,還是基於開放硬件,用軟件去定義。

【軟件成為驅動發展的主力軍】

發展驅動力通常來自於兩方面,一個是基於規劃、標準等從後向前的技術驅動,一個是基於使用、服務等從前向後的需求驅動。一般來說,發展是以技術驅動為主,從後向前的力量遠大於從前向後的作用;即便是有客戶的需求驅動,也往往是等到後端的技術開發改造完成之後,再把產品推出來。

由於硬件設備的設計、生產、採購、安裝、交付的週期比較長,所以在軟硬件一體化的情況下,數字化系統和能力的升級時間,往往取決於硬件設備的建設週期。想想當年的功能機時代,手機廠商開發出什麼功能,你才能使什麼功能,即便是運營商推出的新業務,如果手機不支持,也是白搭。

軟硬件分離解耦讓IT系統發展到了更高階段。對於個人用戶來說,智能終端提供的是基礎通信能力和開放平臺,由各種各樣的軟件企業提供豐富多彩的業務和運營服務,因此實際上硬件的部署相對固化,只需要對軟件下載和升級,就可以一把搞定新增加的功能和特性,解決上一版本出現的所有問題。

移動互聯網大發展時期,在資本的驅動下,"快"是企業最關注的要素,只有快才能生存,只有快才可能有發展,也就是說只有"快"才算"好",才能"賺錢"。所以輕資產的企業發揮軟件靈活、敏捷的優勢,快速開發快速迭代,得到了客戶的認可和資本市場的追捧。

在企業市場,軟件也是驅動數字化的主力。雲計算的發展使基礎資源的擴展可以更加靈活、快捷,系統建設不受制於硬件設備採購週期,應用軟件的開發時間可以被縮短。與2C市場不同的是:企業的IT系統開發往往有很多定製功能,更加難以產品化和規模化複製,因此當軟件和硬件分離之後,如果開發商能夠更加迅速靈活地滿足企業客戶的需求,自然會加速企業的IT系統能力建設,適應企業的業務發展。

還有一個因素不得不提,就是中國的人工成本相對低,又吃苦耐勞,再加上國內對軟件產生的價值並不認可,因此導致"好軟件"比不過"快軟件",平臺型和產品型的軟件比不過應用型軟件,"越快越好"以及"快就是好"的導向導致了國內軟件重速度輕質量,大不了推倒重來,這給將來的發展埋下了隱患。

軟件是推動數字化最高效的技術手段和最主要的力量,不管你是否喜歡,這是客觀現實。在快速變化的時代,主動權未必掌控在手握技術標準的人手裡,新技術和資本的力量強大到可以顛覆一切,只有擁抱變化,才能在這個時代繼續活下去。

【軟件正在驅動邊緣計算的發展】

從技術角度上,邊緣計算和CDN很像。CDN(內容存儲轉發)是依託部署在各地的邊緣服務器,通過軟件能力實現統一的負載均衡、內容分發、調度等,讓用戶就近獲取所需內容,達到降低網絡擁塞,提高用戶訪問的響應速度的目的。

因此,不少企業是這樣設計邊緣計算網絡的:依託部署在各級邊緣服務器提供的計算和存儲能力,通過軟件能力實現數據轉換、負載均衡等,並結合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使用戶就近進行數據處理,達到提高響應速度、降低實現成本的目的。

但邊緣計算需要處理的數據和應用範圍更廣。如果把CDN處理的數據類比於話音業務,那麼邊緣計算需要面對的應用就是五花八門的APP,情況要複雜得多。

在邊緣計算的軟件能力上,考慮至少以下內容:

第一是底層的數據處理,這是實現資源的合理分配和調度的基礎。比如對攝像頭採集的影視圖像的壓縮處理,

第二是中間的信息傳送,在實現海量信息低時延傳輸的基礎上,還要根據資源的提供和變動情況進行調整和調配,達到成本最優的目的。

第三是中心的控制管理,要對全網的資源進行合理分配和調度。由於資源存儲在從中心到邊緣的多級節點,而且還需要根據不同的應用進行差異化處理,所以難度更大。

這就夠複雜了麼?彆著急,這還遠沒有結束。對於很多邊緣計算的場景來說,邊緣節點不僅要提供數據上行,還要接收數據和指令,對終端和連接進行操作,其中典型案例就是當下最火爆的自動駕駛。

