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樣看待有些農村的土地大量荒廢現象?

遲到的成功者


記得在10多年前回老家,家鄉的田地裡到處都種著莊稼,幾乎沒有空著的地塊。

可是,這些年來,每年回老家都會看到大片大片撂荒的田地,雜草叢生。此時此刻,心中都有一種莫名的憂傷和無奈。

那麼,為什麼農村會出現這麼多撂荒的田地呢?我認為,無非是有5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就是現在的糧食和其它農作物價格太低,農民種地掙不了錢,從而,嚴重影響了農民種地的積極性。比如,在我的老家,鄉親們年辛辛苦苦種地下來,打出的糧食價格很低,即使國家和各級政府有補貼,但除了買農資、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的錢以外,幾乎就不掙錢,即使有掙,也就是三、五千元的事情,還不如到城裡面打工1個月掙到的錢。

第二、就是現在農村的勞動力越來越少了,會種地的、有體力的年輕人幾乎沒有了。從而,導致了農村的田地荒蕪的沒有人種了。比如,我老家所在的村子,在10多年前還有300多個年輕力壯的勞動力人口。然而,我去年回到家一打聽,真正年輕力壯的小夥子連20個人都不到,都是老的老、小的小和一些留守婦女了。我們想想,就靠這幾個勞動力,怎麼能把數千畝田地種得過來呢?

第三、就是現在農村的地承包到戶後,由於高度的分散,使得農民種地的農資成本、人力成本都在提高,也不同程度地影響了農民種地的積極性。比如,我家鄉的情況是,一戶人家的田地少的在兩、三個地方,多的有分散在五、六個地方。而且,由於在山區地帶,距離都比較遠,地塊也比較小。使得鄉親們幹活很不方便還很累。因此,久而久之,有不少鄉親就乾脆不去種這些田地了。於是,撂荒就成了自然的事情。

第四、就是現在農村種地還受到自然條件和氣候因素的影響,使得很多的田地無法種莊稼。比如,我的家鄉的田地90%都是水稻地,過去的雨量充沛,一年種植2次水稻都很充足。可是,這些年來,由於受到氣候因素的影響,雨量越來越少了,使得許多地方乾旱少雨,無法種植水稻。這種情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的種植發展,使得相當部分田地撂了荒。

第五、就是現在的農村種地機械化程度還不高,尤其是南方的大部分丘陵、山區地帶,很難用大型農機具實施作用,從而,影響了農村機械化作業的發展,影響了農業規模化發展。


潤友


這都是合作社給鬧的,從一三年我們這裡成立了合作社,和農業簽了五年的合同,種植旱田,每畝六百元,有漲價的,就跟著漲,如果有降價的,還保元價,錢,是一年一付,可是到一五年春,就要降價,村民們不樣他種地,這樣他把地錢拖到了六月中旬才給了承包費,還定了到秋天給村民分紅利,接果也沒有對現,。一六年看重了水田,說是種水田國家給的補貼多,就通過縣裡邊,把他所承包的旱田,改了水田,定了七百二,一畝,到一七年,說水稻減產了,就給了七百。那二十元秋後再給。接果到一八年六月份是給了這二十元,可是一八種地就給了六百五十元了,農民有義見,最後答應再給五十元,今年是一九年了,給我們五百元一畝。理由是國家不給合作社補貼了,種水田,水,共應不上,水稻減產了。原來的價格他不種了,村民腰求給回覆旱田。他們說水田是國家改的,回覆不了,農民不知道該怎麼辦,在這裡問一問,這個事歸哪個部們,農民很著急,農民的地慌不起,這是農民的命根子,希望縣裡邊的書記和縣長們,抓點緊,為農民們做點利國利民的好事。農民感謝你們。


