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一起懷念這位“江陰媳婦”

個人簡介

讓我們一起懷念這位“江陰媳婦”

冰心,女,原名謝婉瑩,福建長樂人 ,中國一代文學巨匠,詩人,現代作家、翻譯家、兒童文學作家、社會活動家、散文家。筆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壺”。1999年2月28日21時12分冰心在北京醫院逝世,享年99歲,被稱為"世紀老人",今天正好是她逝世20週年的紀念日

說起冰心

大家都知道她是中國一代文學巨匠,

詩人,現代作家、翻譯家……

她的傳世之作如《繁星·春水》

早已深深印刻在中國文學史的骨肉血脈中

成為大家朗朗上口的佳作名篇

讓我們一起懷念這位“江陰媳婦”

而對於咱江陰人來說

她還是“江陰媳婦”

她的先生叫做吳文藻

來自江陰

讓我們一起懷念這位“江陰媳婦”

那年,她與他相遇在開往春天的郵輪上

吳文藻與冰心的愛情,可謂因錯結緣。1923年8月17日,美國郵船傑克遜號,從上海啟程開往美國西岸的西雅圖。這艘船上雲集著風華正茂的中國留學生,其中僅清華留美預備學校的學生就有100多名,還有剛從燕京大學畢業的美女作家謝婉瑩。這位23歲的才女,以冰心的筆名已經發表詩集《繁星》和小說《超人》,在中國文壇嶄露頭角。

讓我們一起懷念這位“江陰媳婦”

冰心貝滿中學時的同學吳樓梅,來信拜託照顧同船的弟弟吳卓。船行第二天,冰心請同學許地山幫忙尋找,他卻熱心地從清華的留學生堆中,找來了一位溫文爾雅、雖姓吳卻名文藻的瘦高男子。這個美麗的錯誤,開啟了吳謝的終身之旅。吳文藻樸實無華,談起文學卻一口氣列舉幾本著名的英美評論家的著作,問得冰心啞口無言。他直言不諱地說:“你如果不趁在國外的時間,多看一些課外的書,那麼這次到美國就算是白來了!”一席話刺痛了那顆孤傲的心,雖在橫渡太平洋兩星期的光陰中兩人再無交結,愛的種子卻已悄然埋伏。

船到美國西雅圖,留學生們互留地址各奔東西。吳文藻節衣縮食地愛書買書,每逢買到一本文學書,看過後就寄給冰心,而且在有關愛情描寫部分畫上重點。對這種另類表達方式,冰心其實心有靈犀。她收到書就趕緊看,看完就寫信報告讀書心得,“像看老師指定的參考書一樣的認真”。雙方的學問在增長,愛情也隨之增長。

入學兩個多月後,冰心因病住進了沙穰療養院,吳文藻乘七八小時火車前來看望。1925年春,冰心和波士頓的中國留學生為美國朋友演《琵琶記》,冰心隨信寄去一張入場券。吳文藻先說功課太忙不能來,但第二天卻意外地出現在她的面前。美麗的夏天,冰心到康奈爾大學的暑期學校補習法文,意外發現吳文藻也在這裡補習法語。兩人幾乎每晚從圖書館出來,就坐在石階上閒談。兩年的信函往來,一次又一次的“意外”出現,有一天在湖上划船的時候,“老實”的吳文藻終於吐露愛的心聲。

1929年2月,吳文藻博士畢業回到祖國,受聘燕京大學同時在清華大學兼課。他們南下上海、江陰拜見了雙方的父母。回到北京後,6月15日是星期六,吳謝在燕大校園美麗的臨湖軒,請來燕大和清華兩校的同事和同學,舉行了一個簡樸而熱鬧的婚禮,僅用34元錢買來待客的蛋糕、咖啡和茶點。新婚之夜他們是在京西的大覺寺度過的,找了一間空屋,除了自己帶去的兩張帆布床之外,屋裡只有一張三條腿的小桌子——另一隻腳是用碎磚墊起來的。簡單,卻別有文人的浪漫。

讓我們一起懷念這位“江陰媳婦”

在燕京大學社會學系的十年間,吳文藻把全部精力用在推動社會學中國化的事業上,冰心則承擔起家庭的所有家務,特別是三個可愛的孩子相繼來到世上,還要照顧兩邊親戚的生老病死,維繫複雜紛繁的社會關係。冰心深有感觸地寫道:“一個家庭要長久地生活在雙方人際關係之中,不但要撫養自己的兒女,還要奉養雙方的父母,而且還要親切和睦地處在雙方的親、友、師、生之中。”吳文藻的嚴謹、認真、樸實與冰心的細膩、周到、熱忱相得益彰,吳家經常高朋滿座、師生歡聚一堂。