邊緣計算是有實際需求的,而需求實現離不開軟件。但技術的複雜性與場景需求的多元化攪在一起,可以想象這樣的軟件做起來多麼複雜。由於技術實現方面以需求驅動為主,以敏捷快速為目標,因此很難進行整體的系統規劃與設計,短時間內也難以找到可以借鑑拷貝的模式(國內CDN的發展離不開學習Akamai),所以坦率地講,我不認為國內的軟件企業能做出一個可以承載邊緣計算各種場景的平臺,最多就是解決部分場景罷了。

也正因為如此,我認為最終能從軟件的角度做成邊緣計算的,應該是規模比較小,聚焦在某個領域,甚至只是專注在某類場景的企業。

【軟硬件一體的邊緣計算也有優勢】

在雲計算的理念中,硬件資源越來越標準化,把邊緣計算也放進資源池裡,基於集中運營和能力共享,那麼硬件的供給成本會進一步降低,獲取更加便利,運行更加高效。相對於硬件設施,軟件具有靈活性強等特徵,只需要通過軟件升級就可以讓系統具備新的能力,以迭代的方式持續提升。

在不少人心目中,軟件的開發和升級像超市換個價籤一樣簡單,未來的世界是軟件定義一切的,無論是通信能力還是邊緣計算,底層基礎硬件白盒化,上層用軟件定義,就可以搞定這個世界上的一切。但實際情況是:軟件沒有那麼好做,而把邊緣節點做成軟硬件一體化的盒子,也並非一無是處。

首先,通用硬件加開放軟件的方式,要確保軟件和硬件的適配能力,系統具備開放性,以標準化接口進行對接,這會消耗一定的算力和存儲;而針對某種場景而專門形成的方案,可以讓軟件更具針對性,也可以更精準地設計其所需要的硬件資源,所以整體來說,往往軟硬件一體化的解決方案運算速度更快,運行效率更高,在性能上表現更出色。

其次,在很多場景中,邊緣節點不能以通用型硬件的方式存在,疊加軟件反而比較麻煩。這種又可以細分為兩類,一個是專用的行業硬件,比如探頭、傳感器、控制器等;還有就是邊緣節點是利舊,已經有設備放在那兒了,不用白不用。

純軟件的解決方案是有優勢的,尤其是快捷、靈活;可對於行業市場來說,未必需要這些。實體行業的整體節奏是穩健的,快不再是追求的最高目標,系統的迭代速度不需要也不會像2C市場要求那麼快。相反,安全、穩定、可靠,這些要求和指標恰恰是純軟件企業的短板,因此在選擇合作伙伴的時候,中小規模的軟件企業難入法眼,中標者往往還是那些"長期合作伙伴"。

尤其是在行業數字化發展早期,眾多的客戶還只是將自己原有的業務數字化,並不試圖依託數字化大規模重構自己,所以互聯網企業曾經的經驗和優勢難以得到認同,客戶更認電信運營商和設備製造商的品牌。這種慣性,真不是短時間內就能消除掉的。

【結語】

從理念上看,邊緣計算並不複雜;但在實際案例中,各種場景千差萬別,各個企業情況迥異,不同的系統、不同的業務、不同的資源狀態、不同的設計目標,都會導致邊緣計算的落地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

從目前各方的重視程度來看,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眾多邊緣計算的成功案例映入業界的眼簾。但是成功案例能否複製推廣,技術改造是否真能降本增效,還存在著很大的未知數。邊緣計算的初心是基於集中管控進行資源的分佈式管理,目的是進一步降低數字化系統的實現成本,因為只有實現了功能,降低了成本,而且還能盈利的項目,才算是真正成功的邊緣計算;如果只是在圓一個謊言,又有什麼意思呢?

擴展鏈接:

漫談邊緣計算(一):邊緣計算是大勢所趨

漫談邊緣計算(二):各懷心事的玩家

漫談邊緣計算(三):5G的好拍檔

漫谈边缘计算(四):赢家是软还是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