欒春雨73巴彥


身為農民,種地是農民的本份,出現荒地,實是不該,但凡事有因。

90年代之前,地再不好種,糧價再怎麼低,都不可能出現荒地現象,現在在農村,常常能看到一塊塊田地荒著,要擱在以前,農民肯定心疼荒地,可現在對於荒地現象大家也有點無動於衷了,這其中的內情可以說是有農民的太多無奈與力不從心,下面就我個人對農村出現荒地,剖析一下自己的看法。

90年代之前,至所以沒有荒地現象,那是因為國家的工業還不夠發達,私營企業才剛起步,用工少,當地人能進當地企業上班,那都是有關係的人,所以當時更沒有農民工一說,農村的勞動力都在村裡,每個人口就一兩畝承包地,農民除了種田就是種田,幾乎沒什麼第二職業可做。以前糧食產量低,每畝稻子也就六七百斤,糧價更低,但那時化肥還用的少,農民主要是收集田埂上的雜草,或一些樹葉,都是帶青的,然後堆積在一起,用水溝裡的淤泥絞拌在一起,再用淤泥密封蓋好,經過一段時間的發酵,就是上好的有機肥料,其次還有家蓄糞便做肥料,豬糞牛糞較多,其時耕地多為水牛,儘管當時糧價低,但農民種地成本也較低,反正不虧本,如想節餘錢也不大可能,農民種地可以解決自己的口糧,家禽的口糧,所能賣出一些糧食夠一家人生活用品,穿衣等開支就不錯了,當時的農民還要交公糧,想起賣公糧,無盡的辛酸回憶,可以用不堪回首來形容,70後之前的人都知道~

進入90年代後,國家的經濟一年比一年發展,尤其南方的企業更成倍的增長擴大,企業一發展擴大,就要用工,由此就出現了打工潮,農村年輕人,大多讀個初中畢業都南下去工廠打工了,一年三四千元工資,比在家種地要強十倍都不止,而且在工廠上班,比在家種地好象高人一等,說起來都好聽。90年代農村基本上沒有荒地,因為四十歲以上的勞力都還在家,自家的承包地還是很輕鬆就種下去了,而且耕牛時代已漸漸結束,農業機器化一年比一年普及,糧食價格在提高,但化肥用的多了,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也跟著漲價,種田同樣落不到多少錢,但是種肯定比不種強。

進入2000年,國家經濟更是蒸蒸日上,已興起城市建設,尤其是房地產行業,從市場需求到銷售價格,每年都是成倍增長,而在建築行業,剛出學的年輕人是不願意乾的,但建築的一線工人缺口又很大,這就自然的把任務轉到農村中青壯勞力身上,由此就出現了標準的農民工,只要身體硬朗,六十多歲的農民工在建築工地上比比皆是,城市的高樓大廈,農民工是主要建造者~

農村四十歲到六十歲的都出去打工了,年輕一點的人不是進工廠上班就做小生意,甚至辦小企業,農村剩餘的都是老弱病殘,種田的勞力很少很少了,有的人承包地就轉給親戚代種,每年給個口糧就行了,而能有時間在家種地的人,大都有點小手藝,或在當地有份穩定的工作,不用出去打工,收入也可以,就在家順便種點地,但種田的收入太雞肋,種也掙不了多少錢,不種也可惜,所以,有時間有能力種地的,儘量會種地,但是畢竟農村青壯勞力少了,由此就自然出現了荒地現象~

農村至所以出現荒地現象,一是糧價低,種地收入自然就低,一畝一年收入能有一千元就不錯了,這還加上不用交公糧,國家給農民每畝田還有補貼,但一個農民出外打工一年,掙個五六萬還是正常的,五六萬的收入要抵得上種五六十畝田,每戶農民,田畝多的也就十多畝地,試想誰還願意種田?就算有的農民捨不得荒田,但打工多在外地,來回車費,加上損失的工資,一算帳,我種地的收入還抵不上這些天打工的損失,直接就不回家種地了。