生活並不總是美好,但苦中仍舊有樂。1937年抗戰爆發,不願當亡國奴的吳文藻夫婦,等最小的孩子吳青出生後,立即繞道奔赴大後方昆明。吳文藻應聘雲南大學社會學系主任,又創辦了燕大和雲大合作的“實地調查工作站”。為躲避日本飛機的轟炸,全家搬到昆明郊外的呈貢,住在華氏墓廬。冰心受聘擔任當地中學教員,將那座祠堂式的房子改名為“默廬”。1940年吳文藻到重慶國防最高委員會參事室工作,全家又搬到重慶郊外的歌樂山,買了座沒有圍牆的土屋,冰心又將其叫作“潛廬”。每座房都伴有一篇美文,還有歌樂山小橘燈的故事,表達出冰心的樂觀善良。

讓我們一起懷念這位“江陰媳婦”

1946年吳文藻赴日本擔任中國駐日代表團政治組組長併兼任出席盟國對日委員會中國代表顧問,冰心受聘東京大學教授文學,全家團聚日本其樂融融。他們看透了國民黨的腐敗,也拒絕了美國大學的邀請,毅然在1951年曆經艱難返回祖國。1953年吳文藻正式調到中央民族學院工作,冰心也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全家搬到民院家屬院的和平樓居住。大兒子在清華學建築,兩個女兒聽從周恩來總理建議攻讀英語專業。1957年反右運動風起雲湧,兒子吳平、冰心三弟謝為楫,接著又是吳文藻相繼被錯劃為右派。

十年“文革”中全家八口人(包括三個子女及其配偶)分別在八個地方,70歲的吳、謝還到湖北沙洋“五七”幹校種棉花。吳家終於挺過了最艱難的歲月。冰心深有體會地說:“有著忠貞而精誠的愛情在維護著,永遠也不會有什麼人為的‘劃清界限’,什麼離異出走,不會有家破人亡,也不會教育出那種因偏激、怪僻、不平、憤怒而破壞社會秩序的兒女。”

讓我們一起懷念這位“江陰媳婦”

▲晚年吳文藻、冰心夫婦

改革開放以後,1983年他們搬進中央民族學院新建的高知樓新居,窗戶寬大,陽光燦爛。書桌相對,夫妻倆終日隔桌相望,各寫各的,不時有熟人和學生來訪,說說笑笑,享受著人間“偕老”的樂趣。1985年7月3日,吳文藻最後一次住進北京醫院,一直昏迷不醒,在9月24日平靜地離開這個世界。冰心又獨自在這套窗明几淨的房子裡,慢慢地回憶,寧靜地書寫。“人活著一天,就有一天的事情”,她的《我的一天》記錄下一位智者的雅淡和充實。

1999年2月28日, 冰心逝世,享年九十九歲,死後兩人骨灰合葬,骨灰盒上並行寫著:

江陰吳文藻,

長樂謝婉瑩。

讓我們一起懷念這位“江陰媳婦”

在江陰,留下了他和她的美好時光

江蘇省江陰市夏港街道夏港河東街南首,坐落著一座始建於清朝的吳家老宅。

讓我們一起懷念這位“江陰媳婦”

1929年夏,新婚不久的年輕夫婦在上海拜見了冰心父母后,又回到夏港老家拜見吳文藻父母。這是冰心第一次踏進這座粉牆黛瓦的屋子。

冰心在《我的老伴——吳文藻》一文中,對兩人甘苦與共的愛情故事有過詳述。這對學者伉儷56年不變的愛情傳奇,沿著時光和季節,仍讓人感動。

讓我們一起懷念這位“江陰媳婦”

▲《我的老伴——吳文藻》選自《關於女人和男人》

老宅原為磚木結構古建,有房屋三進兩側廂,大門朝北。1901年4月,吳文藻先生出生於此,開啟了日後成為著名社會學家和民俗學家的波瀾起伏的一生。隨著歲月更迭、年久失修,建築屋面塌陷,樑架腐朽。

讓我們一起懷念這位“江陰媳婦”

▲修復前的吳宅。1901年4月,吳文藻先生就出生在這裡。

2007年10月,江陰市夏港街道在原址修復故居,就有了我們看到的吳文藻冰心紀念館。館內有兩位老人的照片、信件等資料,以及生前所用打字機、皮箱等珍貴文物。他們喜愛的翠竹又栽種在窗外,挺拔而高潔,那段江陰往事,好似就在眼前。

她,始終牽掛著祖國的未來一代

讓我們一起懷念這位“江陰媳婦”

冰心的文學作品充滿著對少年兒童的愛和希望。不論是《繁星·春水》還是《寄小讀者》,總以一種娓娓道來的敘事口吻,親切、委婉的語調,述說自己生活中的見聞和內心的感受,並且敘述得那樣有趣,那樣美麗動人,就像有一種魔力吸引著小讀者,用童話的意境描述著充滿希望的未來。冰心在傾吐自己的感受時又是那樣情感淳厚,意緒綿綿,幽幽地牽動了少年兒童的心,促使他們在激動、快樂、振奮中,不知不覺地受到作品所表現的主題思想的啟迪,從中得到教益。

冰心先生

一個總能帶給我們幸福的人

她雖不是陽光卻帶給我們溫暖

她雖不是春天卻種下一個個希望

轉自:江陰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