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愙齋書法】書法大師們如何“破俗”?他們有一條祕密通道

章草,在歷史上、在當今的書法創作中,都有著其自身的獨特價值。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章草也是被人們所忽視的一種書體。對於章草的書法價值,非常值得我們去詳加研究,積極發揚。

有鑑於此,本號從本文起,開始推出2019年的第二個主題專題,進行系列的挖掘、整理與闡述,以期對章草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此為【章草專題】之第2篇。

——“書法入門”獨家奉獻;轉載敬請註明出處。


03/

雄渾“高古”沉著類


(一)釋詞

雄渾者,厚重有力也。高古者,原始真實也。沉著者,實而不浮,如老牛耕地。

此類書家作品的出現是乘著清末民初的碑學大興之勢而來。開闢了章草史上又一座里程碑。清季尚古之風猶盛,追求原始真實、朴茂蒼渾的藝術審美。所謂這種帶有“金石氣”的章草隨之興起。或融於大篆或參以北碑,突顯大篆凝重北碑蒼勁,在用筆上自然追求一種厚重有力、不加雕琢,有遲 澀生辣視覺效果。

(二)作品風格的源流與形成

此類作品的發端形成不過百年而已。若從審美角度來看,此類當歸於“金石味”章草,而從精神狀態與環境來看應屬“著意型”章草。作品是作者在用筆上有意把歷經滄桑的商鼎周彝碑版的剝蝕味融於章草,來表現一種“無意於乃佳而佳”的效果。而隨著材料等因素的變化,作品形式出現了中堂、對聯等大字的作品。所以此類章草無論在用筆取法和作品形式上都有了獨特的藝術風貌。

從沈曾植到羅復堪、王世鏜、 鄭誦先、王遽常、沙孟海等人的探索與開拓進而形成了一種入古出新的“新章草”藝術風格。

(三)雄渾,高古,沉著類

以沙孟海章草《書譜》節選和王遽常的“善裁講樹,樂育英才”對聯為此類代表。


【愙齋書法】書法大師們如何“破俗”?他們有一條秘密通道


▲ 沙孟海《章草書譜首段條幅 》

99.5 x 31.5釐米 1986年


沙孟海先生章草的總面貌以一個“雄渾”足以概括。以自然輕鬆的點畫通過結體的變化顯得拙樸而有童趣。通過濃筆重墨偶然通過隸意的波磔來顯現其雄渾有力。

如第二行的“夫”末筆的突出,從出筆而後略提再加力而輕出,第三行“者”的橫畫短長的對比,第二橫的輕重轉化而以隸意送出,這種節奏和力量的轉換使生澀的碑意點畫顯得活潑。其後的“不”中間的並筆厚中加厚更顯雄渾。整體有雄渾古樸而舒展隨性的藝術風格。


【愙齋書法】書法大師們如何“破俗”?他們有一條秘密通道


▲ 王遽常“善裁講樹,樂育英才”聯


王遽常以篆籀的形圓意方的點畫,以不變應萬變顯現其章草的高古。為什麼說是高古?他選擇中國文字最原始的金文大篆來融於章草,自然是將最早的最真實的東西來借鑑,應是為高古。學詩取《詩經》為參照,難道不可以說其詩高古嗎?

此聯運用了金文排疊繚繞的裝飾效果,在點畫之間的連帶略有粗細變化,用筆如椽來彰顯一種沉重、雄渾的大氣象。將傳統的章草凌厲給遲鈍化,顯現一種遠古凝重的藝術特徵。

沙孟海先生的章草隨性自然天真而似乎在點畫內涵上有不到之處,王遽常先生的高古有餘而其章草的著意性過於強烈。若能兼取沙、王之長避其短,把其濃厚著意性轉化成“無意於佳乃佳”的時候,那麼似乎在“金石氣”章草上又上一臺階。

04

/

飄逸,流動類


(一)釋詞

飄逸者,即瀟灑閒逸。如:“逸鶴任風,閒鷗戲海。”流動者,即流行動盪。如“絳雲在霄,舒捲自如。”

章草書與簡牘書幾乎存在於同一時期。隨著20世紀大批量漢簡的出土,也發現了關於大量的章草簡牘,這為章草藝術的持續性發展開拓了新的大陸。而後磚和殘紙的出土,繼而發現其存在大量的章草字體,這些新出土的材料為章草創作提供了資源的優越性,打破了傳統僅以刻帖和歷代名家為範本的侷限。

此類作品通常可認為是俗體的章草,即是字法趨於規矩,而筆畫意趣仍處於不成熟的作品。恰是這粗細不等、輕鬆活潑、富於變化的點畫意趣與個性的發揮,字勢的開放,給章草創作帶來了一種浪漫自由、流動飄逸的新風格。


【愙齋書法】書法大師們如何“破俗”?他們有一條秘密通道


▲ 秦簡牘


(二)作品風格的源流與形成

此類作品按實用與藝術的角度可以劃分原生態與藝術化兩類。即作品的無意性形成帶來的流動飄逸的風格和作者有意參以簡、磚或是殘紙而形成的藝術化的流動飄逸的風格特點。這種特點的來源一是簡牘,大多屬於草稿,本身具有一種潦草率真流動;二是簡牘字體的橫勢造成了一種天然的飄逸。