以上的荒地原因純屬與農民工在外打工收入無法相比造成的,好在近幾年農村出現了承租別人田地種地的人,以規模化,專業集中化取勝,這些承租人承包幾百畝地到上千畝地都有,管理好了,除去一切開支,承包上二百畝地,每年掙個十萬八萬也輕鬆,這就很好的解決了打工在外無法顧及種田的農民工難題了,展開了互惠合作雙贏的好局面~

既然農村出現了承租種地的種糧大戶,那為什麼農村還有荒田現象呢,這就要更深的發掘原因了,我家周圍就有農戶荒田,究其原因,我作了一番調查,主要有下面幾個原因。

一,種田大戶不是所有的田都願意承包,有的田塊低畦,容易積水,不容易翻耕種植,還有的田地周邊環境惡劣,如挨著樹林,挨著工廠,或者地勢太高,用水太難,這些難種的地塊,當初就是荒地改造而來的,種田大戶見了都頭疼不願意種,有的是水溝改成的低畦田,除了種一季水稻,連栽樹都不合適,沒大戶承包,也只有荒著。

二,有的農戶有一定的時間,家中什麼農耕設備都有,家中幾畝地不願意給承包大戶種,自己就種上一季水稻,儘量不用藥不施化肥,產出的糧食一大家兄弟姐妹吃,稱作所謂的環保有機糧食,自己吃著放心,於是就有一季不種了,田先荒著。比如我們當地,好多人家冬小麥就不種,冬天田荒著,來年早早插上水稻,這是一種荒田現象,其實冬天荒上一季,對來年種水稻大有益處,水稻產量會無形中得到提高,這有點象土田輪休的作用~

三,有的生產隊,地勢天生差,水利條件不便,缺少水塘,莊稼一用水,就要化錢去電灌站調水,種田成本偏高,加上現在出外有工可做,索性就荒著,若種上,收支持平的水平,這也是一種荒田現象。

四,有的農戶因為種種原因,錯過了種植時間,也會造成荒田,比如,現在政府禁止焚燒桔杆,有的農戶的桔杆根過高留在田中,加上部分割過的桔杆也散落田間,又不能燒,又沒及時清理出去,結果遇到連綿下雨,田地表面又有桔杆覆蓋,造成田地土質含水,不能及時吹乾,機器沒法進田翻耕,人家小麥都出了,他的田塊還爛得很,結果只有荒著,因桔杆不能及時焚燒清理,造成荒地現象不在少數。

以上說了這麼多荒地現象,不是農民不願意種地,更不是現在農民懶,而是種田收入實在是太低,農民出去打工的收入要高出種田收入多倍,兩相權衡,逼迫農民不得不放棄種地。荒地現象,實違農民本意,若想杜絕荒地現象,政府應對承租種田大戶,給予更多政策扶持,對農村土地流轉多加監督與指導,對一些附加值高的經濟作物大力推廣與技術支持,充分利用好農村每一分地,讓農民既有收入又不荒地,這才是新農村發展所需要的,也是我個人所盼望的~

囉嗦這麼多,僅為個人對此問題的見解,僅供條友們討論參考,有同樣話題者請在下方留言評論,大家共勉!




淨土TC


荒廢的說法是不存在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你不種別人會種,並且還不會白種,給你點錢,少則500元一畝,多則一千元一畝,都是一年一給,你不想種地了別人種還給你錢,如果有這事誰能讓土地荒廢,純屬謠言,其目的就是有人想借此謠言,破壞憲法,實現大土地所有者。

要說土地不種糧食,亂種一氣,沒有計劃到有瞎種樹苗現象,使樹苗犯爛成災的事是有的,造成的原因也屬於花國家的錢,購買樹苗造成的,主要是樹苗省事,還能賣大價錢,農民就是哪樣能賺錢就種哪種東西,現在造成了,象樓房一樣,庫存量很大,急需要”去庫存”,要不然就越長越大,庫裡裝不下了





好講俗話實話


但凡農村的問題,彎來繞去大多離不開土地。現在的農村,很多農民不願種地,越來越多的土地被丟荒了,這是事實。桂農通認為,這至少說明了三個問題:

第一,說明種地很難賺錢,農民不願意種地了。過去農村人種地,更多的是基於養家餬口,確保有飯吃,但無法保證種地就有錢花。一個農村家庭如果就種那麼三兩畝的農作物,要想賺到很多錢,是很難的。

普通的農作物,辛苦種植管理一年下來,能有500元的純利潤就很不錯了。這點利潤,農村人通過其他途徑很容易就能拿到,又有誰還死死守著這點土地呢?

