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的女性,88歲當選江蘇副省長


著名教育家,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的女性,88歲當選江蘇副省長


提起中國的教育家,民國時期有“北有蔡元培,南有吳貽芳”的說法,可見吳貽芳在當時教育界有多麼大的影響。新中國成立後她曾在1956年被選為江蘇省副省長,分管教育、文化、科技、衛生和體育,在1981年,她以88歲的高齡,再度當選江蘇省副省長,可謂是一種傳奇。然而吳貽芳真正的傳奇生涯並不在仕途上,1946年2月,吳貽芳經過重慶時,宋美齡女士建議她出任教育部長,被她拒絕了。1949年初,蔣介石“下野”後,張治中推薦吳貽芳做教育部長,她還是謝絕了。吳貽芳的一生,是為她的教育理想奮鬥的一生。做官並不是吳貽芳的追求,做教育才是吳貽芳的終身事業。

吳貽芳1893生於湖北武昌,1916年,她到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和該校的附屬小學擔任英文教員,吳貽芳被美籍教師諾瑪麗推薦,作為特別插班生在金陵女子大學學習,成為中國第一屆女大學生。在校期間,五四運動爆發,吳貽芳組織同學打著校旗,手持十字架,參與學生遊行。當時的金陵女大是由一所由基督教主辦的教會大學,首屆只有5名學生,由此而轟動了南京學界。1928年,她獲得美國密執安大學生物學博士學位,隨後回國受聘於母校金陵女子大學,成為中國第二位大學女校長,時年35歲,先後主持校政23年。


著名教育家,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的女性,88歲當選江蘇副省長


吳貽芳的教育思想可以通過她為金陵女子大學確定的校訓“厚生”進行解讀,“厚生”的出處是《尚書·大禹謨》中的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吳貽芳對“厚生”是這樣解釋的:“人生的目的,不光是為自己活著,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來幫助他人、造福社會,這樣不但有益於別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更豐厚”。顯然,吳貽芳的教育思想是要把學生培養成對他人、對社會有用的人。這正是大學的根本職責,人的生命在服務於他人和社會中會變得更加豐厚,這樣的教育思想,現在仍然是非常適用的。

吳貽芳非常重視“人格教育”,這是因為她認為一個願意為他人、為社會服務的人首先必須具備健全的人格。而要做到這點,必須從小事注意起。因此,她提出“人格教育的實現,因習慣貴在‘慎之於微’,而學校尤當注重慎微的陶冶,方能使整個人生有良好的發展。”在提倡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時,她非常注重教師的示範作用,也提出“要使學生能夠人格完全與否,全在教職員方面平時所與以耳濡目染的模範之良否。”我們現在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將師德作為教師隊伍建設的第一標準也正是要發揮教師身教的作用。正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範”,這樣的教育理念永遠都不會過時。


著名教育家,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的女性,88歲當選江蘇副省長


吳貽芳自己在這方面也是以身作則。她任職校長的23年間,一直住在一間不到15平方米的房間裡,粗茶淡飯,不講究吃喝。平時穿的布衣布衫,總是縫縫補補,捨不得扔掉。學校要給她配一個小轎車,她不肯要,只買了一輛黃包車。每月工資絕大部分都接濟親友,自己夠吃夠喝就行。自己演講得到的酬金和禮物,自己也一個不留,全部轉贈給師生。身為校長,這樣高尚的人格情操,無疑會對教師和學生產生良好的教育示範作用,這也是吳貽芳能在23年的時間裡久居校長之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吳貽芳不但是著名的教育家,也是傑出的社會活動家。1941年3月,國民參政會第二屆第一次大會在重慶開幕,並實行主席團制,吳貽芳當選為主席之一。在五位主席中,唯有她是女性,但卻又是很有威信,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中共元老董必武這樣稱讚她:“像這樣精幹的主席,男子中也是少有的!”正因為她在教育界和社會上的廣泛影響,1945年,吳貽芳作為中國無黨派代表,與首席代表宋子文、中共代表董必武等赴美國舊金山出席聯合國制憲大會,成為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的第一位女性,成為一段光輝歷史的見證者。1979年她獲得了獲美國密執安大學世界傑出女性專設的“智慧女神”獎,對此榮譽她當之無愧。


著名教育家,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的女性,88歲當選江蘇副省長


1981年,她以88歲高齡再度當選為江蘇省副省長,對自己為之付出了巨大心血和精力的金陵女子大學一直仿念念不忘,在離世前還記掛著恢復金陵女子大學的事。後來,經過國家批准,金陵女子學院在南京師範大學恢復,成全了一位為中國的教育事業奉獻了一生的傑出教育家的這個願望,也成為中國教育史上一件具有傳承意義的事件。

我們國家的教育正面臨著高速發展的局面,這是一個呼喚教育家的時代,現在的大學是多麼需要像蔡元培、呈貽芳這樣的校長、教育家。這些中國高等教育的先驅的精神和風範是值得後輩們認真景仰和學習的。如果每一個大學校長都能像他們那樣,用高尚的情懷、專業的精神和科學的態度來治理我們的高等學府,中國大學進入世界一流大學的行列將是指日可待。


著名教育家,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的女性,88歲當選江蘇副省長


關注教育新聞熱點、分享個人觀點,拙木侃教育,感謝您的關注、閱讀、評論和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