從敦煌尹灣木簡《神烏傳》中已見章草的雛形到居延誤死馬駒冊的章草基本形成,再至晉《咸寧四年呂氏磚》到樓蘭殘紙體現真切簡率和無意流動。這些作品都是在特定的時代作者無意所書而形成的一種純天然的作品,這裡滲透的飄逸、流動的無意識美使其形成了一種原生態章草。

從傳漢章帝斷簡《千字文》到一代章草經典的《平復帖》、李懷琳的《嵇 康絕交書》、傅山晚年《秉意乎南山》詩卷,直到現代的謝瑞階,無疑都有意借鑑了簡帛殘紙的飄逸流動之感,使其章草作品點畫不滯、轉折豐富。

(三)飄逸,流動類

漢尹灣木簡的《神烏傳》及章今交融的《平復帖》到傅山晚年草書《秉意乎南山》詩卷,是飄逸流動章草書的代表。


【愙齋書法】書法大師們如何“破俗”?他們有一條秘密通道


▲ 漢尹灣木簡《神烏傳》局部


《神烏傳》的嫻熟隸草已趨於後世所說的章草。其字體橫勢明顯,波磔較長。取橫勢自然有飛動之意,給人有飄逸的感覺。


【愙齋書法】書法大師們如何“破俗”?他們有一條秘密通道


▲ 陸機《平復帖》 故宮博物館藏


而陸士衡的《平復帖》我以為是簡意章草的最早實踐。其帖既不同“二王”以來的今草,又不同於所謂《急就章》一類的章草,而是介乎之間與出土的簡牘相似。“居”“得”的撇的飄逸之感極強,而字字的體勢擺動更加強了流動的感覺。

傅山章草的用筆具體是得於晉人的今草,筆勢流動自然飄逸,而其間常常有一豎之類的長筆畫貫穿作品之中,不知是否借鑑簡牘末筆的啟示,偶出以捺更是飛動橫出,與簡牘章草的捺有異曲同工之妙。《秉意乎南山》詩卷倒數第2 第3行的“妙”字、“聾”字的末筆皆作此狀。

漢代是一個顯現肅穆雄強的社會環境,當今又普遍認為章草是古雅可喜、規矩整飭的一種書體,我以為恰恰這種簡意章草給人透露一點飄逸流動的藝術感覺,使章草的創作作品有了耳目一新的藝術效果。清人劉熙載言:“漢碑氣厚。”道出了整個漢代的審美趨向。所以在追求簡意章草的流動飄逸時,更要注重取法的時代特徵。

結語


林志鈞在卓定謀《章草考·序》所言章草有三美:“筆下有來歷而結體變化皆具法度,一美也;向背分明,起止易辨,使轉隨意而不狂蔓,二美也;為隸、楷蛻化之中樞,而筆畫視隸與楷皆簡、平正、流速兼而有之,三美也。”這無疑是對章草藝術的最高評價。

誠然,章草除了法度嚴謹外,更注重使轉而不縱橫恣肆。而衛恆《四體書勢》言:“獸跂鳥峙,志在飛移,狡兔暴駭,將奔未馳”,更見章草的沉穩舒展、以動制靜的風格。而章草為漢隸演變下的一種書體,顯然離不開漢隸質樸厚重、生意盎然的精神氣格。本文的考察與整理更是在章草這個基本特徵之上,找出相近的藝術風格而突出,來為當今的章草創作探索幾條可行性的道路。從以上整理分類過程中得出以下的觀點:

第一,無論怎樣的創新,任何風格的章草創作都以法度嚴謹、沉著痛快、古質樸實為其宗旨。

第二,章草的創作在尋找一點古雅不俗之筆的同時必須跳出章草本身,繼而旁涉,達到一種博採眾長的藝術效果。

第三,注重章草之源,顧炎武《日知錄》說:“今人將由真書以窺八分,由律詩以學古體,是從事古人之所賤者,而求其所最工,豈不難哉。”重視最原始的最真實的作品會給人帶來廣闊的思維空間與創作想象,繼而達到除了靠學養積累而脫俗的另一種脫俗辦法。

第四,在當今材料豐富、思想自由等環境的影響下,宋克的混合體是當今章草創作不可忽視的重要線索和啟示。

此四點就是我認為當代章草書的藝術創作所應該關注的一種方向。然而我以為分類不是最終目的,目的是更加清晰認識單純一類的藝術風格,或親雄渾,高古,沉著類,或近勁健,清奇,疏野類,或依飄逸,流動類,或走含蓄,洗煉類,這都是初級的風格定調,然而創作的最終是一種渾樸天然的狀態,或雄或勁,或逸或奇都融於一體的綜合藝術風格。

所以無論怎樣創新,都離不開蘇東坡所言“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的“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的最高藝術品位。

原題:歷代章草風格類型分析

作者:盛啟澤(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書法方向研究生,也供職於中華老字號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瀋陽胡魁章筆莊,從事毛筆製作與毛筆工藝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