第二,說明農民有新門路,不種地也可以生活。既然越來越來的土地被農民丟荒不種,說明當下的農村人腦瓜靈活,大膽出擊,已經找到了比種地更好的行業,已經找到了更能賺錢養家的路子了。

比如,現在很多農村人到經濟發達的地區去打工,如果幹得好,每年拿上三四千元的工資是不成問題的。打工一個月的收入,就可以頂上家裡種幾畝地一年的利潤,這真不能怪農民不想種地了。

第三,說明扶持引導土地流轉很必要。其實,現在單家獨戶種地難賺錢,但適度的規模經營還是有不少老闆賺錢的。現在有很多老闆從別的行業想將資金轉過來想找土地投資發展現代農業,但是由於信息不對稱,不知哪裡有土地流轉,一家一戶地去簽訂合作也很麻煩。

一邊是土地荒廢,一邊是想找地不知如何找。因此,加快建立農村土地產權交易平臺顯得十分迫切,如果各縣鄉都有了土地流轉的平臺,自家不想種了就可以掛到網上流轉承包出去,公開透明公平競爭,誰出價高就流轉給誰,讓農民得到最大的實惠。

農村土地是個寶,看你有沒有用好。如果能科學引導,在保證農民的承包權不變的基礎上,讓農民得利,將閒置的土地(經營權)流轉集中起來交給企業或合作社開發經營,這樣不是更好嗎?


桂農通


你怎樣看待有些農村的土地大量荒廢現象?

農村土地大量撂荒的現象非常普遍,這是不爭的事實。去年我去農村參與防火,和幾個防火的老農一起值班,看到大量撂荒的土地,曾痛心地問過老農,為什麼這麼多的土地放著不種?中國的土地資源這麼寶貴,國家一直在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保持紅線不能觸,但保護區內的土地卻這麼荒廢,到底是什麼原因?

穀賤傷農,菜賤農。

"穀賤傷農"是指在農業生產活動中,在豐收的年份,農產品產量增加,農民的收入卻反而減少了。農民說的很清楚,種糧食不划算!為啥不划算?種糧成本不斷增加,糧食價格卻一直低迷。即使產量有所增加,也得不到很好的收益。上世紀90年代,玉米的價格賣到1元多一斤,現在物價上漲了這麼多,玉米價格卻落到八九毛錢一斤。玉米只是一個例子,其實小麥、花生等傳統農作物的價格一下沒有漲上去。

種糧成本不斷增加

種糧成本增加的原因很多,一是一家一戶的養豬積肥退出歷史舞臺,而農業種植卻是一家一戶,農民種糧的農家肥嚴重不足甚至沒有,只能單純依靠化肥,化肥施用量大增,同時化肥價格又不斷增長。一家一戶的生產模式,土地較少,很難避免重茬種植,造成土害嚴重,病蟲害多發,使農業生產幾乎到了離了農藥無法生產的地步,農藥施用量不斷增加,農藥的價格也不斷增長。傳統農機具被農業機械取代,而農業機械的使用無疑增加了生產成本。現在的農業生產,和上世紀80年代的農業生產有了很大的差別。除草劑和地膜代替了過去的鋤地,機收機耕地機播完全代替了人工,種地成本增加了無數倍。成本的增加,糧價的不穩和低迷,使種糧成了虧本的買賣。大部分農民種點糧油,只為了解決自己的吃用,很少有靠賣糧為生的。

農村勞力嚴重缺少

由於種地無賬可算,年輕農民給紛紛選擇了外出打工,農民留下來的種地人,都是五六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受體力所限,他們只能耕地少量較好的土地,大量山㘫坡地和水利條件不好的土地由於種植難度大、產量低,而被荒廢。

總之,農村土地被大量撂荒的現象,已經引起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目前推行的土地流轉政策,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很好的辦法。由於一家一戶的種植模式,限制了農業生產的潛力,在機械耕作、水利灌溉等方面都帶來不利,造成了糧食種植無法開展區域性集約化經營,變相加大了生產成本。農民的外出務工,使土地成了雞肋,糧食產量很難提高。而土地流轉引進農莊式資本運作,就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農民將承包的土地流轉出去,得到相關的費用,可以放心地外出打工,也可以到農莊就近打工。農莊投入資本,就會整合土地,開展區域性科學種植,提高土地的效益。一家一戶的生產模式,即使出現撂荒問題,也是法不責眾,無法管理。但集約化經營後,如果農場主撂荒土地,處理起來就相對容易了。所以,要想解決農村撂荒問題,必須改變現形的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模式,引入集約式農場化生產。


齊東晏子


你怎樣看待有些農村的土地大量荒廢現象?

近幾年社會發展變化很快,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高物價,特別是面對低收入人群的農民,壓力不可為不大,物價年年漲,農民耕種的糧食幾十年都都沒有發生太大變化,僅僅依靠種地,已經無法維持農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所以很多農民選擇自主創業,進城務工等,農村的土地被大量荒廢,曾經的肥沃的田地,如今很多都長滿了雜草,看了讓人覺得可惜!


一個時代一種模式,既然種地不賺錢,農民多元化發展這也是一種趨勢,為了保護農民的根本利益,國家近年來也出臺了不少福利政策,像近幾年大力發展的城鎮化建設,讓農民集中居住,配套更完善的生活設施,修建更加便捷的交通,提供更加優質的教育資源,帶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也提供了更多就業崗位!

國家為了促進農業平穩發展,在2027年到期的土地承包權,再次延長了30年,期間不做更改,調整,給農民耕種吃了一顆定心丸。2013年實施的土地承保確權登記,盤活了農村土地,為土地流轉,出租,形成股份承包制,集約化模式奠定了基礎!從現階段土地荒廢的情況看,單幹已經不能滿意社會生產需求,未來農業的發展趨勢,則是通過集約化模式,土地連成一片,普及機械化模式,解放農村勞動力,讓想耕種的農民有錢賺,不想耕種的,把土地流轉給公司,大戶耕種,自己獲得分紅,土地又會煥發新的活力!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想了解更多三農資訊分享,可以關注下我,謝謝!


水果不甜不要錢


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都向往城市生活,為了改變這一命運,大多數中青年甚至是老年都為之奮鬥,有的是一家三代有的是夫妻同幹,為了多掙錢他們是什麼樣的苦都能吃,再髒再累的活也沒有怨言。因為在外上一個月的班少說也有好幾千塊錢,而在農村種糧食一年也掙不了打工一個月的錢,因此上只要有一點文化的人都到經濟發達的大城市去上班去了,而大部分沒有文化但卻身體健壯的中年男女都選擇在建築工地上幹自己力所能力的活,一般夫妻倆人一個月加在一起就是一萬多,如果是技術工收入更高,還有一大批老年齡人只要乾的動都願意上工地幹,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怕髒不怕累,所以如果一家三代人在外一年辛苦下來估計在二十萬左右,幾年下來就可以在中小城市買一套房。我們再來算算種田的收入,首先要買種子和各種肥料農藥,然後還要花錢請人整理田地,把種子播下去後要灌水打農藥施肥在到收割要花費多少心血,如果碰到天旱水澇等自然災害就要減產甚至是絕收。但現在大多數地方農田都被大農戶徵去了,農民不用自己種而且一畝還得幾百塊錢,所以他們也不想種了,更何況留在家的都是老弱病殘這類的人他們也沒有能力種,有些秋林地區的農田都是梯田,大型機械不好耕種再加上容易乾旱,大農戶不願意要,農村老人又幹不了,因此上就出現了荒廢的景象。


手機用戶55000527260


過有有“人勤地出寶,人懶地長草”之說,現在農村中大量的土地被荒廢、長草,表面上看不是好事,頗令人心痛。本來,經過解放前忍飢捱餓、食不裹腹之苦和五八五九六O年三年自然災害(也曾吃糠咽菜)之人,更是看在眼裡,痛在心上,大好良田竟然不耕不種,任其雜草叢生,實在太可惜了。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觀念的更新和改變,溫飽已不再是農民的最高追求了,人們要奔小康、要現代化,過幸福美滿的生活,就必須跳出小農經濟外,融入社會經濟大潮中,光靠一畝三分(田)地是不可能脫貧至富的了。於是,有能有力的紛紛洗腳上田,或經商、或創業、或務工,收入是種田的幾倍幾十倍甚至幾百倍!部份留守人員,只能耕種部份較近較肥沃的田地,實屬零敲碎打,因此,出現了大量的農田棄耕、丟荒長草現象。這種現象看上去極不雅觀、很礙眼,但這又恰恰證明觀念在轉變、社會在發展、經濟在增長、生活在提高,……個人認為:這是正常現象。


漢強20


“你怎樣看待有些農村的土地大量荒廢現象”?

首先問一個問題:

在國家沒有統計或村集體沒有上報的情況下,這些被“荒廢的土地”的補貼是否正常劃撥?誰領取了這些補貼資金?

下面回答你的提問。

看了大家的回答,對造成荒廢的原因分析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種地投入大產出少,糧價低,所以不賺錢。

二是青壯年都在城市打工,種地的都是老年人,相對缺少勞動力。

三是山區或丘嶺地,農業基礎設施較差,收與不收全靠天。

以上三種情況是客觀存在的,比較符合農業實際,本人也基本贊同。我認為以下幾種情況也是造成土地荒廢的主要原因。

1.土地流轉渠道不暢,管理機制不健全,特別是以小農戶種植為主的地區。種植戶之間流轉價格不好商定,特別是流轉期限方面,雙方對固定一個價格進行長期流轉都有些不放心,因為很多問題不可預料,而放短期如一二年的話又束縛了經營戶的靈活性操作;在與村集體經濟組織之間的流轉缺乏有效渠道,村集體收轉後無法耕作,又無好的項目運用,對拋荒現象又不管不問。

2.農產品加工企業沒有沉到農村,村集體又沒有企業,農民打工者都遠離了家鄉,導致“打工不能種地,種地不能打工”現象的發生。

3.農民的現金收入顯著提高,生活質量有了極大的改善,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消費不再依靠土地產出。

4.“土地承包經營合同”執行不到位。承包戶棄耕是沒有履行合同規定的義務,同樣,發包方不依法收回土地也是違反合同義務的一種不作為行為。

那麼如何解決或者說防止土地荒廢問題呢?

本人有以下幾點粗淺之見:

1.進一步完善“土地託管機制”。鄉鎮政府作為本區域土地承包經營管理和監督部門,應當就無法接轉的土地制定完善的託管制度,利用現營農業專業合作社,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充分接管這些土地。對承包戶無力耕種又不願接受託管的,要按照相關規定強制收回。

2.在村集體範圍內試點成立“生產小組”或“生產小隊”,實行小農戶聯合生產經營,以吸收這些土地。

3.鄉鎮政府要大力支持發展農產品深加工項目。個人有能力的,先支持個人辦,個人沒能力辦的村集體辦,村集體沒能力辦的鎮政府辦。總之,或政府補貼個人或村鎮聯合,要創造條件開辦農產品加工企業。一是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二是解決農民就近就業問題。

因沒有考慮周細,所以僅列了個條目,望大家參與討論,懇請多多指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